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清形势。真正把农民增收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市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采取多策并举,多路并进,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不断拓展农村内部增收空间,积极广辟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农民收入增长突破了多年来在6%左右徘徊的局面。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23元,比上年净增178元,增长8.3%农民收入迈入了较快增长的新阶段。
收入水平不高依然是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农村人口多,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农民收入增速低于GDP和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贫困面大;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可持续发展后劲弱;区域间反差明显,二元结构突出;劳动力素质不高,就业门路狭窄;增收的内生机制尚未形成,支撑体系还比较脆弱。这些制约农民增收的不利因素,决定了目前农民增收的形势仍十分严峻,任务仍非常艰巨。
但我也具备很多有利条件。一是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尽管促进农民增收面临着许多困难。把“三农”工作摆到重中之重的地位。中央连续五年出台了五个“中央1号”文件,对“三农”资金投入和强农惠农政策的扶持力度在逐年加大,省上也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农村发展的宏观环境更加有利,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强化。二是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新阶段,随着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其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日益显现。三是市进入国家资源枯竭转型城市,再加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业向西部转移,这为项目争取、招商引资、借力发力、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提供了良好机遇。四是农村瓜菜、草畜等支柱产业通过做大基地、做强龙头企业、打造品牌产品,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五是市委、市政府把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列为全市培育发展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通过近年来的培育发展,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六是各县区对农民增收探索出了好的思路,积累了好的经验,这为我因势利导、促进农民增收创造了好的条件。七是各级政府为消除二元结构,出台或正在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农民进城务工降低了门槛。八是外出务工人员挣钱后回乡创业,曾从事采掘业的一些民营企业家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又返归农村,兴办龙头企业,这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空间。
二、明确目标。全力抓好促进农民增收的六项重点工作
一)提升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同时。要以黄河农业经济带建设为依托,重点发展日光温室瓜菜产业,新增日光温室4万亩,推广玉米套早熟洋芋、玉米套菜等“双两千田”种植模式,新增面积7万亩,构建立体高效农业经济带;高扬程提灌区,着重发展节水型、生态型、效益型特色产业,新增加枸杞、梨等经济林种植面积10万亩,建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农林牧复合型生态农业带;会宁南部半干旱山区,加强以梯田、雨水集流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和小杂粮膜侧沟播栽培技术,发展特色产业和绿色食品农业,构建绿色农业产业带;干旱山区以整村推进、生态移民、劳务经济为重点,减少农民,减轻资源负担,走劳务经济的路子,建立以节水型避灾为主的旱作农业区。
二)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近年来。先后设立了支持新农村建设、梯田建设、清洁能源建设、大环境绿化、奶牛产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机免费等方面的专项资金,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今后,发展农村支柱产业方面,要在继续加强生猪、禽蛋生产的同时,加快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发展的要求,高标准建设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每年新增30个,201*年达到500个以上,使规模养殖的比重达到50%以上。产业发展上,稳步发展优质肉羊产业,突出发展奶牛产业,全市肉羊饲养量由现在260万只增加到360万只,奶牛饲养量由5043头增加到12550头。全面实施畜牧良种工程,加快优质种畜引进、繁育和品种改良步伐,提高良种覆盖率和畜产品质量。加快优质牧草基地建设,抓好天然草原保护,积极推广配合饲料、青贮氨化等技术,提高饲草饲料利用率。进一步加强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设,对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免费强制免疫,建立和完善动物标识和疫病可追溯体系,创造条件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
三)全面推进农村二三产业。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要求。抓住资源型城市转型良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逐步增加专项扶持资金,围绕主导产业开发,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成长性好、产业关联度大、规模集约水平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5年内新增农产品加工企业30户,累计达到220户,新增年销售收入29亿元,新增利税3.75亿元。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引导和扶持农民围绕主导产业,依法兴办和规范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农业品牌创建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推进“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集约化发展水平。5年内扶持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0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600个,带到15万农户以上,使50%以上的农产品通过企业和合作组织加工、销售。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资源加工型、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向县城和小城镇集中,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提升农村二三产业层次,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市场扩大的良性循环,增强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的能力。
四)加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农民增收的问题。主要是大部分农民缺乏知识,没有一技之长。因此必须把农民的智力开发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首先要引导农民群众转变观念,农民子女不要都去挤普通大学这一条路,通过高职教育学习一技之长也许会更加实惠。其次,要调整教育结构,增大高中阶段职业教育比重,让更多的农村学生能在高中阶段就接受职业教育。对农民的培训上,要按照“以需求定培训,以培训促劳务,以技能促就业”思路,通过“三整合一跟踪”即整合部门职能、整合培训机构、整合培训资金和做好跟踪服务)加快构建市、县、乡“三级”联动的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体系。不断增加培训投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和“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尤其要重视“两后生”培训,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5万人次以上,提高劳动力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切实增强就业创业能力,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要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最大项目来抓,建设基地、扩大规模、提高层次。采取领导抓、能人带、信息引、典型推、服务促等多种途径,促进劳务输转由苦力型向技能型、数量型向质量型和以西部输转为主向东南沿海输转为主转变。力争今后5年每年输转劳动力30万人,常年稳定型输转的比重达到60%以上,劳务收入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