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全国优秀班主任论坛活动参会总结
学会“松”“静”“匀”“乐”顾特
在201*年10月份,我有幸参加了第九届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高级论坛活动深感荣幸,两天的听课感受真是获益匪浅啊!
论坛结束后,我慢慢体会、仔细回味整个论坛会议,魏书生老师的“松”“静”“匀”“乐”这四个词始终萦绕在脑海,这四个词也将作为我学习、工作、生活的努力方向和提升目标。
听了魏书生老师的报告,着实被他的幽默、胸襟、气度所感染,一天6个小时他的报告始终是那么的生动、诙谐、科学。
魏书生老师,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中青年有特殊贡献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原辽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学习科学研究》杂志的顾问。这么多的光荣称号,这么伟大的成就,一直感觉被人赞扬、被人欣赏、被人期待的魏书生老师离我这么一位年轻教师很遥远,但是通过倾听报告,改变了我的看法,魏书生60多岁了,他幽默诙谐的演讲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使我心灵得到启迪与净化,给我的感受可以借用专家报告提纲中一位老师的感言:“魏书生和我们一样也是一位平凡的老师,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语言是那么的质朴充满风趣。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的小事,让他看重了,利用了,研究了,解决了;学生的“灵光一闪”被他记下了,思考了,发挥了,验证了。正是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使他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教师一步步走到了闻名于全国的著名教育家。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松”“静”“匀”“乐”这四个词,在魏书生老师报告会上令我触动最深。“松”:身体放松;“静”:心情宁静;“匀”呼吸均匀;“乐”情绪快乐。“松”“静”“匀”“乐”,用心体会回味无穷,希望都能学会“松”“静”“匀”“乐”,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更美满!
扩展阅读:全国优秀班主任成长论坛暨第四节班主任工作年会汇报材料
学习汇报材料
全国优秀班主任成长论坛暨第四节班主任工作年会
会议时间:201*年11月1617日会议地点:枣庄市第十五中学参会人员:赵怀广赵联胜汇报人:赵怀广
201*年11月20日
全国优秀班主任成长论坛暨第四节班主任工作年会
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
你们好。11月16日---17日,接受学校领导的安排,我和赵联胜科长在枣庄参加了“全国优秀班主任成长论坛暨第四节班主任工作研究年会”。本次论坛年会是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班主任》杂志社主办。会议旨在做好“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提高班主任思想观念和教育观念,提高德育创新和班级管理水平,提升班主任专业素养,引领班主任专业成长,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会议首先表彰了“优秀班主任工作研究室”并向新成立的班主任工作研究室授牌。论坛开始北师大俞清臣教授首先作了“培育具有完整精神世界的人”专题讲座,全面深入剖析了当代中小学价值观问题;然后由7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班主任分别作了专题报告。我把本次论坛年会的主要内容向各位领导、老师作以下汇报。不足之处由联胜科长补充,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班主任是更为全面深刻影响学生的教师。
北师大余清臣教授在剖析“当代中小学生价值观问题”中一针见血的指出:当代教育在人的精神发展上的缺失。他说“让中国经济发展的脚步等一等国人的精神灵魂”。一言中的表明当代当代中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1、余教授是这样阐述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体系的内容:当代中小学生要有终极理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人生的信仰);生活精神层面(要豁达、独立、进取、健康、和谐);社会生活层面(与人为善、团结友爱);个人生活层面(健康向上、积极进取)。
2、价值观教育的特征:对中小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对学生影响巨大,会对学生产生方向性影响;对于社会中方方面面的问题现象,教育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并学会如何正确解决。
3、对当代中小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设定原则:
(1)正当性原则:比如对学生的爱心要符合正义与公平,不能偏爱和溺爱。(2)适度性原则:各种教育方式和手段要切合实际。不足则达不到教育效果,过了则“过犹而不及”适得其反。
(3)可行性原则: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要具有时效性、可行性。摆花架子、应付式的做法只会导致更可怕的后果。
(4)系统性原则: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价值观教育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要对学生的过去的不足、当前的现状、将来的希望负责。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放任自流。
二、常见的几种班主任工作模式。
班主任工作模式是对在一定的教育观念影响下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班主任工作方式的总称。
1.“保姆型”工作模式
“保姆型”班主任工作模式的基本特征是班主任把自己摆在班级“保护者”的位置;优点:班级气氛温和,矛盾较少,效果一般也较好;孩子在这种班级家长比较放心。缺点:缺乏生气;学生各方面都依赖老师,个性发展较差,学生创造性表现的机会少;班级工作量比较大。
2.“警察型”工作模式
“警察型”班主任工作模式的基本特征是班主任把自己摆在处于集体之上的“监督者”位置,认为学生天生不会自觉,要靠教师监督。
优点:班级太平无事,较易得到一般家长的肯定。
缺点:学生缺乏热情与活力;缺乏主动精神,如果教师在场,班级一切活动都正常,但只要教师一离开,部分学生就会“原形毕露”。
往往不能获得其他课任教师的合作。3.“朋友型”工作模式
“朋友型”班主任工作模式的特征是班主任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自视为集体的一分子。
优点:学生对班主任有亲近感,并愿意对班主任吐露心里话;班级同学间关系融洽、亲密,班级气氛活跃;学生能表现出较高的热情,愿意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班级活动;班级活动放得开。
缺点:经常会出现一些“风波”,显得不太稳定,处理偶发事件过程较缓慢。4.“学者型”工作模式
‘学者型”班主任工作模式的特征是班主任把自己摆在集体之外“教书者”的位置;学识渊博,教学认真,对学生不厌其烦;
优点:一部分学生对这类班主任很尊敬,很佩服,能体察教师的苦衷,主动帮助教师做事、管理班级。
缺点:也有一部分学生则不当回事;班级松散,形不成集体,家长希望这类“学者型”教师上课,但不希望他们当班主任。
5.“勤杂型”工作模式
“勤杂型”班主任工作模式的特征是班主任把自己完全淹没在班级的具体事务和工作中,工作效率较低。家长对班主任工作和学生表现都有意见。
6.“放任型”工作模式
“放任型”班主任工作模式的特征是片面理解学生自治和自理的原则,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爱怎样就怎样,有利于个性的发展;没有明确的班级工作目标;不阻碍学生的自发活动,但也不指导、不帮助。
优点:有利于个性的发展,
缺点:发展方向不确定。家长对班主任工作和班级情况都不满意。
事实上,很少有班主任会始终如一地用某一种工作模式来处理班上所有的问题。无论哪一种班主任工作模式都有其利弊,班主任工作到底采用何种模式,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班主任自身的认知风格与个性特征,对这些模式加以优化组合。
三、班主任工作要有新思维
时代在发展,班主任也应有新的思维才能符合新时代对教师工作的要求。要想有新思维就要讲究新方法。记得有这样一条名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就班主任工作来说我觉得可以修改为“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为什么要强调方法的重要性呢?我觉得科学合理的方法可以为我们的工作带来如下好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强度,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少走甚至不走弯路,尽快使自己的工作纳入正轨,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不误人子弟,对教育工作负责,对学生的未来负责。(一)、掌握正确的爱的方法
教师应该给学生正确的、成功的爱,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一句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耳熟能详的教育名言,但为什么有时我们的工作结果却常常背离了我们的初衷,没有朝着我们预期的方向发展呢?这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有掌握正确的爱的方法。爱的方法究竟有哪些呢?
1.了解学生是热爱学生的根基。教师的爱不应是盲目的、随意的,它应该建立在我们对每一个学生全面、深入、客观的了解的基础之上。当我们接手了一个新的班级,要尽快着手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爱好、脾气秉性、兴趣特长、家庭情况、学习状况、学习特点等,熟记
于心,这将为我们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创造前提,为我们选准教育的最佳突破口创造条件。了解学生的途径很多,如问卷调查、自我介绍、写写心里话、个别谈话等,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交流,只有当你真正赢得了学生的信任,他们才会真正对你敞开心扉,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摸清他们的脉搏,知道拨动哪一根琴弦才能引起师生间情感的共鸣。
2.尊重学生是热爱学生的前提。我们要想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就先要学会尊重学生,因为尊重是相互的。不要认为我们施教于他们,便高高在上,并觉得他们理所当然就要听我们的。要清醒地意识到:在人格上,我们与学生是完全平等的,他们同我们一样渴望得到尊重与呵护。我们应该在学生的心灵上从小为他们拨撒下理解、尊重与信任的种子。
以尊重为前提的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呼声、给予他们适度的宽容与谅解、体谅理解他们的难处与苦衷、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不说任何伤害他们自尊的话语等等这些都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我们要像保护珍贵瓷器一样保护学生的自尊,不要在那上面留下难以愈合的伤痕。我们应该明白:一个没有自尊的学生是燃不起奋进的雄心的。
3.尊重学生的关键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潜能。爱护和尊重好孩子很容易,难就难在,我们要尊重全部的孩子,尤其是那些学困生和我们眼中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个性差异来源于遗传与环境的共同作用,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五彩缤纷的经验世界。个性差异是对我们工作的挑战,同时也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我们在班级工作中最易犯的毛病,大多与忽视这种差异有关,其实我们不可能打造出一个模式的学生。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因势利导,采取有针对性的做法,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不断发展,引导他们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尊重个性差异就是对学生潜能的尊重,我们不应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有这样那样问题的学生,而应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自身的价值,鼓起他们自信的风帆,让每个学生都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4.鼓励、赞扬与热情的期待是一串金钥匙。教师不要吝惜对学生的表扬与赞美,其实它是促使学生进步的助燃剂。在学生遇到困难与挫折时给予帮助和鼓励,在他们获得成功或获取点滴进步时给予由衷的赞美,让他们时刻感受到你对他热情的期待,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激励作用。
教育心理学上有一个颇值得玩味的名词叫“皮克马利翁效应”,他的意思是说:老师预言某些学生将会出现特殊的好的行为时,这些学生真的展露出老师所预言的才华;反之,老师如果预言学生是难雕的朽木,学生的表现必将腐朽不堪。由此可见教师的期待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当学生犯错时,教师一个期待的眼神,说一句:“我相信你是无心的,你一定会改正的。”这胜似多少说教!当学生在困难前退缩时,班主任一个期待的微笑:“去吧,我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学生也许就会战胜自己。当学生悲观失意时,一个期待的抚摸:“站起来吧!失败乃成功之母”,也许学生就会成为最后的成功者。班主任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时时关心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情感上的理解,多给学生情感上的期待。当你信其可行,他便可行;当你信其不可行,他将万劫不复,难道我们真的希望我们的学生毫无所成吗?我们为什么不多给学生一些肯定呢?
5.热爱学生就要善于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帮助学生就如同给病人看病,最重要的是找到病根,班主任在工作中就要弄清学生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不要只看到表面,不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得类似的问题总是不能得到解决。6.教师的爱应是朋友之爱。师爱的最高境界不是母爱,也不是父爱,而是朋友之爱。其原因就是朋友之爱才是平等的,像朋友一样谈时事,谈学习,谈未来,谈做人。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师生的心灵琴弦一定会鸣奏出一曲曲动人而和谐的乐章。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把陶行知的话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7.班主任要善于克制情绪。遇到突发事件时,教师要冷静快速的选择最佳的解决办法,在没有弄清事件的原委之前,决不能主观臆断,造成不良后果。(二)、掌握一些班级管理的方法
班集体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和行为习惯,往往带有当年班集体的某些特殊的印记:严谨的、朴实的、活泼的、宽容的、谦恭的,或者是放任的、散漫的、敷衍的、浮躁的、保守的。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
1.国有国法,班有班规。一个新的班级组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达成这样一个共识:珍惜友谊、互敬互爱,共建班集体这个大家共有的家园,形成一种人人参与的小主人意识。班规的制定不应班主任一人说了算,应由学生集思广益,共同参与制定,共同研究为什么要这样制定,进而在全班学生中形成共识。试想像学生对某项要求如果不理解其重要性,或对某项要求不能内化为自己的需要时,又如何去遵照执行呢?
2.班规落实要持之以恒。班规的制定并不难,难就难在班规落实的持之以恒上。持之以恒的关键是建立健全班级内部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机制,使常规训练落到实处,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通过竞选争取班内的职务,赋予他们不同的职责权限,鼓励他们来协助老师工作。此外,在班内开展轮流班长负责制,使每一项制度都能得到落实。评比结果与评选挂钩,提高了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充分发挥集体的舆论功能。当班内出现一些不好的现象时,可以随时召开班会,引导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分析不良行为的后果,使班内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使犯错误的同学认识危害,自觉改正。把不良行为的苗头及时扼制住。在班内设置意见建议箱及时了解学生的呼声。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参与精神,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三)、掌握与家长沟通的方法
1.密切与家长的日常联系。经常通过各种形式与家长保持联系,让家长成为自己工作的支持者,形成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强大联盟,这样既可以减轻自己的工作强度,又便于学生的教育。
2.变告状为教育学生方法探究。把家长请到学校的目的不应是单纯的告状,应与家长共同研究对学生的帮教措施,给家长提出意见与建议,使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目标与方法保持一致,达成共识。
四、班主任要做学生的精神领袖、人生导师。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到底是用什么改变学生的?促使学生的改变因素很多,教师(班主任)只是其中一个。从这样几个角度说:
第一,学生的改变不完全取决于教师,他还要受到其他各个方面的影响。换句话说,不要把学生变优秀的功劳都归因于教师的教育,将功劳大包大揽,曰:“是我培养了他”,当然也不能把学生学坏的责任都推到教师头上;
第二,教师不可能(也不需要)让所有的学生改变,实际上教师也没有这个能力。所有号称自己改变了学生的人生或者创造了所谓“教育的奇迹”的老师都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最大的改变还是来自于学生自己,教师只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三,如果教师对以上两点有了清醒的认识,那么也不会把学生不能改变的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
第四,改变可以是各种方向的。我们总是喜欢看到学生在教师的教育下改变。殊不知,教师的作用是有限的,同时,教师按照自己的意愿试图“改变”学生,而这种企图是否真正合适学生,其方向和目的都有值得商榷之处。凭什么认为我们的改变就是正确的呢?
所以,相比于“改变”,“影响”一词更为贴切。教育,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成长”(雅斯贝尔斯),这句话是对“影响”最
好的诠释。成长,是不可逆的过程,伴随着人的生命始终。在一个人以学生的身份呆在学校里的有限时间里,学校和班级成为他成长的重要影响源,但这种影响是顺势而为,不是用各种方法强行地、武断地、粗暴地改变学生自有的生长节律。当然,在学生误入歧途或迷茫时,予以有效的指点和帮助十分必要,甚至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主要任务,但是这些行为,归根到底也还是要在尊重学生人格和生长节律的前提下发生。否则,教育就成为一出出揠苗助长的闹剧。
影响,有些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也有些是突发、偶然的的。有些是教师刻意而为,有些则是没有预设的。对于后者,智慧的教师善于发现那些看似偶然、随机出现的、孤立的事件中蕴藏的教育价值并将之巧妙地转化为教育资源。
那么,我们怎样去“影响”学生呢?
学生的可塑性大,个体差异大,每个人的动机又是不可捉摸的,对学生的影响源也很多,所以,很多的转变都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教育并没有必须成功的规定(况且成功本身也是相对的)。但是,如果一名教师积极作为并且方法得当,他教育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变大。我们无法预知到底是什么可能影响学生的成长,只能坚持做我们认为对的事情,对的事情做得越多,学生受其影响改变的概率就越大。
抛开社会大环境和家庭因素,单就学校、班级而言,影响学生成长的,有“三大要素”人、事件、环境。教师的努力应该围绕这三大要素来组织。
第一,教师要力争成为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关键的人
教师的气质、素养、人格、学识对学生的影响会非常大,特别是班主任,由于和学生相处的时间最多,这方面尤甚。教师对自己的要求,不仅是教学水平,包括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出的气质,甚至包括装扮、外形,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虽然教师也是普通人,但在学校里,教师就是公众人物,他的形象不仅代表个人,实际上也代表着整个教师队伍。
“以最好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这与我们强调教师要真实、真诚并不矛盾,因为真实的东西很多,看你在学生面前展示什么。一些教师忽视了这点,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清晰。作为生活中的人和作为站在学生面前的教师,其实不能完全一致,就好比你在家里可以随便穿什么衣服,到了正式场合就不能那么随意一样。如果教师的表现很随意,那么实际上表明自己并不很看重自己的职业,仅仅是把工作当做了谋生的饭碗。我们都知道,学生会观察教师并会在有意无意间模仿他们的老师。那么,教师自身就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学生从你身上能看到什么、学到什么,可能比教师上的那些课更加重要。
第二,制造更多的可能影响学生成长的关键事件
一个平淡无奇、只有无休止地学习、考试的学生时代只会造就平庸的人。学生在成长中会受到一些关键事件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人生。我们不知道什么样的事件会影响到哪一些学生,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制造这些事件,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能受到不同事件的影响,这将极大地增加学生成功的概率。在体制下生存的班主任,即使很艰难,也要力所能及地、在适应环境的大前提下,利用自己的教育平台,为学生的成长多做些什么。班主任还是有一些自己努力的余地和空间的,毕竟,学校把这个班交给我们了,怎么做,取决于我们的想法和方法。
我带高中班级,虽然终极目标也是指向高考,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学生提供各种发展的平台和机会。所谓的教育奇迹,是在学生获得普遍发展的基础之上诞生的,而不是靠牺牲大多数人的健康成长来换取少数人的成功。遗憾的是,我们的评价机制往往是因培养了一名“状元”或“明星”而产生了名师,却对大多数人得不到发展的事实视而不见。在带一个班级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制造这样的机会,如长期坚持按照学号顺序和每一个学生谈话、批阅点评学生周记、坚持开展多种励志教育活动、班务三分钟励志演讲、评选月度榜样人物、组建学习合作小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入世界经典影视片的赏析、布置另类的假期体验式作业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的成长推波助澜。
【高三、五班做法】
1、评选班级“榜样人物”。
班级“造星运动”是一种新颖的教育策略,利用了心理学上的“明星效应”,即明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其引领、带动作用远远超过普通人。把学生打造成“明星”,不仅对他自己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成功,学生由此获得了自信,对于周围人而言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如何把普通人“炒作”成明星?首先班主任要像“星探”一样有一双慧眼,能发现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小题大做甚至无中生有,运用皮革马利翁效应给予学生积极的暗示,采用各种方法将其微小的闪光点放大再放大,直至弄假成真,把学生“包装”成明星。这个过程是由一连串的动作完成的,好比“组合拳”,也就是班主任利用各种手段,为你的未来之星度身定制“各种事件”,将其彻底打造出来。
2、三分钟励志演讲:利用每天班务时间,采用学号轮流每人进行三分钟的励志演讲。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给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并以此鼓励带动其他同学。事实证明他们做的比我设想的还要好。
第三,创设一个有益于学生成长的环境
社会是大环境、学校是中环境,最后是班级的小环境,环境育人。小环境与大环境不无联系,但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可以建立生态状况良好的循环体系,班级在这样的体系中获得螺旋式的发展。教育不是搞乌托邦,但是,让班级成为适合学生成长的沃土仍然是可实现的。我理解的创设良好的班级小环境、小气候,不是试图在班级制造一片净土,远离矛盾与社会,培养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毫无社会适应能力的温室花朵,而是真正适合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的环境。
1、身处学校的中环境,努力让班级的一些指标保持领先,学生身在其中,对自己的班级有自豪感。这是我一直很强调的为什么要想尽办法让自己的学生在学校各项评比中力争荣誉的原因。这不是满足班主任的虚荣心,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强迫学生做事之上,而是为学生营造一种氛围,凝聚人心,提振士气,从成功走向成功。我的班级常年保持常规先进,考试成绩方面也在不断地提高,这样优秀的环境对每个学生都有极大的吸引力;
2、硬件适合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室干净整洁,适宜人居。设施完备,如有缺失、损坏要及时补充或修理。积极创建班级文化,教室处处有温馨提示语。
3、软环境友好和睦,有安全感。学生、师生关系融洽,互帮互助。
4、密切关注社会大环境,并利用班级小社会模拟大环境。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我们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适应、顺应大环境,而是力求培养学生对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和独立批判精神。我采取的策略是在班级中引入较多的社会化元素,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竞争意识,在这方面我们做出的努力是大量而卓有成效的。试举几例:(1)把座位当做资源开发,培养竞争意识和公平意识;
(2)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进步即使榜样、承认错误即使承担责任、我努力,我就问心无愧。
(3)班级工作招标制;
(4)班委述职与民主选举制;
(5)及时关注、评议社会热点问题;
(6)班级工作专门化、正规化;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注重培养班级精英和班级领袖。班级设有“官方发言人”、也就是班长;“形象代言人”也就是每天举班牌。(有些班级把举班牌当做惩罚,做法是损人不利己)
综上,人、事件、环境,班主任就是这样影响学生的。
五、用文化经营班级,构建思想和灵魂的家园
人们熟知“孟母三迁”的历史典故。这个故事给我们深刻地启示: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向上的学习、生活、心理环境,无论是对于一个家庭,还是一个班级,还一所学校,都至关
重要。班级管理必然要经过一个从“人治”到“法治”再到“自治”的过程,“自治”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其核心力量就是班级文化。
班主任的主要工作是什么?我想,不外乎这么三点:思维的历练、情感的体验、精神的培养。而这些目标的达成,近凭知识的传授、管理的说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什么?那就是文化,用“文”来育人、化人,寻求一种思想上的共鸣和碰撞,从而改变学生的精神实质,再由精神上升到行动。苏霍姆林斯基提倡读书、思考,提倡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感悟和熏陶,这是一种追求宽容、质朴与丰富、升华的文化;魏书生老师崇尚与伟大心灵的对话,崇尚学生的自主发展,这是一种追求自信、自强与理智、创新的文化;李镇西老师致力班规的建设,致力师生的对话,这是一种追求民主、博爱与法制、规范的文化;李希贵老师提倡选择的多样,提倡大阅读,这是一种追求自由、个性与多元、和谐的文化班级文化,正作为一种重要的育人方式,为广大教师所熟知。
班级文化,简而言之就是班级成员认可且充分体现于其思想、行动、言论的价值取向、思想导向、行为准则和公共舆论的总和。班级文化是隐形的课程资源,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高雅的志趣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具有强大的教育作用。班级文化是班级的一种风尚、一种文化传统,一种行为方式,它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融会到班级集体同学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自觉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
有人说:“文化是一个民族最真实的性格,是一个民族骨子里流淌的血液。”对于一个班级来说,也是如此。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一个班级的品格,是每个班级特有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言行、情感,甚至未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说班级是一个磁场,那么良好的班级文化就是内在的强大吸引力、凝聚力,趋使人的思想、行为、性格、心理等各个方面都主动地、自发地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班级文化包含班级的方方面面,班级文化可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
所谓显性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是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比如教室墙壁上醒目的班训、班级口号、班歌、班训、班级公约、班风等图案;名言警句、英雄人物或世界名人的画像和标语;摆放整齐有序的桌椅;别具一格的学生风采展示牌;惹人喜爱的学生“书画展”;丰富多彩的黑板报;精致实用的图书角以及班级活动等等。
【山东省十大创新班主任:郑立平“班级文化创设”1】
对班级环境建设,我一致主张,要精心设计几个景点。未进我们班级门口,首先吸引你的就是我们的班级心愿:相聚三年,幸福一生。八个书法大字,苍劲有力、溢情飘香。整齐有序的桌凳,证明着小主人们的文明习惯,新颖别致的图书角上长长的一排各类书籍,显示出学生们的良好修养,讲桌、书包柜、窗台上娇艳滴翠的花草,告诉你在这里生活着一群有高雅的情趣的孩子,黑板上方是我们的班训让别人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值得一提的还有我们的另外三个景区:前门里侧有的我是最棒的每周一星风采照片展区,张贴着班级每周评选出的有名优秀学生的个人风采照,个个脸上洋溢着自信和欢乐,看着他们,你心里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句话:他们真幸福!在后黑板的左侧有我们的成长大舞台,张挂着每个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的成长足迹展板,形状各异、五彩斑斓、个性飞扬,真让人好生羡慕。我们自然不会放过教室靠楼道的两个大玻璃窗,一个上面是由42只千纸鹤组成了一个大心形,每一只千纸鹤上都带着折叠者的梦想,中间是我们的班级口号:幸福七三,事事争先!;另一个则被分成班级行为公约、班级必记格言、班级大事宣传栏和每周美文等若干小板块,各有各的用途,各有各的精彩。至于那别具一格的名人名言(其实是学生自己写的精彩语句)等更是班级独有的文化景观。
隐性文化包括班级风气、氛围、价值追求等因素。隐性文化,则是一种“软文化”,包括班集体在长期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制度、观念和行为文化。其中,制度文化主要是指班级师生共同制定和遵守的各种规定、公约等,它构成一个个性鲜明的法制文化环境;观念文
化就是关于班级师生在长期学习、生活中积淀生成的有关社会、人生、世界、价值等的种种观念,这些观念弥漫在班级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是形成班级舆论的重要因素;而在制度和观念等的规范、约束和引导下,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则是行为文化。学生是否具有文明大方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健康的精神面貌,是判断一个优秀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山东省十大创新班主任:郑立平“班级文化创设”2】我们把班级定位在所有学生的温馨大‘家’,为了营造家的氛围,我们共同协商把《相亲相爱一家人》定为班歌,合唱班歌则是每周班会的首要环节。经过深入思考,我们制定了非常独特的班级行为公约:
友谊,从用心倾听开始;自信,从大声回答开始;文明,从对人微笑开始;感恩,从问候师长开始;勤奋,从课前预习开始;朴素,从爱穿校服开始;节俭,从拒绝零食开始;成功,从有错必改开始。
这样的内容,彻底屏弃了要求苛刻、高高在上的传统常态,细致入微、亲切自然,深受学生喜爱,更便于自觉践行。对于班规,我们也是坚决改变了分数考核的方式,借鉴美国西点军规,赋予它特有的育人内涵,这里不妨把《幸福七三班规二十条》送给大家:
1、学习无借口;2、细节决定成败;3、以老师为榜样;4、珍爱荣誉;5、受人欢迎;6、善于合作;7、团队精神;8、有错必改;9、热情似火;10、没有不可能;11、永不放弃;12、不断提升自己;13、敬业为魂;14、为自己奋斗;15、感恩至上;16、力争最好;17、全力以赴;18、尽职尽责;19、自动自发;20、立即行动。
从每日的班级宣誓、自信演讲到每周的自我反思、团队(班级的七个学习团队)风采展示等等,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活动,我们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那就是用文化涵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班级生活的幸福。班级文化重在育心,重在丰富和引领学生的精神,塑造孩子的灵魂。它的建立,不仅仅是在墙上写几个号召性的标语、搞几次实践活动、出几期主题黑板报,更重要的是将班主任的职业情感、思想灵魂天长日久地贯穿于学生的行动中,引导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心理氛围。我们常说,要把班级建设成学生的家。而家最需要的什么?我想,应该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互相依恋的友情、亲情、爱情,而这种真挚的感情必然源自心与心之间相融相通、和谐共鸣的文化氛围。
班主任是班级文化的“引领者”。现在的孩子们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老师有很高的素养。形成良好文化氛围的班级,班主任就是其精神领袖。一个班主任必须非常重视班级文化氛围的营造、建设,要努力使班集体成为具有鲜明文化特色、浓郁文化气息、优秀文化精神的文化组织,从而以优秀的班级文化凝聚人心、规范言行、引导成长、促进发展,让班级充满青春活力,充满人文关怀,充满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精神。这样,班级才能真正成为每一个学生温馨的精神家园。
班干部是班级文化的“领跑者”。班干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说班主任是班级文化的“根”,那么班干部就是班级文化的“叶”,两者缺一不可。班干部是共同完成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旗手。班主任要选择、培养好班干部,充分发挥这些“领跑者”的带头作用。班干部好似一个班级的翅膀。他们一般积极性都很高,教师要注意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当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后,要充分信任,放手让他们去做。好的班干部群体,就是班主任感召力、影响力的扩大器,一个个就象文明习惯养成、良好学习风气、正确舆论导向的示范员、宣传员和监督员。因为班干部本身也是教育者,所以他们对其他同学的教育更真切,更容易被接受。
六、班级管理有三个比较高的境界:
一是人在班中,班在心中。这个境界好比是我们常说的“登堂”,班主任管理班级靠的
是情、爱。这样的班主任,把班级看作是自己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心系班级,对班级充满深情,对每一个学生充满关爱。
二是人如其班,班如其人。这个境界恰似学习中的“入室”,班级管理在爱的基础上更多渗透了师德、智慧。班主任把自己的知识、思想、情爱等融入了班级,使班级开始具有了个性化的生命特色。这样的班级,会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一处美好的桃源风景,一个必不可少的心灵驿站。
三是人即班,班即人。这是最高的境界,就象武功中的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班级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气”、“场”。这个时候,班人合一,班主任把自己的整个生命都融入了班级,班级真正成了学生的学园、家园、乐园,教师、学生、班级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如果你走进班级,不是疲惫,不是烦躁,不是机械,而是和孩子在一起享受生命中一段美好的时光。这样的老师,会成为学生心目中永远的明灯,班级会成为学生生命中奠基的夯石、动力的源泉。
在这三种境界之中,文化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且,境界越高,文化的重要性就越强。教师是一个以知识、思想、智慧、精神安身立命的职业,对人文修养的追求应该是永恒的主题。
七、结合学习,进行自查、自省。
经过调查了解,当前班主任存在的普遍心态是①降低了职业心态;②缺少职业效益感,成功的体验少;③逐步认同平庸感,感觉苦海无边;④对工作机械应付,仅满足于完成任务。当前班主任工作的主要问题:①高消耗。班主任和学生时间投入量极大,疲于应付或做亡羊补牢的“消防队员”;②低产出。班主任和学生发展不全面、不健康,畸形发展成为不少学校教育的一种常态;③粗放式。对学生的教育管理,班级文化的建设粗线条,“放羊式”管理;④漠视科学。班级教育的科学精神极其匮乏,对集体和学生的发展规划缺乏辩证思维、科学思维。
在大量常规问题面前,一些班主任缺少方法,草率行事,犯下一些低级错误。实际上我们从不缺乏理念,也不缺乏对学生的爱,我们也不缺少敬业精神。我们只是缺少的是如何正确去做,缺少方法。而缺少方法是缺少思考决定的。所有我们要建立“班主任思维”像真正班主任那样去思考:①班主任要善于将工作分类;②要学会深入到现象的背后找原因;③注意工作方法的变化,时而不按常理出牌。(反常规的做法的前提是尊重学生人格,不损伤学生自尊心。不是歪点子,只是出奇制胜);④视野开阔,善于开发教育资源。善于表扬与批评;⑤尊重教育规律,善于把握教育的节奏。如:短时多次谈话替代“马拉松式谈话”;⑥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方式,工作大胆创新。
怎么算是一个成功的班主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不是仅靠学习成绩优异,也不是单指有几个学生特长突出。我想,当每一个孩子都象对家那样爱恋、牵挂、信任、依靠的时候,当每一个孩子都感到愉悦、尊重、振奋、自豪的时候,班主任就是最成功的,也是最幸福的。而这种相融的氛围、和谐的环境,其实就是最好的育人“文化”。
坚持学习、与时俱进。时代在快速发展,我们做班主任工作的教师一定不能放松学习,要注意吸取各方面的先进经验,去粗取精,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做一名合格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新思维的班主任。
滕州实验高级中学---赵怀广
201*年11月20日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第九届全国优秀班主任论坛活动参会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第九届全国优秀班主任论坛活动参会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