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刘垦场发展一村一品情况汇报

刘垦场发展一村一品情况汇报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21:35:30 | 移动端:刘垦场发展一村一品情况汇报

刘垦场发展一村一品情况汇报

立足场情谋发展三业并进谱新篇

刘垦场发展“一村一品”情况汇报

余江县刘家站垦殖场位于余江东部、鹰潭西部,320国道

余江至鹰潭段中部,距鹰潭市区、余江县城各10公里,南至著名的龙虎山风景区12公里,现已规划为鹰潭市郊区。浙赣铁路、320国道、济广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场区土地总面积36平方公里,人口1.4万,下辖5个农业分场,32个自然村。

刘垦场建场于1956年,属国有中型农垦企业,曾有过经济发展的辉煌时期。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发展缓慢、逐渐衰退。为提高群众收入,改变农村面貌,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富民兴场”为目标,以“一村一品”工程为抓手,立足场情,做大做强生猪、花生、苗木花卉三大特色产业,全场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之路。201*年,三大产业解决就业3000多人,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一村一品”工程在加快经济发展、提升幸福指数、构建和谐刘垦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高效推进“一村一品”工程,我们主要抓好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扬优成势推动产业布局区域化。按照“依托传统抓特色,相对集中抓优势”的原则,对全场产业发展进行合理

摆布,形成了“一个市场二个基地三个种植区”的产业布局。即依托集镇全力抓好花生市场建设,依托一分场、二分场分别抓好生猪养殖、苗木花卉两个基地建设,依托三分场、四分场、五分场抓好三个花生种植区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村级经济齐头并进、均衡发展。

2、规模化发展生猪养殖。一直以来,畜牧养殖业占据着我场主导地位,养殖业中又以生猪养殖为主。近年来,我们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发展生猪规模化养殖。充分利用余江县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国家鼓励生猪养殖的机遇,成立了生猪合作社,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4000多万元,以一分场为主打造全县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通过引进优良品种、推广猪渔果立体养殖模式、实施技术标准化体系、加强疫病防治等一系列措施,规模化养殖得到迅速发展。201*年,全场实现生猪出栏30万头,约占全县出栏总量的1/3。江西鹰潭市华鑫牧业有限公司成为在美上市公司广东天鹰集团旗下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之一。

3、“公司+农户”模式发展苗木花卉。刘垦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不少农户依托便利的区位交通优势和良好的土地、林木资源优势从事苗木花卉种植,到201*年,仅二分场就有大大小小苗木栽培基地20多家,有30%的农户靠培植苗木发家致富,并造就了一大批培育苗木的能手。为此,我们以二分场为依托,通过引进鹰潭市三川集团有限公司,

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全场近千户农民发展苗木花卉生产。随着苗木花卉市场的扩大,我们采取技术培训、土地使用权规模流转、争取金融部门支持等方式,全力扶持苗木花卉产业做大做强。为提高苗木花卉规模化生产水平,按照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分户实施的原则,坚持高标准建园,高起点规划,集约化发展,将花卉苗木基地打造成“航空母舰”。201*年,全场苗木花卉基地面积达5000亩,品种百余种,年产值近亿元。

4、“产加贸”一体化发展花生产业。刘垦场花生种植历史悠久,是我国南方最大的花生市场,早在本世纪初就成立了花生同业商会。近年来,我们重点依托三、四、五三个分场,一手抓花生种植的提质增量,一手抓花生市场的改造升级,大力发展花生产业,初步形成了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发展路子。采取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耕种、集中防病管理、引进新品种等办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花生质量。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对花生市场进行综合改造升级,市场入驻商户由201*年的300多家发展到201*年的500多家。201*年,花生种植面积达1.5万亩,花生市场贸易额达3亿元,实现了花生种植规模大幅增加、质量大幅提升、市场更加繁荣、品牌日益彰显的预期目标。此外,我们还依托水面资源优势,在四分场发展水面特色养殖3000亩,在五分场发展优果工程1800亩。

5、统筹式强化各项配套工作。近年来我们依托新农村建设、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农村卫生清洁工程,加大投入力度,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专项资金500多万元,实施挖池及修建明渠工程,建设滴灌及地下输水管网,保障了苗木花卉的灌溉需求;硬化道路30公里,极大地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积极聘请中科院南京红壤研究所、江西农大等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驻村入户定期进行技术指导,抓好产业培训。201*年以来,已集中培训40余次,实地技术指导100余次,接受培训3500余人,使广大农户掌握了生猪水产养殖、苗木花卉、花生蔬果种植管理等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

刘垦场虽然在“一村一品”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更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多不足和差距。今后,我们将以深入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切实抓好“一村一品”工程,为全场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进位赶超”宏伟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扩展阅读:昔阳县发展一村一品情况报告

昔阳县“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情况汇报

昔阳县总面积19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万亩,辖5镇7乡335个行政村,总人口23.8万,其中农业人口19.7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从“十五”初开始,我县就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优势主导产业,经过连续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有效地促进了全县特色产业基地的形成及农民收入的增加。20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1.76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8.05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52元,各项主要指标在全市位次前移,经济发展跨入全市中游水平。

一、我县“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基本情况

201*年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以来,全县上下结合实际,以发挥资源、传统和区位优势为前提,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把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深入推进,全县“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产业特色的专业乡4个,专业村138个。其中玉米专业村40个,蔬菜专业村39个,干鲜果专业村30个,养殖专业村20个,农产品加工专业村5个,观光旅游农业专业村4个。从事“一村一品”专业生产的农户数达2.8万户,占全县农业户数的47%,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其

它村平均高出1000元以上。综观全县“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情况,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区域特色日趋凸显。依托资源优势,围绕“规模养猪”、“西菜东果”、“玉米丰产”战略及“三川两园”和“三大基地”建设,加快发展了优质玉米、绿色蔬菜、生猪养殖、优质核桃四大主导产业和产品,形成一批产业基地、特色村和专业户,全县

达到年2亿斤粮食、3亿斤蔬菜、亿斤果品和40万头猪的生产能力,基本形成了西菜东果中玉米全县规模养猪的产业格局。

2、龙头带动日益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向特色资源靠拢、向主导产业靠近、向规模经营推进,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和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使传统的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向产业化经营,产业和产品规模不断膨胀,带动了“一村一品”的发展,同时,“一村一品”工程的推进又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丰富的优质农产品保障。

3、产业链条逐步延伸。通过对优势产品的生产开发,使全县农业从生产领域向加工、销售、品牌营销等领域不断发展扩张,后续产业不断延伸,初步形成了蔬菜加工、淀粉生产、玉米养猪、杂粮加工、酒业开发等农副产品深加工销售产业链,以大寨品牌为主的知名产品不断涌现,产品远销省内外,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壮大了农村经济实力。

4、覆盖领域不断拓宽。通过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一村一品”由过去以玉米种植为主向种植业、养殖业、经济林果业、

加工制作业、物流服务业等多产业转变,“一村一品”覆盖的产业领域不断拓宽。

5、科技作用得到强化。在“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应用,加快良种良法推广,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以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为目标,制订了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推进了农业标准化建设。积极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切实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有效提高了农业科技贡献率。

二、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主要经验做法1、优化区域布局,增强特色优势。

我县把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壮大规模农业的重要手段,从201*年开始,制定并实施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在全县形成了优质玉米、绿色蔬菜、生猪养殖、优质核桃四大特色明鲜的主导产业。目前,全县优势区内优先发展的农产品规模进一步扩大、分布进一步集中、品种进一步优化,逐步形成了优势产业集群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激励千家万户发展畜牧养殖,目前全县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10万头(只),猪、牛、羊、鸡饲养量分别达到44.2万头、2万头、9.84万只、54万只,全县畜牧业总收入达到1.46亿元,占到农业总收入的37%,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到700

元。201*年我们提出了打造晋中第一养猪大县的目标,实施了“321”规模养猪工程,现在全县规模养猪场达到了210个,其中万头猪场15个,千头猪场38个,百头猪场157个,涌现出了赵壁、天圣庙、皋落等15个养猪专业村。着力实施了“西菜东果”战略,在西寨、沾尚两个乡镇,集中连片发展了2.3万亩以茴子白为主的蔬菜种植业,年产量3亿斤,建成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生产的“大寨绿”牌甘蓝成为畅销品牌。在皋落、赵壁、闫庄、界都、东冶头、孔氏等6个乡镇种植了14万亩优质核桃经济林,发展了方台、黄安、王寨、孔氏、洪泉等26核桃专业村,形成了孔氏核桃专业乡。发展了台上-民安-车寺苹果产业带,种植面积达到1.6万亩,年产量达到1万吨。在皋落、闫庄、赵壁、界都、东冶头、大寨6个乡镇建设20万亩旱作玉米高产基地,形成40个玉米专业村。着力实施“大大寨”战略,深挖大寨精神、大寨文化内涵,添绿造景,提升级次,形成大寨观光旅游农业专业村,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000万元。

2、提升产业水平,增强带动优势。

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到快速发展,并成为实施“一村一品”有效载体,逐步向特色资源靠拢、向主导产业靠近、向规模经营推进,带动了“一村一品”的发展。我们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采取外引内联、贷款贴息、项目补助、投资参股等多种形式,扶持和发展了大寨

农牧、大寨绿草湾、天凤薯业、瑞辰工贸,清漳源合作社等1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涉及蔬菜加工、猪牛养殖、奶业发展、酒业开发、玉米转化等10多个领域,进一步延伸拉长产业链条。到201*年底,11家龙头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3亿元,转化农副产品8.6万吨,辐射和带动农户4万余户,每户平均增收2600元,辐射基地20余万亩,安排富余劳动力2300余人。如赵壁乡积极建设优质玉米种植基地,与大寨农牧公司签订了互惠互利而又稳定的玉米收购合同,带动了全乡的玉米种植,形成了一批玉米种植专业村,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840元。天风薯业年加工马铃薯1.2万吨,销售收入1800万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500元。大寨农牧杂粮加工、金旺工贸脱水蔬菜加工、老家食品猪头肉加工、凤凰岭玉米粉加工、长岭玉米高精粉加工厂等农副产品加工生产己初具规模,使我县农副产品生产后续产业得到延伸,促进了农民的增收。积极支持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种养能手、农村经纪人创办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进一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如西寨乡任义蔬菜种植合作社,共发展社员120户,带动本村及周边1400多户农民从事蔬菜种植,种植面积达7000亩,总产量达45000吨,年创产值201*万元,直接带动农民人均增收3500元。清漳源农牧专业合作社年加工酸菜达到800吨,实现销售收入100万元,带动一大批农户从事芥菜种植,人均增收3000元。据统计,目前全县共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18个,

有成员7652人,带动非成员农户5778户,真正发挥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富一方农民的积极作用。

3、突出科技创新,增强质量优势。

在“一村一品”主导产业的成长过程中,我县十分注重把传统资源与现代科技进行有效嫁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着力加快良种良法推广步伐,大力推广对增产增收提升品质作用明显的农业实用技术,农业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取得突破,引进适合我县区域种植,经过国家审定的新品种24个,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应用,粮食生产新品种覆盖率达到了100%。重点推广了保护地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果菜、高效立体种植、无公害杂粮种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6项实用技术,覆盖面积30万亩。在开展一年一度农民科技大培训的同时,每年都要开展更加深入的农业科技服务活动,切实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全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水峪村根据当地实际,探索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日光温室群,现已发展到了300亩,白羊峪-东横山一线日光温室蘑菇养殖成发展之势。西寨推广“频振杀虫灯诱杀技术”、“黄(蓝)板诱杀技术”、“性诱剂诱杀技术”、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等先进植保技术,结合蔬菜生产的特点,经过整合和组装,辐射带动全县蔬菜产业由量的扩张向质的转变的提升。我们还着力打造名优特产品和优势企业,用大寨品牌包装昔阳的农副产品,目前以大寨牌冠名的产品,已涉及面粉、杂粮、饼类、苗木、饮料等十大类

50多个品种,以大寨命名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了10多家。到201*年底,全县认证绿色(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19个,其中蔬菜12个、粮食4个、畜禽2个、苹果1个,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及其市场竞争力。

4、推行“三带”模式,增强示范优势。

带头人培养、能人创业、集体带动是农民增收和做大做强“一村一品”产业的关键。这几年我们通过创新领导机制,实行县四套班子领导包“一村一品”专业村制度,四套班子领导人人包村,亲自到点,现场办公,积极解决“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难题,有力推进“一村一品”的发展。同时大力推行“企官带村官、企业带农村、富村带穷村”的“三带”模式,积极鼓励和支持本地的民营企业家和个体业主回村担任或兼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主任。目前全县共有98名民营企业家和个体业主回村任职,他们有丰厚资金、超前理念,眼界开阔、熟悉市场,成为“一村一品”带头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推广作用。如银鑫总汇经理马怀兰回村任主任,成立了花灯制作合作社,带动全村家家户户制作花灯,人均纯收入达3700元。厚基伟业商贸公司总经理宋以斌主动到毕家岭村担任支部书记,出资建成万头养猪场,通过生猪养殖加工销售,带动阳坡成为养猪专业村。民营企业经理吴宏维回家乡崇家岭村任村委主任,注入资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栽植果树、桃树、核桃树等,把崇家岭村建成观光旅游农业专业村,一个能人带动一个产业、带富一批农民、发展了一方经济。我们每年都要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和工矿商贸企业,与农村结

对子,出资帮助定点村发展产业,培植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种、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专业村。同时动员和支持实力较强的富裕村与贫困村结对,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等方面实行帮扶。如大寨村以先富带后富,帮扶水磨头、石山、井沟等三个贫困村加快发展。全国人大常委、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同志拿出了国家发给的考察经费、补助奖金和工资共6万元,其它党员、村民捐资共20万元,资助3个村上马了养殖、旅游等项目,使水磨头村成为远近闻观光旅游村。

三、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我们在“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上做了不少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制约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认识、资金、体系、管理四方面。

1、思想认识不够解放。在“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许

多群众传统意识比较牢固,思想守旧,惧怕风险,存在广种薄

收的传统习惯,多元种植旱涝保收的小农意识,小富即安,温饱即满的求稳心理,思想不够解放,参与发展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基层干部对发展“一村一品”与新农村建设和农民致富的关联度认识不清,观念陈旧,怕担责任,工作缺乏创新意识,导致千家万户的农民没有融入“一村一品”建设中,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健康发展。

2、受资金投入紧缺的制约。虽然我们的财政逐渐好转,百姓日渐富裕,国家对农业投入进一步加大,但是地方各级对“一村一品”的投入严重不足,扶持力度不够。政府投入刺激力不强,不能很好地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农业投资主体农民的投入内力不足,也就不能够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投资机制。“一村一品”量大面广,虽然政府每年都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发展,但仍然是杯水车薪,加之“一村一品”没有统一的规划,很多涉农资金“少而散”,不能整合起来使用,集中优势钱物,一举发展,形不成扶持优势,制约着“一村一品”的发展。

3、农业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滞后。近年来,虽然以加快农业信息化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但是存在信息化建设滞后,县乡信息服务机构不健全,网络不能向协会、龙头、园区、市场延伸,通过“三电合一”方式直接获取市场和科技信息的农户不达4%。受自下而上体制不顺的影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难运作,到如今乡镇级三权不明,管理缺失。最突出的是技术人员素质低。农业执法8人没有一人具备专业执法资格,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只有3人,也不具备执法资格;农技推广中心大部分人员是15年以前的技术人员,人员老化,知识老化,跟不上当前的农业技术服务要求。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农民群众的质量品牌意识不强,农产品“三品”质量认证水平较差。社会化组织松散,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利益联结不够紧密。市场建设缓慢,综合性农业市场

缺乏,中介服务组织松散,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4、主导产业规模小,区域集中度不高。就全县综合分析,“一村一品”的总体发展水平依然很低,表现为山区农业特点“规模小而散、链条窄而短、产品杂而全”,在局部地区、部分产业虽已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但无论是产业基地发展规模、产品区域集中度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大多数“一村一品”发展还没有形成区域规模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总体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推动能力较低。此外,产业链条短,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滞后,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产品不多,农产品经营经济效益比较低,对农民增收贡献还不大。

四、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创新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县发展“一村一品”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仅仅是开始,下一步我们将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把握关键环节、突出工作重点,推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工作,从而促进全县“一村一品”工程顺利发展。201*年,我县主要是围绕“粮食优质化、蔬菜设施化、养殖工厂化、林果集约化、加工品牌化、生态产业化”六大工程,重点培育2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3个“一乡一业”示范乡镇,其中:建设2个高标准粮食专业村、8个蔬菜专业村、2个养殖专业村、4个

林果专业村、2个农产品加工专业村、2个生态庄园观光村。在推进措施上着力抓好以几个重点:

1、提高思想认识。思路决定出路,认识决定发展。继续开展思想解放,加强宣传引导,让基层干部和农民深刻理解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破解“三农”难题的有效途径,是解决当前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低水平的传统农业与现代市场消费,单一农业与二、三产业之间矛盾的重大举措。充分认识发展“一村一品”是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和经营方式的有效途径;是调整产业结构,夯实产业基础的必然选择;是转移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抓手。具体作法就是首先解放农口局长、12个乡镇书记、乡镇长的思想。第二步以乡镇为块,根据实际来解放村民思想。第三步以村来解放骨干大户思想,实现大户带动小户。

2、不断修正发展规划。坚持规划先行,依据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和产业特征,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科学制订“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规划布局上,注重产业规模、区域规模和板块效应,提高产业聚集度、区域聚集度,一个区域一个区域地发展,一个板块一个板块地推进,使其既具有区域特色,又能形成拳头产品,逐步形成乡乡有特色,村村有亮点的发展格局。

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首先,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县财政要安排专项扶持资金,用于“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业”

的项目配套和奖补,积极争取县以上财政扶持。其次,整合项目资金扶持。进一步整合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加工、扶贫开发、设施蔬菜扶持资金等涉农资金项目,集中投入,保重点,建亮点。再次,加强金融保险支持。积极引导金融保险部门优先为“一村一品”专业村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保险服务。第四,积极吸引社会投资。制定专门的鼓励支持政策,积极鼓励并引导资源型企业、民间资本投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业”项目建设。

4、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加快“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专业村、专业乡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全覆盖进程,引导和鼓励农村能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技术部门充分发挥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优势,兴办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推动区域性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带动区域特色产业带和块状经济发展,形成区域优势品牌。

5、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整合资源和项目,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将新型农民技术人员培训纳入阳光培训计划,把传统的农民培训成现代农业的工人。加快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评价、激励、使用机制,设立创业基金,为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业”提供广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6、加强组织领导和考核。成立“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工作领导组,负责制定“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业”发展规

划、工作目标及政策措施,组织、协调、督促工作开展。乡镇和村是“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也要成立领导机构,确定专职工作人员,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加强工作协调,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予以推进。为了确保此项工作取得实效,我们要制订考核考评办法,将“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推进工程纳入重点工作进行考核管理。要破常规,动真格,对完成任务的要奖经费、奖位子、给机遇;不能完成的不仅不奖经费、要让位子、全体没机会,整体受罚。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刘垦场发展一村一品情况汇报》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刘垦场发展一村一品情况汇报: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刘垦场发展一村一品情况汇报》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43140.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