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悟和体会 5篇(一) 本文简介: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根据学习计划,我用两天时间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此书通过当年与总书记在插队时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乡亲和知青面对面对话,向我们呈现了总书记在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间在陕西延安梁家河插队时的生活、学习、劳动时的点点滴滴。通读全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青年时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悟和体会 5篇(一) 本文内容: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根据学习计划,我用两天时间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此书通过当年与总书记在插队时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乡亲和知青面对面对话,向我们呈现了总书记在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间在陕西延安梁家河插队时的生活、学习、劳动时的点点滴滴。通读全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青年时期的总书记身上三个闪光点:
酷爱学习,甘于分享。
在去延安插队时,总书记给大家第一印象就是书多、爱看书。在去延安插队时就带了满满一箱子的书籍,书籍种类繁多,涉及面广,不管在窑洞、田间地头,还是赶集出差,也不管白天黑夜,都书不离手,孜孜不倦地从书的海洋中汲取营养,而且长期坚持,这为年轻时期的总书记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提供了丰富的知识积累,对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总书记还非常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对梁家河大队的社员,总书记通过讲故事、办学习班以及和年轻人聊天的形式分享自己丰富的知识,帮助生活在封闭小山村的社员增长知识;对有阅读能力的年轻人,通过借书,分享书本知识,开阔社员视野。
安心插队,成为黄土地的一份子
当年插队的知青从生活优越的大城市突然来到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极其艰苦的陕北延安,绝大部分都受不了这份罪,无法安心劳动,更无法在内心融入当地的生活、生产,一心想着如何尽快离开。总书记能用心克服困难,顺利过了“五关”,并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参加劳动,多与社员交朋友,无私帮助有困难的社员,并发挥自己丰富的知识优势,出谋划策,迅速得到了社员们的认可,从一名“黑帮子弟”变成了社员眼中的“好后生”,黄土高坡的群众不仅接纳了总书记,也磨砺了他坚定的意志品质。总书记也忘记了自己的知青身份,将自己完成当成了梁家河的社员,成为了黄土地的一份子。
为民办实事,当好党支部书记
在梁家河大队当党支部书记,应该是总书记从政的起步阶段,在此阶段,总书记时时处处为民着想,不但带领社员打了5片坝地,还根据实际需要,办沼气、打井、办铁业社、种烤烟、办代销店,大大方便了社员的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赞扬,这一阶段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初步实施阶段。两年多的大队党支部书记工作经历,是总书记为民办实事治国理政精神的萌芽阶段,之后在县委书记、市委书记、省委书记和党的总书记任上,总书记无时无刻都在诠释为民办实事的执政理念。
本书语言朴实生动,形式新颖,使我们对一位大国领袖成长经历的重要阶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直接的了解,对各级群众更加深入了解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的形成、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一本非常难得的党建教育读本。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本系列采访实录。这组采访实录共采访了29人,其中既有同他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这些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习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勉励青年学生“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他在陕北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辛磨炼、积极努力,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民王宪平一语中的:“习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曾任延川县革委会通讯组组长、1975年采访过习近平的曹谷溪说:“陕北七年是习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这些亲眼看见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锻炼且成长的人这样来评价习近平,充分展现了习近平真实的知青岁月和成长历程。
我们无需经历当年的困难岁月,也无需如知青下乡至边远地区历练,不在高位指挥谋划,也不在要位缺你不可。但是,做为祖国年轻一代人,人生的画卷刚刚铺开,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必须扣好,往后的岁月才不会走偏走歪。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总书记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我们要完整、准确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的基本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赞同、肯定的情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尺、为遵循,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实际行动。习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中积累了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即在艰苦的花镜中磨练了意志和品格,也成为了其治国理政的历史起点。
勤学 明辨 笃实
要学引领方向的真理,要学文化知识,要学科学技术。不论学什么,都要做到“书山无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方可心想事成。抛弃急于速成的碎片化学习方式,潜心读书,多读书。要在信息时代、文化多元、思想多元时代,练就一双“慧眼”,明辨各种理论见解,不被那些似是而非的错误言论所误导。要纯厚朴实,忠诚老实。就是要脚踏实地地学习,实实在在地工作,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琐碎工作学起。欲事之无繁,则必劳于始而逸于终。
敢于担当
敢担当才能办大事,敢担当才能成伟业,敢担当才能为人民。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就与他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气概相关。这种担当精神在他七年知青岁月里的村支书开始,以一心为群众办事、办好事为思想基础。刘明升说习总书记那时做事“就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他一旦担起了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敢干事,敢干大事。”责任担当是党员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
读《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画面感很强,语言生动朴实。书中每一个人物形象、每一个经历故事都栩栩如生,可读性强,感染力强。很多故事让人身临其境,印象深刻。
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习总书记的“读书”。与习近平一起插队的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他的书装满了两个箱子,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的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今天,我们再来看看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能引经所典,都与他一直以来注重学习、注重读书有关。
书,是人类文明的果实;书,是贮存知识的宝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能明白事理,增强能力。可是,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的图书阅读者中,每人每年平均阅读图书不过4.5本,而犹太人每年每人读64本书,是全世界读书最多的民族。这样的调查结果,让人觉得震惊,却不意外。看看我们周围, 在空闲的时候,有多少人是拿着书在看的?大家都好像约好了一样,拿着手机,刷微信、玩游戏、看视频……这也包括我在内,想想自工作后,有多久没读书了,还自我安慰的找借口,工作太忙,读书的时间太少。真的没时间看书么?鲁迅有句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所以不要再找借口了,从这一刻开始,读书!
余秋雨先生曾经这样评论过书籍的功能,他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所以生活里如果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如果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只要我们肯读书,就可以汲取几千年人类智慧的精华。牛顿从小酷爱读书,在研究了前人著作的基础上,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从而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试想,假如没有书籍传播前人积累的知识,在当今时代,还会有让我们浏览奇妙网络的手机吗?还会有遨游太空的卫星和宇宙飞船吗?我们中国的天眼还能发现1.6万光年外的新脉冲星吗?所以,拿起书本,开始读书!
读书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我们无力改变人生的起点,那么请拿起书,通过阅读来改变人生的终点吧!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悟和体会
这本书好看到超出了我的预期,让我想起艾青的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本由29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采访实录,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同志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总书记的艰苦生活和成长经历。
饮其流者怀其源,在知青岁月里,田间地头的一锄一犁、掏心的一言一行都构成了当代我们青年干部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我们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我们青年干部更应该从这里面吸取营养,跟随青年总书记寻找青春无悔的密码。
树立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40年后的一个机会,习近平与我叹气当时他的思想转变过程,他说当年他思想上准备在陕北当一个农民,并非虚言,当他下决心会梁家河前,曾长时间躺在土地上,望着蓝天,下决心像父兄一样好好在农村干一场,这辈子就当个农民吧!”七年的知青岁月,青年习近平吧自己当做黄土地的一部分,他用双脚丈量着黄土高原的宽广和厚度,一心只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反复强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什么要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青春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我们青年干部只有把青春根植在祖国大地,奉献与强军事业,才能无愧于时代和人民。
勤奋学习锻造进取精神。为了找到《浮士德》,习近平拍了三十几里路,才借到手,在上山下乡的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荒凉,习近平始终痴迷读书,几遍身处困顿也不失去对知识的渴望,这成了他始终坚持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作为青年干部,不要八小时外只玩手机,也需要给自己制定一定的学习计划,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学习新知识,新理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了我们青春的答案,为青年学子树立了思想上人格上的榜样,我们要扎根祖国大地,洞察国情,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从一名下乡知青到党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他的经历我们无法复制,但是我们却可以学习他身上的一些宝贵品质。
要有坚定的信念。既使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碰到不如意的环境,至少我们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像年轻时候的习总书记一样扎根基层,树立为群众做实事的坚定信念。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攻坚克难的勇气与智慧,才能肩负起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事业。
要有学习的习惯。从下乡时带的满满两箱书籍,白天劳动晚上看书的生活常态,到“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都是习总书记为我们树立的模范榜样。近几年,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实践学习,向广大的人民群众学习。
要有实干的精神。习总书记通过办沼气、打水井等村民生活切实相关的实事出发,以实干出实绩,以实绩求发展。正是这样的实干精神,才有了后来的入党,成为大队书记,并被推荐上了大学。也只有实干,才能让各种部署落地生根,长成参天大树。
职位有高低却无贵贱,勿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选择了这样一份事业,都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温岭的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悟和体会 5篇(一) 本文关键词:知青,感悟,体会,岁月,习近平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