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计划方案 > 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1*年上半年学习计划

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1*年上半年学习计划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23:35:57 | 移动端: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1*年上半年学习计划

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1*年上半年学习计划

西安培华学院党委

理论学习中心组201*年上半年学习计划

党委中心组成员,各党总支部(直属党支部):

201*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学校深入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迎接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推动学校各项事业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为了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不断推进我校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要求,结合学校实际,201*年上半年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作如下安排:

一、学习内容、时间和方式

今年下半年中心组学习分五个专题进行学习:1.第一专题

学习内容:学习贯彻省委教育工委《关于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若干意见》和《孙清云同志在全省部分高校主要负责人会议上的讲话》精神

学习目的: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和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加强学校党的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来抓,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带头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教育工委制定的《实施意见》,以良好的党风政风促教风学风、带校风行风。学习时间:3月份中旬学习形式:集中学习交流2.第二专题

学习内容:学习201*全国“两会”精神,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学习目的:通过学习,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和国家重要判断和决策上来。同时,要充分认识学校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机遇,积极探索推进我校各项事业发展的有效举措,加快学校内涵式发展,努力开创学校发展新局面。

学习时间:4月中旬

学习形式: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3.第三专题

学习内容: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教育

学习目的: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推进我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各级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加快学校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学习时间:5月中旬学习形式: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

4.第四专题

学习内容:认真学习有关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工作的相关文件和资料,明确相关指标体系,有针对性地做好迎评工作。

学习目的:通过深入学习,加强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提升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着力提高领导班子科学民主决策水平,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带头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教育工委制定的《实施意见》,以良好的党风政风促教风学风、带校风行风。

学习时间:6月中旬学习形式:集中学习交流5.第五专题

学习内容: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和第二十一次全国、全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

学习目的:通过学习,进一步加强学校党的建设,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和强化在党意识,为推动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学习时间:7月中旬学习形式:集中学习交流二、学习资料

宣传部将及时做好服务工作,编印《中心组学习参考资料》和其他学习参考资料,供理论中心组成员学习参考。三、学习要求

1.党委(党总支)中心组成员要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重点,认真研读相关学习资料,切实把学习落到实处。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和探讨有利于学校改革发展的有关问题,真正把中心组学习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思路、促进发展的举措和领导发展的本领。

2.各二级学院党总支中心组要按照本计划作好各自的学习安排,认真做好学习的组织工作和学习、考勤记录,并将学习情况及时报学校党委宣传部。也可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工作实际,适当安排具有自身特色的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

3.党委宣传部要做好校党委中心组学习的各项准备工作,并会同相关部门对二级学院党总支中心组的学习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

4.如有其他学习内容,根据需要另行安排。

二一三年三月十五日

扩展阅读:平职学院党委201*年第一季度中心组暨干部职工理论学习安排

平职学院党委201*年第一季度中心组暨干

部职工理论学习安排

各党总支部:

现将201*年第一季度学院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含基层各党总支部中心组理论学习)暨全院干部职工理论学习安排计划予以印发,请按照要求认真组织学习。

一、中心组理论学习安排:1、时间:

(1)集中学习时间:1月11日,2月22日,3月15日(2)自学时间:1月22日,2月28日,3月8日、22日、29日

2、内容: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年11月第1版。资料已分发到各党总支部)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1*年11月14日通过)

(2)全国及全身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附件:《201*年学习资料汇编第1期》)

(3)高职理论学习(附件:《201*年学习资料汇编第1期》)二、干部职工理论学习安排:1、时间:

(1)集中学习时间:1月11日,2月22日,3月15日。

(2)自学时间:1月22日,2月28日,3月8日、22日。2、内容:

(1)学院党委书记蔡志刚在201*年学院党委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学院院长任文杰在三届二次教代会上的《工作报告》(3)党的十八大报告

(4)高职理论学习(附件:《201*年学习资料汇编第1期》)附件:《201*年学习资料汇编》(第1期)宣教处201*年2月28日

平职学院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暨干部职工理论学习

资料汇编(201*年第1期)

目录

1、学院“两会”精神学习......................................................................32、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43、第21次全国、全省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学习....................44、高职理论学习......................................................................................6(1)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发挥优势,服务大局,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出新贡献.............................................................................6(2)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14(3)李秋华:高职的文化自觉.........................................................19(4)丁金昌:基于产学研结合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探索.............22(5)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运行模式研究.....................................40(6)李明中: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境界追求.................................49

1、学院“两会”精神学习

学院201*年党委工作会议精神(蔡志刚书记《工作报告》),学院三届二次教代会精神(任文杰院长《工作报告》)

2、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年11月第1版。资料已分发到各党总支部)

3、第21次全国、全省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学习

(1)第21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1月8日在北京召开第二十一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会议强调,各地区各部门各高校要按照党的十八大部署要求,全面推进高校党的建设,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供坚强保证。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主持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宣传部部长刘奇葆出席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讲话。我校党委书记谷焕民参加会议,学校提交的《以实施“三项工程”为牵引,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深入开展》书面材料做了会议交流。

赵乐际充分肯定十七大以来特别是去年以来高校党建工作取得的成绩。他强调,高校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最根本的是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根本指导,以服务大局为根本原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健全制度为根本保障,推动高等教育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要培养选拔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建设善于办学理校的高素质领导班子,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开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

展新局面。

刘延东在主持会议时强调,要以求真务实作风,认真贯彻落实好十八大精神和这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2)第二十一次全省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

2月26日,第二十一次全省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赵素萍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传达了省委书记卢展工在省委常委会上对全省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

就做好我省高校党建工作,赵素萍要求,要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准确把握高校党建工作的新要求。高校要紧紧围绕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领会新精神、把握新要求,把改革创新、服务发展贯穿始终,为高等教育发展保驾护航。强化理论指导,推动党建科学发展;强化服务理念,提供发展强力支撑;强化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成才成长;强化制度建设,优化党建工作机制。赵素萍指出,高校领导班子是高校发展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要着力建设高校领导班子,切实提高办学理校能力。赵素萍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她说,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要积极研究新情况,努力探索新方法,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切实增强教师教书育人、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同时

要坚持重心下移,牢筑基础工程,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切实增强高校基层党建生机活力。(记者惠婷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4、高职理论学习

(1)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发挥优势,服务大局,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出新贡献201*年2月23日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刚才,贵仁同志发表了讲话,强调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回顾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成就,明确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点工作,提出了对学会工作的希望和要求,大家要认真领会落实。天保同志就第三届理事会的工作做了报告,大会通过了新的章程,选举了以纪宝成同志为会长的新一届学会领导机构。我对会议取得的各项成果倍感振奋,对学会未来的工作充满信心。

下面,我就贯彻中央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和落实贵仁同志讲话要求,谈两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职业教育近些年已经取得的进展

近年来,职业教育工作紧紧围绕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服务全局、回应社会、推进改革、体现创新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建设,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深化了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是中央对教育工作做出的战略部署。近年来,从跳出教育看教育,提高到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再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我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我们认为,现代职业教育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系统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立足国情、尊重实践、放眼国际、系统布局,从服务治国理政的高度来明确定位,突出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类型的基本属性,着力在更新理念、适应需求、科学范围、运行有效、符合规律、突出特色、保障有人民满意等八个方面取得新进展。(二)提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任务。围绕筹备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建设规划》。《决定》提出了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9方面40条政策措施。《规划》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12项重要制度和10项重点工作任务。《决定》与《规划》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形成了到2020年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同时,推进职业教育56项体制改革试点和9个试验区建设,鼓励地方有针对性地先行先试,为国家顶层设计提供实践案例和典型经验。(三)细化了中高职衔接的10项具体任务。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重要切入点是实现中高职衔接,即招生与考试制度、课程与教材体系、专业教学标准、教育教学过程、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培养培训、不同层次交际间合作、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体系、实训条件技术水平等方面紧密衔接。目前我们正在编制中高职衔接三年行动计划。同时,回应社会重大关切,推动高等教育分类考试改革。深化高职院校单独考试招生改革,201*年近500所院校开展试点,招生102万人,均达到201*年的2倍以上。

(四)强化了教育质量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

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推进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印发18个大类410个专业的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启动中职专业教学标准制定工作。开发共享型专业精品课程,公布233种中职改革创新示范教材。制定中职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开发名诗、名画、名曲等职业素养系列教材。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指导东部职教集团对口帮扶滇西10个市州。加快推进能力建设,新建一批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广泛开展中外政策对话和项目合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办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在上海、天津试点开发飞机制造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油气开采技术等25个专业国际化教学标准。

(五)制定了职业教育标准建设系列方案。

推动10个省(区、市)制定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为职业教

育科学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完善学生助学政策,进一步扩大中职免学费范围。会同有关部门完成农村职成教示范县创建标准的制订工作,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研究完善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等项目检查验收标准,提升项目效益。提高职教科研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围绕职业教育基本制度和标准开展了理论、政策和实践研究。

(六)提升了职业教育行业指导能力和水平。

重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汇集2600名专家充实行业指导力量。与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分别召开行业职业教育工作会,制定行业职业教育专项政策。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印发《关于在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试点工作的意见》。举办20多次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活动,深化产教对接与合作。研究制订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意见。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编制大赛三年规划,指导组建中国职教学会院校竞赛工作委员会,推动大赛的制度化、专业化。

(七)明确了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政策思路。

全面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发挥职业教育在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中的基础作用,推动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与职业教育专业目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职业院校专业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对接,民族文化技艺传承与职业教育的对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就业技能,增强民族产品的市场效应和社会效应。会同文化部、国家民委筹备召开职业教育传承创新民族文

化工作会议,起草了指导意见,提出了16项政策措施,首批建设了100个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把职业院校建设成为传承创新民族文化、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人才基地和产业支撑平台。

(八)聚焦了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点方向。

推进职业教育法修订和全国职教会筹备工作。起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召开职业院校管理工作会议,研究制订《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并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安全和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创立实习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产品),在25个省市正式启动。研究制订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管理办法、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开展五年制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

这八个方面的进展,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奠定了扎实基础。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包括学会在内的职教战线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在此,我对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二、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几项重点工作

当前,职业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背景。一是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二是现代职业教育新理念为我们推动教育科学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三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项规划和决定提出了新任务。四是高考分类改革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目标。五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目任务。适应新的形势背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

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已上报国务院领导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从背景、要求、定位、架构、制度、保障、任务等方面对现代职业教育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提出了12项建议任务:(1)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制度;(2)集团化发展制度;(3)职业教育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衔接制度;(4)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同步规划制度;(5)产业技术技能双向积累制度;(6)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现代职业院校制度;(7)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制度;(8)以公共财产为主的多元经费保障制度;(9)以“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10)职业教育社区服务制度;(11)职业教育区域合作制度;(12)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围绕这些制度,我们要重点推进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一)全面推进中高职衔接。

推进中高职衔接,是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贵仁同志在20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明确指出,今年要着力打通和拓宽各级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发展通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中国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们正在抓紧编制中高职衔接三年行动计划,希望学会切实担负起在体系建设中的重要职责,更多地参与到职业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推动中高职衔接,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二)继续深化集团化办学

现代职业教育体现为六个重点关系,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需要多个责任主体的积极参与。集团化办学是政府

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重要实现形式。参与集团化办学有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社会等6类主体。国际经验表明,随着市场化程度不断发展,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将不断增强。希望学会深度参与集团化办学,推动健全理事会、联席会、董事会等多种形式的组织结构、治理结构和决策模式,整合更多社会资源投入职业教育,推动建设现代职业院校制度。(三)着力完善制度与标准。

制度和标准建设是职业教育的最薄弱环节,我们要注重教育和产业政策并重并举,加快建立健全符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的政策制度体系。学会要切实加强科研教研工作,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和动员广大科研工作者,开展职业教育重大理论,实践与政策问题联合攻关,提高探寻规律、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为制度与标准建设贡献力量。

(四)进一步改革培养模式。

我们刚刚召开了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组建了53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我们还将召开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部署中高职衔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新目标、任务、政策和措施,我们将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推进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希望学会加强对教育教学的研究,积极参与到专业、课程和教材的建设中来,共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五)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去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

配套制定了《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希望学会在标准制定、基地建设、教师培训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扭转“双师型”教师缺乏的局面,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的有力支撑。(六)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在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国际视野和国际思维。既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理念、体系、制度、标准和机制,健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软环境;也有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我们已经与30多个国家、十几个国家组织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还准备与更多的国家签署合作协议。希望学会更多地关注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到到政策对话、项目合作、人才交流等活动中来,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家队伍,为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给予有力支撑。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是全国性的职业教育社团组织,多年来在自身建设、服务战线方面开展了多项工作,形成了一批品牌活动,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新一届理事会按照贵仁同志提出的工作要求,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做好对地方学会分支机构的服务,做好对职业院校的服务,做好对广大科研工作者和教职工的服务,凝聚战线的力量,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同志们,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改革开放的宏伟目

标,在这一进程当中,职业教育承载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让我们共同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实务真,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新的贡献!

(2)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各位代表,同志们:

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之际,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今天隆重召开了。首先,我代表教育部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与会各位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学会全体会员和全国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致以诚挚问候!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化同步”推进的要求。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职业教育具有不可替代、不可估量的重要使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要求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迫切要求提升社会成员的就业创业能力;化解产能过剩,推动产业升级,迫切要求职工技术更新和技能培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迫切要求提供多次多样多层的教育机会。因此,我们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高度,深刻认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

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就作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决策。进入新世纪,中央提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先后三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两个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从201*年起,国家对中职学生实行助学金政策,201*年继我们实现城乡九年义务教育免费之后,又开始实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十八大特别强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现了中央对职业教育工作的新期望和新要求。

在中央正确领导下,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年招生超过1100万人,在校生超过3100万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职普大体相当的格局基本形成。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不断提高。推进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加强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组建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高职201*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达到89%以上。职业教育发展条件明显加强。“十一五”以来,中央财政投入近400亿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优质资源不断扩大。各级财政每年仅用于中职学生助学的资金就达250亿,学生负担显著降低。职业教育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每年有上千万职业院校毕业生进入生产服务一线就业,上亿人次劳动者接受各类

培训,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人民群众接受教育创造了更多机会。201*年,我们在上海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了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得到了国际教育界的充分肯定。

在看到进步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职业教育仍然是教育系统相对薄弱的环节,存在许多不足。战略地位还远未落实,体系还很不完善,体制机制改革有待深化,办学条件总体较差,吸引力还不够强。面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优化我们国家的教育结构,切实提高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质量。

第一,深入落实职业教育战略地位。首先从教育系统自身做起,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不动摇,切实转变长期以来实际存在的不重视职业教育的观念和做法,使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要继续坚持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职普招生比例大体相当的原则,继续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重点,对落实不力的地区进行重点督查,切实推进我国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健全督导评估制度、问责机制和激励政策,落实好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发挥好行业企业的作用,使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第二,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按照“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要求,重点抓好产教融合、职普沟通、中高职衔接的制度和机制建设。要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

协同性,作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推进中高职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加快高等教育分类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步伐。要着力打通和拓宽各级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发展通道。

第三,不断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要紧扣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率先在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提升行业指导能力、集团化办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生均拨款标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要建立改革激励机制,在体改试点中确立一批示范项目,提高试点对整体改革的贡献力。

第四,大力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机制。要加强管理,完善办学标准,健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及时向社会公开督导评估结果。要强化吸引政策,推进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和绩效工资实施工作,提升教师地位待遇和发展空间,把优秀人才吸引到职业教育教学一线。第五,切实完善职业教育保障机制。要加快制定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和拨款标准,建立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重大改革和薄弱环节的专项投入。要进一步完善助学政策,积极推动中职全部免学费,积极推动高职扩大奖助学金覆盖面。要完善职业教育科研体系,加强统筹管理和协调,确定一批重大问题实施联合攻关,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撑。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作为职业教育战线的群众性、学术性社会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职教工作者的桥梁纽带,是社会各界热心

职业教育事业人士的交流平台。学会成立20多年来,始终秉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贴基层”的原则,广集众智,广聚众力,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第三届理事会成立五年来,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重大政策、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制订和实施教育规划纲要、修订职业教育法等工作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调研、咨询工作。201*年在民政部组织的评审中,职教学会被评为4A级,是教育部主管社团中唯一获此评级的全国学术性社团。在此,谨向以张天保同志为会长的第三届理事会,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今天,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即将组成,希望新一届理事会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进一步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奋力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密围绕十八大精神的贯彻落实,围绕教育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顶层设计、标准制定、监测评估等工作,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发挥好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要紧贴基层,服务一线,密切联系职业院校和基层教育部门,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方针政策和典型经验,及时跟踪职业教育体改试点进展,努力成为基层实践创新的引导者和推动者。要加强建设,改进作风,进一步完善学会的组织机构,创新工作方式,加强队伍建设,推进协同创新,不断增强学会的吸引力、凝聚力。

同志们,时代赋予我们光荣使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后,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3)李秋华:高职的文化自觉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党的十八大要求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国高职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从量的扩张发展到质的提升,文化自觉已成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这种自觉主要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办学目标定位上的文化自觉。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技能型人才,是社会赋予高职教育的庄严责任。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时刻关注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使专业的设和调整始终与之相适应,从而为社会输送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这个文化自觉,首先在专业的设上要体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且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及时进行调整;其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体现人的职业发展,要对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进行分析,根据各个时期对从业人员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系统设计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不同阶段专业学习和职业成长的需要;再次是办学要体现开放合作特色,在现行体制政策下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不断寻求突破瓶颈途径,围绕“四个合作”,即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使校企双方互利共赢,最终使

学生受益,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模式创新上的文化自觉。人才培养模式有诸多要素,其中有“四个环节”贯穿人才培养始终,那就是课程教学、教师引导、基地实践和学校管理,因此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基地文化和管理文化都是育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从课程的角度,“工学结合”是体现高职课程文化的最主要特征,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就是基于“工学结合”的理念开展的,就是要融工作于学习、融学习于工作。所以高职的课程设计就要体现一种职业文化,着重学习专业对应岗位用得上的知识和技能。第二,从教师角度,教师是引导和辅助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

自古以来,我国都有师父带徒弟的习俗,一个有名气的师父,拜到他门下的徒弟脸上都有光,这就是师父的个人魅力。作为一名教师,他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文化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精通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以行动为导向创新高职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方法,需要具备足够的职业岗位实践经验与专业教学水平的“双师”素质,需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这就赋予了高职教学团队和教师文化新的内涵。第三,从基地的角度,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在校内外基地的实训条件和功能上进行有效对接,才能使高职培养的人才跟得上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更新换代的步伐。因此,校内外基地也应该是文化互通的平台。比如在校内基地中融入行业企业元素,通过校企合作建设“校中厂”;也可以在校外基地融入学校教学元素,开辟教学场所,建设“厂中校”。这

样的校内外基地可以实现育人功能的对接和互补,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可以自然吸收校企的多元文化,其职业适应能力必然更强。第四,从管理的角度,学校的管理在育人过程中不仅具有规制的功能,也起着引导和激励作用。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应该适应工学交替的需求,满足学生学习空间的需求,满足校企文化融通的需求,以人为本,形成既适应共性化管理、又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管理文化。

校园环境建设上的文化自觉。办大学就是办环境。高职院校的环境,无论硬件还是软件,无论空间布局、设施配还是环境设计、活动组织,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体现培养人和培养职业人的统一。其建设应该做到“四个注重”:一是注重学生需求。从时代特征和职业特征两个维度关注学生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尊重人格为基础,满足学生成长成才多样化、个性化的生活学习需要;二是注重氛围营造。按照企业实际生产需要设计实训场所、配实训设备规格,在课程中贯穿“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念,在实践环境中设企业制度规范、工作流程规范和操作警示规范,在文化活动载体上体现校企文化交流与互动,从而为学生的职业意识养成提供条件;三是注重陶冶情操。充分利用好每一个学生学习成长的空间,使环境育人贯穿到课堂内外,贯穿到校园的每一个脚落,通过名言、典故、趣谈等载体的文化浸润,让学生在产生惰性时得到警示,在学习失意时得到励志,在心情郁闷时得到放松;四是注重办学积淀。在教学、制度和氛围上形成

一种师生共同的精神追求,其核心和灵魂,就是有一种统一全校思想、体现学校特色、激励师生成长的学校精神。最终,形成高职教育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引领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4)丁金昌:基于产学研结合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探索信息来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年第4期封面论文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以需求为导向对接区域产业设专业、校政行企合作开放办学、培养体现高职类型和层次特征的特色人才、校企合作积极开展立地式研发和建立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保障机制等五方面提出相应的改革对策。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开放办学产学研结合对普通高校来说是一个老命题,而对我国高职院校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产学研结合通常是指高等院校、生产单位和科研机构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过程,其根本意义在于高等学校的发展要面向市场、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主战场,是实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内在要求。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通常是通过产学互动、校企合作的形式,把教育与科研、行业生产等活动有效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实践活动和教师参与企业问题研究等有机结合,有助于高等学校在推动区域产业发展,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发挥积极作用。产学研

结合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高等学校自身的办学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办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结合不紧密,办学目标定位不清,专业设与职业岗位对接不匹配,学校开放办学运行机制不顺等问题,这些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在大力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起点上,针对我国高职教育办学的现实困境,高职院校如何体现类型和层次特征,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改革,已经成为教育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将结合本校产学研合作的办学实践,进行深入探索。

一、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时间不长,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三改一补”而来,即脱胎于中专办学模式,基础较为薄弱,这些学校原有的办学条件是按中专或成人教育目标的要求配的,当前在直接面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时,产学研结合表现出被动性,甚至不适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高职教育对产学研结合的认识含糊

从国家层面上分析,教育部最近十年对高职教育的定位表述不一,具体表现为:高教司[201*]2号文件《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把“产学研结合”作为高职高专教育的六条基本特征之一,明确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201*年10月开始教育部连续三年召开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周济部长都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说明201*年之前国家层

面对高职产学研结合工作的高度重视。201*年11月高教司[201*]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表述中少了一个“研”字。教育部教职成[201*]12号文件《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又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产学研”结合与“产学”结合虽然仅一字之差,其内涵是由本质区别的,“研”的任务是创新科技成果,包括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所遵循的是创造性思维活动规律,追求的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研究的主体是人,需要高校教师能从事科研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科研的课题来自生产和生活实践,需要高校教师深入实际,校企合作进行研发。如果高职院校去了“研”,其社会任务和运行程序是不同的,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也是不一样的。教育部近十年对高职教育办学走什么道路摇摆不定,表明在国家层面上对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还有不同的认识。从企业层面分析,由于企业没有品尝到与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带来的好处,所以对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工作缺乏正确认识,把其视为企业额外的负担,多数企业甚至认为,与其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产品开发,还不如投入到扩大生产上,尤其对那些技术含量较高但开发周期长、有难度的项目,往往害怕承担风险,不敢投资,不与高职院校合作。从学校层面上分析,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思路不够开阔,当前仅把产学研结合只作为解决学生顶岗实

习的一个途径,没有面向市场、面向区域产业优化和转型升级的需求,没有真正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来考虑,没有正确处理好产与学、学与研、产与研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产学研结合的路子越走越窄。

2、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不紧密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没有充分认识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没有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全面发挥人才培养、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的作用。具体表现为:(1)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单一

高职教育对于社会的任务和作用,归根到底其根本职能是为社会开发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职教育的规模和水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非均衡性,这就决定与之密切相关的高职教育发展同样具有非均衡性。教育部201*[16]号文件明确规定,高职教育以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当前全国仍采取单一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显然与不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现实相背离,与不同区域对人才需求的要求不一样相违背。高职教育到底是以培养技术型应用性人才为主,还是以培养技能型应用性人才为主,对这一人才培养定位问题应有清醒的认识,否则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将无所适从,高职教育也将迷失发展的方向。当前全国高职教育按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多数高职院校过度削减甚至取消必要的理论课程,片面强化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办学层次向中职教育下移,导致学生实际应用能力降低。这样任其发

展,高职院校与中职、技校甚至培训机构无异,只重视技能训练而忽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将会严重削弱高职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竞争力,也将失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独特优势。(2)高职教育专业设缺乏市场的导向性

专业是高职教育办学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契合点,当前高职院校对专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不够,没有认真分析区域产业背景、行业格局、企业需求和自身办学条件,专业设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跟风设所谓的热门专业,与区域社会接轨不密切,其结果是大量相同或相似专业的重复设,优质资源分散,专业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区域性和行业性的高职院校区分度不明显,一些投入成本低、针对性不高的专业,各个高职院校都有设。例如全国高职院校中重复设数较高的前几个专业是会计、电子商务、商务英语、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麦可思调查研究已经显示,这些专业已经被列为红牌或黄牌专业,即薪资较低,失业量大,就业率持续走低。而高职院校有效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特色专业明显不足,这也是造成结构性失业的根源之一。(3)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自身优势不明显

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类型特征和层次特色不鲜明,一种倾向是许多高职院校的校园形态与普通高校相似,校园形态以教室为主,教学形式以课堂学习为主,教室的功能主要是传授知识,重知识传授,这显然与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不吻合。另一种倾向是一些高职院校片面强化学生简单技能的训练,采用“2+1”办学模式,一年时

间的“放羊式”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把学生作为廉价的劳动力,从事简单技能的重复顶岗训练,导致高职学生的知识积累过于简单化,思维和逻辑训练严重不足,缺少创新精神,显然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不相符合,培养的目标定位下移,导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没有层次特征,由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没有优势,同样制约了产学研结合的发展。

(4)高职院校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够

当前高职院校突出表现在为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方面的作用不大,首先表现在自身的科技创新实力不强,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方面为企业做出贡献不大,为高新技术孵化基地的作用不明显,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其次是具备较高理论知识,有丰富实践经验,能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教师很少,这是制约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的关键因素。还有是具有生产性和新技术研发功能的设备不足,为区域企业培训员工作用不大,这些因素都导致高职院校不能吸引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影响产学研结合的顺利开展。

3、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体制和机制不健全

当前区域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和高职院校的自我调试机制都不健全,企业参与对接的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不足,致使校企双方无法深度合作,实现良性循环互动。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大多数流于形式,校企合作缺乏育人功能,合作机制不健全、不稳固、随意性强,合作开发课程、指导顶岗实习等作用很弱,即高职教

育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尚未形成。二、我国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改革的对策

产学研相结合在本质上存在必然联系,产离不开掌握知识的专门人才与科技;研同样依存于掌握知识的专门人才,其课题来自生产和生活实践;学必须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必须重视最新的研究成果。即产、学、研是相互依存的,但是产学研又是三种不同的社会性活动,各有自己的目标和任务,企业产学研结合的立足点是生产,是与生产紧密结合的研发工作和人员培训;科研机构产学研的立足点是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结合,以及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转化;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立足点是育人,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受市场欢迎的应用型人才,以及科技创新和师资水平的提高。三者的立足点不同,相互之间存在矛盾是必然的,只有我们重视客观存在的矛盾,遵循各自的运行规律和活动过程,才能正确处理和解决三者之间的矛盾。针对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改革对策。

1、以需求为导向对接区域产业设专业

高职院校往往都是地方性高校,其显著的特征是对区域市场的适应性,要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由于高职院校多数是由地方政府主办的,为了获得地方政府更多的支持,必须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其次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等应用性人才,这类人才必须与区域的人才市场对接。所以高职院校要主动行动,以需求导向,优化专业结构。专业结构优化的依据是区域产业的需求性,随着区域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

就业市场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一些就业岗位随之缩减乃至消失,一些新的就业岗位随之产生,一些岗位对员工的要求有所提高等。要实现专业结构优化,必须做好区域产业的调研和预测,通过市场调查明确高职教育定位,使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同步,在变动中升级,培养区域产业不可替代性专业人才。例如温州是中国鞋都,温职院设有鞋类设计与工艺专业,温州是中国电器之都,温职院设有电机与电器专业等,201*年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重点扶持泵阀、汽摩配、电气、皮革等十大行业,随着温州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温职院在原有鞋的设计和工艺、电机与电气等专业的基础上,又举办了阀门设计与制造、汽摩配制造和汽车电子等专业,这些专业得到了温州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再例如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模具分为压铸模具、锻造成形模具、塑料成型模具、冲压模具等,温州产业需要塑料成型模具和冲压模具,温职院就以这二种模具的设计与制造作为专业方向。

2、校政行企合作开放办学

产学研结合对于高职教育来说,意味着从封闭转向开放,积极主动地融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紧扣市场发展步伐。开放办学的培养目标是应用性专门人才,能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得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实践也不是盲目的实践,而是有指导有方向有目的的实践。开放办学有利于整合社会的优势资源,缩短学校与社会需求的差距;有利于学生充分接触社会,提高就业竞争力;有利于拓展教育空间,扩大学校知名度。因此要求高职教育办学要面向区域经济、

面向行业企业,在办学上必须打破原有封闭式的模式,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校政合作、校行合作、校企合作,实现高职教育“三个合作”办学。高职教育要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吸纳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了解行业企业的需求,实现产业、行业、企业三要素的高度融入,力争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形成“校政行企”四方互惠联动机制,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高职教育要实现产学研结合,必须走开放办学之路,主动与区域政府合作,建立良性互动关系。由于区域政府是校政合作的推手,政府的制度供给是构建校政合作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要发挥区域政府的政策调控与资源配的作用,促使政府搭台,出政策、出经费。同时,校政合作可以有效提高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多重功能,让政府感受到高职教育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达到政府与学校相互支撑,优势互补的目的。例如温职院201*年示范建设以来,学校与政府良性互动,温州市政府对学院的经费投入逐年加大,201*年生均拨款经费达到浙江省本科水平,各项配套经费全额到位。又例如温职院与温州市旅游局合作共建温州酒店管理学院,该学院按照五星级标准,培养高星级酒店基层管理人才和高级服务员,温州市旅游局每年补贴100万,学院按照培养目标定位,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酒店技能类课程、语言交流沟通类课程、管理类课程各占三分之一,并加强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教育要实现产学研结合,必须走开放办学之路,积极与区

域行业协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合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牵线作用。行业协会可以帮助学校推荐合作企业、组织毕业生招聘会、共建技术研发平台、指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等。例如温职院与温州市服装行业协会合作共建温州服装学院,该学院为温州市服装行业培养服装样版师和设计师助理,并提供服装技术服务。温职院33个专业与温州市33个行业协会开展合作,系主任和专业带头人在行业协会中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成为行业专家,确立学院在温州市行业协会中的引导地位,使学院办学充分体现相关行业的需求与意志。

高职教育要实现产学研结合,必须走开放办学之路,积极与区域行业的主流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产学研一体化中心。高职院校与企业是产学研结合的主体,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更多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使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与企业需求相一致,学生可以在实践环节上得到真实环境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还有利于高职院校与企业形成互动互利关系,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的目标。例如温职院与温州建达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内共建模具产学研一体化中心,校企双方优势互补,企业投入600万元建立模具生产车间,学院投入1500万元建立精密加工和研发中心,双方共建形成精密模具生产性实训、研发和加工中心,该中心除了为建达有限公司服务外,同时为温州市模具企业培养模具设计、装配专门人才,并提供模具技术服务。3、培养体现高职类型和层次特征的特色人才

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体现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上,是培养科

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专门应用性人才,即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不是一般的操作工,也不是基础性的研究工作者,应该是既能动手,又能动脑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从高职院校的内部运行来说,应该在类型上突出职业性特征,在层次上体现高等性特点,将职业性和高等性有机结合,具体落实在学生的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和资源的配上,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形成以实践基地为主的校园形态

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使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技能/技术型专门人才在教室里是教不出来的,以教室为主的校园形态适用于知识的传授,而不适应技能的训练,学会技能的实现基本路径是加强实践性教学,即必须在实践基地里练出来。再者根据当前高职学生的生源特点,学生不适合长时间在教室里传授知识,专业课最合适的教学模式是“教、学、做”一体化,所以传统的教室形态不适应高职专业教育,需要一些既具有教室功能,又具有实训室功能的场所。现代高职教育要求融入企业文化,对接区域产业,将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实际工作经历三者结合起来,要有真实的工作环境体验和融入,所以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基地,即“教学工厂”。根据高职专业课的实践教学时数要超过50%的要求,“教学工厂”的面积理应大于教室面积,高职院校的校园形态应该有别于一般的普通高校,它是以“教学工厂”为主,这样的校园形态才能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需要。例如,温职院201*年已经建成以教室为主的新校园,为了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理念的需要,学院201*年开始从改变校园形

态入手,按“教学工厂”的理念设计,对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了重新规划和改建,在全国率先发起“捣墙运动”,把传统的教室格局改建成了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工位数与传统教室坐位数之比达2∶1,真正实现了专业课实践性教学大于55%,校内生产性实训达到80%以上,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化教学,推进了高职教育“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2)形成体现核心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要摆脱与普通高校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设,也要改变以单纯技能为本位的质量观。当前高职教育更倾向于专项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智能型处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所以高职教育要建立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要根据行业岗位群需要的技术逻辑体系来科学设计,并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按岗位能力课程来设计专业课程,力求将专业理论与工程实际和职业岗位需求紧密结合,专业课程包括行业入门导论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行业入门导论课程要突出对学生行业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实用性,要求学生要“会”。例如机械制造类专业中的金工和普通车工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为学生核心工作岗位开设的,体现高职学生岗位的不可替代性,所以专业核心课程的设首先要对产业中岗位进行差异化分析,即此产业中哪些岗位适合高职学生就业,该岗位即为核心岗位,按照核心岗位分析需要的核心能力,再根据核心能力开设相应的核心课程,一般由4-6门课程组成,300-500学时,核心课程要求做“精”、做“强”,做出不可替代性。专业拓展课程是

为学生今后发展岗位打基础的,只要求学生要“懂”,知方法、知怎么学即可。所以高职学生专业课程的要求是对行业基础课程要“会”,对专业核心课程要“精”,对专业拓展课程要“懂”。例如服装设计专业,设计师助理作为核心岗位,该岗位的核心能力为时装设计表达能力、服装造型设计能力和市场分析与产品企划能力,相应开设的核心课程为服装设计基础、女装设计、男装设计、礼服设计和成衣设计与制作等,课程前后次序是按照技能训练从单一到综合,能力培养从低到高进行安排。又例如数控技术专业,培养数控加工人才,其核心课程是数控机床的刀具、数控机床的夹具、数控加工的工艺编制、多轴联动机床的编程与操作和复合加工设备应用;培养数控维护技术人才,其核心课程是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数控机床的电气控制、数控机床的系统装调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数控车床的故障诊断及维修。

(3)形成“三能型”的师资队伍

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等教育除了承担人才培养外,还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因此要求高校教师具有研究能力,但是不同类型的高校要求不一样,可以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或开发研究。高职教育主要为区域产业服务,因此重点在开发研究,即“立地式”研究,要求高职教师具有开发研究能力。我们认为当前对高职教师仅提“双师素质”的要求是不够的,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高职教师必须从“双师型”走向“三能型”。高职“三能型”教师指教师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能胜任理论教学;要提高动手能力,

能指导学生实训、实践;还要求教师参与企业相关研发工作,能帮助企业克服技术难题,开展应用性研发。只有这样,高职教师才有能力培养高职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专业应用能力,才能够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才能起着校企合作的桥梁作用。针对当前高职教师队伍的薄弱点,从高职院校层面上培养“三能型”教师的主要途径有:一是建立高职教师定期下企业锻炼制度。在我国以学校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模式以及教师的引进机制,决定了高职教育大量的教师是“从校门到校门”,呈现出高学历、低技能、低应用能力的现状,这是当前高职师资队伍存在最为突出的问题。高职院校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在企业建立一批专业教师实践基地,加强教师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努力提高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通过下企业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活动来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与执教水平,通过参与企业管理和技术应用、生产技术革新、成果咨询等一系列活动,教师可以把在企业学到的东西引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使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主动接轨区域产业,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二是要求教师担任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任务。毕业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是学生实现从学校学习到岗位工作的过渡环节。从知识角度考虑,通过毕业设计,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系统地回顾和总结,起着巩固、扩大、加深已有知识的重要作用。从能力角度考虑,通过毕业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开发和设计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

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从素质角度考虑,通过毕业设计,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促进学生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但是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是“放羊式”的,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弱与投入精力不足。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该将“三能型”教师培养与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学校要为专业教师建立专业工作室,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同时明确教师带学生毕业设计的任务,这样可以迫使高职教师重视自身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即以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为载体,提高高职教师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通过“三能型”教师的培养,又可以提高高职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学生进入教师的研发工作室,让学生有开阔面向产业发展的长远眼光,在参与研发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创新的思维和研究的方法。三是要加大“三能”教师的引进力度。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师总量不足,尤其是“三能”教师数量更少,为提升学院师资质量,必须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在德国、加拿大等经济发达国家,大多数职业教育教师都是有经验的工程师,他们在工作若干年后通过大学职业师范专业的学习,转而成为职业学校的教师,既重视学历,又重视实际操作技能和工作经历,这就保证了职教师资有很强的实践经验。我国高职院校同样要通过积极招聘有实践经验的高职教师,高职院校只要通过多渠道引进“三能”教师,才能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4、校企合作积极开展立地式研发

根据高职院校要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要求教师积极

开展研发服务,即主动开展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成果转化、项目策划等“立地式”研发服务。“立地式”研发要做到二个“立足”,一是立足区域,为区域经济服务,满足区域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需求;二是立足于应用研究和开发服务,坚持为区域行业企业解决实际难题。高职院校要主动建立开发研究机构,发挥研发平台负责人的带头作用,和研发团队的互助作用,到企业去、到车间去、到生产一线去,主动把科技与经济结合起来,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破解发展难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要做到二个立足,必须出台鼓励教师从事“立地式”研发服务的政策,提供必要的研发条件,调动教师研发工作的积极性。例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建立研发机构时,政策上给予保障,引导教师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规定平台负责人在政治上享受副处级待遇,每年津贴1.5万、办公费1万,以及必要的硬件设备,同时要求研发机构负责人每年至少承担科技服务到款额10万元,指导毕业生综合实践10人等任务。在学院政策的鼓励下,全院争取到省、市级研发平台4个,即浙江省轻工机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温州市服装行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温州市材料成型工艺与模具技术重点实验室、温州家具工程技术服务中心。以及学院成立了智能电器研发中心、应用电子技术研发中心、软件应用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机电产品研发与制造技术服务中心、服装工程技术服务中心、制鞋研发中心等31个院级研发服务平台,有力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为区域产业升级服务。5、建立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保障机制

加强产学研结合,高职院校与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能否寻找与把握到双方利益平衡点,高职院校在现有政府的产学研鼓励政策下,积极探索体制机制改革,校企通过建立合作组织机构,健全和完善运行管理制度,明确校企双方合作期间的责权利及相应的规章制度,尤其是明确企业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的教学功能,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规范各自的职责。高职院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在实现各自目的的基础上,主动让“利”给合作企业,通过人、财、物的市场化运行与管理,校企双方产权明晰、职责明确、制度保障,充分调动企业参与高职产学研结合的积极性。运行模式按市场化机制进行,一般是企业负责产品生产、经营、维护,企业提供实训材料,负担实训成本,负责指导学生生产性实训任务。例如利用学院自身优势吸引企业入校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学院提供高端生产性设备和“厂房式”场地,企业可以在校内设立职工培养培训基地、技术研发中心等;通过互补优质资源,校企共引共享行业高级技术人才,共同开展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等;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学校引入企业文化和标准,同时把高职校园文化融入到企业中,形成文化融合的交流沟通机制。

高职院校校内同样要探索管理机制的改革,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学院层面的主要职责是把握办学方向、改革管理机制、制订发展规划等,学院职能部门“以管理为主”转向“以服务为主”,主要是政策、信息服务,协调、保障服务等。为调动系部开展产学研结合的积极性,高职院校要推行院系二级管理,要在经济政

策和分配制度上进行改革,建立财务“一级核算、二级管理”的制度。在分配制度上,必须贯彻“按劳取酬、优劳优酬、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和“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原则,强化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破除津贴大锅饭的方式,实施对岗不对人的分配制度。例如当前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锻炼这项工作还不够令人满意,教师下企业积极性不高,目标不明确,存在为了下企业而下企业现象等,高职院校应该将教师下企业锻炼作为培养“三能型”教师的重要路径,在政策导向、机制激励、任务明确、过程监控、全面评价、交流提高等方面作出相关硬性规定,例如把高职教师下企业锻炼与晋升职称挂钩,要求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至少下企业锻炼6个月,教师下企业锻炼须填写《任务书审批表》、《周工作安排表》和《工作日志》等,要求教师在亲身体会企业真实需求的基础上,解决目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保证教师下企业锻炼的实效,需要建立教师下企业锻炼的保障机制和相关监控措施,例如教师脱产锻炼按完成基本教学工作量给予校内津贴,暑期下企业锻炼给予生活补贴,教师锻炼期间通过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等监控措施,确保教师下企业锻炼的质量。高职院校通过教师下企业锻炼,进一步打通校企产学研结合的通道,使高职教育更紧密地贴近生产和科技的发展,可以锻炼造就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的教师队伍。

总之,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系统工程,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当前产学研结合其内涵

的丰富性和实践的艰巨性正在不断地显现出来,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与实践。

(5)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运行模式研究

信息来源:作者:童卫军范怡瑜教育发展研究201*年11期摘要:构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运行模式是校企合作的关键。本文以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为逻辑起点,基于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提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四种模式,即:“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之“学校主体”模式、校企共同体之“企业主体、学校主导”模式、教育型企业之“企校一体”模式、现代职教集团之“多元主体”模式。

主题词:职业教育;行业企业;跨界属性;运行模式

一、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体系构建阶段,职业教育发展主要从数量发展转向内涵发展。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就在校企合作,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是我们应当下大功夫、也是必须下大功夫去探索和解决的难点。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是职业院校办学应遵循的内在主线,也是行

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逻辑起点。厘清何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即能回答什么是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在具体层面为校企合作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从而有助于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运行模式的系统设计。

职业教育的产生源于产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这种与区域产业的关系决定了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除了教书育人、传承文化的功能外,还要面向行业企业,面向经济的现实需求,是一种打破教育与职业的界限,“跨越了企业与学校,跨越了工作与学习,即跨越了职业与教育的疆域”的育人活动[1]。因此“跨界性”应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职业教育要真正做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须有行业企业的实质参与,这正是职业教育跨界属性的本质表述。但是,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是不同的组织,各自有着不同的组织目标与利益追求,两者之间存在着清晰的边界,主要表现为物理边界(如高教园区和产业园区在地理位上的差异)、社会边界(如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对社会公益的诉求不同)和心理边界(表现为不同的组织特定的认知、学习与文化氛围对人的行为、心理的影响及思维上的差异)[2]。当前,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之所以出现“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正是因为没有很好的突破两者之间的边界障碍,这也是造成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困境的主要原因。二、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困境

当前职业院校虽然重视校企合作,但很多合作项目都是靠校长或系主任的私人关系维系,或是由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对相关利

益主体(学校、行业、企业)之间的指令性合作,行业协会或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体制和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难度仍然很大。

1.政府职责的错位

政府在促进校企合作、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职业院校一般归地方管理,地方政府及领导者的态度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决定性因素。因此,政府职责的越位和缺位,是影响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关键因素。政府的越位源于在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职业教育管理归口教育主管部门,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由于政府的强势以及职业教育的体制不完善,而行业企业又因为平台的缺失和政策措施不到位,无法在职业教育办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职责的缺位在于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重视不够,缺乏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体现在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2.办学主体的缺失

根据职业教育“跨界性”的内在规定性,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本应同属职业教育的两个办学主体。但上世纪末的国企改制和教育改革,剥离了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权利,职业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联系被割裂。一方面,在学校本位的教育观影响下,职业院校成为职业教育的绝对主体,企业不再承担直接举办职业教育的任务,这使企业处于办学责任的真空状态。另一方面,政府以“主导”之名决策职业教育,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角色定位不清,“行业指导”有名无实,

即使是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日益受到肯定的今天,学校仍然是唯一的办学主体,行业企业没有实质性参与职业教育,双方的合作以利益驱动为机制,而以这种机制为基础的合作会加大校企双方的风险。

3.行业企业利益的损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利益分配问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除了吸引优秀毕业生外,主要是利用职业院校的科技力量和平台,利用师资、场所和设备设施优势来提高企业的生产力,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而职业院校是为了培养人才的需要,其价值观决定了它更为关注社会利益、长远利益。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的约束,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已降低为企业领导人的个人认识和远见。同时,由于目前职业院校的师资科研水平不高,难以攻坚企业的技术难关,企业从中并未得到如期的回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利益驱动机制的缺乏,加上缺乏劳动准入机制,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不少企业家认为,目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似乎“无利可图”。校企合作中出现的众多利益纠纷,已经成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一大障碍。三、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运行模式

针对当前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要困境,在对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运行模式进行设计时,必须打破单纯依靠学校教育或企业培训的思维,以“跨界性”为其逻辑起点,形成跨界育人的理念和系统培养的思维,即要明确树立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按

照办学主体的不同划分,目前我国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形式大致可归纳为“学校主体”、“企业主体、学校主导”、“企校一体”和“多元主体”等主要模式,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运行机制,并呈现各自的特点。

1.“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之“学校主体”模式

基于“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学校主体”模式,其特点是要求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推进校企合作中形成和谐的“生态圈”,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由政府引导各方资源,各方利益要合理构架,实行市场化运作,切实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适用人才。其运行机制是:“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这也是目前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较为普遍的一种运行机制。政府主导是指宏观指导,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行业指导是指参与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规范标准;企业参与是指共育人才、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服务等;学校主体是指发挥自身优势,提供场地、设备和师资,吸引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温州市服装行业协会合作共建温州服装学院,同时市政府将温州服装创新平台设在该院;行业协会则在合作中牵线搭桥,推荐行业龙头企业与学院合作,推荐毕业生,提供行业最新资讯和合作项目等。

“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改变以往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明确了校企合作中职业教育各举办方应扮演的角色定位,能够充分调动政校行企四方参与办学的积极

性,回归了职业教育“跨界性”的本质属性。缺点在于不能满足各参与方之间利益的平衡与统一,忽视了利益驱动和利益分配机制的建立;另外,不能有效解决主体地位迷失及“政校行企”职责错位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政府主导什么、怎么主导;行业指导什么、怎么指导”等一系列问题,既不能使弱化的企业主体地位得到明显强化,也不能使强势的学校主体地位得到平衡,还可能以政府的指令性行为压制了行业的“指导”作用,导致校企间的合作教育“换汤不换药”,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2.校企共同体之“企业主体、学校主导”模式

基于校企共同体的“企业主体、学校主导”模式实质上是一种“双主体”模式,其运行机制是由校企双方共同组建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企业方出任理事会理事长(凸显企业主体地位),校方出任二级学院院长(强调学校主导地位),以理事会章程的形式明晰校企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在确保企业赢利和学校育人的双原则下开展合作。[3]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搭建校企共同体的过程中,建立了7个二级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也成立了5个校企利益共同体。在校企共同体中,校企各自选派人员担任校企共同体理事会和院务班子成员,推行二级学院院长与企业厂长(经理)联席会议制度,推行专业组长与车间主任、教师与师傅对接制度。

“双主体”模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运行模式,是在“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机制模式上对职业教育“跨界性”的强化,其特点是“企业主体、学校主导”。优点是进一步强化了企

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将其扮演的角色定位由“参与”提升到“主体”的高度,并建立了较为明晰的校企合作利益分配机制、奖励激励机制和沟通协调机制。缺点一是对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调动不够,导致行业角色的缺位;二是在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设计上,较多依赖于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而市场机制的调节往往具有盲目性、短视性、趋利性和不稳定性;三是学校的主导定位较难把握,学校很难做到既是合作的组织者、策划者和主要实施者,又是协调者的角色。

3.教育型企业之“企校一体”模式

基于教育型企业的“企校一体”模式是新生事物,其设计来源于德国的“双元制”。该模式特点是:行业企业直接承担起职业教育办学职责,而只有通过政府教育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资格审查并获得认可的企业才能成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这种有资格承担职业教育办学任务的企业可称为“教育型”企业[4]。其运行机制是政府职能部门对职业教育行使宏观管理和经费运作等的监督权,行业组织从整体上把握社会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进行行业人才数量预测、人才规格标准制定、专业审批、质量监控和协助招生就业等指导性工作,学生在学院学习职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同时以学徒角色在定向企业接受培训,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职业教育内容,是校企两个主体的一体化办学模式。具体又可细分为企业完全凭借自己力量独立举办职业教育的自主模式和企业委托学校定向招生的合作模式。目前,国内部分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相继成立了企业大学与培训学院。例如,华为

集团公司与国内多所高校共同举办了“华为学院”,大型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学院积极与国内相关院校开展合作,进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训等。

“企校一体”模式的优点是行业企业实质参与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办学真正明确为行业企业的应尽的职责,使之成为行业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是对职业教育“跨界性”的充分体现。教育型企业的培育和成长,能有效解决职业教育领域投资不足和实训设备技术落后的问题,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技术人才。缺点是受当前国家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限制,学院、行业企业属于两个不同的体系,合作渠道还未完全打通,地位尚未被承认,因此需要在体制上理顺,政策上对其进行保障和扶持,在观念上增强企业的主体意识,让企业意识到参与职业教育是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现阶段,此种模式更适合于行业代表性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因为这些企业往往引导企业发展潮流、制定行业标准,决定行业所需要的人才规格和行业今后发展方向,因此对介入职前人才培养的意识更强烈,并将参与职业教育视为一种社会责任,也深知参与职业教育付出相应成本的同时,获得的是企业在行业中的主动性。4.现代职教集团之“多元主体”模式

基于现代职教集团的“多元主体”模式是当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所谓职教集团是指由若干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学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契约或资产为联结纽带而组成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在建设主体上,职教集团属于多方共建型,一般以一所国家示范校为

核心,联合地方政府部门、相关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及企事业单位等组建而成,其特征表现为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或行业性。其运行机制是采用契约(集团章程)联结的组建方式,各集团成员保留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成员仍保持独立的法人资格,在法律地位是完全平等的,管理机制一般采用董事会领导下的管理委员会制,职教集团本身一般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目前全国各地都已经开始组建各种形式的行业性或区域性职教集团。如,陕西省以重点职业院校为龙头,以骨干专业为纽带组建了机电、电子、化工、经贸、现代服务五大职教集团;湖南省已组建23家职教集团,加盟合作单位1800余个,并启动示范性职教集团建设计划。

职教集团的“多元主体”模式的优点在于有利于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融通和共享,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和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尤其是突破了体制上的障碍,能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优势,及时掌握行业的最新标准和相关岗位能力要求及近期就业需求信息等,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强化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联系。行业企业的参与度是衡量职教集团建设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由于职教集团本身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各成员单位地位平等,集团与其成员单位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其本身的调控能力、办学自主权、运作资金等都非常有限,尤其是吸引行业企业参与的激励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作为独立董事参与职教集团也需要明确自身定位。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从以学院式的封闭教育模式转变为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开放教育模式,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

是办好职业教育的两种主体力量,在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进行设计时,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主动加强彼此合作是消解职业教育跨界障碍的重要途径。[5]

(6)李明中: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境界追求信息来源:李明中中国教育报

世纪之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开始了跨越式发展。在实现规模跨越的同时,从201*年起,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为标志,开始了内涵式建设。

教育改革发展及其目标实现要符合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跨越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进行结构调整、模式转型、秩序重建,走向内涵发展;内涵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要进入的是回归本真、常态发展;常态发展则需进一步提升境界、积极追求。“跨越回归提升”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必由之路。因此,在我国高职院校进入全面内涵发展的今天,进一步提升境界就成为了非常现实的问题。

内涵发展不仅有功能上的区分,而且有层次上的差异

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主要体现在“高等性”与“职业性”两个属性上,包括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等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办学功能,师资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科学管理等载体。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不仅有功能上的区分,而且有层次上的

或曰境界追求上的差异。

内涵发展在功能上的区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新组织结构,理顺体制机制,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二是自身价值追求,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三是拓展社会职能,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

内涵发展的境界追求差异主要体现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高职教育自身发展规律,满足上述三方面功能的基本要求。第二个层次是在具备一定发展基础后,思考和追求向更高层次、更高境界发展。这也是目前很多示范校和原来基础较好、内涵建设较好的院校所追求的。第三个层次是走向文化自觉,逐步形成自己独立的精神文化品格。

国家紧锣密鼓、重锤响音推进高职示范校和骨干校的建设,其影响和带动是全方位的。一些老牌专科院校由于瞄准升本目标而没有进入示范校和骨干校名单,但并没有影响其内涵发展,反而一直用示范校标准建设着没有示范校名称的“示范校”;而一些新升格或新建高职院校也不甘落伍,努力学习、追赶示范校。这使得整个高职教育经历了一场涉及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管理制度、合作方式等深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探索,不仅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而且使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汇入了世界高等职业教育新一轮改革与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1*年上半年学习计划》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1*年上半年学习计划: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1*年上半年学习计划》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52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