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报告体会 > 心得体会 >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找寻驻村帮扶的答案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找寻驻村帮扶的答案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6-13 22:54:10 | 移动端: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找寻驻村帮扶...

1969年,15岁的青年习近平开始了在延川县安驿公社梁家河村的七年插队生活,一直到1975年10月离开。在这七年里,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生动诠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誓言。广大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要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作为“枕边书”,反复研学,从中汲取营养,找寻驻村帮扶的答案。

一是要勤于学习思考。习近平总书记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当年到陕北插队,他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更是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充分借鉴前人经验,引经据典之语频出。我们作为帮扶队长,选派到村的干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更要加强学习,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珍惜当下可以读书的时光,通过学习和思考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二是要尽快适应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多年后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回忆:“离开京城到陕北,最初感到很孤独,而且年龄又小,因此没有长期待下去的观念,别的知青天天上山干活,我却很随意。后来受到姨姨、姨夫的教育,很快融入了陕北农村新的环境,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几年中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了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我们要通过这次驻村帮扶,锤炼自己坚韧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自己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尽早适应新环境、新工作、新任务。

三是要投入真情实意。习近平总书记把自己称为“黄土地的儿子”,他们依靠老乡,与老乡好好相处,尽心尽力为父老乡亲做事,来实现农村插队的价值,老百姓说:“再糙的饭,近平也吃得香,再穷的人,近平也看得起”。我们帮扶队员,很多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更要对群众有感情,只有我们带着感情办事,才能扎根基层,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才能赢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才能获得群众的“点赞”。

四是要突出办好实事。习近平总书记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在当了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他带领群众修路、打地坝、打水井,办铁业社、建代销点、建沼气池,他脚踏实地、动员群众,勇于实践、敢想敢干,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我们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担当精神,在进村入户、走访调研中,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社情民意,不高形式主义,多干些有利于群众的事情。要抓好村内道路硬化、太阳能路灯亮化、行道树木美化工作,解决好自来水入户后不通水、群众危旧房改造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1236”扶贫攻坚行动计划,积极履行帮扶队队长岗位职责,通过大力开展“一村一业一单位”“一户一册一干部”的精准扶贫,确保扶贫攻坚到村到户、项目落实到村到户。

五要保持良好心态。习近平总书记插队的时候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父亲习仲勋同志受迫害、受批斗,被下放到河南,母亲当时也过着受审查的生活;而习近平本人成分是“黑帮子弟”,征兵、招工对他来说都几乎不可能实现。1975年10月了清华大学,他不仅是梁家河大队插队知青中走得最晚的,也是延川县乃至整个延安地区北京知青中离开农村最晚的极少数人之一。帮扶队长从城市来到农村,面对反差较大的工作生活条件、面对自己生火做饭的困境,多多少少会有失落感,但我们要树立必胜的信心,以“接地气”“蹲蹲苗”的心态,履职尽责,爱岗敬业,修身养性。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找寻驻村帮扶的答案》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64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