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中
大家好:
我很荣幸能给大家交流学习,也为我只是比大家早两年毕业而,提前感受了高考,而倚老卖老而羞愧不已。。不过毕竟是过来人,走过的桥没有你们走过的路多,也应该比你们走过的桥多,掉到水里的次数也应该比你们多,所以你们可以在我这里批判的吸收正反两面的经验或教训。
刚上高一咱们根本不懂什么叫高中学习,就拿我为例子:在惯性的作用下,我沿袭着初中的学习模式,认为只要课本上的会了就万事大吉。随后才发现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高中的学习自主性远远大于初中,你的扩展宽度,深度,长度将决定你高中学习的总量;高中的思维方式也较先前更为科学更为缜密;再加上学校、年级的好多活动大都是围绕高一来展开的。所以在不知不觉中,多姿多彩的高一就画上了句号。但真正高中的学才刚刚拉开帷幕,精彩刚刚开始......
如果把高中三年比作马拉松,那么它的规则是这样的:全省60万余考生同时站在起跑线上,高一的第一节课就是起跑的枪声。途中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权利:我们可以跑,可以休息,甚至可以后退。我们还可以求助:家长老师同学每个人都可以帮助我们。就这样我们每天都在比赛中,直到6月8号下午5点英语考试的交卷铃声响起,60万人同时停止原地立定。他们的位移将决定他们的成绩。最远的清华北大港大,次之的浙大人大哈工大,最后的只好是家里蹲大了。这就是我理解的简化版高中高考原理图。
我们每一位都是参赛选手,位移在相同的时间下取决于速度,在这里速度取决于各个方面的因素:智力,胆识,定力,注意力等等。高一我们在逐渐的适应中提升着自己的速度掌握着自己的学习时间和规律就像一列加速的火车这时的位移不能算积累最快,在我看来真正的积累是在你全速之后。换句话说,高二这三百多天至关重要。这段时间里我们要完成蜕变,为实现质的飞跃而打下坚实的基础。高中60%以上的新课都是在这一段时间教授的。除了个别科目绝大部分都在高三是直接进入一轮的复习。所以高二是我们成绩飞涨的黄金期,我们在消化巩固所学的新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题量,虽不提倡题海战术,但试想脑中有一万道题的学生和只有一千道的比优势是不是太大了?这种感觉在高三作题型总结和平时练习时就能感觉到,见到似曾相识的题时,那种美妙的感觉无以言表。所以我个人建议你们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尝试做一下近几年的高考真题,高三我是真真切切的走了过来,他没有当初想象的那么神秘那么残酷,也可能是我们班一直都比较刻苦。高三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胆识,而不是学识。一种不怕起早贪黑,不怕单调乏味,不怕寂寞无聊,不怕重重挫折后的前途渺茫的胆识。一进入高三好多同学都变成了玻璃人,很是敏感,成绩的波动,同学的议论,生活的琐事,都会震荡我们的心灵,这都是正常现象,谁都会有的。但最好是说出来不要憋在心里,不用不好意思,对方会很乐意听你倾诉的,因为他会感激你把他当做朋友。反正朋友找我倾诉时我就是这么想的。还有一点就是不要去暗示自己别人比自己好,他没有像我这样的毛病。这种灭自己威风长他人志气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样你会让自己活在阴影里,在我和同学交流是就发现了这样的同学,结局当然不尽如人意。所以到那时候你甚至可以阿Q一下,想就是年级第一,全省状元他也正郁闷着学不进去呢,我要抓紧时间,超过他们。
教室是我们的练习场也是我们的战场。既然是战场我们就得坚守阵地,直到高考的集结号吹响。我应用我们老板的几句经典名言:一、教室是个大书房,书房是学习的地方,不是大呼小叫,蹦的地方,否则就是操场;也不是吃东西的地方,否则就是食堂。二、不要好意思犯错误,搞无所谓的特殊。
扩展阅读:我的高中生活
我的高中生活
宋秀娟
转眼间,高中生活已过去二十多年了。时间如白驹过隙,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年华,也留下了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记忆。
我的高中分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在乡镇高中,那时一个村能考上高中的学生很寥寥,谁家孩子考上高中了,家长在全村很荣耀,孩子也会当成榜样激励自己孩子。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飘飘然走进了当时全乡只有一所高中的大门。学生都住校,我住在离学校只有不到二里地的姨家。从姨家走到学校后门,最多也不过10分钟时间。虽然那时的条件很艰苦,因为我没有住校,高中第一年我却丝毫不曾感觉到。只是一到高中,课程一下子难了很多,初中时在全校学习佼佼者的我渐渐地找不到了学习的感觉,成绩也与日俱减。就这样我在迷惘失落中度过了高一岁月。
第二阶段是在第二年,乡镇高中部分年级被合并到县城高中,我所在的年级就在其中,所以我就到县城去读书。没有了不住校的便利条件,从此我的高中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地变化。我开始了真正的住校生活,这时才体会到生活是多么艰苦。每星期都是从家里带馍去学校,冬天每周一去时拿一次馍,周三家里再捎一次馍,在学校吃饭只买菜和汤,那时大多是吃馍就咸菜。汤是澄清的,下面沉着粒数不多的米。如果是面汤,也是稀汤寡水,没有什么味道。而且每次吃饭你都要会冲锋陷阵,跑在前面,否则可能就吃不上饭,因为我身子矮小,常常吃不上饭。一到冬天,馍硬得泡在汤里把汤都泡凉了,常常是吃
过饭后还冻得瑟瑟发抖。有很多时候把饭端在教室里吃,教室相对食堂比较暖和些,因为一个班六七十人,散发的热量多。住的宿舍全是地铺,褥子下面铺些秆草。一个宿舍住二三十人,分两排睡。屋子中间是一根晾衣服的绳子,经常搭些湿漉漉的衣服,每个人的脚头是摆脸盆的地方,毛巾就搭在盆边上。一到冬天,衣服上结冰,会挂上或长或短的冰挂。冬天睡觉暖不热被窝,会两个人搭铺睡,互相取点热量,那时一般晚上都学到十点以后,早上五点多起床,一个晚上也睡不了多长时间。记得最有意思的事情是晚上睡觉时宿舍同学比赛背诗,看谁背得多。背诗有很多限制,比如背毛泽东诗词就专背毛泽东诗词,背苏轼的的专背苏轼的,李白的专背李白的等等,我总是背毛泽东诗词最多的,感觉很自豪。
那时一个班的学生来自全县各地,东乡的经济条件普遍好于西乡。东乡学生的生活明显好于西乡,东乡来的学生从家带的馍都是白馍,像我这样西乡的学生从来未带过白面馍(家里有病人,白面是专门侍侯病号的)。记得很清楚带的烙馍是这样的:中间是红薯面,外面裹一层白面,那就是最好的馍了,经常吃的都是红薯面馍。我非常羡慕吃白馍的同学,有时实在忍不住了,上体育课时偷偷溜回宿舍偷馍吃。中午或晚上同学回宿舍发现馍丢了,就开始骂,这个时候,是绝对不敢表现出来的,只能忍气吞声地听着人家的骂。被人骂一次,会好长时间不再干这种事,过一段实在受不了了,还会再来一次,结果还是被别人骂。每次铤而走险的时候,早已把这些骂抛到九霄云外了。这真正是特殊年代里发生的特殊的事情。因为那时我实在不敢和同学比
吃比穿,更不敢多问家长要钱,即使要,也总是以哭着失败而告终。记得那时爹给的生活费是按星期算,每星期大约是一块钱。要一回哭一回。现在回头想想,这么艰难的生活如何保证了身体青春期发育的需要,竟也一天天长大了。
艰苦的生活练就了我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这种精神也会用在学习上,那时上学条件很差,但学习的刻苦精神却是如今的学生难以比拟的。学习氛围也好,偶尔想说话竟找不到想说话的人。只是我那时的学习因为高一的基础没打好,依然是中等偏下的成绩,到了高二,实在学不会那些物理化学理科的知识,下学期我开始转文科。这下倒好了不少,但刚一接触历史地理还是有不少的难度,人家都学过一年半了,我从头开始,难度可想而知。所以第一年下来,学到的知识都是支离破碎,模模糊糊的,更别说联系起来了。考试成绩惨不忍睹。就这样到了高三,虽然仍是很努力地,但学习成绩使我屡屡受挫,硬是捱到了高三毕业,那时参加高考不像现在这样容易,而是先参加高考前的预选,通过预选来决定你是否有资格参加高考。这年,我是在预选时就被涮了下来,自然就没机会参加高考了。尽管如此,上大学的念头一直没有打消,除了上学,农村孩子是没有出路的。两个月的假期,我自己补完了两本历史,两本地理和一本英语书上的单词。至今,我还记得在我家门口大树树荫下背单词的情景。在休整了一个暑假以后,我又背起行囊踏上了求学之路,我下决心要做一个拼命三郎。所以一开学,我就表现出了很强的战斗力,这一年,我顺利地通过了预选,有了参加高考的资格。在高考前,我也曾经历了很多的考
验。记得很清楚的是当时父亲给我写了一封信,除了很多鼓励我的话外,还有大致内容是如果今年再考不上,怎么见亲戚朋友,还不让我随遇而安等等这样的话。也就是这封信,大大加重了我的压力,甚至还有想办法不参加高考的想法,那就是买安眠片想让自己永远睡过去。幸运的是这一念之差并没有成功,我最终还是比较顺利地参加了高考,圆了自己的梦想。现在当我为人父母后,才体会到了父亲那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和殷殷的爱女之心。
我的高中阶段有一个老师至今还记着。那是个教历史的董老师,历史教的很棒,对我也很重视。他的爱人比他小十多岁,据说是他的学生,很漂亮,他们生了一个像洋娃娃一样的孩子。有空闲的时候,我们几个好朋友会去逗他的孩子玩。在我毕业后参加工作时,我还特意去找了我这位老师,那是因为当时把我分配到了乡镇高中,首先要先让教育局领导听课。我去向他求教,记得讲的是唐朝的“贞观之治”。他非常认真地手把手教我,从编写教案到板书,到上课的每一句话,都得到了他的指点。并且还把他当作学生,讲了一遍又一遍。直到他满意为至。第二天我旗开得胜,讲的课受到了教育局领导的一致好评,紧接着便去乡镇高中报到上班了。这也是我教师生涯的开端。如果说我参加工作比较顺利的话,真的感谢我这位历史老师了。刚开始我们还通过几封信,后来渐渐地便失去了联系,很遗憾。
还有几个同学,杨志红、李海岩、王小静、张秀梅等等,可惜这些年都成家立业,东奔西跑的,都断了联系。
高中生活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时光无情,岁月有痕。拾起这些
点点滴滴的记忆,重温那些年代的生活,人生便多了很多感悟。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我的高中》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我的高中: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