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央党校出版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用19篇采访实录,以“身边人讲身边事”的生动形式,立体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通过阅读,有感于习近平青年时期的非凡经历,自己不知不觉受到教育、受到启发、受到感染,产生了一些辩证的思考。
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韩非子《显学》中讲“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练干部的品质,考验干部的毅力。总书记当年属于“老三届”中年龄最小、插队地方最苦、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知青。总书记这7年知青岁月,闯过了“思想关、跳蚤关、劳动关、饮食关”,扎扎实实干成了很多不容易干成的事,这是他离开学校和家庭走向社会的人生第一站,也是他人生旅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站。可以说,7年知青经历让总书记了解了中国的实际和农村的真实情况,也让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国最广袤的土地和最广泛的人民群众。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系列举措都非常务实亲民,着眼于解决一系列民生问题和发展问题,更擘画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作为新时期的青年干部,我们必须像总书记那样在基层一线经风雨、长才干、增本领,磨砺宠辱不惊、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品性,真正实现人生的升华和超越。
向内挖潜才能向外伸展。《大学》有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格物是始发点,在读书学习中求知无疑是“格物”的重要方式。总书记到陕北插队,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而且一坚持就是7年;用梁家河老乡的话说,他“读书有‘书瘾’,每时每刻都汲取知识”,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总书记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坚持读书学习,积淀了总书记内在丰厚的文化理论素养,我们可以看到,这5年来,总书记无论是在国际场合纵横捭阖,还是在国内发表的系列讲话,都善于讲故事,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让人们愿听、爱听、想听。然而,在读书氛围和条件良好的当下,我们青年人读书学习却越来越快餐式、碎片化、浅层次。青年正处于人生的积累阶段、学习的黄金时期,我们要向青年总书记学习,养成爱学习的习惯,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真正在学习中打牢自身成长的根基。
向小用力才能向大进发。老子《道德经》中“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意思是做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无疑,做大事的人,都是从全心全意做好一件件小事中成长起来的,而人的情操也是从看似平凡的小事中培养起来的。被群众推选为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不负众望,带领群众打井、打坝地、办沼气、办铁业社、办代销点等等,干成了很多直到今天仍然受益于村民的实事。这些与治理整个国家而言,看似小事,但在当时于梁家河村民而言,都是了不起的大事。习近平干事干一件、成一件,无怪乎村民夸他“真是个好后生”、“敢说敢做敢担当”。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四个全面谱华章、精准扶贫奔小康、正风反腐赢民心,治党治国治军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同样源于总书记对各项工作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一项抓成效的工作作风,以及干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的工作理念。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像向总书记学习,树立起“成大事者必作于细,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的观念,谨慎对待每一件小事,把小事办好,积跬步以至千里,在踏实干事中成就无悔青春。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