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适当的中药和适量的米谷同煮为粥,叫作药粥。药与米谷配伍,同时煮粥,相顺相使,起到了药物与谷物的双重效用。药粥疗法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部分,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中说:“药以祛之,食以随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早在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记载:“齐王故为阳虚时,病甚,众医皆为蹶,臣意(意,指西汉医学家淳于意)诊脉,以为痹,根在右胁下,大如覆杯,令人喘,逆气不能食。臣意即以火齐粥且饮,六日气下,即令更服丸药,出入六日,病已。”中医之圣,名医张仲景,在临床上对米药合用,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中医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中就有很多米药同用或药后食粥的论述,如“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诚如后世医家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称赞:“粳米,伤寒方中,亦多加入,各有取义,未尝一拘,少阴证,桃花汤每加,取甘以扶正气也,竹叶石膏汤频用,取甘以益不足焉,白虎汤入手太阴,亦同甘用者,取甘以缓之,使不速于下尔。”由此可见,仲景善用粳米,且多妙,实为使用药粥之先驱。
唐宋以后,历代医家对药粥的应用逐渐广泛,对药粥的记载也增多。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和《千金方》两部巨著中就有“食治”专节。并收集了民间用谷皮、糠粥防治因缺少维生素B所致的脚气病;羊骨粥温补阳气;防风粥去四肢风等。同州刺使孟诜的《食疗本草》有“茗粥、秦椒粥、蜀椒粥、柿粥”四方。昝殷的《食医心鉴》收录药粥57方,并分别详细介绍了食治谱方的组成、用量、煮制、功效等,为后世药粥疗法奠定了基础。南唐陈士良的《食性本草》也收录了很多。宋代官方编撰的《太平圣惠方》更加广泛收集了宋代以前方书中和流传民间的药粥,共载129方。《圣济总录》中共收集药粥113方,并分门别类进行了详细介绍,如用苁蓉正气粥治疗慢性泄痢,苦楝根粥治疗蛔虫病等,经临床实践其疗效均很显著。
元朝御膳医呼思慧,还把一些有效粥方应用于宫廷王室,他在《饮膳正要》里记载了上百种宫延药膳食品,其中也有不少药粥,如用于“补脾胃,益气力”的乞马粥,就是用羊肉同果米煮成的稀粥;有治“阳气衰败,五劳七伤”的枸杞羊肾粥;有治“虚劳,骨蒸久冷”的山药粥等。在我国医药史上颇负盛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恒,他在《食物本草》卷五中专门介绍了28种最常用的药粥方。诸如绿豆粥、茯苓粥、苏子粥、竹叶汤粥等。此外,邹铉在《寿亲养老新书》中共收录药粥77方,为后人食治提供了一份宝贵的资料。
到了明朝,我国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曾说:“古方有药物、粳、粟、梁米作粥,治病甚多。”他长期走访民间后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药粥62方,并列了专节,对其主治、功用分别作了介绍。王棣、滕硕、刘醇等人撰的《普济方》中第257-259卷为食治门,以病为纲,共收集药粥180方,对每一粥方作了全面而详细的论述,是明初以前记载药粥最多的一本。高濂在《饮馔服食笺》中共收药粥谱38个,刘伯温在《多能鄙事》中共收药粥30方。
清代以后,研究药粥的医学家与学者就更多了。章穆在分析了药粥治疗疾病的道理后说:“盖诸药温凉补泻,性各不同,一饮下咽,总由胃气传布。病人胃气既不能速行,停留片刻,药之气味即殊。若其停蓄不行,变为酸水,尚何功效之有。惟以谷气助其胃,以热气速其行,而桴鼓之应,乃迥非汤剂所能及。此古人用粥治病之精理,千载无人道破者也。”王士雄所著的《随息居饮食谱》专门总结了食疗方面的经验,曹庭栋的《老老恒言》中介绍了102种粥,将药粥分别列为“上品、中品、下品”三类,光绪年间黄云鹤所著的《粥谱》一书中共载粥谱247个,是古时记载粥方最多的一份资料,他将所有的粥分为谷类、蔬菜类、植物类、卉药类、动物类等,并简介了每一种粥方的功用主治。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中讲道:“米虽常食之物,服之不甚有益,而参以药投,则其力甚巨,米可等为泛常而忽视也。”费伯雄在《食鉴本草》中按风、寒、暑、湿、燥、火、气、血、阴、阳、痰等项目进行分类,共载药粥方29个,吴仪洛的《成方切要》、张璐的《本经逢原》、汪昂的《医方集解》等都有药粥应用的记载。
延至近代,也还有些医家利用药粥治病,并取得较好的疗效。全国著名老中医岳美中,根据清代陆定圃《冷庐医话》中的黄芪粥治疗慢性胃炎,岳老还说“莲子、芡实粥治疗遗精与泄泻;扁豆红枣粥专补脾胃。”中医研究院沈仲圭老中医喜用“神仙粥”治疗感冒风寒暑湿头痛,初得病三日,服之即解。糯米半碗,水两碗,生姜5、6片于砂锅内煮沸,次入带须大葱5、6个,煮至半熟,再加米醋小半杯,入内和匀,乘热喝粥,以出汗为度,屡用屡效,非寻常发汗之剂可比。南京中医学院邹云翔教授,用“荷叶粥”治老年人高血压、高血脂症等,均收到颇为满意的效果。
已故名医张锡纯,积数十年之经验,对“山药粥”的应用,真可谓得心应手,灵活多变。他以“山药粥”为基本方,根据病情,创制了“珠玉二宝粥”、“二宝粥”、“薯蓣半夏粥”、“薯蓣鸡子黄粥”等。已故中医蒲辅周先生,用民间治疗疯犬咬中毒的“芫化根皮粥”颇有效验。“古用芫花根皮不拘多少,与糯米一杯、铜器一小具,三味熬成稀粥,空腹食之。”蒲老说:“此方是经验方,我亦用之有效。”
历代医家称脾胃为“后天”之本。因此,对脾胃的功能十分重视。在治疗上主张治疗必须顾脾胃勇怯,在推测预后时,认为“脾胃无损,诸无可虑。”如果“胃气一散,百药难施。”药粥疗法正是以补益胃气,顾护脾胃为原则。因此,对中老年人来说更加重要,作为药粥重要成分的粳米和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补脾胃,滋养“后天”的作用,前人对此颇多赞誉。《本草经疏》誉粳米为“五谷之长,人相须赖以为命者也。”
药粥还是一种便于服食的好剂型。千百年来,中药的剂型一般为汤剂和丸、散、膏、丹,近代发展了针剂和片剂。从中药剂型上探讨,药粥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剂型--粥型,它优点很多,第一,具有汤剂和流质、半流质的特点,不仅吸收,而且可养胃气,粥与药相得益彰,对老年人大为相宜。第二,与丸、散、膏、丹相比,既可适宜长久服食,无副作用,又可根据病情,药味灵活加减。第三,药粥大多以单味药与米谷同煮,有些药粥甚至可将药汁与粳米同人热水瓶中煮制,可谓制作方便,花钱不多,无论城乡都易于推广。
随着时代的发展,药粥也在发展。
首先,药粥逐渐社会化。随着药粥应用的推广,认识的深入,药粥作为一种食疗的方法,已从医疗走向保健,从家庭走向社会。为适应药粥向社会化、大众化发展,各地开设了众多的粥店,花色品种也比较丰富,而且冬夏有异,品种有别,功能不同。例如:春吃莱粥,夏喝绿豆粥,秋吃藕粥,冬令吃羊肉粥等。过去,北京前门外有一个专售荷叶粥的小店,每天早晨有很多肥胖病人排队购食,因为荷叶粥有较好的减肥效果。北京中医研究院沈仲圭老中医,早年在上海见民间小食店中有羊肉粥出售,吃后,他深有体会地称赞说:“羊肉粥价廉而味美,此平民冬日之食补妙品,体弱者日进一瓯,不稍间断,开胃健力,得益非浅。”
从全国来看,广州的粥品,名目繁多,风味独特。有艇仔粥、猪骨粥、生菜粥、八宝粥、糯米麦粥、明火白粥、蟛蜞粥、水蛇粥,甚至蛤蟆也被拿来煮粥。过去大新路和惠福路一带有几家粥店销售“蛤蟆粥”,把有毒的皮除去,再浸水漂干净,撕肉煲煮,味道鲜美,光顾的人不少。广州的某些粥品,除可饱肚和提供美味之外,尚有其它的医疗作用。如“去湿粥”,顾名思义,可以去湿;“坠火粥”能清火;“竹蔗粥”可以除热等等。在各种粥品中,最具特色和深受市民欢迎的还是生滚粥。熊熊的炉火,把粥煮得滚热,然后把调好味的新鲜肉块投入粥中,稍滚即可,味美而又卫生,不愧是粥中一绝,无怪乎每天早晚,广州的小食店或小贩摊档,都大卖生滚粥。而销售这类粥品,又当以“伍湛记”的历史悠久,质地上乘。“伍湛记”已更名“风光粥品店”,它所经营的及第粥、鱼片粥、肉丸粥、牛肉粥、鱼滑粥等味美甜鲜,生意自然很好。
其次,药粥逐渐商品化。为了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便于旅行携带和贮藏,目前有些地区已将滋补保健的粥品商品化。华南地区上市的“营养八宝粥”、“健脾八宝粥”、“椰汁八宝粥”、“绿豆爽”、“芝麻糊”等,美味可口,补身健体,而且食用方便。
最后,药粥逐渐国际化。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加入WTO,药粥产品的商品化、工业化发展,越来越加深了外国宾客对药粥的了解和认识。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很多追求长寿的人也来学习、自制一些药粥服食。近几年就有不少外国人经常买些中药,如枸杞、薏苡仁、山药、何首乌、肉桂等十来种,配合在一起,同米煮粥吃,以求滋养身体,益寿延年。在日本、东南亚各国以及港澳地区,开设丁很多药膳厅和粥店,供应多种花色的粥品,使中国药粥在国际社会中大放光彩,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综观古今和历代医家的反复实践证明:药粥确实能够防病治病,它虽系食疗小技,一旦经过名医之手,辩证选用,恰到好处,实属防病治病的良方。
最后再介绍粥疗诗一首:
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莲。要得皮肤好,米粥煮红枣。
治理血小板,花生衣煮饭。心虚气不足,桂圆煨米粥。
要治口臭症,荔枝与米烹。清退高热症,煮粥加芦根。
血压高头晕,胡萝卜粥灵。要保肝功能,枸杞煮粥妙。
防治脚气病,米糠煮粥饮。头昏多汗症,煮粥加薏仁。
便秘补中气,藕根很相宜。夏令防中暑,荷叶同粥煮。
若要双目明,粥中加旱芹。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