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多月来的党校学习即将结束,临别之际依依不舍,感悟颇多。在这里,没有单位工作的各方面压力,也没有家庭生活的不确定影响,除了上课、就餐和穿插其中的现场教学、学员论坛、文体活动之外,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的。在系统和愉快的学习中,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同学情之外,并利用课余时间认真研读了《共产党宣言》《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十大关系》《习近平在正定》《1898百年忧患》《世纪悲歌》《正义论》等14本书以及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中的6本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丛书中的1本,撰写了9篇文章,但总结学习收获,感觉最大的收获还是党校学习真正能够让自己静下心来思考,并理解为党性的修炼、人生的感悟和思想的升华。
一是思考“我是谁”?我是谁?我是一个从农村长大的孩子,高考时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就选择了另一条出路,报名参军,通过个人努力在部队考上了军校。军校刚毕业,也是踌躇满志、激情高昂,但理想总会与现实落差太大。虽然立过功、受过奖,政治素质能够经得起考验,军事素质能够经得起考核,但在现实面前,实现更大价值却总是显得那么无奈。201*年,我选择了转业。转业时,我放弃了到大城市工作的优越条件,选择到老家小县城工作,决定在新的起点上重新来过,坚信通过努力也一定能够干出一番事业。我在工作上,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得到了省、市、县三级部门领导的认可,个人也多次受到省、市表彰。在各方面都符合干部提任条件的情况下,但结果却依然让我很失望。在又一次被“挫败”的情况下,我选择了市直单位的遴选考试。很庆幸,这次我是幸运的,我考上了市直园区。在“人少、事多、节奏快”的环境中,无论是宣传报道还是政策研究,无论是会议组织还是协调接待,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进村入户,我在那里都得到了扎扎实实的锻炼并被提任。后因工作原因,我又先后到区委主要部门、市政府主要部门挂职锻炼,进一步拓展了工作视野、提升了综合能力。在挂职结束时,领导征求我个人想法,我再做出了一次人生选择,选择到区直部门任职。因为,我认为如果长时间在一个地方工作,各方面情况太熟悉了,工作中必然会有一些惯性,难免会产生懒惰心理,很难再创新突破。在区直部门的岗位上,现实再一次挑战了我的想象。当时,我面对的是分管3个科室没有人。在超负荷的工作面前,我没有“躲”也没有“推”,高标准地完成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宣讲、省委意识形态专项巡视整改、新时代传习中心试点等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期间,又遇到一件事,让我再一次做出了人生选择。我当时负责曾翙翔同志先进事迹的宣讲,期间接触到他的事迹越来越深入,深受他事迹的感染。于是,就向区委主要领导请求到基层一线去,去为更多的人服务,这是我主动下基层的初衷,至今也没有一字改变。这就是我。
二是思考“为什么”?无论是审视还是回味来时的路,从1998年入伍,参加工作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做过很多次选择,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一直以来我也想给自己找个答案,但没有找到,至少我认为还不能很清晰地概括出来。但在这次市委党校组织的井冈山学习中,我觉得我找到了答案。此次井冈山学习,悼念先烈、重温党史、重走挑粮小道……一系列的活动让人终身难忘,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人的名字——“曾志”。在访谈教学环节中,听到了一位红军后人讲述他奶奶的故事,非常让我感动。他的奶奶就是“曾志”,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当年,曾志为了革命事业,不得不把刚出生26天的孩子送给当地老百姓去抚养。革命胜利后,她才委托中央到井冈山慰问团找到孩子,但也只是认亲,并没有给予一点点特殊的关照。带着一丝疑问,我查到了一篇文章《中顾委七位老大姐讲故事——曾志和她的四个孩子》,曾志说:“我对儿女,无论是学习和工作,都靠他们自己奋斗,靠他们自食其力,听组织安排。面对这个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曾志的回答是:“从我入党那天起,党就教育我,一个党员,为了共产主义理想,为了革命事业,为了真理,要牺牲一切,甚至生命。党员誓词,我在入党仪式上是宣誓了的。只要生命不息,我就要遵守。儿女是自己的骨肉,爱儿女是父母的天性,但是,我总想一个共产党员,首先爱的应该是亿万劳动人民。爱自己的儿女,要服从于革命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每当给儿女做些什么时,要想想千千万万人民的儿女,想想国家社会的需要,想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这是什么样的人生观和家庭观,对比之下,我们又做得几何呢?反思我自己,无论是觉悟还是境界,都是达不到这样高度的。接下来,在看到《生命熄灭的交代》这篇文章后,又再次被所感动。1992年,曾志同志病重并立下遗嘱:“死后把遗体交给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无用的火化;……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冈山的一棵树下当肥料,另一部分,埋在白云山有手印的那块大石头下。埋下去,静悄悄的,决不要搞什么仪式。”每次回顾历史,我们总有许多的感动。从曾志的事迹中,我深深地感悟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所做的这一切是“为什么”。是信仰——共产主义信仰!
三是思考“怎么做”?什么是理想?按照理论的解释,理想是人们从现实出发在头脑中建构起来的未来图景,是对未来的预见和构想。现实中,理想的实现包含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的因素。自己摸排滚打了二十多年,我也曾失落过、彷徨过,特别是在努力付出之后,没有取得预想的结果时,也曾想过要放弃奋斗,甚至也反问自己这么坚持,还“值不值”?也被几位长者劝过,工作中太“较真”会得罪人,不要太理想主义了。在党校学习的这段日子里,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调整自己的心态,修正自己的不足。欣慰的是,我发现有一点我做对了,那就是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多少冷落、多少不公,最终我都没有放弃理想。这一点上,在我读过《习近平在正定》之后,我的信念更加坚定了。据当时的《河北青年》编辑周伟思介绍,7年的插队生活,使习近平忘不了农民艰辛和农村的一切。习近平觉得,在百废待兴、改革初起的当下,我们这些有了觉悟的人,就必须站出来身体力行,投身于改革开放的第一线,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能改变多少就改变多少。如果大多数人都这么想、这么做,这个国家的未来就大有希望了。这是习近平在中央军委工作时,放弃优越的条件,主动申请到小县城做基层工作的初衷。看到这些,让我不由地感叹,自己和总书记当年的理想抱负和觉悟境界,虽是不可比的,但回想一下我主动申请到基层以及写过一篇文章《管好自己的事,办好人民的事》,初衷和总书记的初衷还是“有点像”的。去年在金寨干部学院学习时,留下了《找寻初心》的文章。这次,在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留影时也再次想到了的“初心”。留诗自励,“世间百态如云烟,今留片影忆当年。非是独显刷存在,初心不改志更坚。”理想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关键在落实。最后,我想借用井冈山干部学院党建教学研究中心姚玉珍老师讲解时说过的一句话来回答。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把自己的生命交给自己投入的事业,不管艰难险阻,无论成败与否。同样,在肩负伟大使命的征途中,我们必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更大的挑战,但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始终保持对信仰的坚守和执著,永远坚定信仰,初心不改!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