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6-06 14:08:32 | 移动端:《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 本文简介:

提到《论中国》此书,就不得不提提此书的作者亨利.基辛格。想必大家对此人都耳熟能详,美国前国务卿,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被称为“美国政坛常青树”、“中国人民的老朋友”。1971年7月,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总统的秘密特使访华,为中美建交开启了大门,为中美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他与毛泽东、

《论中国》读后感 本文内容:

提到《论中国》此书,就不得不提提此书的作者亨利.基辛格。想必大家对此人都耳熟能详,美国前国务卿,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被称为“美国政坛常青树”、“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1971年7月,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总统的秘密特使访华,为中美建交开启了大门,为中美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他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领导人都有过深入的交往。在将近40年的时间里,他同时以高级官员、信使和学者的身份,先后访问中国达50多次。

本书部分依据与中国领导人的谈话,试图解释中国人对战争与和平、国际秩序等问题的理性思考,以及这种思考与美国人更为实用的、就事论事的思维方式的关系。两国由于在历史和文化上的差异,有时会得出迥异的结论。尽管两国的出发点迥异,八位美国总统和四位中国领导人在处理微妙的双边关系时却显示了惊人的连贯性。双方始终尽力维护这一实质性的合作关系,使之不受历史纠葛和各自国内考虑的干扰。

《论中国》亨利.基辛格的基本想法是写给美国人看的,使对中国了解不多的美国人能够对中国有一个基本的印象,本书主要回顾了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中美关系站在战略和文化的高度,来审视中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更多是告知美国的下一代,曾经的历史,以及为什么要与中国共存,如何共存,其影响是深远的。

《论中国》提供了国外政治家,特别是从美国政治家的角度对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思维的认识,为我们认识自己提供了另一个视角,更有益于我们清醒地认识我们自己。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同时为我们在处理与各国关系有重要参考价值,也对在全球化新形势下中国的文化如何面对,那些保留发扬,那些扬弃引发深深思考在中国政府提出充满儒家文化色彩的“和谐世界”理念的时代,在中外学者热衷于探讨中国的特殊性、中国模式的特殊性的时代,也难以完全否认当代中国思维中传统因素。中国对主权不受干涉的高度重视,中国对在国家间关系中使用强制力的勉强态度,中国政府经常说的“不称霸”、“和谐世界”、“韬光养晦”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表述,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

中国和美国,地广人稠。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庞杂;一个发展迅猛,领先世界。中美两国遥远的地区性差异加上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注定难以相互包容。因此,如何成功地发展两国的外交关系对所有领导人来说都是一大难题。中美应当齐心协力建设世界,这是基辛格的愿景。作为普通老百姓,和谐发展的中美关系是两国人民都希望看到的。

然而,一年以前,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向我国挑衅,试图挑起“贸易战”来击垮中国。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中美之间打响。我外交部发言人霸气回应:“中方不想跟任何人打贸易战”,“但如果有人非逼迫我们打,我们一不会怕,二不会躲。”对于美方发起的贸易战,中国已做好全面应对的准备。

美国一百多年来,列强的霸道逻辑从未改变,恃强凌弱的阴暗人性也从未改变。所幸的是,在这个暗潮涌动的所谓的“和平时代”,我们生于一个不再受欺负的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以及在政治,军事武器方面的成就,越来越体现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姿态。而当中国在崛起的同时,我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也获得了愈来愈多的话语权。话语权,意味着我们在从被动转变为主动,毫无疑问,现在中国正在逐渐获得主动权。

《论中国》这本书对中美关系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观点,美国人应该多读,因为它能消除人们对中国崛起的恐惧。中国人更应该多读,因为基辛格对中国的发展和中国领导人的决策不吝大加赞扬,这是一个外国政治家对中国的客观评价。中国人读此书,既能了解历史,又能看清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对思想素养和政治觉悟的提高大有裨益。

《论中国》读后感 本文关键词:读后感,中国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论中国》读后感》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56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