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统揽全局、深谋远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落实和发展,是顺应时代潮流、应对全球挑战、面向我国经济社会当前和长远发展需求做出的战略抉择。我们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意义,坚决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以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一、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世界上众多国家在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中,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 “资源型”、 “依附型”和 “创新型”。所谓创新型国家,就是指以科技创新为发展之本,依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国家。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它们的共同特征:一是国家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二是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在70%以上;三是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通常在30%以下;四是创新产出高。我国之所以要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但我们为此付出的成本、代价很大,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以环境的损耗为代价的。
第二,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按照党的十六大要求,到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但如果没有技术进步的支撑,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最终依靠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才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唯一安全可靠之路。
第三,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实现自主发展的需要。当前,世界经济和科技正在走向全球化,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速度加快,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世界市场竞争激烈,社会变动快速而不稳定。我国要顺利地实现发展的战略目标,要将发展的机遇和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加强国家的核心竞争能力,而自主创新能力就是国家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强调自主创新绝不是排斥对外开放。相反,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更加主动地进行对外开放活动。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拥有的科技基础和面临的挑战
1、我国具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
第一,我国拥有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
第二,我国有充足的科技人力资源。
第三,我国已具备了比较强的科技实力。
第四,中华民族重视教育、辩证思维、集体主义精神和丰厚的文化积累,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宝贵财富。
2、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但我国的科技水平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与我国发展需要相比,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投入不足。用于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强度,我国201*年占GDP的比重为1.2%,美国、日本和韩国分别为2.7%、3.9%和2.9%。
二是创新能力不强。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只相当于美国和日本的三十分之一,韩国的四十分之一。
三是对自主创新认识不深。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的经费投入比例,我国为1:0.08,韩国和日本分别为1:5和1:8。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和灵魂
1、正确理解和把握自主创新的内涵
何谓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包括三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原始创新,二是集成创新,三是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再创新。所谓自主创新,就是通过原始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通过集成创新,把各种相关技术加以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在引进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后再创新。这三者是一个完整有机的组成部分,不可厚此薄彼。
总之,自主创新不等于“纯国产”,核心技术并不都是源自本国的技术发明,也可以是引进技术的集成创新,也可以是引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在国力和科技实力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应在优势领域进行原始创新,在追赶领域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实力和能力。
2、努力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涉及到体制、机制、文化、国民素质等诸多方面和层次的复杂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和实现自主创新,需要国家、企业和全社会共同努力。
第一,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
首先,要确立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决策主体具有其客观规律性,因为科技创新能力不仅在于能产生什么样的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在成果转化、产业化应用和市场开拓方面,企业具有把选择适合市场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先天优势,有直接面向市场并了解市场需求的灵敏机制,有实现持续的科技创新的条件。
其次,要重视市场在创新中的导向作用。先进的技术不等于市场需求,所以创新成功与否,要最终在市场上体现其价值和效益。
再次,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之路。多年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已经积蓄了深厚的科技力量,不仅是科技人才的集散地,也是科技力量的“中心地带”。
第二,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 由于自主创新具有很强的外部推动性,而且部分全局性、战略性科研课题缺少市场需求,因而政府应当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或者根据国家利益目标,对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创新活动给予积极鼓励和引导,不仅非常必要,而且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政府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是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的法规体系,以保护和规范企业的创新行为。
二是制定一系列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具体政策措施。科技与经济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轮子。科技与经济结合,与社会发展的结合更主要的还是要通过政策的协调。
三是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对涉及产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自主创新项目进行筛选、整合与投资。
第三,要夯实自主创新的人才基础。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是科技创新以及企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企业的创新能力源于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因此,要大力倡导科技人才到企业就业或自行创业,鼓励企业探索股权、期权等激励方式吸引科学家和工程师到企业创新创业,不断壮大技术创新队伍。从根本上说,夯实自主创新的人才基础在教育。
第四,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创新不仅是一种行动和方法,而且也是一种思想和文化。只有优秀的文化才能引导产业向优秀的方向进化。所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他强调,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只有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氛围中,才能培养造就一大批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如果对创新过程的每一步过分苛求,就容易压抑甚至扼杀创新精神。
我们相信,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聪明才智和具备了强烈创新觉悟的广大民众,在党和政府强有力的组织推动下,必将逐步构建起更灵活有效的创新机制,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一步一个脚印走好自主创新之路,清清细流,必成百川之势。中国的未来必定更加辉煌。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