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民政工作“十二五”总结
(一)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1、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城市“三无”人员供养制度及孤儿养育制度。201*年以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省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及认定暂行办法》、《**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优待办法》及《**省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规定》等政策法规,规范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救助申请、审核、审批程序,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规范孤儿管理和收养登记,简化收养登记办理程序。使用全国儿童福利信息系统,录入孤儿信息数据,收养登记合格率达100%。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物价消费指数的变更,我区按照上级部门有关要求落实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农村五保、城市“三无”人员及孤儿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低保标准实行城乡一体化,大大提高了困难群体生活保障水平。
201*年,我区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城镇居民每人每月270元,农村居民每人每月210元;201*年10月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统一提高到每人每月385元;到201*年我区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550元。我区的五保供养标准从201*年的每人每月427元提高到了201*年的每人每月1000元;我区的城镇“三无”人员供养标准从201*年的每人每月270元提高到201*年的每人每月1400元。201*年,我区散居孤儿养育标准为每人每月600元,福利院集中供养孤儿养育标准为每人每月1000元;201*年10月起,我区散居与集中供养孤儿养育标准统一为每人每月1000元;至201*年6月,我区孤儿养育标准已提高至每人每月1331元。
201*年至201*年6月,我区共有24932户次家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6616人次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共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3369.5万元,五保供养金4947.28万元,城镇“三无”人员生活保障金130.28万元,孤儿养育金958.1万元。
2、建立覆盖全区的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救助工作管理体制。我区按照《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要求,基本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为主要内容的较为完整的城乡救助体系。在医疗救助方面建立起了包括资助参加居民医疗保险、门诊救助、住院救助的多层次救助体系,并出台《**区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办法》,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救助托底线、救急难作用。困难群众住院医疗救助实现了“一站式”结算服务,减少了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程序,极大提高了救助的及时性和便利性。不断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成680平方米的万林湖救灾仓库,制订了完善的救灾物资管理制度;8个社区被民政部评为全国防灾减灾综合示范社区,财政支付17.42万元购买了**区农村居民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
我区还建立了由区民政、区财政等17个部门参加的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健全了由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建立了区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完善对社会救助的管理和审核。进一步理顺农村敬老院管理体制,全区9间由乡镇(街道)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农村敬老院全部完成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工作。
3、完善慈善救助体系。201*年以来,区慈善总会坚持“以人为本、扶贫济困、助学兴教”的宗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开展社会救助活动。出台了《**区慈善总会公安民警救助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市**区慈善总会城乡困难居民大病医疗救助办法》等办法制度,不断规范各项专款的使用范围、标准、申请审批程序、发放程序及监督管理。设立了**区慈善总会网站,在网站上运用公告形式,公布慈善新闻、项目、捐赠、资金使用具体情况,加强宣传,提升慈善公信力,并申请了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使捐赠单位能在税前按税法规定享受税收优**,以吸引更多的组织及个人进入慈善领域。在****及****地震后积极组织赈灾募捐,共募集善款131.7万元捐给灾区,每年积极开展**省扶贫济困日活动,共接收扶贫济困日活动捐款3461.18万元。积极实施“大爱救心”、
白内障“复明行”、“慈善助老帮困送温暖”等慈善公益活动,帮助39名先天性心脏病患者、400名白内障患者恢复健康。201*年至201*年6月,**区慈善总会共资助1732户困难家庭重大疾病患者873.67万元;资助477名贫困大学生139.4万元;企业定向捐赠救助资金支出746.13万元;公安民警救助基金支出59.803万元;生育关怀资金支出84.9万元。
(二)创新社会组织管理
1、改革和完善管理体制。根据《**市深化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试行细则》,我区进一步降低了社会组织准入门槛,简化登记程序,扩大直接登记范围。
2、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1)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我区开通了**区社会组织信息网、**区社会组织微信公众帐号,实施**区社会组织事务信息公开。发布通知公告、办事指南、实行网上年检,听取群众意见。**电视台经典频道201*年10月1日开播《社会正能量》栏目,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宣传力度。
(2)建立诚信档案,倡导诚信服务。我区在社会组织中开展信息公开和诚信建设。通过规范章程,帮助社会组织建立自律意识、不断完善自律机制、治理结构;通过制定重大活动和财务状况的信息披露制度,增加社会组织的透明度;通过实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帮助社会组织建立健全财务制度;通过开展提供优质服务、真情回报社会等不同形式的主题公益活动,全面提升社会组织的社会形象。
3、健全自律机制
(1)健全内控机制。指导各社会组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包括《**区社会团体民主选举制度》、《**区社会团体会员大会(会员代表大会)制度》、《**区社会团体理事会制度》、《**区社会团体监事会(监事)制度》、《**区社会团体财务管理制度》、《**区社会团体印章、文件管理制度》、《**区社团(行业协会)重大活动备案报告制度》、《**区社团(行业协会)信息披露制度》、《**省行业协会(商会)法定代表人述职制度》。
(2)设立并发放**区社会组织扶持发展专项资金。**区设立了92万元社会组织专项扶持资金,区民政局和区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区区级社会组织扶持发展专项资金申报指南〉的通知》,组织各社会组织申请专项扶持资金。
(3)建立评估体系。我区安排社会组织等级评估资金35万元对50家社会组织进行等级评估,目前,正开展等级评估工作。
4、加大监管力度
(1)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加强日常管理,抓实社会组织年检关,实现社会组织“严管”。
改变过去“重登记、轻管理”的现象,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日常管理工作上来。一是实现社会组织现场检查常态化。二是加强年检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年检的相关政策,明确审查标准。三是将年检工作与日常监督、绩效评估、信用建设、执法查处结合起来,形成管理合力。对年检不合格的社会组织,根据情况,责令其在整改期间停止活动。社会组织被限期停止活动的,封存其登记证书、印章和财务凭证。
(2)建立健全退出机制。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省民间组织年检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社会组织连续两年或累计三年未按规定参加年检,作出撤销登记的决定。如社会组织出现完成宗旨、自行解散、合并分立、无法按照章程规定的宗旨继续开展活动等情形的,应在进行财产清算后,办理注销手续。
201*年,我区有社团48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81个,合计329个。截至201*年6月,我区依法登记的社会团体62家(行业性10家、学术性6家、专业性17家、联合性29家),民办非企业单位404家(教育类314家、卫生类57家、体育类8家、劳动类12家、民政类12家、其他类1家),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有244家;合计社会组织有710家。
(三)提升“六好”社区建设水平
我区下辖8个街道,5个镇,常驻居民25.3万户,有60个城市社区和10个乡镇社区,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449人。截止目前,全区已有51个社区被授予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称号。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对社区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摆在突出位置抓好落实,按照“政府主导,强化管理,突出服务,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大动作、大投入地推进社区建设。
1、加强指导力度,推进居委会直选比例。201*年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区贯彻**市委关于进一步提高直接选举比例的要求,精心挑选了21个条件成熟、群众基础好的城市社区和10个乡镇社区实行直接选举,直选比例达47%。在借鉴全国各地先进经验和经过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区率先出台《**区第五届社区居委会选举工作实施方案》,规定直选社区采用有候选人的选举方式,社区居民选举委员会要事先发布选民登记公告,以居住地为原则登记选民。并在社区居委会设立社区选民登记站,及若干社区选民登记分站,接受选民登记,同时适当派出选民登记员上门接受登记。政府在选举过程中少干涉、重宣传,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事实证明,我区的做法是非常成功的,既顺利选好了优秀的居委会成员,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选举。为全市全面实行社区直选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2、完善服务机制,塑造**社区服务品牌。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创建平安和谐社区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社区居委会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重点抓服务、促和谐、保发展。在社区推进便民服务大厅建设,建立起集社会事务、社会保障、计生指导、法律咨询、社会救助、信访调解等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运用电子信息网络全面启动居民来电、来信、办事“一站式”处理系统,制订“一站式”服务工作人员监督制度,落实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和限时办结制等制度,在社区工作站设立便民热线,试行晚间及节假日办公制度,方便上班族居民办事。社区工作站按照“一居一站”体制模式,实行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工作站“三位一体、三位联动”、交叉任职、合署办公的社区管理体制,社区办公场所结合社区人口规模、工作量等,按照“十化六统一”及《**区社区规范化建设形象设计图汇编》标准,统一规范社区门面标识、衔牌及悬挂位置、室内机构流水牌、公开栏、服务指南柜等,配置电脑、传真机、复印机等必要的办公设备。
3、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协调解决社区困难。为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畅通办事渠道,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201*年市委、市政府正式发文,在我区建立社区约请市、区部门社区现场办公制度。通过这一工作机制,畅通诉求渠道、及时解决问题、有效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截止目前,全区共举办“社区约请部门现场办公”14场,解决了无证废品回收站、小区供电、巷道路灯等问题。办理情况报送市民政局以《社区专报》的形式呈报市委、市政府。同时,我区还在**街道**社区试点设立社区“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组织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定期接待群众,了解基层的社情民意,参与社区建设工作,督促相关部门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
4、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六个一”标准化建设。我区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居委会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办〔201*〕4号),要求制订社区办公及服务活动设施建设标准,打造社区服务“15分钟服务圈”,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六个一”工程建设,即每个社区建有一个社区公共服务站(工作站)、一个文体活动中心、一个健康计生服务中心、一个家庭服务中心、一个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一个小广场或公园。每个城市社区“六个一”标准化建设经费标准为100万元,市、区按照1︰1的比例,分别给予每个社区资金补助。城市社区“六个一”标准化建设从社区居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需求出发,通过完善基础设施,规范工作机制,创新活动载体,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的方式,强化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将为居民提供便利、高效、优质的社区服务,目前城市社区“六个一”规范化工程正有序推进。
5、推进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运营,引进专业社工服务。我区根据市社工委《关于印发<201*年**市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运营实施方案>的通知》(**市社委〔201*〕21号)精神,由市、区两级政府共同出资,在全区选取了**、**、**、**、**、**、**村7个基础条件好、培育潜力大的不同类型社区(其中6个城市社区,1个农村社区)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示范点,每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经费为40万元,共280万元,引入专业社工开展运营。开展了包括社区助老服务、社区青少年服务、社区助残扶困服务、社区妇女儿童及家庭服务、社区居民自助互助服务和针对低保人员开展的“晴朗的天空”正能量提升计划等。同时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牵头开展社区社会组织活动。通过示范点的创建,努力构建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驱动、以社会工作为手段的“三社联动”社区服务机制,逐步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