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读《梁家河》有感

读《梁家河》有感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6-24 19:17:27 | 移动端:读《梁家河》有感

点击查看更多:学习《梁家河》有感

“我人生的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说。一本160余页左右的书,2112亩的土地,随着滚滚历史的车辙驶向我们,它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心,正如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样的家国情怀,只有历经磨难才能谱写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动人华章。

梁家河是初心的起点。1968年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总书记怀揣着对革命圣地的憧憬来到了延安,然而当现实展现在眼前,美好的想象被现实击碎,在当了一次“逃兵”后,他决定扎根于此。在梁家河的七年时间,总书记谨记父亲的教诲,摸索出自己与村民相处的法宝---“团结观”。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急村民之所忧,想村民之所盼,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也从群众中找到了奋斗的方向和价值。这七年,在经历了身体上的磨练和心理上的历练,也是总书记在梁家河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人民的起点,正是这七年的艰苦磨炼,形成了总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不变初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强毅力,“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团结思想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博大情怀。

梁家河是成长的驿站。总书记来到延川县梁家河村带领村民打坝淤地、发展沼气、修筑梯田、植树造林,在村里建立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等,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在这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岁月里,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的知识青年,到乡亲们眼里能吃苦、爱读书的好后生,再到为群众办好事、干实事的大队支书,总书记在这里得到了受益终生的东西。在总书记的心中,做干部就要务实真干,要为群众做实事。时任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带领其他知青与梁家河村村民打淤地坝,修筑梯田,打坝大部分都在冬季农闲时节,乡亲们都怕冷不想下水,每次他都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在他的带领下梁家河村建成了14座淤地坝,这么多年一直是梁家河村旱涝保收的聚宝盆。小康不小康,关键靠老乡,我们基层政府要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立下愚公之志,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像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一样,办好群众的每一件事,争取让贫困村顺利脱贫摘帽,也让村里的“家人”们,早日过上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

梁家河是动力的源泉。由贫穷落后的陕北小山村到如今样貌大变的“最美乡村”,梁家河的变化中贯穿着一种重要的精神——梁家河精神。梁家河精神是矢志不渝的信念、真挚为民的情怀、务实担当的品格、带头实干的作风。这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知青们创造的时代精神,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精神。这些精神应成为我们基层政府党员干部奋发向上的行动指南,也是服务人民的动力源泉。七年的艰苦岁月,总书记坚守梁家河,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从来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学习梁家河精神,就是学习梁家河蕴含的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的崇高精神,深学、细照、笃行,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加快推进“强富美高”新程桥注入不竭的动力。

点击查看更多:学习《梁家河》有感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读《梁家河》有感》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79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