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无情的岁月,有情的人——《暗算》读后感

无情的岁月,有情的人——《暗算》读后感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05 13:29:00 | 移动端:无情的岁月,有情的人——《暗算》读后感

无情的岁月,有情的人——《暗算》读后感 本文简介:

黄癸寅《暗算》是作家麦家创作的一部关于密码破译的小说,整本书讲述的是中国情报机构701的特殊人群的特殊生活,书写了当个人身处黑暗空间时的神奇表现。那一个个破译密码的故事是充满悬念、充满神秘的,既传奇又曲折。同时,麦家用其简洁而有力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丰富而细致的心灵世界,为我们刻画了这无情的岁月

无情的岁月,有情的人——《暗算》读后感 本文内容:

黄癸寅

《暗算》是作家麦家创作的一部关于密码破译的小说,整本书讲述的是中国情报机构701的特殊人群的特殊生活,书写了当个人身处黑暗空间时的神奇表现。那一个个破译密码的故事是充满悬念、充满神秘的,既传奇又曲折。同时,麦家用其简洁而有力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丰富而细致的心灵世界,为我们刻画了这无情的岁月中那一个个有情的人。这一切,引人遐想。

茅盾文学奖对《暗算》的介绍是这样写道的:“麦家的写作对于当代中国文坛来说,无疑是具有独特性。”在我看来,这一独特性主要表现在麦家在创作时采用了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叙述方式,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做法,即通过直接引用采访者的语言和作者本人的语言来进行描述,通篇的故事情节具有极强的连贯性,在叙事风格上采用了通俗的流水式,书中的几个故事截然不同,看似毫无联系却又紧密相关,从而将整本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麦家的小说具有奇异的想象力,构思独特,巧妙地在读者阅读时引导其走向宽广的世界,探索人内心深处的那个真我,这一过程总能给予读者意想不到的惊喜。

《暗算》由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就只用了三种人的身份构成,分别是阿炳的《听风者》、黄依依的《看风者》和钱之江的《捕风者》。麦家凭借彼此独立的“三部曲”将这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特殊岁月演绎得淋漓尽致。

《听风者》采用的是一人主角的模式,而这个主角是个瞎子——瞎子阿炳。阿炳是个天才,为了侦破敌国的密码,阿炳从陆家村被带到了破译局。阿炳的主要工作是他需要从一千多组摩斯密码中听出敌方的电台,听出敌方的电台后交给专门的破译者去解迷,从而为国家的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信息。进入破译局后,阿炳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破掉了敌方的电台。但这样的一个天才却是极其敏感的,他认为自己是不容质疑的,他不愿意别人去否定他的任何一个判断。或许他这一特性在常人看来如同疯子一般,但他却倍受大家尊敬与膜拜。因而,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这一缺点便是经不起任何的打击。因此他在他的妻子背叛他的时候,毅然决然地走上了自杀的道路。这一章节读起来让人感觉像是一个传奇,而不像是一个故事,它吸引读者的地方正在于其独有的传奇性。抛开其传奇性,我首先想到的便是,哪怕一个人拥有着堪称完美的能力和优点,在这无情的岁月中,他自身的缺点很可能是致命的,而同时具备这两个特点的人是极具戏剧性的,这种戏剧性正是读者乐意看到的,对读者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看风者,在小说里是那些密码破译工作者的代名词。在《看风者》这一篇章里,主角叫做黄依依,她原本是一名海归的数学家。在她的人生经历里,她对于两性之间的事情是看得过淡的。但与此同时,她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女子,当然这一点是带有私人的原因的。在这一篇章中,最令我感到可惜的是,黄依依与安在天的爱情故事悲剧。虽然最后黄依依因为争夺别人的丈夫而被情敌失手杀死了,结局并不美好,但她向人们展示了女人的天性,对那个时代的女人来说是一种人性的解脱。相较于《听风者》,《看风者》没有了传奇,有的是性格,是挣脱时代束缚的天性,岁月无情,人却有情。麦家对这段故事的创作更偏向于感性的叙述,通过感性的叙述,塑造了一个有深度的黄依依,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作者本身爱欲的化身。通过文中的对白,我们可以看到黄依依和安在天的交锋,也可以感受到两人浓浓的爱意,可见作者的功力深厚。

最后一部分是《捕风者》,通过描写钱之江为了搞到谍报而乔装打扮,深入虎穴,最终不惜牺牲自我将情报送了出去,反映了情报工作人员的工作是危险与困难同在的。这一篇《捕风者》彻彻底底打破了我对它的想象和期待。它注重铺陈,讲究逻辑,巧设悬念,交织不清。更甚的是作者在一开篇就告诉了读者谁是“内鬼”,尽管知晓了事情的真相,却还是想要继续看下去,继续探索。

这一整本书看下来,于我而言,这书中的各色各样的人物的献身精神让我无比崇拜。在这个世界上,岁月或许对这一特殊人群来说是无情的,尽管如此,人却是有情的。这一特殊群体中的每个人都是各有所长的,他们能够很恰当地发现自己的长处是什么,并将其充分发挥,那么终其一生,哪怕在自己人生的最后,仍然被自己粗粝的命运暗算了,也没有白白地来人世走一遭。正如同主人公在书中所说的那般:“我们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是保证党和国家安全的生命线。既然选择了它,也就选择了一种革命的人生。个人的利益、愿望、理想、前途都变得不再重要,像宇宙之中的尘埃,都要服从于革命的需要。”故而,无论是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还是对这世界上一个个渺小的个体的人,最重要的,不是自己拥有了什么,而是自己创造了什么,自己奉献了什么,自己为这个匆匆走过的人世留下了什么。

除此以外,小说还强调了一个词——“孤独”。这一份孤独,对于这一特殊群体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这是一群与众不同的群体,面对着必须要永远保密的人和事,哪怕是面对自己最亲近的家人,都是这一生也不能说出去的秘密。这一份孤独,充斥着701的各个科室的每个角落;这一份孤独,对外界来说是无法感触到的;这一份孤独,对常人来说是无法理解的。《暗算》这一书中所描写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极端的,有极端的天赋,有极端的勇敢,也有极端的聪慧。然而这所有的所有,在这些极端的人的极端的人生中,所追求的永远是超越,超越自己的极端,他们所向往的是一个“超我”的境界。这一点在他们对周遭事物的无限的处理上有着形象的体现。而这种向往“超我”的境界,这种勇于超越自己的精神,不正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的吗?现世的我们,在这个光怪陆离的时代中,正应该有一种奉献的精神,我们应该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应对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上的挑战,所谓“傲气如梅,伫立寒霜;清苦像茶,别有暗香”,哪怕岁月无情,有情的人将不负韶华。

有些著作往往会因为故事整体的篇幅太大,故事盘根错节,让读者在阅读时出现读到后面却忘了前面的情况。但《暗算》不会,仅仅通过这几个主人公,整本书的框架就会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暗算》通过包括“麦家”在内的七个“我”来讲述整个故事,层层铺垫,步步设疑,充满想象,引导读者跟着故事的脉络走,最后在揭开真相的面纱的那一刻将所有的已知和未知展现在读者眼前,这样的阅读过程无疑是享受的。麦家自己也说道:“我对《暗算》的结构蛮得意的,《暗算》是一种‘档案柜’或‘抽屉柜’的结构,即分开来看,每一部分都是独立的,完整的,可以单独成立,合在一起又是一个整体。这种结构恰恰是小说中‘701’的结构。作为一个秘密机构,701的各个科室之间是互为独立的,互相封闭的,置身其中,你甚至连隔壁办公室都不能进出。换言之,每一个科室都是一个孤岛,一只抽屉,一直档案柜,像密封的罐头,虽然近在咫尺,却遥遥相隔。这是保密和安全的需要,以免‘一损俱损’,一烂百破。《暗算》中五个篇章互为独立,正是对此的暗示和隐喻。也可以说,这种结构形式就是内容本身,是701这种单位特别性的反映。”的确,对于《暗算》来说,形式就是内容。

正如作品的名称“暗算”两字一样,这一特殊人群的命运是可悲的,他们从事着伟大的事业,却不得已在黑暗中生活,岁月是无情的,在暗算别人的同时,也被自己暗算了。在故事中思考人生,从而在故事中探索生命的意义,这一点,麦家做到了,这足以说明这部小说是成功的。麦家就是要每一个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在这无情的岁月里绝望地生活,让这群有情的人在大大的绝望里小小地努力着,这便是作品创作所隐藏的初衷。

读完整本书,总有一种非常奇怪的感觉,那就是麦家将他作为一名作家的能力一分为三了,随后分别以三种完全不同的极致的状态赋予三段故事完全不同的灵魂,这便是其创作的独特性。我认为,《暗算》不能拆开来看,因为他们所代表的是作者的“自我”、“本我”和“超我”,三者缺一不可,艺术性地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向我们传达了“暗算”的精神核心和创作初衷——无情的岁月,有情的人。

无情的岁月,有情的人——《暗算》读后感 本文关键词:的人,读后感,暗算,有情,无情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无情的岁月,有情的人——《暗算》读后感》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8025.html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