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研究生统考硕士前景分析——国生教育总结
在职研究生统考硕士前景分析国生教育总结
在职研究生专业硕士就业情况是比较好的,据国生教育专家介绍,一部分的人不希望一直上学,希望走人社会,可是当自己走入社会后,往往发现自己有太多的不足。于是想要更好得充实自己,所以现在在职研究生是比较受欢迎的。
在职研究生的报考方式有很多,国生教育专家总结,其中专业硕士是培养领域内的技术人员的,也是国家计划招生的,不过是择优录取的,一般都是想要进修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一种方式。
专业硕士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学位来说的学位类型。在培养能够在自己适应的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两者层次是一样的,就是培养的方向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的差异,国生教育专家如是说。
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为从事科学研究的博士提供后备人才。从国外情况来看,它主要是一种过渡性质的学位。而专业学位的设置正是应对岗位需求的,研究生经过一系列专门训练,入职时可以更好地适应行业和岗位要求。由此,国生教育专家表示,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是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特色和优势。
就专业硕士就业情况看,国生教育专家表示:现在社会需求的方面是很广的,很多高校是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性人才的,还要变成孕育各行业的精英的摇篮。根据国家和学校的规划,专业学位和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比例在几年内将达到1:1,国家也在根据社会需求不断增设新的专业学位类型。因此,不难预料,越来越多的在职人员会选择并报考专业学位。
中国在职研究生网介绍专业硕士就业情况已经越来越好了,所以专业学位在今后的教育上会是一个比较好的趋势,会与职业资格证书链接的更加紧密。国家队专业硕士的培养也会慢慢向着这方面靠拢,这样,专业硕士就业情况在竞争是有更大的优势,就业前景也会越来越乐观,甚至供不应求。
扩展阅读:全国统考 在职研究生 教育硕士 心理学考点总结
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2、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标准化测验:是指那些经过标准化过程的用来测量个体差异的工具。
4、谈话:也称访谈调查,研究者根据事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借以了解被试的某些心理特点。
5、问卷:根据研究目的,以书面形式,将所要搜集的材料列成明确的、应回答的问题,控制被试回答的范围或将答案框定在卷面上,要求被试选择其一作答,然后对回答结果再进行分析研究。
6、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
7、构造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为冯特。他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的科学,他把意识分为感觉、意象和感情三个元素。他的学生铁钦纳继承发展了他的理论,把这种心理学理论命名为“构造心理学”,构造心理学的积极意义是使它走上了实验研究的道路,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8、泛化:巴甫洛夫认为任何一个刺激物一旦称为条件刺激物后,在初期不仅本身能引起条件反射,就是和它相近似的刺激物初次作用是,也会产生条件反射,这种现象叫泛化。
9、分化:条件反射形成的后期,用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不再能引起同样的条件反射,这种现象叫做分化。10、强化: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无条件刺激物与中性刺激物在时间上的反复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
11、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12、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13、外抑制: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称为外抑制。14、超限抑制:当刺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使,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这叫超限抑制。
15、消退抑制:条件反射由于没有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抑制叫做消退抑制。
16、分化抑制: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二队与其近似的刺激物不强化,经过若干次后,只有条件刺激物才能引起条件反射反映,近似的刺激物因起的反应受到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
17、反映:是指一个物体受到外界的影响,就以某种状态的改变来回答外界的影响。18、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做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感应性是有生命的标志。19、同化:是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20、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21、最近发展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斯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22、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的过程。23、形状知觉:是个体对物体各部分排列组合的反映。24、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是个体对同一事物的凹凸或对不同事物的远近的反映。25、方位知觉:是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
26、大小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的空间尺寸的反映。27、时间知觉:是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28、似动知觉:又叫似动运动知觉。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顺序一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即同一个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知觉。29、感受性:人的各种感觉器官都有其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称为感受性。感觉的一个重要规律是感受性的变化。30、绝对感受性:是人感觉最小的客观刺激量的能力。31、绝对感觉阈限:那种刚刚能感觉到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32、差别感受性:是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33、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成为差别感觉阈限。
34、适应: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适应。
35、对比:是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6、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37、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
38、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在作用的过程。是指对输入信息通过编码、复习而予以存储,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检索和提取的过程。39、工作记忆:是指在对信息加工的同时将信息加以存储,即它具有加工与存储双重功能。
40、记忆表象: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人脑中所保存的形象。
41、识记:是获得事物的映象并称为经验的过程。42、有意识记:是指有预定的识记目的,并灵活运用一些有效方法的识记。
43、无意识记:是指没有自觉的识记目的,没有有意采取任何识记方法,也不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识记。44、保持:是人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贮存过程。45、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46、编码:就是用已存储的信息,对新输入的信息不断地加以处理,使其愈来愈与个人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心理格局合模,从而妥帖地加入到个人的经验体系中去。
47、联想:是指由一事物的映象、观念想到另一事物的映像、观念的心理过程。48、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49、动作思维:又叫知觉行动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50、聚合式思维:也叫集中思维,它是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51、发散式思维:这种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
52、分析:就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或将事物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过程。53、综合:是在思想上吧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合起来考虑的过程。
54、抽象: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抽取出来,并把这些本质属性与其他属性、特征分离开来的思维过程。
55、概括:是在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特征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56、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
57、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58、创造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水平,是创造活动中的一种思维。
59、灵感:是指创造者经过长期酝酿,新假设产生或对考虑的问题豁然开朗,这种现象叫灵感。灵感带有突发性。
60、思维的广阔性:是指能全面而细致地考虑问题。61、思维的批判性:是指能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已知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62、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里面去考虑问题。63、思维的灵活性:是指一个人的思维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64、想象:是人脑对已存储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65、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66、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67、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68、梦:是睡眠状态下所发生的想象活动。
69、广义的情绪:包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产生的根源在于客观现实本身。70、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或群体对其生存与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71、心境:是一种较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7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
73、应激:又称为应激状态,是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景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74、道德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它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75、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的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
76、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77、激奋水平:人或动物的神经系统在高度兴奋与高度抑制之间有不同的水平,谓之激奋水平。
78、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是指个体以体验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周围事物意义的认知,并对他人施加一定的影响。
79、情绪、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绪情感对行为活动具有支配的作用,并指引和维持活动的方向。80、教师的感染力: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力量。
81、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82、意志行动:是受意志支配、调节、控制的行动。83、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84、诱因:心理学家把凡能引起个体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称为“诱因”。
85、本能:是指有机体生而具有的、程序化的行为模式或行为倾向。
86、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87、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88、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89、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同样清楚地知觉出来的对象的数目。90、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够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91、注意的分配: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就叫注意的分配。92、注意的转移:把人们的注意有目的地从一个事物及时地转移到另一事物上,这叫注意的转移。93、语言:是有词汇按一定的语法所构成的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94、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过程。
95、内部言语:是非交际性的言语,是指借助语言进行思维过程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96、技能: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称为技能。97、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
98、动作技能:是指在学习活动、体育活动和生产劳动中外部行为的操作方式系统。99、高原现象:是在复杂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
100、技能的迁移:是指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以后的技能、技巧的学习产生的影响。
101、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智操作方式系统。
102、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103、液态能力:是指受神经系统成熟影响较大,受后天文化和知识影响较小的能力。
104、晶态能力:是指受后天经验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上的能力。
105、测验法:是目前能力测量领域中使用最为普遍的方法,这种方法通常是通过一套系统的反映项目,测量受测者某一方面的能力水平,并且以定量的形式表示测量的结果。
106、信度:是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也称作可靠度。107、效度:是指测验所测得的结果是不是所要测量的东西。
108、常模:就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
109、气质:是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点。
110、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心理学简答、论述
1、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心理过程三部分之间的关系)
1)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并不是孤立、不
相联系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总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2)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认识过程是情
感过程的基础,情感过程反作用与认识过程。3)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之间的关系:认识过程是意
志过程的前提,意志也可以影响认识过程。4)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人的情感对意
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2、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
3、如何用实验法来研究个体的心理?1)实验法就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
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2)用实验法要考虑三个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
关变量
3)实验法有三个特点:一、在实验中主试处于主动
地位;二、实验者可以在实验中消除或抵消无关变量的影响;三、实验法可以反复验证。4、测验法的优点是什么?
1)测验法所使用的标准化测验编制十分严谨、效果
可靠
2)测验法结果的量化程度高,结果处理十分方便3)有常模进行比较4)简便省力
5、边缘系统及其功能
在大脑半球内侧面有一个穹窿形的脑回,因其位于大脑与间脑交替处的边缘故称为边缘叶,边缘叶与附近皮层及有关皮下机构形成一个统一的机能系统,称为边缘系统。
1)个体保存和种族保存2)调节内脏活动和情绪活动3)参与记忆活动4)感觉的整合
6、工具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关系(异同)共同规律
1)它们都是在一定的条件喜爱建立起来的反射,而
最根本的共同点就是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就会消退
2)在消退后又会自然恢复3)都可以建立初级强化
4)工具性条件反射也有泛化和分化不同之处
1)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
2)强化是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3)反应方式不同
7、简答什么叫强化时程表
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基本规律,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发现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时间和次数的分配,他把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程表。斯金纳的强化时程表分为五种:1)正确的反应每次均予以强化2)定比间隔强化3)定时间隔强化4)不定比间隔强化5)不定时间隔强化
8、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1)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
过程
2)兴奋过程是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
相联系的,抑制过程则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
3)兴奋和抑制虽然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9、人类心理发展的条件
1)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2)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3)心理发展的动力也就是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
矛盾
10、在儿童教育方面,华生有什么主张?1)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2)反对体罚儿童
3)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4)对幼儿养护的要求
5)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1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1)学习信任阶段(0~1),主要矛盾是信任对不信任2)成为自主者阶段(1~3),主要矛盾是自主性对羞
怯、怀疑
3)发展主动性阶段(3~6),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
疚感
4)变得勤奋阶段(6~12),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
卑感
5)建立个人同一性阶段(12~20),主要矛盾是同一
性对角色混乱6)承担社会义务阶段(20~40),主要矛盾是亲密感
对孤独感
7)显示创造力阶段(40~60)主要矛盾是创造力感
对自我专注感
8)达到完善阶段(60~)主要矛盾是完善对绝望12、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1)成熟,主要是神经系统的成熟2)练习和习得经验3)社会经验4)平衡,指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相互作
用的过程,是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即决定因素。
13、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
2)前运算阶段,儿童以自我为中心3)具体运算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
14、维果斯基关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1)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
2)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角度3)从“学习的最佳期限”的角度4)致力形成的内化学说15、什么是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特性即形状、深度、方位、大小等的知觉。它可以分为形状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大小知觉。16、什么叫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位移的反映。它是通过视觉、动觉、平衡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而实现的。运动知觉的产生依赖于许多主客观条件,如物体运动的速度、运动物体离观察者的距离、运动知觉的参照系、观察者自身的静止或运动的状态。
17、知觉的基本规律(简/论)1)知觉的选择性
a)所谓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
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b)例如,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物理演示实
验时,课堂上存在多种刺激,学生常常把教师的讲述、演示的实验清晰地反映出来,而把黑板、墙壁、讲台、教室内其他声音等作为知觉的背景。
2)知觉的理解性
a)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
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直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理解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b)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一方面要联系学生
已有的知识经验,增进知觉的理解性,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知觉活动产生的消极定势作用。此外,知觉的理解性不仅可以提高知觉的效应,还形成事物表象,并转为科学感念的重要条件。
3)知觉的整体性
a)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故整体性是知觉
的基本特征。它是把物体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b)在小学生识字教学阶段,学生对一些字形相
近的字常常出现书写错误,如学习“折”“拆”等字时,往往容易把“、”忽略,这是由于它在整个字形中是弱的组成部分,被强的组成部分掩盖了。对于知觉整体性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使学生能更清晰地反映事物的整体。
4)知觉的恒常性(简)
a)知觉的恒常性,就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
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然相对不变。
b)知觉恒常性对于人的生活具有实际意义。它
使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反映它们,而使人能在客观环境中正确定向,并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
18、观察的品质1)观察的目的性2)观察的客观性3)观察的精细性4)观察的敏锐性19、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结合实际发挥论述)
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力,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2)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
3)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4)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5)学会做观察记录6)观察后的归纳、总结
此外,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着给,如学习的坚韧性、独立性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应教会他们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20、什么是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及其在教学中的再用用
1)外显记忆是指当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
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它是有意识的提取信息的记忆。外显记忆能随意地提取记忆信息,如自由回忆,有凭借回忆及再认。
2)内隐记忆是指不需要意识或不需要有意回忆的
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它是未意识到其存在又无意识提取的记忆。例如,人们在完成某种任务时,无意识受到了先前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的影响,而使这种任务变得更加容易了。21、什么是记忆表象及其特点
1)记忆表象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人脑中保
存的形象
2)记忆表象有三个特点:直观形象性、概括性、模
糊片断性。22、什么是机械识记、意义识记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论述)
1)机械识记是指根据材料的外部练习或表面形式,
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识记。机械识记的特点是基本上按照材料呈现时的时空顺序惊醒逐字逐句的识记。
2)意义识记是指通过理解材料意义及把握材料内
容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的基本条件是对材料的
理解和进行思维加工。意义识记有全面、牢固、
精确、迅速有效等特点。
23、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哪些?1)识记的目的与任务2)活动的内容与性质3)识记方法
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24、根据遗忘的原因,如何有效的组织教学?(论述)1)关于遗忘的原因,目前涉及两种理论:衰退理论
和干扰理论。
2)衰退理论认为记忆痕迹的不到强化,就会逐渐减
弱、衰退以致消失。这种假设与常识较为接近,但目前普遍认为衰退时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信息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3)干扰理论指遗忘是由于多种痕迹之间相互引起
抑制而产生的,抑制被接触,记忆还可以回去。25、如何有效、合理地组织复习?
1)正确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首先是及时复习,其
次是间时复习。2)复习中的常识回忆3)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4)复习的形式多样化26、记忆的品质与培养1)识记的敏捷性
首先是明确识记的目的,指导在每种场合记什么、不急什么,这样就可以避免浪费时间;其次就是应当集中注意。2)保持的持久性
识记一个材料后,有人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有人则很快就遗忘了。人们这种识记材料保持时间的久暂,即保持的持久性。3)记忆的正确性
首先,必须进行认真的识记,在大脑皮层上建立精确的暂时神经联系。其次,在复习是要把相似的材料经常加以比较,防止混淆。再次,要把正确识记的事物同仿佛记住的东西区别开,把所见所闻的真实材料与主观的增补臆测区分开来。4)记忆的准备性
这是指在必要时,能够把记忆中所存储的知识迅速地提取出来,以解决当前的识记问题。
总之,记忆的四中品质是有机联系,缺一不可。我们不能只根据某一方面的品质去评定一个人的记忆的好坏。每种品质只有和其他品质结合起来才有价值。
27、分析与综合有几种水平?1)知觉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2)表象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3)词语符号的分析与综合28、概念的掌握及其途径
1)概念的掌握又叫概念获得,是个体对社会已形成
的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掌握。2)掌握概念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在日常生活中
通过辨别学习与积累经验;二是通过课堂教学,即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29、影响掌握概念的因素1)过去经验2)变式
3)词语的运用4)定义
30、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提出问题,是问题解决的前提2)分析问题
3)提出假设,找出问题解决的原则、途径和方法是
解决问题的关键4)检验假设
3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的知觉特点2)定势
3)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动机4)个性差异
32、个性差异对问题解决的影响1)表现在个性倾向性及性格特征2)人的智力对问题解决也有显著影响33、创造思维与一般思维的异同
1)创造思维一般是与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2)创造思维既是发散式思维与聚合式思维的统一,
有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3)创造思维往往具有突发性,即灵感在其中起重要
作用
4)创造思维是一种连续的思维品质,是思维的深刻
性、广阔性、独创性、敏捷性的综合表现5)创造思维不仅在艺术家、科学家从事创造活动时
运用,也是普通人、学生所需要的,两者只是水平上的差异,没有本质的区别。34、创造思维的过程1)准备期2)酝酿期3)豁朗期
4)验证期
35、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其学习
积极性与主动性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3)发展学生创造想象能力
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
的学生
36、思维的品质包括哪些?1)思维的广阔性2)思维的批判性3)思维的深刻性4)思维的灵活性5)思维的敏捷性
37、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爱与归属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
38、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情绪和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它所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区别:
1)从需要角度看,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联系
的体验形式,情感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
2)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为人和动物所共
有,情感发生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个体社会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3)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永远带有情景的性质,而
情感则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固性和长期性,稳固的情感体验是情绪概括化的结果。39、想象的形成方式主要有哪几种?1)综合2)夸张3)拟人化4)典型化
40、作业效率与激奋水平之间的关系?
耶克斯-道得生定律说明了作业效率与激奋水平之间的关系。即前者随着后者的升高而提高,达到最佳水平后,又随着后者的升高而降低。
41、教师对学生情绪的识别和学生情绪的自我调节(论述)
1)教师要掌握良好情绪的标准(简答)
a)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的
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b)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
出适当强度的反映
c)有良好情绪的学生应该具备情绪反应的转
移能力
d)良好的情绪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2)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a)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b)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c)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42、培养良好情绪的途径有哪些?1)形成正当、合理的需求2)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3)锻炼身体,情绪与身体状况密切相连4)培养幽默感
5)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43、意志行动有哪些特点?1)有明确的预定目的
2)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3)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44、动机有什么功能?1)激发功能
2)选择和指向功能3)维持和调节功能
45、韦纳的归因理论学说
个体在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之后,无论成败,都会从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部环境等几方面进行归因。韦纳把这些影响因素归为三个维度:因素源(内部的、外部的),稳定性(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可控性(可控的和不可控的)。把行为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的和不可控的因素,会降低个体的行为动机,而把行为结果归结为内部的和可控的因素,会增强个体的行为动机。46、意志行动的过程1)采取决定阶段
a)确定行动目的b)制定行动计划c)作出行动决定2)执行决定阶段
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环节。
47、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很重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三条途径:1)创设外部条件,激发学习动机2)引起内部需要,转化学习动机3)强化内外因素,维持学习动机具体来说,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1)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远景性学习目的教育2)提高教学艺术,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3)明确学习目标4)及时、有效的反馈5)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48、意志的品质有哪些?1)意志的自觉性2)意志的果断性3)意志的自制性4)意志的坚韧性
49、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简答/论述)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a)向学生提出的活动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同
时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
b)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苦难时,要给予鼓励和
指导,而不要代替他们去克服困难
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
施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a)经常用榜样、名言、格言对照自己、检查自
己、督促自己
b)经常与周围学习好的同学做比较,找出自己
的差距,奋力追赶,直到赶上或超过为止c)坚持制定好学习计划,严格执行计划,无论
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坚持去完成d)每天坚持写日记,检查自己每天的活动,发
现缺点立即改正等。
50、注意有哪些功能?1)选择的功能2)保持的功能
3)调节和督促的功能
51、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1)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如比较强的刺
激作用、刺激物之间显著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新异突出的刺激作用等。2)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
852、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了解2)合理组织活动3)培养间接兴趣4)排除干扰
53、注意力的好坏标准(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范围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
54、注意的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1)一个人的注意能否集中和稳定,与注意对象的特
点有直接关系。(任何人的注意力不能以同样的强度维持20分钟以上。)2)注意的集中和稳定,主要取决于人们有无坚定目
的。
55、怎样培养集中而稳定的注意呢?1)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2)要有对学习和工作的浓厚兴趣3)要与分心现象作斗争56、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
经熟练的,它可以不需要给予更多的注意,从而有可能把注意集中在另一种活动上。2)同时进行的集中活动都已熟练,各种活动对象的
各个部分,已经在经验中形成了巩固的联系,主要感知对象的一部分,就可以把全部对象反映出来。
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57、独白言语的特点?
1)独白言语是一个人独自进行的发言,而其他人则
作为他的听众,是水平较高的口头言语
2)独白言语是预计性和开展性的言语要预先考虑
听众的情况,明确发言目的,系统地组织发言内容,准确流畅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它要求说话者用词确切、发音清晰,符合语法和修辞的要求,注意语流、速度和语调的变化,病适当辅以表情和手势,以便加强言语的表现力。
58、促进智力技能形成与发展的条件有什么?1)识别课题类型2)把握住全部情况3)摆脱旧经验的影响。
59、注意的理论有哪些?1)过滤器理论
a)过滤器理论认为,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存在
着过滤器,它以某种方式对外界刺激信息进行选择,一些信息能通过过滤器被识别和进一步的加工,其余的信息则被阻挠在人的认知系统之外
b)过滤器理论主要解释注意的选择性问题,因
此也被称为注意的选择性理论。包括早起选择模型、中期选择模型和晚期选择模型。
2)认知资源理论
a)资源限制理论:卡尼曼在《注意与努力》中
提出资源限制理论,资源限制理论把注意看成是对刺激进行识别和加工的认识资源,其容量或能量是有限的。b)双重加工理论(简答):该理论认为,人类
的信息加工方式有两种: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自动加工是由刺激自动引发的无意识的加工过程,不需要有意注意,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自动加工的速度很快,由于不占用系统的加工资源,所以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控制加工是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过程,它需要有意注意的积极参与,要占用系统的加工资源。和自动加工相比,控制加工更为主动和灵活,它可以随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资源分配策略。
60、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与联系(论述)区别:
1)所属的范围不同。2)生理机制不同
3)概括化的内容与结果不同4)迁移的范围不同
5)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能力与知识、技能又是紧密相联的:
1)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必要前提,能力的大
小,会影响知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和技能水平的高低
2)能力又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
的,掌握系统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则更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
961、智力统一体的三种成分
1)成分性智力:原成分、执行成分、知识获得成分2)经验性智力: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
力、改造旧经验创造新经验以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境性智力:适应环境的能力、改造环境的能力、选择能力
62、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1)童年期和青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
期2)根据目前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人的智力在18~25
岁之间就达到了顶峰。但是,智力的不同成分达到顶峰的时间是不同的。
3)根据对人的智力毕生发展的研究,人的液态智力
在中年之后有下降趋势,而人的晶态智力在人的一生中却是稳定上升的。
4)成年人是各种能力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5)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别差异。63、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1)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同一年龄层中,能力的发展
水平存在明显个体差异。2)表现早晚的差异3)结构的差异
64、影响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能力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先天素质2)环境和教育3)实践活动的影响4)主观能动性
65、测验的标准化包含以下几项1)内容标准化2)施测过程标准化3)评分标准化4)解释的标准化
66、气质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
1)气质不决定人的智力水平和社会价值2)气质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3)气质特征是教育工作的依据之一67、简述气质的神经活动类型说
巴甫洛夫在实验研究中解释,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兴奋和抑制有强度、平衡、灵活性三种特性,根据这三种特性的结合,巴甫洛夫将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分为四种类型:强而不平衡型(不可遏制型);强、平衡、灵活型(活泼型);强、平衡、不灵活型(安静型);弱型。
68、威特金的场依存与场独立学说
威特金认为,人的活动有一个核心,即认识。按照人认识的基本方式,可以将人分成两类:一类人的认识以其本人的储存信息为参照系统,属于场独立型;另一种人的认识以认识对象所处的客观场合为参照系统,属于场依存型。
69、卡特尔提出的16中人格因素包括:含蓄或坦率、迟钝或灵敏、激动或稳定、谦虚或武断、严肃或随和、善变或认真、畏缩或莽撞、心硬或心软、相信或多疑、重实际货重想象、直爽或机变、自信或谨慎、保守或探新、乐群或自足、随便或自制、轻松或紧张
70、影响性格形成的原因1)遗传的有限作用2)家庭和环境的影响3)学校教育的影响
4)社会实践对性格形成的作用71、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72、性格测评的方法1)行为评定法2)访谈法3)问卷法4)投射法
心理学小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加你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算起的,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科学。
2、人们通常从两个方面去研究心理现象,一方面是心理过程,它探讨人的心理的共同性;另一方面是个性心理特征,它探讨人的心理的差异性。
3、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4、人在各种心理活动中,还伴随着一种心理状态,这就是注意。
5、人的心理实质是: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6、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7、实验法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8、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机能主义者比较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认为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而不像构造主义比较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机能主义的这一特点,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的过程。
9、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毕生,行为主义反对心理学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把刺激反映(SR)作为解释行为的公式。
10、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德国的惠特海默,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综合,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11、精神分析心理学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他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并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12、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的系统。
13、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等,被称为现代心理学的第三种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是不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并为现实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14、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15、一个典型的神经元有细胞体、轴突、树突三部分组成。16、神经元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整合信息的机能。
17、根据神经元的功能特性,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三种。18、不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即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分。
19、人的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神经。
20、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低部分,它的基本功能是反射活动和传导神经冲动。
21、人脑包括延脑、脑桥、中脑、大脑、小脑、间脑六部分,通常把前三部分称为脑干。22、脑神经有12对,主要分布于头、面部,它与头面部的运动和感觉有关。23、脊神经有31对,分布于躯体和四肢,它与躯体感觉和身体运动有关。
24、植物性神经系统也叫自主神经系统,从脑与脊髓出发,广泛的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主管内脏、血管和腺体的活动。植物神经系统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种。25、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一般分为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
26、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27、条件反射又分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
28、信号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第一信号,又称为现实信号,另一类是第二信号,指人类所特有的言语和文字。
29、抑制过程可以分为非条件性抑制和条件性抑制两种。非条件性抑制是有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抑制,它
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两种。条件性抑制又称为内抑制,是在后天一定的条件下逐渐形成起来的,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两种。
30、感应性是有生命的标志。一个物体有了感应性,只能表明其有生命,因为心理发生的标志是信号性反应。信号性反应是指能够建立条件反射。扁虫是最低级的能够建立条件反射的动物,扁虫具有了心理。31、动物心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
32、处于感觉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是无脊椎动物。处于知觉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是低等脊椎动物。处于思维萌芽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是高等脊椎动物。
33、人类心理的发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二是语言。
34、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成熟,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课题的适应。适应有三种方式:同化、顺应、平衡。
35、维果斯基独创的社会文化历史学说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是受人类文化历史所制约。36、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37、感觉从刺激的来源来分:外受感觉、内受感觉、本受感觉。
38、本受感觉就是运动觉或动觉,它接受的刺激是人在运动时肌肉的活动情况,本受感觉是对机体位置、运动状态的反映。
39、感觉从刺激的性质来分:电磁的、机械的、热的、化学的。
40、根据知觉是否与客观事物符合,可以把它分为正确的知觉与错觉。
41、根据知觉对象的空间、时间存在形式和运动特性来划分,可以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42、根据知觉中占主导地位的分析器活动来划分,可以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视听知觉、触摸知觉。43、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44、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分为:大小错觉、方向错觉、线条弯曲错觉、线段长短错觉。45、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亦成反比关系。46、一般而言,适应现象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但视觉的暗适应是感受性的提高。
47、视觉的适应可以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是从亮处进入暗处时,由看不清到逐渐看清物体轮廓的视觉感受性的变化。明适应是从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感到发炫耀眼,几乎什么都看不清楚,经过几秒后就能看清物体的感受性变化。
48、对比可以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同时对比是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叫继时对比。
49、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与再认三个基本环节。50、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记忆分为:形象记忆、词语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51、动作记忆是以个体的动作、运动及系统为内容的记忆,其特点是容易保持和恢复。52、根据记忆过程的信息加工与保持时间长短划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53、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具有意识性、操作性、按原始信息的感觉通道编码等特点,其容量约为7+-2个组块。54、心理学家将短时记忆扩展为工作记忆。
55、心理学家还将长时记忆扩展为情景记忆、语义记忆、程序记忆。
56、根据识记的目的性可分为: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根据识记材料和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机械识记、意义识记。
57、德国的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这就是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
58、过度学习50%的材料保持的好一些。59、多次的识记称为复习。
60、根据思维的不同形态来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61、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来划分:聚合式思维、发散式思维。
62、根据思维的创造性来划分:常规思维、创造思维。
63、思维的过程由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概括与具体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64、问题的解决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包含多种成分,思维活动一般是为了解决某个或某些问题而展开的。65、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功能固定”上。
66、在创造思维活动中,发散思维起主导作用。发散思维具有灵活性、独特性、流畅性。67、缺乏思维批判性的人,往往走两个极端,或者是自以为是,或者是人云亦云。68、根据想象产生的目的,可以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69、情绪与有机体的需要密切练习者,它是一种以需要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70、需要的分类有多种,从总的方面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从需要对象的性质来分,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
71、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状态划分为心境、激情、应激。72、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可以分为道德感、美感、理智感。73、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情绪理论是:认识-评估说。74、汤姆金斯和伊扎德提出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75、人对自己的状态认知(情绪经验),对于情绪反应起着决定作用,或者说是主要因素。76、第二信号系统在意志行动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77、引起动机的两种条件,一种是内在条件,就是“需要”,另一种是外在条件,就是主体之外的各种物质刺激。
78、人的动机根据起源分类,可以分为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内容性质可以分为高尚的动机和卑劣的动机;根据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时间,分为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短暂的、具体的动机。79、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人类基本的本能包括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80、动机理论中的认知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强调期望的作用,他认为个体从事某中行为的动力,取决于行为目标的价值以及他对达到该目标可能性的期望。
81、动机理论中的认知理论:当人们进行某种活动去的成功或失败时,都有对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探究的愿望,这种对导致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和推断,称为归因。
82、意志行动过程中采取决定阶段的动机冲突非常复杂,可以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83、注意的转移从生理机制上来看,是大脑皮层上优势兴奋中心的转移。
84、言语活动分为两类:外部言语、内部言语。外部言语是进行交际的言语,又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口头言语又可以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85、美国心理学家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理论转化生成学说对心理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他认为人类语言就像小鸟学飞一样,先天具备这种转化的本领。
86、技能按其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一般所说的技能是指动作技能。
87、动作技能按是否连贯可以分为连贯的动作技能和不连贯的动作技能。按进行过程中情景是否变化分为封闭的动作技能和开放的动作技能。
88、技能形成必须经过一定的练习,在练习曲线上可以看出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工作效率、活动速度、准确性的变化。
89、凡是新活动和旧活动的反应相同,而刺激不同,容易发生正迁移,凡是新活动和旧活动刺激相同而反应不同,容易发生负迁移。
90、人们通过练习掌握技能,一般经过三个阶段:动作的认知和定向阶段、动作的联系阶段、动作的协调和完善阶段。
91、心智技能的特征:观念性、潜行、简缩性。
92、根据不同的标准,能力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液态能力与晶态能力;认识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交能力。93、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94、能力的二因素说是有英国的心理学家和统计学家斯皮尔曼提出的,他认为能力有两种因素组成,一种是普通能力或普遍因素,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
95、群因素说是美国心理学家赛斯顿提出的,构成能力的七种因素:词的理解力、言语流畅性、数字计算能力、空间知觉能力、记忆能力、知觉速度、推理能力。他还根据自己的理论编制《基本能力测验》
96、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三维结构模型,智力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品。这三个维度构成一个立方体,成为总数为5X5X6=150种不同组合。
97、三元智力理论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滕伯格提出的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98、按照加德纳的观点,人类具有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内省智力、人际智力七种智力,这就是加德纳的多元智力论。
99、能力测量的方法目前有以下几种: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
100、一般能力测验斯坦福比内量表,用智龄和实际年龄的比率来表示智商。101、离差智商反映一个人在同龄人中智力所处的位置,其依据是每个年龄组人群总体的智力水平呈正太分布。102、能力测验的优劣,主要适信度和效度两项指标来衡量的。103、气质是受遗传影响最大的个体心理特征。
104、根据优势心理机能划分,性格可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根据文化生活的形式区别,性格可分为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权力型、社会型、宗教型。105、人的行为的动力特性是由气质决定的。
106、人体中含有四中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
107、气质的体液说可划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胆汁质:热情直率、精力旺盛、脾气暴躁、好冲动。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对一切引起他注意的事物都能做出兴致勃勃的反应。粘液质:心理反应速度慢、动作迟缓、态度稳重、沉默寡言。抑郁质:感受性较高,情绪体验深刻、细腻,容易多愁善感,行为孤僻,不善交际。
108、不可遏止型对应胆汁质,活泼型对应多血质,安静型对应粘液质,弱型对应抑郁质。109、气质的体型学说将人的体型分成三类:肥胖型、细长型、筋骨型。
110、气质的激素理论把人分成各种类型:甲状腺型、脑垂体型、肾上腺型、副甲状腺型、性腺型。(简答)111、艾森克发现,性格差异初表现为内外倾以外,还有另两个维度:稳定性和求实性。根据内外倾、稳定性、求实性可以将人划分为八种类型。
112、心理学家卡特尔以特制概念为理论基础,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出了16中因素或根源特质,其理论被称为“特质因素分析理论”。
113、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将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根源特质。114、斯金纳的人格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班杜拉的人格社会学习论。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在职研究生统考硕士前景分析——国生教育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在职研究生统考硕士前景分析——国生教育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