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加快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

加快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21:36:56 | 移动端:加快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

点击查看更多: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会上的讲话

加快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

加快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

对嘉陵区扶贫开发的调查与思考

余培发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政协常委、经济委主任扶贫开发在我国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按照国家现行的1196元的扶贫标准,我国目前还有3597万贫困人口,如果按照温总理在65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会上的说法,中国还有1.5亿人生活在联合国设定的贫困标准之下。而我国的贫困人口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大多数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集中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山区。在全国的贫困人口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超过62%,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西部地区占了60%多。可见,西部地区的扶贫开发对我国的整体发展具有多么大的作用。为总结西部丘陵地区扶贫开发经验、探索丘陵地区扶贫开发新路,笔者近期对地处川东北丘陵地区的南充市嘉陵区近三年来的扶贫开发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嘉陵区扶贫开发已取得的成效

201*年10月以来,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大力实施了产业扶贫、信贷扶贫、社会扶贫等项目,共投入各类扶贫项目资金6525.6万元,有效改善了贫困村基础设施,培育了一批特色增收产业,大大加快了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一)抓基础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嘉陵区始终坚持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作为扶贫开发的基础工作来抓,三年共修建村道扶贫公路69公里,整修渠道30公里,便民路45公里,石河堰6处,蓄水池105口,提灌站10处,打机井200口,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平方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公顷,解决了2.04万人2.55万头牲畜生产生活用水困难。

(二)抓产业培育,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围绕“育龙头,建基地,兴产业”的思路,扶持发展了四川省天兆集团,建立了凤木路沿线十公里优质伏季水果基地,河西乡万亩蔬菜基地、国道212线、318线肉兔、生猪养殖基地,成南高速公路沿线万亩柑桔示范基地。

三是抓技能培训,提高了贫困农民素质。三年来,依托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共培训贫困农民1025人,主要向上海、广东、北京、成都等地输出,解决了805个家庭、2456名贫困人口的温饱和收入问题。

四是抓“定点帮扶”,拓展了社会帮扶渠道。紧紧抓住国家工信部定点帮扶嘉陵区的大好机遇,争取国家工信部直接投资300万元,完成了农村基础教育、人畜饮水、基础灌溉、清洁能源建设、果蔬和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等民生领域扶贫项目12个,同时还成功申报了国家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资金项目及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项目5个,共计批复项目资金1918万元。

五是抓“对口帮扶”,打造了浙川特色扶贫新村。三年共争取浙江对口帮扶资金380万元,分别在大通镇梓潼庙村、龙池院村、三洞桥村、大沟头村和石楼乡李家观村、小观子村重点打造了6个浙川扶贫新村,实施了村道公路建设、产业便民路建设,培育了蔬菜、生猪、肉兔、柠檬等支柱产业。

六是抓外资扶贫试点,探索了融入儿童视角的综合扶贫。于201*年争取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外资中心开展的综合扶贫试点项目,项目共涉及13个贫困村,总投资2700万元。其中,融入儿童视角的综合扶贫项目投资43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不仅促进了项目村基础设施、生活环境明显改善,而且大大提高了村民对儿童贫困现状的重视程度,促进了贫困儿童健康发展。

七是抓群众互助,夯实了贫困农民创业基础。三年来,省、市、区三级财政共投入扶贫互助资金190万元,农民自筹31.5万元,分别在李渡镇张家桥村,双店乡杜家嘴村,龙岭镇芭蕉桥村,大通镇梓潼庙村、三木桥村、大沟头村,天星乡圈角湾村,安平镇依阳桥村、仁广村,世阳镇碑垭村、杨家寺村、鲜家寺村,龙蟠镇新学堂村、苦楝垭村,木老乡河家村等16个村实施该项目,以项目村的传统产业为基准,养殖等见效快、效益好的项目,通过互助社的平台,将互助资金提供给入社村民发展生猪、小家禽,并为村民提供养殖技术、市场需求等相关信息,发挥出了资金的最大效益,达到了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项目规模化程度不高。在实施整村推进过程中,由于部分村民观念落后,“等、靠、要”思想严重,加上乡镇财政困难,致使部分产业项目无法规模化发展,经济效益难于集中体现。

二是配套资金落实较为困难。由于嘉陵区财政较穷,国、省、市要求的区级财政配套资金无法按时到位,致使项目的争取和实施受到了一定影响。三、今后工作的几点建议

尽管嘉陵区在扶贫开发中已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喜人成效,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扶贫开发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截至201*年底,嘉陵区年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仍有10.25万人。一旦遇上大的自然灾害,返贫人数还会增加。为推进该区扶贫开发工作迈上新的台阶,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有关方面决策参考。

1、始终坚持把加快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坚持国家扶持和自力更生相结合、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实现开发扶贫与救助扶贫有效衔接,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有机结合,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相互促进,把尽快解决部分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工作重点,将扶贫标准以下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作为扶贫开发对象,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把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等项目资源进行整合,支持贫困村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农民收入水平和就业能力。继续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的“挂帮包”活动,不断加快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2、大力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战略。按照“整合项目、聚集资金、整体打造、综合示范、集中成片、竞争立项、整体推进”的要求,坚持“渠道不乱,性质不变,优势互补,集中使用”的原则,以秦巴山区扶贫连片开发为平台,以产业扶贫、技能培训为重点,把优质生猪养殖和柑桔种植产业等作为项目区支柱产业,将涉农资金、业主及农户投入资金进行有效整合,统筹用于项目区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公共需求,推进主导产业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特色化,不断加快“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步伐。

3、积极推进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扶贫办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扩大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要求,为贯彻落实“四川省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培训会议”精神,嘉陵区3个先期试点村采取“半距起点、等距抽样”选点方法已经确定。“先期试点实施方案”已上报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批准。试点工作完成后,应继续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动态识别机制、监测管理机制、分类帮扶机制,实现两项制度的对象衔接、政策衔接、管理衔接,为全区开展下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参数、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4、严格扶贫资金管理坚决做到专款专用。实行扶贫项目资金封闭运行,做到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不断完善扶贫项目资金县级报帐制。要把扶贫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列为政务、村务公开的一项内容,实行群众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确保扶贫资金用到最该用的地方。

5、继续动员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扶贫济困。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鼓励和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形成强大的扶贫攻坚合力。切实做好中央国家机关及省级机关在嘉陵挂钩帮扶的协调配合和服务工作,加强与杭州“四区”对口帮扶单位的联系,进一步拓宽协作领域,搞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积极扩大与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争取更多的国际扶贫援助项目和资金用于嘉陵扶贫开发,不断提高全区扶贫开发的总体水平和整体效益。

扩展阅读:关于“城边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

 

关于“城边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

台州市椒江区农办课题组

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提速,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被征用,加入到城市大军中来。这些城市新军地处城市边缘,是城市和农村的结合体,是现阶段从乡村到城市转变表现最为突出的地带,也是农村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出现矛盾问题最集中的区域,给城市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白云街道横河头村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代表,本文试以该村为例,就如何加快“城边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横河头村现状

1、基本情况。该村位于白云街道东南端,与海门街道、下陈街道相邻,又属台州市开发区。目前共有12个生产队,445户1348人,原有土地面积799亩,已全部被征用,村留地71亩(其中18.5亩在海门街道吴叶村),201*年人均年收入约9715元。

2、集体经济状况。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起,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横河头村的700多亩土地先后被征用,得到了每亩4-5万或8-9万元不等的补偿费,收得村集体资金总计6000多万元。由于村集体资金管理使用不到位,加之在大部分村民的强烈要求下,先后分几次把征地补偿费平分到户,致使村集体资金所剩无几,也无力再参加社保。而现在该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自土地和房屋租金收入,村留地中有50多亩以每年平均2万多元/亩出租给企业,合计收入120多万元,在吴叶村的18.5亩正准

备包装出售;村集体店面房28间,并以每年约0.5-2万元出租,合计收入30万元,两项共计150万元;主要支出有:村民口粮款发放需105万元,二百多位老年人节日慰问所需10多万元,全村有线电视费5万元,环境卫生、绿化养护、村民医保各5万元,护村队开支3万元,村集体资金基本上维持在平衡状态,没有盈余。

3、村民生活状况。通过调查了解,该村现有劳动力约700人左右,经济收入主要靠做小买卖和外出务工。五、六十岁的大多靠卖洋糕、麻糍等增加家庭的收入;五十岁一下的青壮劳力,绝大部分都选择在附近的企业或者工地去打工,为数不多的到别的城市去做工,无固定的经济收入;小部分有经济头脑的人从事市场经营,相对来说收入高一点;还有一部分人,因对工作挑肥拣瘦,整天东游西逛无所事事。在居住条件上,土地被征用后,全村进行了统拆统建,村民们都住上了“小康楼”,小区也进行了绿化美化,他们都很满意,但村民们对没有参加社会保险比较担忧,现有的村集体发放的资金只够勉强地买点口粮维持生活,一旦遇到大病大灾将无法应对。

二、存在问题分析

近年来,市、区两级党委政府都很重视横河头村这样的“城边村”的发展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多方面客观因素的制约,这些“城边村”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破解。主要表现在:

1、集体经济来源单一,集体资产增值困难。一是农村集体

经济的积累方式仍比较传统,缺乏活力。以地生财,靠服务创收比较普遍,但资源优势发挥还不够,企业强村观念尚待加强。横河头村集体收入主要还是靠村里地和建店面房出租等方式获得。除租金收入外,基本上无其他集体经营收入,发展后劲有待加强。二是集体资产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投资实业的风险太大,生产要素封闭,管理人员的素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村一级自身的经济实力,难以实现土地的高标准开发建设,致使土地的开发利用初级化,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造成村级集体经济难以在上规模、上档次上有所作为,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为薄弱。

2、失土农民就业困难,社会保障严重缺位。一是素质不高就业技能差。失土农民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大多数人没有过硬的技术和特长,只能适应简单的体力劳动和低技术的工作岗位,而且部分农民习惯于过去务农那种自由、自主的生活方式,不愿意进企业,同时还受到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的挤压,就业非常困难。二是社会保障缺失。在土地被征用的过程中,对参加社保没有强制性要求,不少村民只顾眼前利益,要求分光集体资产,横河头村就出现了把征地款等集体资金平分到人的简单方式,造成失地农民丧失了拥有土地所带来的社会保障权利,但同时又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

3、仍旧存在二元结构,造成各项配套政策的滞后。“城边村”虽然在空间上加入了城市的范畴,但农村组织管理形式和相关政

策仍然被保存下来,被征地后的农村始终没有从制度上纳入城市社区管理范畴,致使“城边村”滋生出户籍管理、环境卫生、社会治安、“农嫁居”、“农转非”等一系列问题,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4、群众思想观念仍未根本转变,发展缺少内在动力。农民在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后,其自身观念以及与其相联系的随之而来的就业、保障等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农民告别农田后,满足于“小富即安”,普遍存在等、靠、要的陈旧观念,通过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通过其它途径实现就业的意识较差,对新事物、新知识接受较慢,造成空间上成为了城市人,但依然保持着农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横河头村还有不少村民没有固定职业,尤其是一些青壮年,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现象仍比较普遍。村民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心理,使集体经济的发展缺少内在动力。

三、对策和措施

“城边村”的一系列问题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综合的、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统筹兼顾,综合考虑,既要从保障眼前村民生活需要出发,又要从保障村民长远根本利益出发,研究深化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对策。

1、强化管理服务功能,推进“城边村”事务管理社区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撤村改社区工作,从体制上加快“城边村”的城市化进程。撤村改社区不仅是更换牌子,关键是要按现

代城市管理理念建立社区自治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社区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证社区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使社区管理达到规范化要求。同时要想方设法充实社区管理力量,加强对村转社区干部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另外,还要加强对外来人口管理。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完善管理网络,落实监管责任,实现群防群治。政府各部门要尽职尽责,就“城边村”已有问题开展专项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为“城边村”营造和谐安宁的生活环境。

2、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城边村”集体经济股份化改革。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在不损害村民利益的前提下,制定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办法,加快清产核资工作进程,处理好债权债务,明晰产权,从村集体过渡到股份公司,并将集体资产以股份量化到个人,确保村民的合法权益,且在股份制初期给予一定的税收等方面的优惠,保证村民转市民后利益不因改制受损,扶持股份企业组建初期的发展。

3、落实社会保障,消除后顾之忧。按照政府组织引导、适应补贴、个人自愿、逐步推进的原则,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范围,使农民也能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要本着循序渐进、不断提高、逐步到位的原则,要将所有“城边村”失地农民都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给予“城边村”村民与城市居民一视同仁的待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对土地较早被征用且无力参保的村,政府要通过加大扶持力度,调整土地规划,帮助土地运作等措施,提高集体经济收入,尽快进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

保险体系,清除其后顾之忧,使其自觉主动地融入城市生活。

4、建立健全就业扶持机制,加快失地农民转移步伐。要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总抓手,不断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切实加快“农民变民工、农民变职工、农民变市民”的步伐。一是建立人力资源信息网络,为失地农民就业搭建服务平台。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区、街道、村(居)三级就业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及时的、有价值的就业信息。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企业职工招聘会,形成市场导向、政府调控、运行规范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新机制。二是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扶持失地农民就业。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农村失地人员,对用人单位招用失地农村劳动力的,参照招收残疾人给予政策优惠。同时,大力倡导失地农民自主创业,积极为他们提供资金、场地、创业培训和创业项目等方面支持和帮助。三是强化技能培训,增强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落实培训职责和任务,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定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竞争能力。

5、倡导先进文化,丰富村民精神生活。应配套建设文化娱乐设施,引导“城边村”民参加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既让进城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有切实的提高,又要让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所充实,给他们营造一个全新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家园。

“城边村”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需要市、区两级统筹协调,共同谋划。当前,对于“城边村”问题要高度重视,既要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培

植主导产业,增加群众收入,整治村庄容貌,加强农民培训,又要根据城市建设及创卫工作要求,完善配套设施,制定相关规则及配套政策加强监督管理,引导“城边村”向城市化发展。要根据其特点,合理运用,灵活变通,使其能够得到城市建设及新农村建设两方面的政策项目支持,获得较大发展。

(执笔:陈婕包慧杰)7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加快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加快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点击查看更多: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会上的讲话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加快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43257.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