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学习小组推荐阅读《中国经济周刊》的文章《总书记与湘西十八洞村的故事》,看后感触颇深,从201*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一路颠簸来到十八洞村到现在,可以说十八洞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湘西再到全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党中央英明决策,实施精准扶贫的结果。以下是我个人看了《总书记与湘西十八洞村的故事》的一点心得体会。
我认为,在做精准扶贫工作要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做好物质上扶贫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做好思想扶贫。生活困难的人在压力面前总是处在低谷阶段,他们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自己命中注定要受穷,再怎么努力也没用。有了这种思想,他们失去了自立自强的精神,缺少雄心壮志和苦干创业精神。要想帮助他们,首先应该让他们从思想上站立起来,鼓足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比如聘请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到贫困户土地里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培训,帮助他们农产品增产增收。这就是帮助他们自力更生,不等不靠。贫困不仅只是经济概念,更关乎基本的公民权利、能力,其实质是一种权利和能力的贫困。比如与高额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民生支出,对应的公民获得健康权、养老权、教育权、居住权的能力缺失。所以国家要大力推进完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社保体系,把贫困人员的冷暖放在心上,让他们住得起房,看得起病,上得起学,且老有所养,这才是真正的脱贫。
精准产业项目支撑群众脱贫。就是要因地制宜找准了扶贫项目,因此,我们强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要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不搞大而化之地大水漫灌,在扶贫对象、产业项目、资金安排和规划措施等方面,要做到因人、因地、因贫困原因,有针对性地精准扶贫之策。就像十八洞村采取异地流转土地的飞地经济模式种植猕猴桃,利用当地独特自然环境风貌搞农家乐接待,为当地群众创收。
精准扶贫选择产业发展项目时,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扶贫攻坚和精准扶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在涉及到土地开发、利用和资源配置上,不能盲目冒进,不能单一地追求高产出、高效益的产业项目,同时还应兼顾环境和土地资源保护,做好科学规划,决不能以脱贫致富为目的而私开乱挖、毁坏地形地貌、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决不能为了当前脱贫摘帽的目标而吃子孙饭、断子孙路,确保扶贫攻坚与坚持绿色发展统筹兼顾,既要顺利实现精准脱贫、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又要做到科学、可持续发展。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