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精神为主线,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认真落实“四个合格”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注重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深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改进中加强,努力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切实加强高校出版管理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一、创新加强高校思政课育人主渠道建设
1. 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完善思政课建设顶层设计。将201*年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召开进一步办好高校思政课视频会,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打一场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攻坚战,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指导高校开设思政课选修课,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研制高校思政课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教学建议。研制印发《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研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的意见”。汇编《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案例集》。
2.坚持统编教材与辅助教材建设相结合,构建立体化教材体系。启动新一轮国家统编思政课教材修订工作,全面推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三进”。指导编写修订思政课统编教材配套师生用书。印发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要点,研制高职高专2门思政课必修课程教学建议,定期编发思政课教学活页,组织制作思政课“教学参考资料”专辑。指导“全国高校思政课网络集体备课系统”、高校思政课云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微信公众号联盟建设。
3.坚持教学指导与科研支撑相结合,提高教学亲和力针对性。创新教学方法,组织实施好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依托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分课程组织制作精品示范课、开展教学展示活动、撰写课程年度发展报告。强化科教协同,深入实施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组织实施好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中青年骨干教师“择优资助计划”。
4.坚持专职队伍与兼职队伍相结合,形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合力。启动研制新一轮“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五年规划”。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推动探索建立符合思政课教师职业特点的职务职称评聘标准,指导各地各高校建立思政课专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建设,继续组织举办全国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班、暑期社会实践研修班、高级访问学者项目、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项目。推行思政课特聘教授制度,建立特聘教授专家库,推动部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导高校开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主学习行动计划。
5.坚持内涵建设与优化布局相结合,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质量。凝练重点、加强支持、完善评价,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建设。联合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申请建设工作,优化学科布局。继续组织编写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年度报告,指导编辑出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
二、扎实推动中国特色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
6.统筹开展项目式研究,加大对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专题研究的重点支持力度。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最新前沿,科学制定重大攻关项目课题指南,完善研究项目体系。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系统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式研究,从学理上提供支撑,在经验上进行集成,形成一批拿得出手、有深度、有分量、有影响、能发挥作用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出理论贡献。
7.进一步完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组织工作,努力提高研究质量和育人水平。推进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201*协同创新中心深化综合改革。遴选新增一批以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导向、取得较好资政成效的重点研究基地,新增一批文化传承创新重点研究基地。加快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着力办好《高校智库专刊》,指导举办“中国大学智库论坛”,努力打造一支国家队。扎实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
8.进一步深化科研管理综合改革,努力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深入贯彻落实《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开展落实情况调研,充分体现质量创新和实际贡献,赋予依托学校和项目负责人更大的管理权限。修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加强和改进科研项目管理。加强教育部社科委建设,充分发挥社科委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咨询和指导作用。完善管理方式,改进服务手段,扩大科研机构自主权,依托数据库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加强对重点研究基地中后期管理。
9.进一步加强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创新和发展良好环境。全面落实《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严肃整治学术不端行为,组织开展学术不端行为认定标准研究,推动健全集教育、防范、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坚持服务大局,守土有责,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讲座、论坛、报告会管理,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10.进一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深入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推进高校与国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开展深入稳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探索在海外合作建立一批学术研究机构,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三、切实加强高校出版管理工作
11.坚持不懈严格选题把关,突出正确导向。进一步规范高校出版管理,将选题审核把关纳入高校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正确出版导向。促进各出版单位认真贯彻出版管理规定,召开教育部主管在京出版社负责人座谈会,推动出版单位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强对高校创办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工作的指导,进一步完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结构,加强期刊导向管理。
12.坚持不懈推动主题出版,推出精品力作。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等专题内容,设立201*年全国高校出版社主题出版项目,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出版物。开展“大学阅读·悦读大学”中国高校出版社图书巡展活动(第四季),组织微博话题、名师名栏、线上访谈等活动,推进全民阅读活动,扩大高校出版社影响力。进一步深化名刊工程和名栏建设,指导编辑出版名刊名栏优秀文章集萃。
13.坚持不懈开展质量检查,提高管理水平。依托教育部高校出版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开展高校出版质量专项检查,完善通报约谈制度,健全高校出版质量管理机制。针对质量检查状况,适时组织开展专题培训,提高高校出版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编校水平。引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工作,强化正确价值导向。启动建立教育部主管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全文电子数据库,进一步规范期刊年检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扫黄打非”工作。
四、全面提升全司内部建设科学化水平
14.不断健全完善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立足抓规范、建制度、提质量、保落实,进一步健全司内各项工作机制,规范司内工作流程。继续执行司内公文五级审核制,完善综合文稿撰写整合机制,建立分类督办制度,制定督办清单,实施司处领导公务活动公开制,统筹推进政务公开和信息化建设,发挥好网站信息发布和对外宣传作用。加强与部内有关司局沟通交流,做好对外统筹协调和联系工作,确保战线相关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15.不断加强司内干部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干部,加强班子建设。加强理论学习,制定年度理论学习计划,开展主题学习活动,实行学习登记、学习考核和激励制度,着力提升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充分利用举办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和思政课骨干研修班,组织干部有选择地随班听课,安排随研修班学习考察。坚持走访慰问专家学者、离退休同志、生活困难同志和患病家属,进一步丰富群团工作内涵。
16.不断提高党支部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水平。强化“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深化全面从严治党。认真落实教育部党组《以“四个合格”为目标要求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加强直属机关党建工作的实施方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严格党风政风建设,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部党组提出的廉洁自律规定,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制,不断完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并向各地各高校具体分管部门延伸压实。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