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下旬,笔者有幸参加了县委组织部组织的延安党性锤炼学习班,期间便到了当年习近平总书记知青下乡插队落户的梁家河村。40多年过去,我们一行人漫步在如今风景优美的梁家河村,驻足知青井、知青淤地坝和“陕西第一口沼气池”,最后走进“知青旧居”,看着墙上当时习近平总书记作为知青时的老照片和屋内简单整洁的摆设,也感受到当时年轻的习近平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岁月。
9月,当笔者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回想起几月前的梁家河之行,“梁家河精神”犹存脑海。每个人都有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回头过去,我们是否都因年轻时的“碌碌无为”而悔恨?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忽然明白了,时光如烟,等往事远,只要我们心里仍然住着那个敢拼敢闯、有无穷激情和创造力的“年轻人”,我们就一直在学习提高、干事创业的路上。
“此心安处是吾乡”。年轻的习近平在梁家河的7年时光里,他与村民同吃同住,打坝挑粪、修公路、建沼气,在这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一个青葱少年最后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这七年里,他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把梁家河当作自己的家乡,把梁家河的父老乡亲当作自己的亲人,离开之后的几十年里还一直关心梁家河村的发展。我们现在的年轻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面对着已经好了很多的工作条件,有一些仍旧安不下心,找不到“归属感”,感觉基层工作不被人关心、得不到赏识,以至于工作上平淡无为,总是想找机会到“大城市”去发展。其实,年轻的党员干部都想过到条件更好、待遇更好的地方发展,但是,既然我们选择了扎根基层,就要有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态度,要把自己年轻,有活力、创造力的心安放到服务于人民群众上来,把群众当亲人,把他乡当故乡,只要把工作一件件的落到实处,“花若盛开,蝴蝶自来”,我们又何愁没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一天。
“守住初心终不变”。“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着老百姓奔好日子,绝不能高高在上,鱼肉百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梁家河记忆,是他的群众观,也是中国梦的出发点。也是在梁家河,他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在今后的几十年里,习近平始终牢记住了这份“初心”,在带领全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砥砺前行”。我们年轻的党员干部,不管是在哪个岗位,也要找到能让我们不断成长、不断奋进的“初心”,在干事创业的路上,不可能一路平坦,当我们独自越过一个个“山丘”,即使无人等候,也不能忘掉走上这条路“初衷”。作为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我们的“初衷”就是为人民服务,我们在不断奔波劳累、埋头苦干的时候,不妨暂时停留一下,扪心自问“初心”是否如故,方知前进之路。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梁家河“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旁边的墙上有一幅宣传画,画上生动的描绘了年仅20岁,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带领大家一起修建沼气池的场景,画的两边写着“自立更生、艰苦奋斗”几个大字。随着当时同来的几个知青不断返程,习近平却一直坚守着,面对着艰苦条件和当时群众的不理解,终于建成了这口“陕西省第一口沼气”,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精神在他身上充分体现。如今不少年轻的党员干部时常埋怨基层条件艰苦、工作压力大、待遇不高等,的确,当前正是脱贫攻坚的重要阶段,一些贫困地区办公条件不好,但越是条件艰苦,国家和人民就越需要我们年轻党员干部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发挥干事创业激情,发挥创造力和聪明才智,需要我们带领老百姓“撸起袖子加油干”,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艰苦奋斗永不过时,作为年轻的党员干部,我们要敢于扎根艰苦贫穷的地区,沉下身心,急群众之苦难,想群众之所需,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我们得到最好的赞扬就是群众满意的目光,有他们的目光相伴,人生道路上将一路芳香。
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都在知青岁月那“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下不断带领中国人民阔步前行。而我们,也要让心里住进的那个“年轻人”陪伴着勇往直前。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