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作为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一个典型区域,在向“主城区”奋力迈进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新型社区,这些社区的党建工作正处在起步阶段,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与时俱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探索阵地设置、职能转变、队伍管理、机制优化等方面的新思路新举措,不仅是新型社区基层组织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现实挑战。
一、新型社区基本情况
目前我区共有新型社区18个,分别是:****社区、****社区、****社区、****社区、**花苑社区、**水岸社区、**新村社区、**桥社区、**社区、**社区、**社区、**社区、****社区、**社区、****社区、**家园社区、**新居社区、**花苑社区,入住人口总计约116453人。截止到今年8月份,18个新型社区已经实现了党组织的全覆盖,其中成立社区居委会的有16家,其余2家居委会正在筹建。当前新型社区党建工作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1.组织覆盖及时跟进。区委组织部按照“先行组建,灵活处置”的原则,要求各街道采取属地管理、就近组建、单独组建三种模式新建社区党组织,确保各新型社区在居委会成立之前先行一步建成党组织,配齐配强党组织班子,正常开展社区党建工作。属地管理就是新型社区由所在地的村社区党组织负责接管;就近组建就是对于无法属地管理的社区,按照规模进行整合,与毗邻小区共同组建社区党组织;单独组建就是在规模较大的新型社区内单独建立党组织,对社区党员进行统一管理。18个新型社区党组织的成功组建和先行介入工作确保了党对社区工作的全面领导,有效预防和化解了新型社区居民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2.党员实行双重管理。新型社区运转初期,工作人员发现来自不同村社区的党员不愿将党组织关系从原居住地转到新型社区,一方面他们对原村、社区党组织、党员情感深厚,便于沟通,认同感较强;另一方面一些党员在原居住地村享有一定的经济利益,担心组织关系转走后经济利益受到影响。针对上述情况,区委组织部选取了党建基础较好的社区党组织进行“双向选择、双重管理”模式试点,实行原居住村和新型社区党组织双重管理制度,要求社区党员将组织关系转入社区,但他们既可参加原居住村社区党组织活动,也可以参加新型社区组织的党建活动。目前这一管理模式在全区新型社区进行了广泛推广,得到了新老居住地党组织和绝大多数党员的普遍赞同。
3.社区群众普遍认同。目前,新型社区处于居民入住的过渡时期,居民的居住习惯与社区管理要求有较大差距,这一过渡期也就成为了矛盾和冲突相对集中出现的爆发期,加之部分新型社区还未成立居委会,物业公司管理职能有限,社区党组织就成为了社区居民解难事、化纠纷的首要求助对象。各社区党组织主动介入,在处理群众纠纷,协调居民矛盾、加强社区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务实的工作,得到了居民群众的普遍认同,为新型社区平稳过渡发挥了重要作用。
4.活动紧扣社区特点。新型社区使村民居住方式由分散变为集中,为党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好的人员保障,各基层党组织也针对居民的实际需求,开展了大量而富有针对性的党建活动,既有读书看报、节日庆典、外出参观、扶贫帮困等传统活动,也有四诺两争、社区干部联系群众123、志愿服务、睦邻友好节等特色活动。应该说目前我区新型社区党建活动很有特色,很受群众欢迎,对新型社区居民从农民向市民平稳过渡起到了积极地引导作用。
二、新型社区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区在推进新型社区党建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总的来看,当前新型社区党建仍然是基层党建的一个薄弱环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转型的深入,传统的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在新型社区党建的实践中已显现出各类矛盾和冲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党组织管理关系尚待理顺。目前在新型社区中,单独组建党组织的有****、**花苑、****、****、等,这一模式基本代表了今后新型社区党组织发展的方向;就近组建的有****和**家园设一个****社区党支部,**新村、**锦居、**北村南组团等六个居民新村联合组建**社区党支部,此类组建模式由于党员居住相对比较分散,在集中开展活动方面难度较大;属地管理如**新村社区党支部就由**村党总支接管,较快解决了新型社区内党员身份挂靠问题,但仍延续传统的村党组织管理模式,与社区党建要求不很相符。规范新型社区党组织组建程序,理顺党组织管理关系,在这一特殊的过渡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2.党员对社区的认同感亟待提高。一些退休党员,人虽然进了社区,但心却不能接受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的现实。而拆迁户党员对原来祖祖辈辈居住的村有根深蒂固的感情,仍然抱有村民意识,对社区这个新生事物不认可。一批有工作单位的在职党员,其“单位党员意识”较强,而“社区党员意识”相对较弱。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社区居民的一员与社区党建的相关性,没有自觉地与社区党组织取得联系,参与社区建设。同时,从实践中看,新型社区党建文化建设针对性还不够强,结合被征地拆迁农民特点开展的文化活动偏少,形式单调,新型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家园归属感自然不高。
3.社区党建队伍力量较为薄弱。从总体上看,新型社区党建工作者队伍的素质在逐步提高,特别是经过“两委”换届选举,社区党务工作者的年龄结构和文化知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但与形势发展对社区党建工作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差距。一是觉悟不高。部分基层干部对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不能吃透精神、落实到位,服务意识不强,没有切实把人民群众的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二是能力不强。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市场经济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复合型干部较少,出现了老干部创新能力不足、年轻干部与群众打交道和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足并存的情况。三是作风不实。一些社区干部无法做到与群众打成一片,第一时间掌握群众的需求,导致一些群众一不做二不休,干脆直接上访区政府、市政府。四是后继乏力。近年来区招录的大学生村干部虽然整体文化素质、年龄结构比较有优势,但部分年轻干部以文案工作为主,与群众接触少、处理问题少,压力传递不到位,能走上社区书记岗位的人寥寥无几。
4.社区“造血”功能的缺乏制约了党建工作的开展。当前我区的新型社区大多是在将原村农业人口重新安置后形成的,原有村级集体经济的消失以及社区化后集体经济“造血”功能的匮乏,使得传统的农村党建向社区党建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不适”,由于缺乏经济基础的支撑和上级财政的有力保障,目前新型社区的党建工作往往仅能保证日常运作,开拓创新无从谈起。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不足。党员活动室等公益设施建设滞后,无法满足党员群众生活需要。二是活动经费少。一些社区党建工作只能蜻蜓点水,活动形式非常单一,往往以读报念文件为主,难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建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5.农民向居民的过渡对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农村向社区转变、农民向居民转变的过程中,无论是社区的功能还是党组织的功能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新型社区的环境整治问题、文化建设、社区服务等内容都需要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而这些都是传统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不具备或涉及较少的内容,就目前新型社区的情况而言,无论是人员素质还是硬件条件都难以满足工作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花大力气去加以改善。部分同志认为新型社区与一般的城市社区差不多,只是名称不一样,说不清社区党建工作具体怎么去做,把社区党建工作当作“虚事情、软任务”,工作思路不够清晰。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