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选近平当村支书,最主要的是他做事公道、敢于担当,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的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都是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的。”这是见证了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的石春阳说的话。
“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习近平践行的终生信念,在梁家河七年的时光他做到了,在离开梁家河此后的四十多年来他做到了,他不愧自称为“黄土地的儿子”。
15岁,背负着“黑帮子弟”的名头来到偏远的陕北革命老区梁家河村,正如习近平自己所说,他是迷茫和彷徨的。艰苦的环境还是次要,被歧视、扣帽子,还要忍受父亲被“迫害”、母亲被批斗审查的残酷现实,习近平精神上受到的折磨远比肉体上的折磨更加深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在目睹梁家河村极度贫困的现实,习近平毅然决定扎根于此,带领村民大搞生产,让梁家河不再外出乞讨成了他的奋斗目标,让人人有饭吃、户户有衣穿成了他的“大任”。
村里柴火少,生火难,习近平想方法、找路子,听说四川建了个沼气池,立即前往四川学习沼气池建设技术,回到村里多方动员、发动群众紧密锣鼓开始了陕西省的第一个沼气池的开工建设。习近平不惧脏臭、不怕烦累,亲自带头干,亲自挥锄头、撒汗水,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沼气池成功落户陕北,而梁家河村也成为陕西省第一个建成沼气池的村落,不仅头疼的烧火取暖问题解决了,村子里的沼气池也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谈资,看着天天络绎不绝前来参观取经的“外地人”,大伙别提有多自豪。
村里农具不够用?找几个铁匠,我们自己生产,解决了农具需求问题,还能赚工分;去公社置买物件,来回跑的辛苦?我们自己弄一个代销点,省去来回跑的功夫,一心一意搞生产;缝不了衣服?没关系,找几个“好手”帮你缝,“婆姨”在家缝衣赚工分,我在地里搞生产;家务事太多,磨面磨一天?弄台机器,一台柴油磨面机抵你千头小毛驴,人解放了,驴也解放了,安安心心抓生产、赚工分。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习近平“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的鲜活写照,习近平在梁家河七年感受到的是劳动人民的真、善、美,还有千千万万个似梁家河般的体现中国贫困潦倒现状的小村庄,更多的是明白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真谛,而梁家河的人们只感受到习近平的“真善美”、国家及政府的“真善美”,这对他们来说,已经足够。
22岁,离开梁家河之时,习近平看着那些哭成泪人的熟悉面孔,泪光闪现,转身迈向了更大的舞台,投身到更大的为人民服务、为群众谋福祉的伟大事业。习近平此时不再迷茫和彷徨,而是充满了自信,他把心留在了这片黄土地,然后怀揣着更大的决心和信心向我们走来。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