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报告体会 > 心得体会 > 观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 10篇

观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 10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05 13:38:58 | 移动端:观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 10篇

观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 10篇 本文简介:

观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1中央广播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已经全部播完。短短的十二期节目,给我们带来的收获却是十分丰厚的。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同时引古论今,通过运用典故,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发展,这也是

观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 10篇 本文内容:

观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1

中央广播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已经全部播完。短短的十二期节目,给我们带来的收获却是十分丰厚的。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同时引古论今,通过运用典故,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发展,这也是平“语”近人的精髓所在。

第三期节目中讲到“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再一次深刻强调了“德”的重要作用。中国自古以来非常重视立德,无论是在治国理政当中,还是在人一生的成长当中,德是根本,是居于首要地位的。那么,我们应该立什么德呢?习近平总书记讲过,“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从古人的“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到当下的24字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是从道德层面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构建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重大问题。

那么怎样立德呢?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把立德摆在首位。一个人是否为可用之才,不仅仅看能力,更要重视德行。选人要德才兼备,用人要以德为先。其次,要注重积累。俗话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立德也一样,每位公民都应从自身做起,从自己身边做起,从一件件小事做起,积少成多,一点一滴注重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第三,要学以立德。党员干部要加强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与整体素质,并做到学以致用,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最后,国家与社会要重视。可采取积极鼓励政策,确保以立德为先。

立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好的德行养成贵在坚持。尤其是广大党员干部,更要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认真开展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我们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让我们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观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2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中第三集《国无德不兴》以立德为主题,主要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选取了总书记常用的“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典故,从崇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明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修德――勤学、明辨、笃实三个维度,通俗易懂地讲明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明大德,铸牢理想信念。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坚定立场。明大德,首先要牢固理想信念、坚强党性修养。在边远地区虽然自然条件艰苦,但却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斗争的第一战线,一代又一代援藏干部和本地各族干部,身处高原,身心经受考验,始终无私奉献、艰苦风斗,正是因为有强大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党性修养。反观之,现在仍存在部分领导干部在大问题和关键问题上,不敢担当,不敢亮剑,并且在大是大非面前摇摆不定,在政治风浪考验面前迷失方向,在诱惑面前沦陷失守等失德的现象。因此,要把牢理想信念,砥砺坚强党性,站稳政治立场,经得起考验,抵得住诱惑,是领导干部必须修好的大德。

守公德,强化宗旨意识。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领导干部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干部守公德的第一标准是必须一心为人民服务、给群众办事。当前仍有部分党员干部不给好处不肯办事、谁给好处为谁办事。因此,要紧盯作风建设,进一步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和处理效率,让以权谋私无所遁形。守公德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严私德,倡导克己奉公的操守。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遵守社会公德,我想这是每一个公民在享受社会主义社会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应尽的义务。对于每一位共产党员而言,守公德就是要在遵守党的宗旨前提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脚踏实地的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特别是一些在基层一线奋斗的干部,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尽管条件极其恶劣,处境极其艰难,也从不曾放弃守岛任务,从不曾抱怨过半分,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为时代的前进做无悔的奠基石。因此,严私德必须严以律己,保持廉洁操守,筑牢道德底线,不逾矩、不越轨。私德简单来讲,就是私人领域的道德,就是私人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风尚、品质和习惯。对于党员干部来讲,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严把“私”字、做到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严格遵守“八项规定”,抓好“四风建设”。

明大德是方向、守公德是准绳、严私德是守则,三者相辅相成。只有将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才能牢固兴国之路、立身之本、从政之基,始终做到忠诚、勇敢、担当,自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推动新时代的中国巨轮扬帆起航,这就需要更多德才兼备的勇敢者涌现出来。这将是国之所望、民之所幸。

观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3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四集《国之本在家》,这一期节目的主题是“关注家风”。

在这一集中有“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爱子,教之以义方”,也有“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而更让我感触的一句话却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其中的“积善”更是发人深思。

积善最简单的反映就是一个人的德行操守,而德的培养又来自于家庭,来自于父母,这就是说一个优良作风家庭的孩子能够更容易培养好的德行,也更能够在为人做事的过程中积善。从个人来说,一个人“积善”还是“积不善”,关乎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站得更远一点,人是群居动物,他们是互相影响的,家风的不好也容易导致政风和党风滋生出不良之风,这就回到了重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问题上。

说到家风,曾国藩是一个传奇,他的家族同样传奇。两百多年来,曾氏后裔有成就的多达200余人,大多成为学术、科技、文化领域的精英。古人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俗语也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然而,曾氏家族绵延十代,至今没有出现过败家子,堪称中国家族史上的奇观。其中的奥秘究竟何在?答案就在曾国藩家风里。曾国藩家训的内容很多,而尤其值得当代人注意、重视和借鉴的是深知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他要求家人做到的一切,自己都先做到了,而且做得最好,其本身就是一部最具说服力的教科书。

而现在很多父母一下班回家不是看电视就是低头玩手机,却要孩子认真读书努力学习;自己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却要孩子发愤图强出人头地;自己把生活经营得一地鸡毛一团糟,却要孩子样样精通无所不能。当孩子与生俱来就被这样的不平等观念所管制着,你能指望孩子能“优秀”成什么样子?

孩子是世界上最敏感的。虽然身在孩子旁边,心却在手机上,这样低质量的“物理式陪伴”作用无疑大打折扣。你爱他或者不爱他,你关注他或者不关注他,你是真的陪伴他还是敷衍他,他完全可以感知,这些也会烙印在他的性格里。真正高质量的陪伴应该是全情的投入,应该是双方都享受的时光,你在陪伴他,他也在陪伴你。“积善之风”,这种风气的形成来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来自于从小的养成,也来自于社会的风气影响,要让好家风形成,就需要在教育引导上不松懈,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上不懈怠,传承好家风,树立好家风。

说到底,从平“语”近人中我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之于这个国家的重要性,自己的言行举止对于这个国家来说不可忽略,而家国的建设都需要有良好的“积善之风”,才能够让好家风撑起社会的好风尚,扬起国家的好风尚。

观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4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展现了总书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特别是儒家文化当中,一直强调“仁”这个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千百年来,儒家文化当中的这种仁的思想、仁政的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当中的优秀基因。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绝不是一句空话,要体现在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最实际的民生问题上;如何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当今中国,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是新时代教民以德的具体表现。习近平总书记说:养小德可以成大德,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铭刻在头脑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开花、结果。总书记说这些话,是非常地接地气。得民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我们必须牢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你才能够赢得民心。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观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5

习主席深刻指出:“作为党的领导干部,一定要以淡泊之心对待个人名利和权位,以敬畏之心对待肩负的职责和人民的事业,任何情况下都要稳住心神、管住行为、守住清白。”身处社会转型期,面对纷繁扰攘的现实,每名共产党员都应像王继才那样,看重事业,看淡名利,保持一份不为名利干事业的平常心,始终坚守刚正不阿、淡泊名利的秉性。面对利益取舍,自觉舍“小我”为“大我”,不耿耿于怀于一时之名,不汲汲于一时之利,干事不求回报,保持共产党人的卓然风范和浩然正气,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干事,用一生回答好名利之问,一辈子追求“共产党员”这个光辉之“名”、实现“人民利益”这个崇高之“利”。这才是共产党人应有的名利观。

古人讲,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当前调整改革中,难免会涉及一些人的利益,现实中有的人不满足于岗位安排、工作分工,斤斤计较,挑三拣四,总想着出名挂号、轰轰烈烈,而对基础工作、平凡岗位缺乏耐心,如此境界觉悟,照一照王继才这面镜子,难道不感到汗颜么?从王继才的身上,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抛却私心杂念,淡泊名利,守住平凡,就是走向人生的精彩。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需要大力发扬“铺路石”精神、“螺丝钉”精神,呼唤更多像王继才这样的坚守平凡、在平凡岗位上做出应有贡献的人。人人都做这样的平凡英雄,我们的事业就大有希望。

观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6

古往今来,我们中国人常说一句老话,百善孝为先。为什么如此强调孝的重要性呢?因为在中国的文化当中,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天性。所以今天新时代我们仍然讲孝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力地倡导孝老爱亲的思想观念。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的古典诗词,从孝道的角度,展示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用实际行动,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道理念,以及在执政中把养老、孝老、敬老的具体措施落到实处,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使“孝道”提升到“为人民服务”的国家治理层面,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这就使“孝”体现为大孝、大爱、大义,为孝道美德注入了丰富内容和新的活力,开辟了新时代孝道观念的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孝敬父母,推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念,并且在十九大报告中大力倡导,激励人们要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尊老爱幼自古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民族精神文化传承生生不息的根基。蓦然回首,在古诗词的篇章、流传百世的典故中穿越时空,读到了人情至深,品到了反哺之行,怜到了父母之心,悟到了民族之魂。

从一个国家领导人的眼里我们看到“报得三春晖的缱绻深情”,也就看到了整个民族道德品行的文化标注,纵使时光如梭,朝夕更替,不变的是植根骨髓的反哺之心。

观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7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习主席用平易近人的语言,生动的向我们阐述了民族孝义。时光总是那样吝惜,白发却是分外鲜明。终有一天我们都会老去,容颜易变,不变的是中华民族优良的家风和中华儿女的一颗尊老敬老、爱老孝老助老之心。

又是九月九,暖暖的重阳节,烘托出浓浓的敬老情。父母老师从小就教导我们要尊老爱老,尊敬师长。我们也是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把我国优良的家风延续下来,继续将孝与爱的社会正能量发扬光大,传遍五湖四海。

古语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及时行孝是一件美好幸福的事情。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都在忙碌的工作着生活着,一心只往前冲,无暇顾及身后的风景,也忘了我们强大的后盾--父母家庭。不论我们在外面历经怎样的风雨,父母总给我们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怀,让我们放心闯荡。节假日,父母想着家人能够团聚在一起,心心念念的准备着孩子们喜欢的的各种吃食,一句加班,父母空欢喜一场;我们把陪伴父母的时间都耽误在了各种聚会上,眼看着父母白了头。真真的是“今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明日成蹉跎”。好家风,就是你陪我长大,我陪你慢慢变老。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好家风,就是不离不弃的情怀、守护相助的行为、患难与共的举动。随着我们的长大,父母也越来越老了,我们想多赚钱,让父母过上更加优越的生活。但父母只想我们身体健康,家人能够围坐在一起,吃一顿儿女亲手做的家常饭菜,和儿孙们一起唠唠家常,一享天伦。他们需要的不是锦衣玉食,而是温暖相伴。

好家风是薪火相传爱心接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吾爱以及人之爱。我们首先要孝顺父母,才会关爱他人。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新青年的责任和义务。

家文化历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家庭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一个家庭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风貌,会在潜移默化中代代相传。良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好家风伴我成长。

观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8

以史为鉴,以人为本,观看了央视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之后。思绪万千,感慨之心久久不能平静。

从“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再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到“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总书记使用这些传统名句,不仅对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精准的阐释,而且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闪烁着新时代的思想光芒。而这些华章佳句又充分体现了总书记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诠释了共产党人永恒不变的价值追求。

什么是为民呢?为民就是时刻把老百姓的冷暖时刻挂在心上,以人民为中心。2015年习总书记前往探望梁家河的乡亲们,习总书记在接受采访时说到:“在我一生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是两种人,一种是革命老前辈,还有一种就是我的陕北老乡。”习总书记到老乡家里探望,与乡亲们儿亲切交谈,关心老乡们的生产生活情况。陕北老乡们欣慰地评价:“再粗的饭都咽的下,再穷的人都看的起,习总书记一直都没变。”这句话从群众的视角阐释了习总书记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在几十年的从政实践当中,习近平总书记投入精力最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民生问题,也真心实意、真抓实干地行利民之事。

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作为一名基层社会工作者,我们与人民离得最近,走的最亲,我们要发扬习总书记的爱民之情,做到在思想上工作上,以人民为中心,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为百姓排忧解难,办好事、办实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不断端正态度,始终将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自身工作好坏的标准,我们要以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要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为群众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新时代下基层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

总书记曾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这是一份为民的初心。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指示,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观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9

连续观看了三期《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深感习近平总书记为国为民的深切情怀,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长远眼光。

感慨之余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立德”连续三期的主题不难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生活的高度重视。通过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的各个用典来诠释相关主题。通过请来的专业经典释义人和思想解读人的生动讲解也让我们广大群众能更加直观的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便于我们更好的学习。以面就说说我看完三期后的感悟:

第一期的“为民”我认为其本质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以造福百姓为最大的功绩。作为一名公职人员,只有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站在人民的立场去工作,才能取得最好的成绩。工作做得究竟好不好,不是自己认为怎么样,而是百姓说了算。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是检验我们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最高标准。

第二期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节目中思想解读人将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总结为“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三点。分别从思想、行为、目标上来解读一个国家如何紧紧围绕人民来取得发展昌盛,这也是一个循序递进的过程。从思想重视开始到付出行动最终方可获得民心。而我作为中共党员,时刻牢记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是思想上必须牢记的。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这告诉我们要真正的将思想落实到实处,而非空口白话。只有做出来,方能让百姓看到,最终得到民心。

第三期的“立德”自古以来就受到十分得重视,“以德为先”的观念也已经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就十分充分的表达了道德的极度重要性。大有大德,小有小德,道德不分贵贱。道德充斥着我们社会方方面面,就在我们身边,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要想和谐发展,道德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的要求。作为一名中国公民,我们要争做一个守公德、讲诚信的好公民。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只有人人都注重道德修养,社会必然会团结、美好。

观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10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推出第三集《国之本在家》,本集集中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和家风有关的思想,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常用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等典故来切入主题。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家是浓缩的国,国是放大的家。家风是五千年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政风是政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外部环境,国风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家、国是须臾不可分离的,家风关系政风,政风影响国风。重视家庭建设,重视家风的培养,将家庭建设好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廉洁的党风和清朗的政风自然就能够形成,家风正,自然政风清,国风扬。

家风之道在于传承。家庭的最基本的细胞是人,一个人的德行的成长,将直接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德行的成长。细胞健康肌体才能强健,强化家庭教育的作用,当每一个人都应当以敬畏的态度努力做一个好人,做好自己,家庭才会和谐,社会才会太平。良好的家庭教育需要从教育子女开始,总书记在接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的时候讲到 “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两处用典从正反两个方面教子之道在于用道义来引导,给孩子正确的引导,正确的爱。良好的家风教育,古代有仁义礼智信,当今新时代有勤孝谦和思。新时代良好的家风传承,既有宽厚仁爱,父慈子孝,兄弟和睦,邻里友爱,也有艰苦朴素,克勤克俭,勤奋兴家,节约聚业,还有老实本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一心向善。良好家风之道就是要将好的道德品质,满满地正能量传递给下一代,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家风之道在于立志。人无志不行,国无志不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志向引导才能的发挥,才能促成志向的达成。立志是成人成事的根本,好学是立志成才的途径,成才必先立于志。从小立志高远,以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为己任,老一辈的革命先烈,无一不是从小树立起了为民报国的远大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的意识和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正是有了他们,我们的国家才有了今天的繁荣昌盛。良好的家风之道在于立志,新时代的中华儿女作为时代的先锋,民族的期望,祖国的未来。从小就要志存高远,自立自信自强,顽强拼搏,向着目标勇往直前,以昂扬振奋的精神状态,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家风之道在于兴邦。家和万事兴,千家万户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习总书记对家庭建设非常重视,认为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好的家风就是要把小家、大家、国家的关系摆得特别地正。好的家风能够兴邦,使民族复兴国家强盛,把国当作自家,把集体当作自家,秉承对待权力,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对待事业,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对待家庭,廉洁持家、甘于清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向杨善洲、任长霞这样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正面典型学习,心怀国家,以身报国,大智兴邦。“淳朴家风育子孙,武定天下文兴邦”,自觉培养良好的个人素质、家庭美德,最终形成良好的国风,展现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为立国兴邦奠定坚实的基础。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是核心价值观,是传承给后人的理念,不死板不教条,是可以办实事,有实效的活理论。每一个人都应将良好家风传承,常思家国社稷福祉,在新时代的浪尖潮头,以良好家风为基,筑牢爱国爱家、崇德向善的精神高墙,扬正气、促和谐,积极发挥正能量,不辱使命,立志兴邦,为复兴中华,为家国梦圆,鞠躬尽瘁,披肝沥胆!

观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 10篇 本文关键词:用典,近人,总书记,心得体会,观看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观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心得体会 10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8206.html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