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材料工作总结
立足特色协调发展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
县域经济发展工作总结
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738个行政村,人口99万,山区丘陵占85%,森林覆盖率32.7%。被命名为“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石材之乡”,是“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全国肉类生产百强县”、“全国封山育林先进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全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县”、“省级园林城市”。
一、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打造经济强县、旅游大县、文化名县、生态宜居县为目标,坚持走“立足特色、打造强县”的路子,全力扶持壮大石材、石膏、金银花、罐头、手套五大产业,县域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201*年,全县完成GDP148.6亿元,是201*年的2.2倍,年递增19.3%;三次产业比由201*年的18:51:31调整到13.5:48.5:38;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6.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亿元,分别是201*年的3倍和3.1倍;地方财政收入3.6亿元,是201*年的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80元,分别是201*年的2倍和1.97倍。
二、县域经济发展主要做法
(一)突出统筹城乡,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我们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发展为目标,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走出了一条独具平邑特色的农业现代化
之路。一是抓好特色基地建设。以实施“百万农户致富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林果、瓜菜、中药材、畜牧四大特色产业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以果品、畜牧、中药材加工为重点,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全县市级龙头企业达到27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76家,农业合作组织发展到595个。三是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水电路气医学”等条件进一步改善,完成了59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到69.2%,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2%,农村60%以上的户通上了有线电视,全县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格局进一步形成。四是努力提高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充分发挥农广校、电大职业中专、劳动技校等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培训阵地作用,抓好“阳光”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创业培训,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素质高的新型农民。
(二)突出项目拉动,着力发展新型工业经济。坚持以招商引资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不断加快骨干企业培植,壮大产业集群,促进了新型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是抓好大项目。坚持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扩张经济总量、增强发展后劲的战略举措来抓,使全县重点项目建设呈现出开工项目多、投资规模大、建设进度快的良好态势。二是抓好大产业。积极改变过去产业雷同、“小而全”的发展格局,立足资源、区位等优势,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大胆进行体制创新、产品创新、科技创新,形成了市场容量广、科技含量高、比较优势明显的支柱产业。目前已经形成石材、石膏、罐头3个销售收入过20亿元产业,水泥、机械、建安、金银花4个销售收入过5亿元产业,造纸、黄金、发电、食品、针织服装5个销售收入过亿元产业。三是抓好大载体。以省级经济开发区为龙头,规划建设了“一区两城一带”,形成了特色鲜明、产业集聚、效益初步显现的工业平台。经济开发区已成为税源的重要增长地;国际石材城
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材加工贸易区之一;地方罐头城是集加工、展销、质检、仓储、物流、供热、污水处理等于一体的“中国(地方)国际罐头城”;石膏工业带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石膏板生产基地。
(三)突出旅游带动,大力繁荣现代服务业。以创建省级旅游经济强县为目标,充分发挥蒙山主峰这一旅游资源的品牌效应,全力打造蒙山寿星、自然博物馆、九间棚、地质公园等旅游亮点,形成了融养生长寿游、科普文化游、生态农业游、工业游于一体的大旅游格局。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发展大的亮点,被评为“山东最具竞争力旅游强县”,蒙山景区、天宇自然博物馆被评为“山东最具竞争力景区”,201*全年接待游客210万人次,增长27%。大力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商贸流通业,改善城乡消费环境,全县营业面积万平方米以上的超市达到9家,便民连锁店发展到600多家,连锁供应的农资已占全县市场份额的90%以上,成为首批在全省推广的典型。城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和农民人均生活用房分别达到30平方米和2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67元,比201*年增加1431元,年递增11%。
(四)突出城镇化建设,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立足建设现代化城市,坚持“大手笔规划、高标准建设、市场化运作”,积极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大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一年一变化、两年大变样”。县城实施“南扩西延东进”战略,完成了新一轮总体规划,将城市定位为临沂西部次中心城市、区域性工贸中心城市,到201*年县城人口达到30万,建成“西山东水中间城”的城市框架。
三、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
我县县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与省、市实现经济大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有一定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较小,人均占有水平低。二是财政压力较大,保运转和搞建设的矛盾还比较突
出。三是对外开放的水平较低,招商引资的层次不高。四是社会建设任务繁重,发展社会事业、完善保障体系等方面还需要做大量工作,社会稳定、计划生育、节能减排等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
四、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一中心,牢牢抓住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这条主线,以打造鲁南地区经济强县、全国知名的旅游大县、古今文化相辉映的文化名县、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县“四县”为目标,突出工业发展、农民增收、旅游开发、城市建设、民生保障五个重点,实施项目带动,政策推动,城乡互动,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新平邑而努力奋斗!
五、下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继续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着力膨胀工业经济实力。一是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按照培育壮大优势产业的要求,利用好省、市的扶持政策,以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加快产业升级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罐头、石膏、石材、手套加工、金银花五大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产业的区域化布局,集群化发展。着力支持50家产业重点企业,带动整个产业集群的提升壮大。同时,积极培育机械制造、化工、针织等具备一定规模的产业,推动其尽快做大做强。二要打造大企业。重点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过10亿元、利税过亿元的骨干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关联企业集中、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积极参与鲁南经济带工业领域的合作与竞争,在鲁南经济带工业发展中抢占“制高点”。三要培植新产业。坚持把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和节能环保作为提升工业经济发展内涵的重要环节,努力推动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骨干企业技术创新为主导,不断加快传统产
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升级步伐,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着力做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和新能源的文章,引导企业搞好节能科技攻关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利用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落实国家节能环保政策,不折不扣地完成降低万元GDP能耗等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四是提升发展平台。按照布局合理、产业聚集、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进一步提升“一区两城一带”规划建设水平。五要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着力扶持和引导现有企业扩大出口规模,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不断调整出口企业项目和品种,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使更多的平邑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一要抓龙头,努力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以地方国际罐头城为依托,抓好果品罐头规模龙头企业建设和国内外市场开发,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形成科研、培育、加工、出口一体化,推动全县果品罐头产业快速发展。二要建基地,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重点发展优质小麦、玉米、花生、瓜菜、林果、黄烟和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种植,极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建立健全以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疫病控制体系、饲料生产供应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格局。三要强基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水库除险加固、土地开发整理、小流域治理等农业重点工程。抓住国家基本建设投资重点向农村转移的机遇,加快“水电路气医学”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四要活流通,积极开展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和农产品流通协会等新型农村经济组织,支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市场营销等服务,构建流通顺畅、形式多样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努力搞活农产品流通,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三)以旅游业为龙头,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加快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在严格落实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着力培育一批精品景点景区和精品线路,全面提升旅游开发档次,真正以景点景区建设水平的提高带动全县旅游经济实力的提升。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我县地处鲁南经济带中心位置的地理优势,以石材市场、中药材市场和大型超市为依托,各类专业协会为纽带,城乡中心店为重点,大力促进工贸、农贸、技贸发展,加快零售业的改造提升,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推进农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居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流通网,促进“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代储代运、经销代理、超市大型购物消费中心等现代流通业务和营销方式,促进交通运输、邮政电信、中介服务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三是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努力打造生态文化、蒙山长寿文化等具有平邑特色的文化品牌。
(四)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坚定不移推进城镇化。一是精心规划,提升品位。县城建设按照“南扩西延东进”的总体发展目标,以东西两翼为首要发展方向,全面展开城市空间布局,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切实增强城市对经济社会发展辐射带动功能。二是提升镇域特色,夯实发展基础。把加快发展工业作为壮大镇域经济实力的主攻点,每个乡镇培植一批骨干企业,逐步形成镇域经济工业主导型增长格局。
扩展阅读:县域经济发展汇报材料
县域经济发展汇报材料
中共十堰市委十堰市人民政府
“十一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们着眼于摆脱思想上的束缚,坚持以统筹城乡为方向,实施“一统三分”战略,着力打破“四大瓶颈”制约,认真落实“三大机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主要成效
回顾近年来十堰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有四大特点:(一)综合实力增强。201*年,全市县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9亿元,比上年增加51.5亿元,是201*年的2.4倍,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7.5%。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28亿元,同比增长46.9%,是201*年的5.3倍。财政总收入36.6亿元,同比增长78.9%,是201*年的3.4倍,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4.5亿元,同比增长116%,是201*年的5.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9亿元,同比增长20%,是201*年的2.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3499元,同比增长12.5%,比201*年增加1509元。
(二)发展全面提速。“十一五”时期是十堰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全面提速。全市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多年保持高速增长,五年依次为
117.2亿元、135.4亿元、195.9亿元、224.4亿元、275.9亿元,环比增长率为13.2%、10.1%、14.4%、13.3%、14.5%,年均增长13.1%。201*年,郧县、丹江口、竹山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5%、14.8%、14.6%,超过全省县域平均水平。在201*年全省80个县市区综合发展考核评价中,郧县综合排名比上年前进22位,速度指标位列第1名,被评为“201*年度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位先进县”。丹江口市比上年前进12位,成为全省七个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中进位最多、排位最前、保持领先的县市,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丹江要争当全省脱贫致富排头兵”的目标要求。
(三)质量显著提高。我们把提高县域经济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年县域经济的三次产业结构从201*年的29.4:32.6:38优化调整到26.6:40.8:32.6,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了2.8个百分点。旅游、水电、绿色食品等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201*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2.1亿元,同比增长40.2%,是201*年的3.7倍。工业利润总额11.4亿元,同比增加4.6亿元,企业景气指数达到150.3%。农业特色产业加快发展,201*年全市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420万亩,特色农产品加工产值达53亿元。县域财政收入水平大幅提高。201*年全市县域
{"Error":{"code":"8","Message":"badrequest","LogId":"3767739222"}}年增加1509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1*年的60%以上改善为目前的46%。
二、主要做法
(一)实施“一统三分”战略,实现了发展思路的重大创新。
十堰的经济发展历来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城乡差距大,县域经济落后,与相对发达的十堰城区经济形成鲜明反差。二是十堰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山区,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发展县域经济不能一刀切、一律化,既要走统筹城乡的道路、在“统”字上做文章,又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在“分”字上下功夫。201*年,我们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出了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决定,目的就是要用这个总目标统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201*年3月,我们召开市县乡三级干部大会,结合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提出了“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方向,分区域规划、分产业布局、分类型指导”的“一统三分”发展战略,根本出发点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推进城乡统筹,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为了落实“一统三分”战略,我们在竹溪县办试点,并于201*年9月在竹溪县召开了落实“一统三分”战略现场会。两年来,各地按照“三个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
模经营集中)和“六个一体化”(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市场体制、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的要求,认真推进和落实“一统三分”战略,思想认识逐步深化,发展思路逐步清晰,推进机制逐步完善,形成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竹溪先行先试,建设“百里城镇长廊”,竹溪、竹山、房县三县不约而同地在305省道建设城镇带,取得明显成效,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竹房城镇带已被确定为全省山区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实现了十堰南三县跨域规划、统筹发展的新突破。郧县以下促上,以县促市,提出并实施市(十堰城区)县(郧县)对接,推动了十堰城区与郧县的深度融合,实现了城乡统筹、市县一体的发展。去年,我们又作出了建设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决定,实现了丹江口、郧县、郧西等北三县统一规划、统筹发展的新突破。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上的突破,直接推动全市发展战略的创新和提升,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我们提出“一城两带”区域发展布局,即围绕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加快十堰城区建设,加快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和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二)打破“四大瓶颈”制约,实现了发展举措的重大创新。
长期以来,十堰的发展一直存在“四大瓶颈”制约:一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十堰是一个国家“三线”建设催生的“嵌入型”城市,城乡发展脱节失衡,富裕的城区与贫困的农村并存,城区是“全国百强城市”,而六个县市是“国家级贫困县”。201*年十堰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差别比为4.8:1;城区人均GDP与县市发展差为5:1;城区与农村人均消费差为5.2:1,城乡产业关联度低,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二是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对汽车工业的依赖性强。三是交通条件落后。“十一五”以前,十堰对外交通命脉主要是襄渝铁路和汉十公路。四是发展空间严重不足。十堰是典型的山区城市,山地占国土面积的92.5%,土地资源非常稀缺。同时,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南水北调工程对十堰的生态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十堰被列入限制开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面临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这四个方面,既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们认真落实“一统三分”战略,着力打破“四大瓶颈”制约,实现了发展举措的重大创新。
1、落实“五大抓手”,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着力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围绕
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总体规划》,省委、省政府已经下发《关于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去年12月,我们召开了动员大会,正式启动了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二是以市县对接为抓手,加快十堰城区与郧县一体化进程。召开了市县对接协调会,全面推进规划、交通、产业、项目、市场五大对接,成立了市县对接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市县对接发展的意见》。市县对接以来,郧县经济开发区发展迅猛,已开发土地8.9平方公里,已有佳恒液压、神河集团、华新金龙等59家企业入驻,这是市县对接的一个重大成果,同时也成为市县对接进一步推进的一个重要平台。三是以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为抓手,加快城乡一体化整体推进步伐。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调研报告》,下发了《关于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意见》,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全面启动。四是以丹江口市脱贫奔小康整市推进为抓手,加快推进全市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新启动6个示范区、13个示范片区、75个试点村建设。五是以各类移民建村建镇为抓手,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步伐。201*年启动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9个,新建和改造特色产业基地25万
亩;新认证绿色食品5个,有机食品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3个,无公害农产品11个;武当道茶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多元化产业支撑体系,着力解决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为解决十堰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的问题,我们坚持“一主四大”发展方向,在努力做大做强汽车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水电、旅游、生物医药和绿色食品等特色产业,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一是以东风公司为依托,提升汽车主导产业。深入实施《政企共建百万量级汽车城合作框架协议》和东风商用车公司“61行动计划”,为东风在十堰实现更大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加快推进东风8万辆重型车、动力总成等五大工业园区建设,为企业发展搭建平台;加大环境创新力度,为投资者投资兴业创造更加优良的环境。二是以优势资源为支撑,加快培育旅游、水电、医药、绿色食品等新兴特色产业,着力构建多元化产业支撑体系。三是以培植龙头企业为抓手,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培植一批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201*年全市共有省级龙头企业17家。四是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推进县域工业化。坚持园区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群、企业集聚,突出园区产业特色和产业定
位,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县域工业园区6个,整理山地2万多亩,入园企业618家,汽车及零部件、化工、建材、医药、农副产品加工等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县域工业规模得到不断壮大,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的进展。201*年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26.6:40.8:32.6,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3、建设大交通,着力解决交通瓶颈制约的问题。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十堰交通不便的状况,近年来我们下大力气推进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着力构建东进西出、连南接北的大交通格局。实行重大项目市级领导包建负责制,按照“一个项目、一名市级领导挂帅、一个工作专班、一个推进方案”的要求,着力推动“1234”(一个机场、两个码头、三条铁路、四条高速)项目建设。为确保重点交通建设项目加快推进,我们加大督办力度,对重大项目建设情况实行一周一通报、一月一调度、一季度一检查,并根据建设情况提出相关解决办法。目前,武当山机场项目正在报国务院审批,襄渝铁路复线建设已经完成,三十宜铁路已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十房、十白、郧十、谷竹4条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在建设对外大通道的同时,我们着力疏通内循环,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便捷的通道。五年来,已建成乡村公路1.3万公里,实现了100%的乡镇和98%以上的行政
村通公路;市到各县市的公路改造升级逐步加快,城区到各县市均实现二级路通达,3小时交通经济圈初步形成;新建省际出口路及经济断头路742公里,一个方便快捷、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已经形成,十堰县域发展的交通条件得到了新的改善。
4、推进山地开发整理,解决工业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十堰山多地少,发展空间严重不足。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大胆探索集约节约用地新模式,在全市大力实施山地整理开发,为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拓展空间。一是对依山就势的山地,实行削平整理“小品式”开发;二是对高程相差100米左右的山地,削峰填谷,规模连片开发;三是对海拔较高的山地,进行“梯田式”开发;四是对河道裁弯取直,整理荒滩、荒塘、荒坡、荒沟,增加建设用地面积。三年来,全市共整理山地5万亩,其中,6个县市整理土地2万多亩。
(三)落实“三大机制”,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1、优化考评机制。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对县域经济指标的考核,在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十堰已有的考核评价指标及经济发展现状,201*年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县市区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及《实施细则》,201*年又对《实施细则》进行了完善,
对考核指标进行了调整,适当提高了县域经济指标比重,以考核评价办法把领导干部的注意力引导到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上来。新的指标体系包括总量、人均、速度、结构、后劲、环境等指标。主要包括经济总量(地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等)、人均指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结构指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重、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等)、速度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速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地方税收收入增长速度等)、后劲指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和实际利用外资等)。通过考评体系的完善和实施,形成了“谋发展、抓落实、争进位、作贡献”的良好氛围和各县市区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良好局面。
2、完善激励机制。我们把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作为考核考评县乡党政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考评奖励力度。201*年拿出1000万元资金,对县域经济发展排位前三名的县市区给予奖励;201*年拿出2500多万
元资金,对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考核排位前三名的县市区、10个新农村建设先进乡镇和20个进步乡镇给予奖励;201*年以来,连续四年,财政累计拿出3000多万元对“双亿工程”优秀企业给予奖励。同时,我们坚持在县域经济发展一线考察、选拔、任用干部,鼓励干部安心基层干事创业。201*年以来,公推公选9名乡镇党委书记、5名乡镇长到市直部门担任副职,明确了14名乡镇党委书记为副县级干部,从村主职干部中招录了2批24名乡镇公务员。
3、健全服务机制。一是加强对县域经济的领导。成立了市级县域经济领导小组,实行县域经济联席会议、市级领导驻县挂乡、市直部门联系乡镇等制度,建立和完善了县域经济领导协调机制。每年召开一次全市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着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选派250名机关干部到村(居委会)任“第一书记”,选拔256名大学生任“村官”。二是制定优惠政策。相继出台了《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规定》、《十堰市为大企业提供直通车服务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推进“双亿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培植骨干企业,增强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三是加强融资服务。深入开展银企对接,组织“百亿基金进十堰”活动,搭建投资合作平台,推动融资项目对接。通过扩大担保中心担保资本金,增
加担保贷款数额,加强融资协调服务,协调解决县域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缓解一大批经济效益好、产品销路好、急需流动资金周转的县域企业的资金紧缺问题,帮助企业“减负、解难、融资、保产”。四是创优发展环境。坚持开展“加强作风建设、创优发展环境”主题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千名干部进百企”、“千名干部进农村”、“信访维稳突击月”、“重大项目百日攻坚”、“五个专项治理”等活动,特别是在“千名干部进百企,服务工业促发展”活动中,1000多名机关干部深入企业和项目建设一线,切实解决企业和项目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办结率达到93%,满意率达95%,帮助企业实现融资2.18亿元,累计为企业减免各类税费2100多万元。大力开展“双联双助”活动。选派了1000个基层党组织联系1000个农村党组织,1000多名党员干部联系1000多个农村贫困家庭开展结对帮扶,助农村党组织开展工作,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深入推进实行政务公开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过错追究制等各项服务制度,大力实施“企业服务直通车”、“一站式”、“保姆式”、“党政主要领导联系重点企业(项目)制度”等服务措施,全力创优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五是外出学习考察,虚心学习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三年来,先后组织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和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到河南、山东、重庆等
地学习考察。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近几年来,十堰的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尤其是在发展思路、发展举措和发展后劲上成效显著,但是十堰县域经济由于历史上基础比较差,县域经济整体实力在全省仍然处于比较靠后的位次,虽然增长速度快,但规模依然偏小;县域工业“块头”小,龙头企业少;对外开放力度不够大,外向度不够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的水平较低,尚未形成“专、精、特、优”的规模经济发展模式。
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建议省委、省政府加大《关于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14条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帮助十堰加快建设竹房城镇带。
(二)建议省委、省政府增加对我市6县市的财政周转金额度,支持十堰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对十堰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支持。
(三)建议省委、省政府支持尽快在我市设立外资银行、民资银行的分支机构,支持我市县域担保体系建设。
(四)建议省委、省政府对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用地指标、用地方式和手续办理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县域经济材料工作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县域经济材料工作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