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区帮教安置工作在市司法局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采取“健全组织网络、完善工作制度、突出因人施教、实行长效管理”的举措,积极探索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新路子,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网络
为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思想转化工作,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这部分人的安置和帮教工作,每年年初都将帮教安置工作纳入三个文明考核和综合治理工作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多次召开专题研究会,分析当前状况和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情况,开展行之有效的帮扶措施,并从抓组织网络入手,大力加强三级帮教组织网络。一是充分发挥区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的作用,积极推行目标管理,将帮教安置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总体目标,做到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二是完善街道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接待站网络建设,全区7个街道全部成立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接待站,每年根据人员变动及时调整接待站人员名单。三是加强社区、村帮教小组网络建设,每个帮教对象都有3-5人组成的帮教小组进行帮教。
二、完善工作制度,开展分等级管理
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帮教安置工作逐步社会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一是加强衔接管理。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衔接管理,是做好帮教安置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它对于预防和减少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区由于奥体中心建设和新城改造,拆迁量大,人口转移多,刑释解教人员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后人户分离的现象比较普遍,给衔接管理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帮教人员主动到派出所调查核实,及时给住到外区的刑释解教人员办理委托管理,做到回归一个月内建立帮教组织,保证回归一人,帮教落实一人。
二是强化考核机制。每年年初,区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办公室、街道帮教安置工作接待站、社区(村)帮教小组层层签订帮教安置工作目标责任书,实行包片、包点、包人工作机制。对帮教工作不力,造成重大事故的,追究分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完善四项制度。即每月谈心制度,帮教小组每月与帮教对象谈心一次;每季汇报制度,帮教对象每季度向帮教小组汇报一次思想;半年总结制度,帮教小组半年对帮教对象的表现进行一次总结;年终评鉴制度,年底对《南京市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工作手册》统一收回进行检查和评鉴,评鉴结果年终纳入对司法所的考核。给刑释解教人员所在的社区或村发放南京市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作的《帮教工作手册》,对每一位刑释解教人员实行目标管理是我区扎实做好新形势下帮教安置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
三是定期排查梳理。1、坚持每年第一季度对上一年度回归社会的刑释解教人员进行排查梳理。摸清人头底数,逐人补充完善有关档案材料。对刑释解教人员的性别、年龄结构、文化层次、犯罪类型和回归社会后的工作、生活、现实表现等情况进行分析,列表造册,逐人登记,以便准确、及时地掌握刑释解教人员的情况和动态,为提高帮教工作的针对性提供了第一手资料。2、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文件精神,组织各司法所对201*-201*年重新违法犯罪的刑释解教人员进行集中排查,做到人员底数清、活动情况明、帮教组织落实、台帐资料齐全,对排查出来的重点人头一一制定了管控工作方案及具体工作措施,组织“三帮一”及“五帮一”帮教小组重点监控,确保管控到位。
四是规范档案管理。结合每年帮教安置专项排查,进一步规范刑释解教人员的档案材料,建立健全全区刑释解教人员基本情况档案,按市局要求对5年回归的刑释解教人员全部实行“一人一档”,确保每个帮教对象档案资料齐全。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的青少年及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刑释解教人员进行重点登记造册,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实行动态管理。
五是进行分级管理。为加强对有违法犯罪倾向以及涉黑、涉毒、“三无”刑释解教人员的管控和帮教,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指导各司法所按照《南京市刑释解教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和《南京市帮教对象等级管理测定暂行办法》的规定,对201*年以来回归的刑释解教人员实行分等级管理。根据他们的现实表现,将刑释解教人员分为宽松管理、一般管理、重点管理三个等级,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法,使帮教安置工作更加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