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镇***村,距离镇中心约6公里,有10个村民组共1260多人。多年来,受地理环境、交通等方面条件限制,***村发展受限,特别是水、电、路等形势十分严峻,是***镇名副其实的一类贫困村。***年3月,***自治县公路管理段工会主席***派驻***村,担任该村"第一书记",从此,***村迈上向贫困发起总攻的突围之路。
了解民情,打牢群众基础
到任伊始,为尽快进入角色,了解村情掌握民意,严训勇逐户上门走访,坚持吃在村里,住在村里,了解了村民们的生活情况和主要经济来源以及种养殖情况,并整理建立民情民意档案。群众反映什么?我重点解决什么?现在是群众最期盼什么?我必须主动去谋划什么?只有让群众富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随着对群众生产生活现状的了解,***对农村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工作思路和方法也随之进行了调整,也让村民对县里面来的领导有了深刻的印象。
在对***村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协助联系村制定三年帮扶计划,进一步强化帮扶措施和力度,绘就发展蓝图。一是围绕交通做文章,协调到各类帮扶资金近40余万元,修建了四个村民组的通组公路,对铁厂老屋组机耕道486米进行硬化,保障了264人的出行,便利了农耕生产;二是在村级阵地建设上作文章,积极争取3.6万元作为村级活动经费,完善村级活动室标准化建设,搭建起来村级发展的总指挥部;三是在融洽党群、干群关系上做文章,慰问***村困难党员和群众26户,为他们送去慰问金及物资达1.3万元,在"三·八"妇女节中协调资金3万余元组织部分群众外出参观学习;四是在用水方面做文章,积极争取帮扶资金20万元帮助赶场坝深井维修,探砖深井一口,解决了用水的问题。
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引起诸多矛盾,而严训勇就善于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一是抓好"细胞工程",密切干群关系,讲政策、促和谐。农村许多社会矛盾的产生大多数都与农民对国家政策的了解程度不够,大多数村民只看得见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东西,看不见"享受权利"背后应该背负的"义务",从而导致对党和国家的政策一知半解,出现严重的"短腿"现象。开展好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及时把党和国家的政策宣讲到户、到人。政策就是机遇,只有把政策吃透,才能为致富提供依据,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讲政策、了民情、解民忧、帮民富、促和谐"。***一周至少下队两次以上,及时了解群众的生活、生产情况,有困难第一时间解决,有矛盾第一时间化解,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二是抓实"民心党建"工程,把群众当亲人。***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有效拉近了干群距离,实现干部群众接访面对面,开展工作面对面,大大的减少了群众办事、反映问题的程序途径,将群众的家庭情况、地理位置记在脑中、埋在心里,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驻村1年多来,他协助村支两委,镇干部排查矛盾30余件,化解矛盾30余起,为发展创造了和谐的社会环境。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