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七八年级文言知识点归纳

七八年级文言知识点归纳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21:40:13 | 移动端:七八年级文言知识点归纳

七八年级文言知识点归纳

初一、初二两册的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34、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适:通“谪”。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41、自余为人,(《始得西山宴游记》):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4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与:通“欤”,语气词。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民弗从也。(《曹刿论战》):通“遍”,遍及,普及。5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59、鸡栖于(《君子于役》):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第一册: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第二册

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自由自在。10.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1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1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1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第三册

15.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三峡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足以遮挡天日。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16.虽乘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没有这样快。

1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的地面上月光满地,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里面有藻、荇等水草交错,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8.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喜欢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钻牛角尖。19.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

2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他安然自若!

2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第四册

22.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北方有人欺负我,我想借助你的力量杀掉他。2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2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凌云志向呢!2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2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27.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28.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驾驭它不采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课本中需要掌握的字音(含多音字)七年级上

憧憬chāngjǐng白驹过隙jūxì裨益bì蓦然m广袤mào积攒zǎn跌宕dàng安恬tián

诠释quán樯橹qiáng真谛dì惆怅chuchàng半明半昧mi豁达hu霎眼shà自诩xǔ湍急tuān荟萃huìcuì你推我搡sǎng跻身jī猝然cù骷髅kūlu肇祸zhào白痴chī徜徉chángyáng履历lǚ

浩淼miǎo社戏归省xǐng婵娟chán行辈háng雕镂lu撺掇cuānduo镌刻juān凫水fú藐小miǎo家眷juàn庞然大物páng阖家h重阳chng根深蒂固dì佞臣nìng孜孜不倦zīzī酝酿yùnniàng汲取jí黄晕yùn默而识之zhì沿溯sù不悱不发fěi澄清chng一隅yú磅礴pángb和煦xù春华秋实huá咫尺zhǐ匍匐púfú称职chn迸发bng陛下bì澹澹dàndàn骇人听闻hài

春朝zhāo机杼zhù锦衾qīn迢迢tiáotiáo瀚海hàn脉脉mm掣ch竦峙sǒngzhì卷帙zhì萧瑟s七年级下

摩挲suō诅咒zǔzhu颓唐tuí桑葚shn恣情zì秕谷bǐ卜问bǔ人迹罕至hǎn剔透tī蝉蜕chántuì遗孀shuāng宿儒sù初生之犊dǘ人声鼎沸dǐng遴选lín盔甲kuī轩然大波xuān蹑手蹑脚ni摩天m鲜为人知xiǎn萦系yíng腻味nì水榭xi殷红yān龌龊wchu嗫嚅nirǘ确凿záo镏金liú菜畦qí挑衅xìn逾越yú璀璨cuǐcàn南麓lù孤僻pì草莽mǎng分娩miǎn灵柩jiù翌日yì竣工jùn繁衍yǎn牌坊fāng亘古gn门楣mi呕心沥血lì深邃suì吞噬shì参差cēncī铠甲kǎi摒弃bìng伫立zhù镶嵌xiāngqiàn翩跹piānxiān挥洒淋漓línlí粗犷guǎng静谧mì舷窗xián心旷神怡kuàngyí俯瞰kàn轶事yì要塞sài加冕miǎn媒体mi驯良xùn氤氲yīnyūn矫健jiāo自怨自艾yì蛰伏zh菡萏hàndàn苔藓táixiǎn清涟lián炫耀xuàn分外妖娆fnráo献媚mi兀立wǜ无动于衷zhōng姹紫嫣红chàyān抑郁yìyù蔷薇qiángwēi炊烟chuī敦厚dūn狂澜lán契机qì八年级上:

逶迤wēiyí女工hng磅礴pángb万籁俱寂lài皑皑áiái歉疚jiù泥毡zhān差互cī骨碌gūlu清洌li酣然入梦hān往来翕忽xī呜咽y悄怆幽邃chuàngsuì澎湃pngpài藻荇xìng焦灼zhu风靡mí踉踉跄跄liàngqiàng堪称kān蔫巴niān山岚lán蹊跷qīqiāo谛听dì嫣红yān鳞次栉比zhì诧异chà瑰丽guī造诣yì望岳决眦zì橘化为枳zhǐ绶带su懵懂mng涕泗sì券门xuàn嶙峋línxún了望liào镂空lu狼藉jí斟酌zhēnzhu蹒跚pánshān重峦叠嶂zhàng相度xiàngdu池沼zhǎo胼胝piánzhī硕大shu潋滟liǎnyàn明天不封阳台倏然shū猬集weì喧嚣xiāo虬干qiú悖论bi毛骨悚然song温馨xīn愚氓mng龟裂jūn我的母亲憧憧chōngchōng如火如荼tǘ唏唏嘘嘘xīxū别云间羁旅jī八年级下

翡翠fěi玄奘zàng坦荡如砥dǐ海市蜃楼shn恹恹欲睡yān啁啾zhōujiū楠木nán翌日yì秀颀qí毋宁wúnìng争妍斗艳yán彗星huì石榴石榴奇崛ju宽宥yu枯瘠jí更互gēng盎然àng器皿mǐn忍俊不禁jīn手卷juàn丰腴yú茫无涯际yá马厩jiù灼热zhuá槽枥cáolì三棱镜lng贪婪lán裸子植物luǒ陌头m睥睨pìnì鸬鹚lúcí飞甍mng鸟喙huì连亘gn以身殉职xùn阔绰chu

轻怕重niān羼水chàn旁骛wù蘸水zhàn亵渎xidú相公xiàng骈进piān行事háng强聒不舍qiǎngguō万贯家私guàn胸襟jīn避讳huì迥异jiǒng绾wǎn芥蒂dì呓语yì嫉妒jí曳屋许许声yhǔhǔ案牍dú变色龙坯子pī鸿儒rú窗充塞s谢tiǎo一泓清泉háng扁舟piān颟顸mānhān塞下sài渊薮yuānsǒu燕然山yān憬悟jǐng叩问ku醒豁hu负箧曳屣qixǐ跻身jī裘葛之遗qiúgěweì舐shì廪稍lǐn同僚liáo冻馁něi辩斗du矢志shǐ孰shǔ香醇chún知zhì九年级上

泠泠淙淙língcng故乡五行xíng菩提pú潮汛xùn汩汩gūgū颧骨quán潺潺chánchán愕然惬意qi嗤笑chī分道扬镳biāo惘然wǎng褒贬bāobiǎn恣睢zìsuī

攒聚cuán拮据jijū玲珑剔透tī栈桥zhàn恍惚huǎnghǖ牡蛎lì袅袅niǎoniǎo打盹dǔn黑黝黝yōuyōu

腻烦nì孕育yùn跺脚du销声匿迹nì占卜zhānbǔ单于chányú作梗gěng故乡阴晦huì

粜米tiào褡裢dālián以啮人ni小囡nān得而腊之xī拗不过niù当其租入dàng写意xi号呼háo雎鸠jūjiū顿踣b窈窕yǎotiǎo隳突huī君子好逑qiú缶fǒu寤寐wǔmeì浩浩汤汤shāngshāng琴瑟s霏霏fēifēi晷guǐ樯倾楫摧qiáng探骊得珠lí岸芷汀兰zhǐ穷年kūkū觥筹交错gōng百合花鹿砦zhài山肴野蔌sù鸿鹄hú伛偻提携yǔlǚ忿恚fnhuì倏的shū笞chī皱缬xi社稷jì明眸善睐mulài间隔jian涸辙hzh黄发垂髫tiao揠苗助长yà轩邈miao一双手惺忪xīngsōng鸢飞戾天yuanli老茧jiǎn九年级下

恻隐c考妣bǐ应分yīngfn袜chǎn庖代páo台阶凼dàng江村小景针黹zhǐ胯骨kuà

蚌埠Bngbù撬qiào闭门羹gēng晌午shǎngwu一厘米甭bng麦茬chá忐忑tǎnt倭瓜wō侃侃而谈kǎn玉帛b投箸zhù丽yì深恶痛绝wù朝服衣冠zhāo杀戮lù期年ji娴熟xián间进jiàn深谙ān畎亩quán一瘸一拐qu法家拂士bì绽开zhàn始龀chn累赘lizhuì箕畚jīběn吮吸shǔn遗孀shuāng半身不遂suí穷匮kuì血渍zì崩殂cú膂力lǚ陛下bì侏儒zhū陟罚臧否zhìzāngpǐ消弭mǐ裨补阙漏bìquē驾驭yù行阵háng尴尬gāngà攘除rǎng邂逅xihu驽钝nú须臾yú白鹤晾翅liàng五脏六腑zàngfǔ震撼hàn率性shuài雪奁lián笑靥y契合qì缱绻qiǎnquǎn冗杂rng2.课本中需要掌握的字形(字音表中的词汇通常也需要掌握)

七年级上:危言耸听潜移默化裨益崇山峻岭惊羡弥漫酣睡巍然屹立红紫芳菲眼花缭乱涉足絮语潇洒不系之舟哺育撷取犀利洒脱锐气宿怨茅塞顿开咬文嚼字沸沸扬扬皎洁纠葛赏心悦目琼楼玉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朗润一年之计在于春乘奔御风响晴闲情逸致吵吵嚷嚷一事无成持之以恒不言而喻锲而不舍温故知新不耻下问驱使篝火精美绝伦酬唱不可救药

七年级下:丰润窘迫不能自已依恋晶莹公寓变幻莫测相辅相成抉择轻妆淡抹感慨大厦勘察相得益彰不辞劳苦循默处决如流以天下为己任松涛轻捷鉴赏渊博倜傥绅士著作等身凄然渺茫崇拜沮丧坦然轮廓镰刀永垂不朽奠基挺拔浮雕销毁喜形于色慷慨激昂叱咤风云栩栩如生断垣残壁装潢辉煌中西合璧穹隆肃穆波光粼粼异曲同工盘踞络绎不绝宽敞摩擦竭力茂密高耸葱茏昼夜乐不可支诞生庞然大物钦佩凌厉雕塑惊心动魄躁动融为一体欢呼雀跃稳健问鼎苍穹溃退锐不可当沧海桑田生机勃勃国徽归宁蹴蹋不蔓不枝婀娜多姿亭亭玉立芙蕖勉强糟蹋厚此薄彼红装素裹寂寞零落扑朔迷离屏障滋长霹雳体魄荒秽八年级上:调虎离山千锤百炼苛捐杂税灌输闪烁咀嚼景致围追堵截花天酒地惶惑飒飒宽慰泥泞毅然蓦地疲惫先遣急骤笼罩纵情畅想潇洒嘹亮玛瑙故弄玄虚山坳风烛残年圣诞操练懊悔祈祷眷恋募集据理力争无言以对叛逆乾坤凋谢贫瘠倔强蜿蜒荆棘摇曳浩劫闲情逸致攀附萧索凄清自知之明霓虹灯稚嫩咆哮自给自足翘望身孕咨询好逸恶劳编撰受益匪浅臀部陶醉拓宽无暇顾及臭气熏天故障夭亡难能可贵伦理呻吟相安无事康乃馨向日葵华裔梦寐以求贮运风骚

八年级下:飞窜高傲视野错综妙手偶得无边无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纵横决荡柔媚唾津察颜观色派遣鄙薄不远万里见异思迁狭隘断章取义发愤忘食姑且体谅斤斤计较赫赫战功缅怀贤哲节衣缩食饯别光怪陆离可望而不可即戳穿汪洋万顷优柔寡断随心所欲臆断臆度嗣后阐释汹涌广漠足不出户霄汉君子固穷不屑置辩附和作揖簇拥不省人事商酌心窍桑梓轩敞攥无精打采无缘无故魁梧异想天开恐吓消遣俯瞰扣人心弦栩栩如生纹丝不动挪动力挽狂澜驾驭欣慰失之交臂各得其所袍敝衣铸就融合蜡炬钦佩真挚悼念抑郁公正不阿血气方刚谦恭洗耳恭听炉火纯青离经叛道无懈可击重荷强悍景慕交头接耳趁热打铁诺言哄堂反诘打抱不平若无其事人溺己溺雄辩承诺永恒盈余衷心届时

九年级上:妖娆仙山琼阁萧瑟峰峦一霎间翩然次第载途蒌蒿鄙夷隔膜幌子利飕灵性犀锐物竞天择鞭辟入里寡约一暴十寒披坚执锐世外桃源无人问津鸡犬不宁气象万千波澜不惊水落石出苍颜白发香径过滤老骥伏枥养怡启事

九年级下:怜悯倾家荡产万恶不赦尊翰鄙人中流砥柱置之死地不辱使命有例可援甘霖老泪纵横疮疤深居简出充耳不闻一窍不通才疏学浅痛心疾首大而化之筹划赐教耽搁自娱借花献佛毕恭毕敬火眼金晶胸有成竹雄赳赳矜持迷惘腼腆恬淡分庭抗礼油光可鉴芦荟畸形抑扬顿挫不逊纳粹溺爱一丝不苟韧性儒雅转瞬即逝哑然失笑亲朋挚友开天辟地百无聊赖义正词严不解之缘疲惫惟妙惟肖吞噬拘谨凄怆溢于言表局促不安雇员鞠躬尽瘁痴心覆没大庭广众涎水慈怜荫蔽门庭若市谤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作奸犯科妄自菲薄斟酌卑鄙计日而待唇焦口燥彰宫阙凛冽踌躇呼之欲出丰姿凯旋舒展蒲团

扩展阅读:七八年级文言文

七年级

1、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一、重点字词。

1、项为之强项:颈,脖颈。强:通“僵”,僵硬。2、徐喷以烟徐:慢慢地。以:用3、果如鹤唳云端果:果真,果然。唳:鸟鸣4、以从草为林林:树林5、兴正浓兴:兴趣、兴致6、方出神方:正

7、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打,抽打。驱:赶8、必细察其纹理细察:仔细观察

9、昂首观之昂:抬。首:头。之:它,代蚊子10、为之怡然称快怡然:愉快的样子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文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译: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3、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译: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4、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

译: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定下心神仔细观看。5、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译: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6、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

译: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

三、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观蚊如鹤之趣(夏日戏蚊)、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2.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庞然大物、明察秋毫、怡然自得

3.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映了作者严惩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

4.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译文]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

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2、《论语》十则

[课文分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讲解]“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讲解]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解]“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重点词语: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生气、发怒)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这里指新的理解与体会)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殆:有害)

⑸诲女知之乎!是知也。(女:同汝,你;是:此、这;知:通“智”。)⑹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刚强、勇毅。)⑺择其善者而从之(从:采纳,听从)

(8)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大概、也许;施:施加。)

二、重点句子。

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⑸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⑹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三、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从语录中看,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在于(不断学习、复习)。

2.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几句语录看,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这种观点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是否矛盾?

答:温故知新,经常学习的人才能做老师;不会矛盾,因为只要虚心学到处都有老师。3.本文的语录中,孔子认为,任何人身上都可以让我们学到东西,因为如果别人比自己优秀,那么学习他优点;如果别人有缺点,那么自己也有就反省,并改正。

4.说说本文中出现的现在仍在用的成语。

答: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

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3、山市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课文分析]

统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1.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这是目击者眼中的画面。文章还描写了目击者的心理变化: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惊”,但一想到“近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疑”。待到宫殿出现,才悟出原来这是“山市”。这样写就把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的地方了。

以下所写仍是目击者所见画面,但读者在感觉上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如同亲见。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先总写一笔:“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怅然。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这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一、重点字词:

1、然数年恒不一见(经常)

2、高插青冥、相顾惊疑(青天、天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3、往来屑屑(匆匆)

4、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同“无”)(高)5、连亘六七里(连绵不断)

6、或凭或立、不一状(有的人)(靠着)7、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同“才”)

8、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突然)(于是)9、见山上人烟市肆(店铺)

10、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广大)(隐隐约约)

二、重点句子。

1、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译:(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

2、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译: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3、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译: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4、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译:突然间变得像拳头、像豆粒,于是什么都看不见了。

三、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找出文中表现时间的词语。答: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无何,;未几,;忽大风起;既而风定天清,逾时,;倏忽如拳如豆。

2.文中将“山市”称为“鬼市”,对此,你怎样认识?

答:作者在他那个时代,还不会理解海市蜃楼是一种光线折射形成的现象,所以在文中将此幻象称为“鬼市”是可以理解的。(言之有理即可)

[译文]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孙禹

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4、《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一、重点字词: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俄而:片刻。骤:急速。欣然:高兴的样子)2、撒盐空中差可拟(拟:比,比拟)3、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比不上)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去:离开。乃:才)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期:约定。委:舍弃)6、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拉。顾:回头看)7、尊君在不?(“不”通“否”)8、谢太傅寒雪日内集。(集:集会)

二、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您正午却没有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三、读课文回答问题。

1.文中两个以雪为喻的句子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我认为“未若柳絮因风起”;因为比喻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有意蕴。“柳絮”飘飘扬扬的样子,极似雪花飘落的神态。(不仅限此答案,只要有道理即可)。

2.文中“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答:融洽、欢快、轻松等家庭氛围。(答出两点即可)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元方入门不顾表示了他的什么态度?

答: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答: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5.你认为元方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约定在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陈

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太丘走后,他的朋友才来到。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当时正在家门外做游戏。那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家吗?”陈元方回答说:“等您很长时间都不来,他已经走了。”客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却没有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5、寓言两则

智子疑邻《韩非子》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塞翁失马《淮南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课文分析]

这篇寓言用来说明“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这两句话的,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

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来自这个故事。一、重点字词

1、天雨墙坏(坏:毁坏雨:下雨)2、智子疑邻(智:以为聪明)3、不筑(筑:修补)

4、其邻人之父亦云(亦云:也这样说)

5、暮而果大亡其财(暮:晚上果:果然亡:丢失)6、马无故亡而入胡(亡:逃跑)7、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将:带领)

8、居数月(居:这里是经过的意思)9、人皆吊之(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10、此何遽不为福乎(何遽:怎么就,表示反问)11、死者十九(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二、重点句子

1、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2、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译: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3、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译: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战。4、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译: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他儿子就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三、读课文回答问题。

1、《智子疑邻》的寓意是什么?

答: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凭主观感情去判断是非,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2、《塞翁失马》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答: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人们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

[译文]《智子疑邻》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

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塞翁失马》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不知什么缘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去祝贺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祸害吗?”家里有的是好马,他儿子喜欢骑着玩,(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战。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他儿子就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6、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课文分析]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一、重点字词:

1、世隶耕(隶:属于)2、未尝识书具(尝:曾经)3、父异焉(异:对感到诧异)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就:完成)5、邑人奇之

(奇:对感到奇怪)

6、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宾客: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7、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扳:通“攀”,牵、引。谒:拜访)9、不使学(使:让)10、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11、泯然众人矣(泯然:完全)12、贤于材人远矣(于:比)13、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于:被)14、伤仲永(伤:哀伤、伤感)15、养父母(养:赡养)16、或以钱币乞(或:有的人)17、从先人还家(从:跟从)18、卒之为众人(卒:最终)19、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20、固众人(固:本来)21、即书诗四句(书:写)

二、重点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译: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5、余闻之也久。译: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三、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指物作诗立就”。第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答:“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答: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

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4、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答: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等。

【译文】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

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7、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重点字词

1、卿今当涂掌事(当:掌管。当涂:当权)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研究)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但:只。当:应当见:了解)4、孰若孤(孰:谁)5、蒙乃始就学(乃:于是)6、即更刮目相待(更:重新)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

8.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9.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10.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只是应当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译: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5、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吕蒙总是以军中事多来推辞。6、写出自本课的成语

答: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待)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三、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孙权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答:劝学。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3,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答:“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

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8、口技林嗣环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课文分析]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这部分是下文记叙精彩表演的铺垫。“善”字统领全文。

第二部分(第二段至第四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描写口技艺人所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第一层(第二段),写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由衷赞叹。

第二层(第三段),写表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

第三层(第四段),写表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

第三部分(第五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京口有善口技者(善:擅长)

2、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恰好。宴:举行宴会。)3、施八尺屏障(设置:安放)4、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只。闻:听见。)5、其夫呓语(呓语:说梦话)6、满坐寂然(“坐”同“座”)

7、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乳:喂奶,名词作动词)8、众妙毕备(毕:全)

9、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意:心情。少:稍微。舒:松弛。稍稍:渐渐)1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夹杂)11、虽人有百手(虽:即使)1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出)

1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大腿。走:跑)15、群响毕绝(毕:全。绝:尽、消失)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出。

译: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译: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3、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译: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译: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5、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译:中间夹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而发出的爆烈声,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

6、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译: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声,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子时一齐用力发出的呼喊声,在火中抢夺物件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

7、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译: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都消失。

三、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是怎样称赞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原文回答)

答: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2、找出描写观众的句子,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句子: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作用:从侧面烘托口技表演的逼真,突出了表演者技艺的高超。3.为什么文章结尾与开头都强调“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答:首尾呼应,并且通过强调简单的道具,突出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演技。

9、短文两篇

1.夸父逐日《山海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课文分析: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有时也用“夸父逐日”来比喻不自量力,但这是从消极方面理解这个神话,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10、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课文分析:

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在文中,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交代得很清楚。随着情节的波澜起伏,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表现了狼的狡诈;“惧”“投以骨”“复投之”等,表现了屠户的害怕心理和侥幸心理;“顾”“奔倚”“弛”“持”等,表现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了他的机智;“暴起”“劈”“毙”“转视”“断”等,表现了屠夫的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一、重点字词

1、止有剩骨(止:通“只”)2、顾野有麦场。(顾:回头看。)3、苫蔽成丘(苫蔽:遮盖。)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狗一样,名词作状语。)5、一狼洞其中。(洞:打洞,名词作动词)

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企图、打算。隧:钻洞,名词作动词)7乃悟前狼假寐(假寐:假装睡觉。)8、意暇甚(意:神情。)9、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10、止增笑耳

(止:通“只”。耳:罢了。)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投以骨。译:把骨头投向(狼)。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译: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3、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译:场主人把柴草堆在那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

译: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添点笑料罢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阐述本文主旨。

答:本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要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2、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答:文中表现狼狡猾的语句有:“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3、结尾一段是什么表现手法?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它又告诉“人”什么呢?

答:是议论。它告诉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译文: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

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八年级

11、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美好的政治理想,表达了广大人民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的美好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

1、缘溪行缘:沿着2、落英缤纷落英:落花3、甚异之异:诧异4、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5、俨然整齐的样子6、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7、黄发垂髫老人小孩8、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9、具答之具:详尽10、咸来问讯咸:都

11、率妻子邑人妻子:妻子儿女12、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13、不复出焉复:再14、无论魏晋无论:更不必说15、延至其家延:邀请16、处处志之志:作标记17、欣然前往欣然:高兴的样子18、无问津者津:渡口19、便扶向路。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20、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2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22、欣然规往。规:计划23、寻病终。寻:不久

二、翻译句子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译文: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译文: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文: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译文: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8、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9、后遂无问津者。译文: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1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译文: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三、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答: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

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3、写出本文出现的三个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答:甚异之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

答: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什么?(用原文)

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哪些?

答: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哪些?

答: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

答: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什么?

答: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答: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他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12、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详和。13、桃源中人“不复出”的原因是什么?

答:原因是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厌恶外界的战乱;同时,他们进来后能安居乐业。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

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12、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课文分析:

全文分三层: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则不陋矣。最后,奇峰突起,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是例证,联系上文还看见出作者有自况之意;再引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量。这样一来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

1、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名:出名灵:成为灵异的水2、斯是陋室斯:这3、惟吾德馨。德馨:美好的品德

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5、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6、何陋之有?何:什么。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大;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二、翻译句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虽)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4、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回答下列问题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文中点睛之笔是何陋之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答: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6、文中前面说“斯是陋室”,结尾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

答:从建筑和室内布置来看是简陋,但由于室的主人品德高尚,所以就不显得简陋。

7、写出三组对偶句(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调素琴,阅金经

8、文章结尾提出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的话,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用诸葛亮、杨雄两位先贤自比,说明只要“德馨”,所居的陋室就不显得简陋;引用孔子的话,呼应前文“斯是陋室”,点明了文章主旨,表明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

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13、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课文分析:

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总括莲的品格。

篇末,作者再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本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更好的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追求,文虽短而意蕴无穷,这种写法也很值得品味。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可爱者甚蕃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3、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4、不可亵玩焉。亵:亲近而不庄重。

5、陶后鲜有闻。鲜:少。6、宜乎众矣。7、亭亭净植。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宜:应当。

二、翻译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译文: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译文: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答: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4、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6、作者要赞颂莲花,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答:写菊和牡丹的目的是衬托莲的高贵品质,写菊是正面衬托,写牡丹是反面衬托。

四、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

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14、核舟记魏学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课文分析: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至第4段)介绍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

第二层(第5段)介绍舟的顶部。这一层是略写,只介绍了题名和篆章,以“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再次显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

最后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赞扬王叔远雕刻技艺的高超。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有:通“又”可:大约;许:上下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尚,还。盈:满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挑选。修狭:长而窄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5、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6、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7、珠可历历可数也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若:像。了了:清楚明白9、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高高的帽子。为:是10、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零数

11、罔不因势象形。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象:雕刻。12、尝贻余核舟一。贻:赠13、盖大苏泛赤壁云。盖:原来14、雕栏相望焉。相望:左右相对15、石青糁之。糁:涂16、东坡现右足。现:露出17、如有所语。语:说话18、佛印绝类弥勒。绝类:极像。19、矫首昂视。矫:举,抬19、神情与苏、黄不属。属:类似。20、其船背稍夷。夷:平

二、翻译句子

1、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译文:总计这只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译文: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3、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的(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情态。

4、尝贻余核舟一译文:曾经赠给我一只用果核雕成的船。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译文: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6、技亦灵怪矣哉译文:技艺也真神奇啊!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文: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三、回答以下问题

1、能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2、最能表达作者对核舟的感情和态度的句子是技亦灵怪矣哉!

3、舟上并没有“赤壁”二字,你是怎么知道苏轼和朋友游的是赤壁?

答:苏轼曾游过赤壁,并写了《赤壁赋》《后赤壁赋》,核舟的窗户上的字正是出自这两篇文章,核舟正是通过这一点表明苏轼和朋友游赤壁的。4、第二段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然后才介绍黄庭坚和佛印?

答:因为核舟主题是大苏泛赤壁。四、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中间略)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15、大道之行也《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选贤与能与:通“举”举荐,选拔

2、古人不独亲其亲亲:以为亲。亲:亲人、父母3、不独子其子子:以为子。子:子女4、男有分,女有归分:职分、职业归:女子出嫁5、货恶其弃于地也恶:憎恶

6、盗窃乱贼而不作乱:造反。贼:害人。作:兴起7、是谓大同是:这。大同:理想社会

二、翻译句子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文: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文:所以人们不单纯只是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单纯只是抚育自己的子女。3、男有分,女有归译文: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适时婚嫁。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共有的。5、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译文: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6、盗窃乱贼而不作。译文: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7、是故谋闭而不兴。译文:所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

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从哪几方面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

答:(1)人人都受到社会关爱;(2)人人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2、“大同”社会一个基本特征是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受到社会关爱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全社会亲如一家(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各种年纪的人都有合适的安排(老有所终,壮有所用……);(3)尤其对矜、寡、孤、独、废疾五种人实行生活保障。3、文章从哪两方面说明了“大同”社会的优越性?

答:两方面,一是社会制度,二是社会公德。

4、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什么?答:天下为公

四、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

(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16、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2、夏水襄陵襄:上3、乘奔御风奔:这里指飞奔的马4、素湍绿潭湍:急流5、不见曦月曦:阳光,这里指太阳6、霜旦下霜的早晨7、飞漱其间飞漱:冲刷8、属引凄异属:连接;引:延长9、或王命急宣或:有时10、虽乘奔御风虽:即使

11、良多趣味真,实在12、绝多生怪柏绝:极高的山峰13、略无阙处略:无、毫无;阙:通“缺”,断开、缺口14、自非亭午夜分亭午:正午;夜分:半夜15、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二、翻译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译文: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文: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文: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4、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译文:有时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5、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三、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答: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用原文回答: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3、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说明三峡秋天寂静、凄清的特点。

4、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原句1: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风御风不以急也)理由2:落差大

原句2:悬泉瀑布,飞漱其间。5、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答: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非常陡峭高大。6、“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意思是什么?这使我们想到李白的哪两句诗?

答: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当晚就到达江陵。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四、译文: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

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7、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2、晓雾将歇歇:消散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5、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

二、翻译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阳欲颓,沉鳞竞跃。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文: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答:反映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2、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3、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用意?

答:“康乐”指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4、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6、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用一个短语来概括短文内容。答: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

短文是:欲界之仙都

五、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

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18、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文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念:考虑、想到。遂:于是。至:到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5、月色入户户:窗户

6、欣然起行欣然:高兴的样子

二、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2、相与步于中庭。译文:一起在院里散步。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

三、回答以下问题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答:月光(月色)2、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答:“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3、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全文分三层:

答: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触。

4、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答: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5、中心思想是什么?答: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答:能体现友情的句子①遂至承天__②相与步于中庭__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①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关系亲密③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7、作者称自己是“闲人”,有什么深意?

答:“闲人”可指闲来无事可做的人,依此解可看出苏轼被贬后失意落寞之情;“闲人”又可指有闲情逸致的人,自此我们又可看出苏轼不以被贬为意,仍旧有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8、“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胸怀?

答: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阔大胸襟。9、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四、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

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19、观潮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课文分析:

本文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第1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描绘又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第2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3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4段写观潮人数之多,是为了从侧面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既望:农历十六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方:当时出:发、起仅:几乎、将近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倏而:突然.略:一点点4、随波而逝逝:去,往5、皆披发文身文:画着文采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盛万仞中溯迎:逆流迎着潮水7、吞天沃日沃:因水淋洗8、如履平地履:踩9、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干:岸10、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穷尽11、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穹:高

12、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僦赁:租用的意思。虽:即使

二、翻译句子:

1、方其远出海门。译文: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2、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译文:玉城雪岭般的潮水连天涌来。3、人物略不相睹。译文: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4、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译文: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浑身刺着花纹。5、争先鼓勇,溯迎而上。译文: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6、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译文: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11、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译文: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三、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钱塘潮的奇伟壮观。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的怎样的特点?

答:从形(仅如银线)、色(玉城雪岭)、声(大声如雷霆)、势(吞天沃日)四方面,由远及近地写海潮,刻画了江潮的雄伟壮观。3、统领全文的句子是: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4、第二段中写水军演习之时,说他们“如履平地”,这样写有什么内涵?

答:这是比喻、夸张的手法,突出水兵技艺的娴熟

译文: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啊。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为最盛。当潮水从浙江入海

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涤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景象啊。

每年(阴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校阅水军,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如同山塌了一样。(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浑身刺着花绣,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浮沉,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江岸上下十几里,满眼都是戴着首饰的妇女,穿着华丽的游人,车马堵塞了道路,吃的用的各种东西都有比平时贵了一倍,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下来。

20、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1、是日更定是:这。定:完了,结束

2、余拿一小船,用毳衣炉火拿:撑,划。毳:鸟的细毛3、雾淞沆砀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更:还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痛快。白:指酒杯6、上下一白一:全

7、客此,及下船客此:在此地客居;及:等到

二、翻译句子

1、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文:(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译文: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不要说相公痴迷,还有比相公更痴迷的人呢。4、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在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三、回答问题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句子是哪些?

答: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下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文中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

豪迈的心情。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的“强”和“拉”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情?

答:“强”表现作者的喜悦豪爽心情;“拉”表现客喜悦心情。4、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答:包含了作者痴迷山水之乐的称赞,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四、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21、与朱元思书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课文分析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述说行旅所见的信,全文寥寥一百余字,把富春江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风烟俱净俱:全,都2、从流飘荡从:随着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缥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甚:比得过奔:飞奔的马5、负势竞上负:凭依6、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叫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戾:到息:平息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经纶:经营反:通“返”返回9、横柯上蔽柯:树干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呈现相同的颜色。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飞奔的马。(那一座座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那些像鸢飞到天上一样极力为名利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功名得禄的心。

忙于经营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稀疏的树木枝条相互交叉掩映,有时偶尔也见到(一丝)阳光

三、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4、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

答: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文: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

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看到阳关。

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造饮辄尽辄:就2、箪瓢屡空,宴如也如:若3、兹若人之俦乎俦:类4、不戚戚于贫贱戚戚:忧愁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许:地方6、每有会意会:领会7、亲旧知其如此旧:朋友们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译: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2、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译: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的志向而感到快乐。三、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五柳先生三大爱好是指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答: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平和、旷达的性格。

2、文中哪句话是陶渊明归隐形象的总体勾勒,使一位沉默寡言,淡泊功利的隐世名士飘然而生。答:闲静少言,不慕荣利。3、“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表现了五柳先生怎么样的性格特点?答: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译文: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

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中于发财做官。”从这话看来,他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23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课文分析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以及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强烈的愤慨。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其真不知马也”。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策之不以其道策:驾驭道:方法2、执策而临之策:鞭子临:对着3、其真无马邪其:难道4、其真不知马也其:恐怕

5、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餐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6、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喂材:才能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是:这样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等:一样8、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出来10、故虽有名马虽:即使

11、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千里:日行千里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译:所以虽有好马,也只好屈辱在做贱役的(养马)人的手里。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译:(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棚里,不能用“千里马”(的称号)去称呼它。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驾驭千里马而不采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让它吃饱以充分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马)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图。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

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24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致:买

2、援疑质理援:提出质:询问

3、益慕圣贤之道慕:仰慕4、俟其欣悦俟:等到5、滕人持汤沃灌,以衾以覆汤:热水覆:蒙盖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再:两顿

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走:跑逾约:超过期限8、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9、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译:在深山大沟中赶路。严冬刮着猛烈的风,大雪深积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译: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3、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译: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译: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译:我站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译:用被子(将全身)蒙盖好,好久才暖和过来。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心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知他人了。

8、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究获得了学识。10、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三、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答: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习的思想品质。

5、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答:借书之苦。求教之难。6、“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指什么?答:得到知识,明白道理。7、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答: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7、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

乐观?

答: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译文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

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25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课文分析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贬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一、词语解释

1.水尤清冽尤:格外。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道:道路。见:出现。3.4.6.7.9.11.12.13.14.15.16.为坻,为屿,为坻:水中高地。屿:小岛。:不平的岩石。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5.然不动然:呆呆的样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凄清。居:停留。隶而从者隶:跟从。8.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下见小潭下:在下面。10.日光下澈下:往下。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在空中。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那样。(都是名词作状语)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名词作状语)似与游者相乐乐:逗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使……凄凉。寒:使……寒冷。记之而去去:离开。

二、句子翻译。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

三、问答题

1.2.3.5.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答:游览顺序。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答: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答: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5.文中的“对比”和“烘托”点拨:

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译文: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

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26、岳阳楼记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壁;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课文分析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第二年六月,重修的岳阳楼行将落成,滕子京嘱托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从而成就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全文一共三部分。第一部分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以及作记的缘由,其中有意识地突出滕子京的政绩──“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第二部分一共三段,围绕“记”重点描写岳阳楼及其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下边作者分两段,既写景又抒情,从阴晴两种不同的天气引出人们的感受,表现出迁客骚人因物而悲或喜的心情。

第三部分,从迁客骚人引出进一步的议论,正面阐述作者的观点,写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抒发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中心,前边的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抒发这一政治理想服务的。

一、词语解释

1)2)3)4)5)6)7)8)9)10)11)12)13)14)15)16)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越明年越:到了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乃:于是。制:规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在;其:它的,指岳阳楼属予作文以记之予:我;以:来。予观夫巴陵胜状夫:那。胜状:胜景。衔远山,吞长江衔:衔接。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涯:边。晖:日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前人之述备矣述:描述。备:详尽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极:尽。迁客骚人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霪雨霏霏霪雨: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连月不开开:放晴。国:京城。薄暮冥冥;去国怀乡薄:迫近。去:离开。春和景明;沙鸥翔集景:日光。集:栖止。17)18)19)20)21)22)23)24)25)26)岸芷汀兰;此乐何极芷:小草;汀:小洲。极:穷尽。宠辱偕忘宠:荣耀。偕:一起。把酒临风把:持。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或异两者之为或:或许。为:指两种心情。庙堂:在朝廷上做官。江湖:不在朝廷上做官。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微斯人(登斯楼也),吾谁与归微:没有;斯:这。归:归依。若夫:像那。至若:至于。嗟乎:唉。不以物喜以:因为。心旷神怡怡:愉快。

二、句子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译: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5)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译: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两者之为,何哉?

译: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8)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

三、问答题:

中心思想: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①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②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属予作文以记之。③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④“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

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⑤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

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⑥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⑦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⑧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本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⑨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古仁人。

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早晴晚阴,气象万千。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辰都隐藏起了光辉,山岳也潜伏起形体;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的天色暗下来了,虎在咆哮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万里碧绿;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彩的鱼儿(在水中)畅游;岸上的芷草和洲上的兰花,茂盛并且青绿。偶尔或许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潜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都被遗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在野),则替君主担忧。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一定会说“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吧。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27、醉翁亭记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一、词语解释:

1.2.3.4.5.

环滁皆山也;环:环绕。环而攻之环:包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茂盛的样子。秀:秀丽。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泻:飞泻。

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像鸟的翅膀,名词作状语。临:靠近。名之者谁名:给命名。6.饮少辄醉辄:就。7.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8.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寄托。9.云归而岩穴暝归:聚集。10.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归:回家。从:跟从。11.吾谁与归归:归依。

1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芳:花。秀:繁荣滋长。13.至于负者歌于途者:……的人。14.休于树于:在。15.山肴野蔌肴:野味。蔌:菜蔬。18.弈者胜弈:下棋。

19.觥筹交错觥:酒杯。筹:酒筹。20.颓然乎其间者颓然:醉醺醺的样子。乎:于,在。21.树林阴翳翳:遮盖。23.太守谓谁谓:是。22.鸣声上下上:树的上部。下:树的下部。

二、句子翻译: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一座四角上翘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的亭子,座落在泉水边上,这就醉翁亭了。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4)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译:太阳出来了,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傍晚云雾聚集,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6)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

三、文章内容理解:

《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前人说本文“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1.全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乐”字贯穿全文。2.文章的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①、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②、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③、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④、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⑤、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⑥、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⑦、写秋景的句子是:风霜高洁;⑧、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

⑨、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

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⒀、从句子“水落而石出者”中找出一个成语:水落石出。⒁、“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答: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⒂、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

答:“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⒃、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译文: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

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28、满井游记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鸪。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一、词语解释

1.2.4.6.9.10.

恶能无纪恶:怎样。纪:通“记”,记载。冻风时作作:起。3.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波色乍明乍:初。5.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乍:突然。柔梢披风披:分散。8.夫能不以游堕事堕:耽误。麦田浅鬣寸许鬣:像兽颈上的长毛一样。

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泉:用泉水煮。茗:煮茶。:端着酒杯。蹇:骑驴。11.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12.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鸽。

译:高大的柳树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稍微湿润,放眼望去,空阔的景象,感到自己

像笼子里逃出的天鹅。

译文: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飞沙走石。

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水光才闪烁发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新鲜,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明媚,(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发髻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风力虽然还很强,但走路就汗流浃背。举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都悠然自得,羽毛鳞鳍当中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而此地正好离我近,我将从现在开始出游,怎能没有记录?(这是)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啊。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七八年级文言知识点归纳》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七八年级文言知识点归纳: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七八年级文言知识点归纳》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43499.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