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讲座:美好人生从心理健康开始

讲座:美好人生从心理健康开始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6-23 11:39:40 | 移动端:讲座:美好人生从心理健康开始

点击查看更多: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得体会

美好人生从心理健康开始

很多人认为:没病没痛,能吃能睡,这就是健康。对不对?这只是说你的肉体没有问题,如果我们说一个人“一丈柴九尺无用”,这丈柴没病没痛,能吃能睡,你说他健不健康?不健康,健康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状态,不仅仅是没有病。那么健康是什么呢?

1948年,WHO(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都趋于完满的状态”。这表明,健康既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

是不是说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不错就是健康呢?会不会还漏掉什么?如果一个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但是他十恶做尽,机关算尽,坏事做尽,好人害尽,健不健康?也不健康。所以1989年,WHO在宣言里把健康定义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1999年,WHO新制定的健康标准是:躯体健康方面:1)吃得快;2)走得快;3)说得快;4)睡得快;5)便得快。心理健康方面:1)良好的个性;2)良好的处世能力;3)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一、心理健康是什么

健康知道了,那心理健康又是什么?不能满足于没有问题,而且还要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这才是心理健康,十全十美是不可能。最起码要没有心理问题,第二是状态良好,心情愉快精神爽,能有效对付各种心理压力;第三是最高层次的,高心理效能的理想状态,在各个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理效能。大家要看清楚是理想状态,是值得追求但不要希望能达到的状态,尤其是接下来要讲到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如果照标准来看,你一辈子也见不到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这些标准目的是鼓励你,努力去达到这种状态。还有心理健康是有等级的,它是连续性的,华南师范大学心理教授莫雷认为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分为严重病态、轻度失调、常态和很健康四个等级。其实在轻度失调和常态之间还有一个水平,叫心理不适,就是心理不舒服,而且要经常的不舒服,偶尔不舒服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

知道了心理健康是什么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知道怎么样才是心理健康。

第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很多,我选出一些最出名和大家关系最密切的看看。前面已经说过,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衡量是否健康的标准,而且为我们指明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每一个人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作不同程度的努力,都可以追求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不断发挥自身的潜能,让自己从正常向健康发展,从健康向更健康发展,最终成为一个完满的人。

一、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提出心理健康的4个标准:(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要做到心理正常比较容易的,有幸福感就行了,而要健康就要四项具备。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觉,什么是幸福呢?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也就是说你觉得幸福你就幸福了,什么样的人比较容易觉得自己幸福呢?国外在经过多次调查后发现,幸福的人有四大性格特征,首先,幸福的人自尊,对自己多持肯定的态度,其次,幸福的人自制力很高,克服困境的能力也较大,第三,幸福的人很乐观,对生活所求甚少,所以常有意外的惊喜,第四,幸福的人多外向,易与他人共处,有较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幸福生活的一个标志。

二、我国心理学家王登峰提出的标准:

(1)了解自己,悦纳自己;

(2)受他人,善与人处;

(3)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改变现实;

(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6)人格完整和谐;

(7)智力正常;

(8)心理年龄符合年龄特征。

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提出来的标准:

(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价自己的能力;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的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这些标准主要是针对成年人,高中生听起来可能感觉很遥远,下面还有一个是专门针对高中生提出来的,对照一下,自己是不是这样的人。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1.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

学习是中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心理健康的学生是能够进行正常学习的,在学习中获得智力与能力,并将习得的智力与能力用于进一步的学习中。由于在学习中能充分发挥智力与能力的作用,就会产生成就感;由于成就感不断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乐学感,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具体地说,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表现在六个方面。

(1)体现为学习的主体。心理健康的学生,时时处处表现出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和积极的探索者。

(2)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心理健康的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并从中增强对自己的信心,充分相信自己具有学习的能力。

(3)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合理使用体脑,顺应大脑兴奋和抑制的活动规律,注重一定的运动调节,能借助体脑获得智力与能力的更好发展。

(4)从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每个人都有幻想,心理健康的学生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幻想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且在时间上比较短暂,不会妨碍其学习和人际交往。

(5)从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健康的学生能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进行合理的调节。

(6)从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心理健康的学生会制定学习计划,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经常复习、预习功课,长期坚持努力学习,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

人总要与他人交往并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等方面。学生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直接体现了其心理健康水平。在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康表现在五个方面。

(1)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心理健康的学生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既重视对方的要求,又能适当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保证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2)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心理健康的学生不会以表面印象来评价他人,不将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人,而是客观公正地了解和评价他人。

(3)关心他人的需要。心理健康的学生知道只有尊重和关心别人,才能得到回报。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在相互信任、尊重和关心中才能获得发展。这就是“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的道理。

(4)诚心地赞美和善意地批评。心理健康的学生不是虚伪地恭维别人,而是诚心诚意地称赞别人的优点。对于对方的缺点也不迁就,而是以合理的方式加以批评,并帮助其改正。

(5)积极地沟通。心理健康的学生对沟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在沟通中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他们沟通的方式是直接的,而不是含糊其词,在积极的沟通中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友谊。真诚的友谊意味着健康。

(6)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心理健康的学生能与人和谐相处,亲密合作,但不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人格,即在保持个性和差异的前提下亲密合作。

3.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人了解自己,并悦纳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需要。他们既不自卑,也不盲目自信;他们经常进行自我反思,看到自己的长处,更能容纳自己的不足,并寻求方法加以改进。心理健康的人常常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1)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心理健康的学生必须学会正确地评价自我,不为他人的议论所左右,能够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从而逐渐成为自信、自尊、自爱、自重的心理健康的人。

(2)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心理健康的学生能经常反躬自问:“我在某方面的情况与别人相比怎么样?”他们除同周围的人相比较之外,还常与理想的自我相比。心理健康的学生把别人当成自己的一面镜子,能虚心地;批判地接受别人的评价,从中认识自我。

(3)及时正确地归因。及时而正确地归因能够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因为学业成绩或工作成果通常反映了一个人能力的大小或努力的程度。但如何归因呢?是归因于运气、教师教得怎样、有否提供条件等客观原因,还是归因于主观的能力与努力的程度?心理健康的学生,主要归因于主观。

(4)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心理健康的学生不断扩展自己的生活范围,从中不断地充实自我,超越自我,悦纳新的自我。

(5)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心理健康的学生,善于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目标的难易程度,把抱负水平定在既有一定的实现把握,又有可能冒失败风险的层次,以此激发自己努力进取。

(6)具有自制力。心理健康的学生善于为既定的目标而克服困难,迫使自己去完成应当完成的任务;善于抑制自己的其他不良行为和冲动,遇到挫折不忧郁、不悲愤,镇定对待,分析根源,保持乐观态度。

这就比较全面的描述了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应该是怎么样的。要全面地了解心理健康,还需要我知道第三点: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第三,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下面几个:

(一)生物因素

遗传 、性别与年龄、体质 、疾病

(二)自然环境因素

天气、空气质量、噪音、拥挤、色彩

(三)心理社会因素

1、早期经验与家庭环境

2、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

3、心理冲突和挫折情境

4、人格特征与行为模式

5、认知模式

(一)生物因素

1、遗传

中国有句古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会打洞。这就是遗传,中国人很早就知道,西方人到了20世纪才开始研究遗传。遗传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气质,气质类型主要是由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性决定的,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性通过遗传基因从亲代传递给子代,所以,血缘关系相同或相近的人比无血缘关系或血缘关系疏远的人,无论是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征或气质特征方面,都要接近得多。

性别年龄也有关系,以精神病为例,从性别上看,女性比例较男性为高,约65%左右;从年龄上看,20岁左右的青少年约占75%,40岁以上的约占20%,其它年龄段的患者占5%左右。总以精神病为例好像不大好,我们来看正常的人吧。

高中学生中,女性心理健康状况比起男性更令人担忧,特别在抑郁和恐怖方面问题更严重,表现为女生比男生情绪更加容易低落苦闷,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对各种事物例如人群、学习、交际等更容易产生恐惧感。

体质也会影响心理健康。许同海,李少铎通过对陕西省6所高等院校学生864名进行测试和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个性类型

体质好生

体质差生

乐群兴奋型

24.8%

3.6%

持强果敢型

27.4%

1.2%

聪慧紧迫型

22.4%

20.6%

自信安定型

19.3%

8.2%

从众随和型

18.2%

24.5%

忧柔怯懦型

2.7%

42.8%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积极的个性类型中,体质好的学生要比体质差的学生占的比例高得多。体质好的学生不仅心理健康指标相对较高,而且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相对较高。

(二)自然环境因素

噪音

研究表明,噪音条件下,人们易出现烦躁不安、疲劳、迟钝,甚至是严重的焦虑状态。长期的噪音可使人的性格特点发生改变,并使人的攻击行为增加。其实这个实验我们也可以做,你学习时别人朗读英语背诵课文唱歌跳舞,你感觉如何?一定很烦。研究继续,你受不了大叫一声:不要吵。那个人装作没听到,继续歌唱伟大的祖国。接下来你有什么反应:再吵我就对你不客气。所以大家尽量不要制造噪音,不要影响别人的心理健康。

拥挤

一个人至少也需要0.6平方米以上的私人空间,如果人的这个私人空间由于互相拥挤而受到破坏,人就会亢奋、烦躁。美国一位学者把人所需要的一定空间领域称为"人体缓冲区",如果经常有人入侵自己的这一区域,人就会紧张、焦虑、烦躁,情绪失调,甚至失去自制,产生攻击行为和暴力事件。大家知不知道,考试时为什么要把前后左右的桌子距离拉大呢?其一防止作弊,其二让你们的水平更好发挥出来。因为拥挤会影响人的学习能力,人们在拥挤状态下的学习能力智力活动会降低。

生物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比较小的,最大的影响因素还是下面这个。

(三)心理社会因素

1、早期经验与家庭环境

中国有古话:三岁定八十,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可以看出早期经验的巨大影响。英国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的教授卡斯比为这种说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3岁幼儿进行了面试,每名幼儿都被问了22个行为特点方面的问题。根据面试结果,这些幼儿被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5大类。201*年,也就是当他们26岁时,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当年被认为“充满自信”的幼儿占28%。小时候他们十分活泼和热心,为外向型性格。成年后,他们开朗、坚强、果断,领导欲较强。40%的幼儿被归为“良好适应”类。当年他们就表现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到26岁时,他们的性格依然如此。当年被列入“沉默寡言”类的幼儿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类。如今,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导致自己受伤的事情。10%的幼儿被列为“坐立不安”类,主要表现为行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如今,与其他人相比,这些人更易于对小事情做出过度反应,容易苦恼和愤怒。熟悉他们的人对其评价多为:不现实、心胸狭窄、容易紧张和产生对抗情绪。还有14%的“自我约束”型幼儿长大后的性格也和小时候一样。这是性格上的影响,智力也一样。对婴儿和动物的研究表明,那些早期接受丰富刺激、受到良好照顾的个体长大后智力能力发展都比较好,而在贫乏、单调的环境中成长的小孩,能力就比较差。

早期经验更多的是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

妈妈在怀孕时就已经开始影响小孩的心理健康。英国研究者发现,小孩先天畸形、很大才会走路或说话,还有活动过度(多动症),这些问题严重的儿童,他们的妈妈在怀孕时就经常和别人吵架。

当然,早期经验也有好的影响。澳大利亚一家医院进行一个几十年的研究,结果发现,35名怀孕期间每天欣赏音乐的妈妈,他们的子女中有7个成了音乐家,2个成了舞蹈演员,其余孩子也有良好的乐感。

家庭环境的影响,这里有一首小诗可以说明。

如果孩子生活在指责中,他学会责备;

如果孩子生活在仇视中,他学会争斗;

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学会害怕;

如果孩子生活在怜悯中,他学会自馁;

如果孩子生活在嘲笑中,他学会羞愧;

如果孩子生活在妒忌中,他学会嫉恨;

如果孩子生活在羞辱中,他学会自卑;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宽容中,他学会厚道;

如果孩子生活在表扬中,他学会赞赏;

如果孩子生活在接纳中,他学会友爱;

如果孩子生活在肯定中,他学会自珍;

如果孩子生活在赏识中,他学会立志;

如果孩子生活在共享中,他学会慷慨;

如果孩子生活在诚实和公正中,他学会什么是真理和正义;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学会信任自己和他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挚爱中,他学会热爱我们所生存的这颗星球;

所以,请问呀请问:我们的孩子究竟是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父母的养育态度对你们的性格影响也相当大,尤其是母亲。研究表明,如果母亲对孩子是左边这些态度,那么孩子往往就会有右边相应的性格。

母亲的态度     孩子的性格

支配 消极、缺乏主动性、依赖、顺从

干涉 幼稚、胆小、神经质、被动

娇宠 任性、幼稚、神经质、被动

拒绝 反抗、冷漠、自高自大

不关心 攻击、情绪不稳定、依赖、服从

专制 反抗、情绪不稳定、依赖、服从

民主 合作、独立、温顺、社交

2、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

生活事件是指日常生活中人们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就是指使生活发生变化的一些事情。各种各样的生活事件都会给人的心理造成压力,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学家1967年对43件生活事件进行了评定,计算出每一种生活事件给我们造成的压力,叫做社会生活再评定量表。我们来看前10个。

生活事件 压力平均数

1、配偶死亡 100

2、离婚 73

3、夫妻分居 65

4、服刑 63

5、轻近家人死亡 63

6、受伤或生病 53

7、结婚 50

8、失业 47

9、复婚 45

10、退休 45

这些是针对成年人的,跟高中生关系不大。下面这些就是针对高中生的,引起高中生压力的生活事件。最高的五个分别是:1、考试成绩不够理想,2、在学习上落后于其他同学,3、害怕考不上大学,4、考试要争取好名次,5、父亲或母亲的期望。

最低的五个依次为:1、青春期生理变化,2、自己的外貌,3、目前自身的家庭经济状况,4、生病,5、没有钱买自己想买的东西。

3、人格特征与行为模式

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关系比较大,往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总是和某些性格密切相关。

强迫性神经症,其相应的特殊人格特征成为强迫性人格,表现为谨小慎微、求全求美、自我克制、优柔寡断、拘谨呆板、敏感多疑、心胸狭窄、责任心过重和苛求自己等;与癔病相联系的人格表现为富于暗示性、情绪多变、容易激动、沉于幻想、自我中心和爱自我表现等;精神分裂症被认为与孤僻离群、多疑敏感、情感内向、胆小怯懦、喜欢幻想等人格特征密切相关。

还有一个A、B人格类型。其中A型人格的冠心病发病率是B型的两倍以上,并且易患强迫症、焦虑症、高血压等其他的心身障碍。所谓A型人格的典型表现是:好胜心强,事业心强,雄心勃勃,有强烈的时间紧迫感,凡事求成;B型人格则表现为:心地坦荡,不争强好胜,从容不迫地做事,较宽容,易合作等。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B型人格更有利于身心健康,但不大容易成为杰出人物,比较适合做一个健康快乐的人,但是不要去羡慕别人的伟大杰出。

如果个体具有某种特殊的人格特征,那么只要有较轻微的刺激因素就有可能导致相应的精神疾病。所以有这些人格特征的人就要注意:第一,尽量去改善这些特征,完全可以改善;第二尽量避免刺激。

4、心理冲突和挫折情境

5、认知模式

点击查看更多: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得体会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讲座:美好人生从心理健康开始》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77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