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课外学习总结报告 2

课外学习总结报告 2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21:25:38 | 移动端:课外学习总结报告 2

课外学习总结报告 2

课外学习

总结报告

评分

姓名:专业:软件工程学号: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课学期:201*-201*学年第一学期任课教师:于洪波

一、阅读一篇经典文献,写一篇读后感

书名《共产党宣言》作者马克思恩格斯出版社阅读方式无书籍来源网络选择原因它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网络阅读主要内容印象最深的话《共产党宣言》包括序言和四章正文,序言阐述了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第一章详细论述了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看法,第二章马克思说明阐述了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关系及其性质目的和共产党的纲领,第三章写当时各国出现的社会主义的现状,并作出剖析及批判,第四章讲了共产党人进行革命斗争的方法方式。资本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因此,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个人感觉现在社会贫富差距太大就是财富掌握在很少数人手中,资本过于个人化,这句话揭示了贫富差距的原因并隐含了其解决办法)感想与评价刚开始以为《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的一种规则制度,里面应该是各种教条种种官话,不过读过之后才发现它里面的语言是易懂的但富有哲学性和历史性,这让我产生了阅读它的兴趣,它通过很多事例揭示了很多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规律,其中必然有很多值得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学习的地方,但作为一个普通的学生读后也是受益匪浅。宣言并是不是我开始想的誓言,我感觉它通过阐述的是一种看待社会的方式,是一种看待人的思维,当我们被它科学而显然的道理折服时,我们也就相信了它,也就把它当做了信仰,这也是共产党人一百多年来的精神支柱,是成就了十月革命,新中国的成立的精神力量,可以说这份宣言改变过世界的格局。社会的信仰可谓是社会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哲学下的《共产党宣言》影响了一百多年而不衰,虽然经历了苏联的解体共产党人的垮台,但在中国仍然活力无限,其实马克思揭示的社会规律或则说经济规律在现在的社会仍然很流行,据统计每到经济危机关于马克思的书籍在欧美总是很畅销,可见马克思的影响力。在共产党宣言中“资本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因此,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这样一句话特别的让我感觉其实不论社会主义或则资本主义都是对社会资本或则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只不过两种制度各有自己的特点,就像社会主义也学习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模式,同样资本主义也学习社会主义的国家调控的模式,不管在中国的社会主义还是在美国的资本主义,都存在很严重的贫富差距,可见共产党宣言阐述的是一种适应所有制度的规律,并不是仅社会主义的。宣言上说“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可见马克思并没有否定资本主义的历史意义,但是马克思意思到资本主义的末路“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这段话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的未来的破灭,虽然这句让我感到有点轻率的感觉,但近观资本主义的发展总是受到经融危机的困扰,近百年来也没有找到解决办法。这让我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充满了信心。但社会的发展更是千变万化的,即使再科学的理论也可能存在缺陷,但中国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尊崇社会主义的模式,而是在发展中变革,在变革中发展,让我国在大国林立的世界保持了快速的发展。二、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联系实际写一篇小短文教材章节基本原理内容原理与所要联系实际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7版)第二章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在现实工作中运用这一原理,就必须做到坚持这一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表现,从实际出发,关键时要注重事实,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实践和认识相互依存,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基础,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同时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对实践的概括,实践对认识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实践则会把人引向歧途。正确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能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说道实践和认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谓用到很多,作为学生的我们更是每天都在实践着认知着,我们每天学习新的东西,同时又实践这些理论。其实大学生活何不如此,每天我们学习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理论最终要运用于实践,能动地指导实践并经受实践的检验,使认识不断推移,不断发展。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好的学习方法正如指挥棒,不仅有助于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效率,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会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对综合素质的改善产生影响。我们在高中和大学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正确地指出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即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反之,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呆在书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知行统一就是根据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行统一要注重实践:我们要善于在工作中学习,边实践、边学习、边积累,同时要把学习得来的知识,用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人类的发展何不如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就经历了一个从认识到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诸如从嫦娥奔月再到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经历了千年联系实际之遥。古时候人们对于月球的认识还只是神话阶段,经过几千年的进步,科技发展了,人们的认识才科学化并在实践中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人们在认识自然中发现了事物的内在规律,并产生了电力学、物理学、天文学等学科,这些学科的相互联系与结合,构建了当今世界的文明框架,完成了人类社会的飞跃式进步。就如人们从鳟鱼和山鹬的纺锤形找到阻力小的流线型结构,从蛛丝的研究制造出高级丝线,从蛇的“热眼”功能到人类的热感应系统等。人们在认识中将现象的本质运用于实际的生产生活活动之中。这提高了人类社会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这些认识在不断的实践中改良。认识即是实践的客观反映,又指导于实践。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与无限循环,促使了实践与认识的反复循环。实践与认知就像两对兄弟一样,两者亲密无间,在实践中达到新的认识,在认知中为实践铺好道路,这不正是人类认知世界该着世界的“左膀右臂”。

扩展阅读:课外学习总结报告

课外学习

总结报告

评分

姓名:龚福建专业:成型学号:201*2307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论上课学期:大二(上)任课教师:于洪波老师

一、阅读一篇经典文献,写一篇读后感

书名书籍来源主要马克思的故事网上图书馆作者选择原因梁雪影马克思生平事迹青年读物出版社阅读方式辽宁人民出版社电子书书中记叙了他从小到大的事迹,从他每一个转变中,我可以看到他对自己理想的追求。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父亲是一个持自由主义观点的律师,后当司法参事。马克思在本城受中等教育。1835年进波恩大学,次年10月转入柏林大学。他学的是法学,但主要精放在学习历史和哲学上。在大学阶段,他参加了倾向进步的“青年黑尔派”的活动,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在政治上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坚决反对普鲁士封建专制制度。1841年4月,马克思以题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的论文,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这时,他还站在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立场上。1812年4月,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即《莱茵报》)撰稿。同年10月,他迁居科伦,担任该报主编。11月间,与恩格斯首次会见。马克思在《莱茵报》发表一系列文章,痛斥普鲁士贵族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坚决捍卫农民劳苦大众的利益。1843年1月,普鲁士当局决定从4月份起封闭《莱茵报》。股东们要求马克思将报纸办得温和一些,马克思断然拒绝,并于3月17日声明退出编辑部。由于普鲁士政府的迫害,马克思在1813年10月移居法国巴黎。他住在工人区,广泛接触工人群众,了解他们生活和斗争情况;同法国的民主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工人秘密组织的领袖以及德国流亡者的秘密团体“正义者同盟”的领导人建立密切联系;还时常出席法、德两国工人和手工业者的集会并发表演说。与此同时,他研究了法国阶级斗争的历史、空想社会主义以及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并和黑格尔左派分子卢格合办了《德法年鉴》杂志。1844年2月,马克思在该杂志创刊号上发表《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两篇文章,论述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许多重要原理。文章主张对一切剥削制度进行无情的批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第一次指出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力量,公齐声明自己的哲学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他鲜明地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这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为共产主义者的重要标志。1844年8月底,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巴黎第二次会见。从此,两人为世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并肩战斗。他们合作写成的第一部著作,是1845年2月出版的《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这部著作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哲学,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唯物主义基本原理。1845年1月,法国政府根据普鲁士政府的要求,将马克思驱逐出境。马克思为此迁居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同年内容春天,恩格斯也到了那里。他们在这里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第一次广泛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经济形态学说的初步提纲,并且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夺取政仅的历史任务。为了适应斗争形势的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6年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讯委员会,接着又在巴黎、汉堡、莱比锡等地建立了同样的组织。他们亲自开展了对蒲鲁东主义、魏特林的平均共产主义以及克利益等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斗争。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些流派错误倾向的批判,使“正义者同盟”领导人受到教育。他们表示要同各种冒牌的社会主义划清界限,接受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1847年春,他们签署了正式委托书,邀请马克思、恩格斯加入“同盟”。同年6月,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提议,“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马克思受“同盟”代表大会委托,与恩格斯一起起草了“同盟”的纲领。1848年2月,新纲领在伦敦用德文正式发表。这就是科学共产主义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总结了以往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极其重要的思想,完整、系统而严密地阐述了他们的伟大学说,成了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运动的指南。1848年2月,巴黎爆发了二月革命,布鲁塞尔群众也行动起来。马克思被比利时当局驱逐出境,返回巴黎。在法国二月革命影响下,普鲁士爆发了三月革命。为了直接领导革命斗争,马克思从法国秘密回到普鲁士。6月1日,由马克思任主编的《新莱茵报》在科伦发行。《新莱茵报》声援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反对各国反动派;团结国内一切革命的和进步的力量,打击以普鲁士政府为代表的反动封建势力。革命失败后,马克思于1849年5月被逐出普鲁士,在英国伦敦定居。为了总结1848年革命的经验教训,他先后写了《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重要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了得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结论,提出了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的著名论点,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不断革命以及工农联盟的思想。在工人运动新高涨的形势下,1864年9月28日,英、法、德、意、波兰等国的工人代表在伦敦举行集会,决定成立国际工人组织并组成临时中央委员会(后改称为总委员会)。马克思作为德国工人代表被选入中央委员会,担任德国通讯书记。10月11日,这个组织定名为国际工人协会(当时简称“国际”,“第二国际”成立后称它为“第一国际”)。马克思在短短几天内,写成了著名的《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协会临时章程》。在第一国际存在期间,他和恩格斯一起,同蒲鲁东派、巴枯宁派、工联派、拉萨尔派进行了原则性的斗争,坚决反对他们的改良主义、投降主义、无政府主义、分裂主义以及其他破坏第一国际的阴谋活动。普法战争爆发后,马克思为总委员会起草了两篇宣言,分析了这场战争的性质,并为法、德工人阶级制定了应采取的策略方针。巴黎公社失败后,马克思接受总委员会的委托,起草了《法兰西内战》宣言,全面地总结了公社的经验,强调无产阶级必须用革命暴力“摧毁”和“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玫”。马克思很早就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1859年,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为详尽论证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1867年,他的不朽名著《资本沦》第一卷在汉堡出版(第二、三、四卷在他逝世后出版)。他在这部巨著中阐明了自己经济理论的主要基石剩余价值理论,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从而把共产主义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上。七十到八十年代初,马克思以主要精力继续写作《资本论》第二、三卷,同时关心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贫穷、疾病和长期过度的劳累,严重地损害了马克思的健康。183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寓所与世长辞。印象最深的话1、卡尔反对出于自私自利的考虑去选择职业,他认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2、假如有那么一股汹涌澎湃的波涛,向前奔,不绝滔滔,奔向那险滩隘道。向着我和我的渴望猛扑过来,想把我摧垮,压倒,后退这事儿我才不干,这字眼我连看都不看。为了达到目的,我愿和风浪搏斗,甚至烈火的威风,也合被我制服。即使和我一起战斗的人,一个个全部牺牲;即使他们全都意志消沉,对付任何力量我还是能够胜任。3、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4、马克思的头脑是用多得令人难以相信的历史及自然科学的事实和哲学理论武装起来的,而且他又是非常善于利用他长期脑力劳动所积累的一切知识和观察的。无论何时,无论任何问题都可以向马克思提出来,都能够得到你所期望的最详尽的回答,而且总是包含有概括性的哲学见解。他的头脑就像停在军港里升火待发的一艘军舰,准备一接到通知就开向任何思想的海洋。感想与评价红色,是火与血的颜色,是党旗、国旗和团旗的底色,是革命的象征。红色文化是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继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纳人类先进文明成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统一的体现。有人认为,红色文化是历史形态的东西,如果将现在定位于历史纵轴线原点的话,只有在原点以下才能找到它。其实不然,红色文化不仅存在于历史,也存在于当下。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都流淌着红色文化的因子,并因此而使其得以传承。红色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其影响不仅是当时的、历史的,更是当下的、现实的;不仅是固化的、凝重的,更是发展的、鲜活的。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持续不断地发挥着印证历史、传承文明、弘扬精神的巨大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它的承载者、实践者和创造者。作为红色文化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工作和生活必需的营养元素。有了这一营养元素,我们就能看清这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当今世界,学会分析各种层出不穷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在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拥有强劲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对于广大青年来说,要想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就必须从红色文化中找寻自己的人生取向和价值坐标,不断地锤炼自己的世界现、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路走得更好.让自己的人生更具价值和意义。这是事关青年个人健康成长的大事,也是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国家和民族永续发展的大事。马克思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正如他所说的:“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压倒我们,因为这是为大家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有限、自私而是乐趣,我们的幸福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这段伟大的名言将激励我们脚踏实地地去学习、工作,向目标不懈奋斗,做一名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备注感想与评价700-1000字,可以加页二、参加一次社会或文献资料调研活动,写一个调研报告活动时间调研内容调研了解到的情况问卷分析:(一)接受调查大学生组成调查显示:大一学生40人,占20%;大二学生占80人,占40%;大三学生占35人,占17.5%;大四学生45人,占22.5%。(二)对课外阅读的重视情况阅读数量方面:28.8%的同学每学期阅读书籍在一本以下;50.2%的人阅读数量是23本;17.3%的人每学期阅读45本;3.7%的同学每学期读书数量超过6本。(三)获得图书的情况图书馆占48.3%;书店占30.6%;购买占6.6%;向同学借其他方式占14.5%。(四)课外阅读的其他情况(1)76.3%的同学认为阅读课外书籍对自己有很大帮助;13.7%的同学认为阅读课外书籍对自己有一定帮助;10%的同学认为阅读课外暑假对自己的帮助不大。(2)36.7%的同学阅读课外书籍是为了备考;25.6%的同学阅读课外书籍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自己知识面;有37.7%的同学阅读课外书籍是为了自己的兴趣。201*/10/2至6201*/11/3调研地点调研对象东北大学全体本科生东北大学本科生阅读情况。运用基本(一)通过调查,了解到的积极方面有以下:1,大学生读书类型多样。在对本校200名学生读书情况问卷调查中发现,35%的学生选择了理工类图书,这与我们学校是一个工科专业为主有极大的关系。32%的学生选择休闲娱乐性图书,如漫画、时尚杂志等,一名大三学生解释说:“平时课业负担很重,读书时间本来就比较少,读这些休闲类书籍能让我放松下来,给自己减减压”。20%的学生选择了经典名著类别的书籍,他们认为这些书籍是真正的精华,能让他们汲取到真正的养分。调查结果显示,喜欢军事类、历史性读物、时政书籍的学生也有不少。2,阅读渠道多样,电子阅读成为时尚。本次在“你通过什么方式阅读?”的问题上,44%的同学选择了从图书馆借阅,20%的学生选择自己购买,31%的学生选择了通过网络渠道。从中可以看出,图书馆成为大学生阅读的主要渠道,对大原理对调研材料的分析学生扩大阅读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从结果中也明显地发现电子阅读越来越成为大学生阅读不可忽视的媒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电子读物的出现已经开始挑战传统的纸质书籍,并悄然改变大学生的阅读方式。3,快餐式“浅阅读”渐成风尚。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同学对浅阅读很感兴趣,什么叫浅阅读、快餐化?根据这些年的有关报道,大致可以归结为:一是鼓吹所的“读图时代”;二是鼓吹所谓的“速读”和“缩读”;三是鼓吹“尚阅读”和“轻松阅读”。在对我校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承认自己的阅读比较快餐化,通常以浏览为主。仅有少数学生对自己比较偏爱的读书会精读甚至重复读。快餐式“浅阅读”渐成风尚的原因主要是同学们时间紧张,没有时间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同学们对现在文学市场中出现的一些书籍持有“敷衍了事”的态度,认为没有必要花时间去“咬文嚼字”。(二)通过调查,了解到的不足之处有以下:1,大学生读书时间少。调查发现,有35%的大学生平均每天读书时间超过1小时,只有5%的学生平均每天读书时间超过3小时,其余65%的学生平均每天读书时间都少于1小时。如果以每天读书时间要1小时以上作为标准,那么可以从上面数据可以得出:我们有65%的大学生读书时间是不够的。2,大学生读书功利性强。调查显示,大学生读书功利性逐渐加强。很多技能型、实用型的书籍占书架上的大部分比例。在这些书籍中,英语四六级考试书籍、计算机等级考试书籍、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研书籍、BEC等考试书籍最受青睐。在课外读书时间中,这类书籍也已经成为了首选。不难发现,这些书籍中大部分与专业资格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读书是立足于现实社会的需要的。3,流行粗浅读物方式的比例较大。在对调查统计分析后得出结论:32%的学生选择休闲娱乐性图书,如漫画、时尚杂志等。接受调查者认为,学习压力本来就够大,如果再去阅读文学类书籍,会更加觉得枯燥,所以就选择了休闲娱乐性图书。调研结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可以完善一个人的灵魂。通过本次东大学生课外读书情况的调查,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我们大学生在阅读方面的欠缺,以及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中对阅读兴趣日益下降的现状,有同学认为现在努力学好专业很重要,但是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无论何时,都要用书籍来充实自己。只有博览群书,我们才不会跟社会的进步脱轨,才不会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脱轨。总之,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不但要努力学习好专业知识,更要在课外时间多读中外名著,科学文化等书籍来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要活到老学到老。备注总字数1000-1500字,可以加页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课外学习总结报告 2》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课外学习总结报告 2: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课外学习总结报告 2》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42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