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严格按规定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减少机构数量和领导职数,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近日,记者调查全国24个省级行政单位中250个地级市的副市长数量。结果显示,尽管各市经济、人口规模存在巨大差异,但6-8名副市长几乎是“常态配置”。(11月25日 新华网)
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官员副职“多如牛毛”早已不是什么“亘古奇闻”了,群众对此更是“司空见惯”,媒体多次呼吁精简领导职数,中央也数次提出改革,可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收效甚微。据新京报记者调查,抽取我国250个地级市共有1750个副市长(不含挂职副市长),平均每个地级市配置有7名副市长。如此豪华的地方政府副职配置,真可谓“阵容齐整”,令人“瞠目结舌”。
不可否认,如此“臃肿”的副职阵容必然造成许多“意料之中”的问题。一方面副职增多造成资源的浪费,增加行政成本,增加一个副职意味着人员、开支的增加,谈何高效节约;另一方面领导多腐败奢靡现象也容易滋生,权力也容易腐化变质,权力运行透明化、部门运作规范化也就无从谈起。
副职超编扎堆,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官本位”思想造成的官位扩张。表面上看副职的设置是为了公共利益,但实际上每一个副职都难以脱离部门利益,尤其是部门领导利益的纠葛。如果削去副职职位,意味着斩断了许多人的“锦绣前程”,可谓“费力不讨好”,所以政府部门不仅不愿削减,还会想办法为下级谋取更多职位。再加上目前对领导职数监督不到位,具体的、可操作的监督法规以及配套监督手段匮乏,最终纵容了副职的膨胀。
要改变这种现状,上至中央,下至地方,都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借着群众路线开展之际,乘着部门整改之风,以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为契机,开展清理排查,使机构精简落实到位。在作风上想办法、出重拳纠正“官本位”,强调入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要一味贪图传统腐化的“加官进爵”思想,树立正确的从政为公理念;在制度上敢于清除传统桎梏,打破区域利益格局,严格执行相关制度规定,不讲人情、不留情面、不看眼色,督导部门职位精简落实情况。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各级政府部门更应清醒的认识到,职位精简是一场长期艰苦的攻坚战,要拿出“水滴石穿”“铁杵成针”的毅力,才能打赢这场整改战役。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