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为昆剧顾炎武喝彩的作文 本文简介:
李佳茵序残雪飘飞,凛冽寒风吹过苍凉的庭院,拂过他饱经风霜的脸。手拄拐杖,遥望昆山。悠扬的笛声响起,轻轻地,向飘渺的空中荡漾开来,在他的心中泛起了波澜。“我该回去了。”他凝视着远方的故乡。他不顾弟子与朋友的再三劝阻,毅然决然跨上马背。马惊,两鬓斑白的他从马背上跌落……冥冥之中,他似乎听见了他所珍视的人
关于我为昆剧顾炎武喝彩的作文 本文内容:
李佳茵
序
残雪飘飞,凛冽寒风吹过苍凉的庭院,拂过他饱经风霜的脸。
手拄拐杖,遥望昆山。悠扬的笛声响起,轻轻地,向飘渺的空中荡漾开来,在他的心中泛起了波澜。
“我该回去了。”他凝视着远方的故乡。
他不顾弟子与朋友的再三劝阻,毅然决然跨上马背。马惊,两鬓斑白的他从马背上跌落……
冥冥之中,他似乎听见了他所珍视的人,所尊敬的人,所关怀的人,所信任的人,在耳畔深切地呼唤着他……
诀母
策马疾驰,他回到了心心念念的家。府邸早已没有昔日的光彩,却抑制不住对亲人的思念。
跨入门槛,母亲与妻子急切地询问他战况。男儿有泪不轻弹,可他含着泪,痛诉着清军的冷血残酷,百姓的水生火热,兄弟的忠勇殉国。
妻子为母亲端上了一碗粥,母亲又把粥端给他,又是一次推辞。直到他和妻子跪下,母亲再也无法拒绝。
母亲边回忆边喂粥给他和妻子,幼时母亲就是这么喂他吃饭的。那一口又一口,不知饱含了多少辛酸与希冀。
可最后,他终于知道了,母亲已经绝食多日,以身殉国。
入清不仕。这是母亲对他的唯一寄托。
“母亲,请您放心,儿子永不忘您的教诲。”他低头,握紧拳头。
惊碑
战火纷飞,他寡不敌众,身受重伤。焦山因清军的肆意破坏,碑林成了断垣残壁。
硝烟四起,望着满山遍野的断碑碎石,他不禁悲痛欲绝。
我中华千年文化终是要亡吗?这是灵魂深处的叩问。
霎时,大风忽起,黄沙漫天。他一次次的爬起,又一次次跌倒。
不,即使遍体鳞伤,也誓死保护中华文化!
在肆虐的风沙中,他,站了起来。
对狱
“明史案”令他终于看到了清朝政府对中华文化的摧残,对无情冷酷的清朝政府深恶痛绝。
他对外甥的救助不以为然,决然同吴炎、潘柽章一起赴死。
可就当狱监质问吴炎、潘柽章书信中“宁人”是否是他时,二人决口不提,只说他并非彼宁人。
他痛不欲生。为了挽救传统文化,为了完成那本书,他们用生命换来了的机会。
而这些心怀天下的文人,赴汤蹈火,视死如归,只为心中的信仰——中华文明。
荐学
清朝开设了“博学鸿儒科”,吸引无数发奋读书的青年才俊入仕为官,想要一展风采。
曾经的同僚为他带来了家书,并劝说他参加科考。他坚决的态度,同僚低声叹气。
他的弟子潘耒原本打算进京赴试,却又想起兄长因清朝而死,师傅的独寂与身体而放弃。可他却坚持让弟子参加科考,只是因为师父对弟子的感情,亦是父亲对儿子的感情
打开家书,却是沉重得令人无法喘气的消息——等待他数年的妻子去世了。
艰难地读着字字锥心的信,他感觉到温柔的妻子微笑地看着他,轻轻地嘱咐,没有抱怨和悲伤,只有无尽的思念。
问陵
年迈的他来到明孝陵,偶遇年轻的康熙。少年闻到面前的老先生就是顾炎武,心生敬仰,便同他共游明孝陵。
少年对他问出了三个问题。他发出了发聩震聋的叩问:何为亡国?何为亡天下?
无数年的煎熬与坎坷,终是凝聚成一句振聋发聩的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是的,他就是顾炎武,一个忠诚、正义、大义凛然的人,一个“伟大痛苦而已孤寂”的人。在那个改朝换代的时期,那个战乱纷飞的时期,他承受着离家的孤寂、“遗民”的苦难、身心的疲惫、不断地别离,却义无反顾地热爱着祖国,保护着中华文明。而这样一个昆山大儒,第一次在昆曲发源地,昆山的舞台来演绎出来,确实是一个里程碑的时刻。传播昆曲,传播昆山,传播亭林先生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这三者可以巧妙的结合起来,让我做为一个昆山人感到自豪。我爱昆曲,我爱昆山,我爱顾炎武的爱国情怀。
关于我为昆剧顾炎武喝彩的作文 本文关键词:昆剧,作文,我为,喝彩,顾炎武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