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一”说课,就是主备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四合一”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领导或教学研究人员,主要用口头语言和有关的辅助手段,对自己所编写的“四合一”文稿,作以阐述。并与听者一起就以下八个方面进行研讨,以求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改进和优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分析与理解
二、目标的设置与达成
三、重点难点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的设计
五、学生学法的指导
六、教学活动的程序
七、课堂训练的安排
八、教学效果的评价
“四合一”说课,不仅要求主备教师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还要求主备教师回答“为什么这样做”,这就把主备教师备课时的隐性思维转化为显性思维. 把主备教师静态的个人行为转化为动态的集体活动.它不仅有利于克服个人备课中的随意性和育目性, 而且能尽可能快和尽可能多地提高“四合一”文稿的理论性、科学性、合理性、艺术性和创造性。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教师素质都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四合一”教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性环节。
“四合一”说课,是一种集体参与、集思广益的教学研究活动方式,对每位参与者来说,就是思想与思想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无论是备课组的同行还是教研人员,他们的每一种想法,每一个观点,乃至一个小小的补充或提示,其实都是一种教学智慧。评议也好,切磋也罢,教师们在交流中分享经验,在合作中共同提高,达到资料和智慧的互补,是“四合一”说课的显著特点。
“四合一”说课,通常是在年级备课组教研活动中开展,通过主备教师的陈述,同组同行的评议,主备教师的解答,同行之间相互讨论,最终达成共识,形成主备教师、使用者都认可的“四合一”文稿。使备者、听者、用者融于一体,这就是“四合一”说课追求的最终目标。
“四合一”说课, 实质上是同行之间的高层对话,它把日常教学业务工作放到较高的理论背景下去分析论证, 从而把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一方面丰富了“四合一”教学理论研究的内容, 另一面又增强了教学实践的自觉性。
四合一”说课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说教材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对教材的理念和理解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材是课程标准意志的体现,要把握好教材,落实教学目标,必须准确联系课程标准,实践课程标准的要求。
说教材,就要说课者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选定主备课题的教学内容及内容在本单元乃至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单元或课题乃至其他学科的联系等。
说教材时,说课者应尽最大努力来阐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感悟,以充分展示自己对教材的宏观把握能力和对教材的驾驭分配能力,力求做到既要“说”得准确,又要“说”得有特色;既要“说”出共性,又要“说”出个性。
评价说课者是否真正理解和把握了教材:
首先应该看说课者在说课中是否全面正确地理解了课程标准;是否真正把握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能否把授课内容置于整个课题,单元乃至教材中通盘考虑:既要“承上”又能“启下”,既考虑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促进后续知识的学习,又要考虑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二说目标
我们把素质教育目标划分为:知识认知领域目标、能力形成领域目标、素质培养领域目标。其要义是:
1.知识认知领域目标
知识认知领域目标是素质发展各要素在各学科及文化、科学技术等知识方面的具体体现和要求,它是通过直接传授,经受教育者努力学习而达到。具有强烈直观性,可操作性和可测评性。是素质教育在每一个阶段的近期目标,也是教学中的主体目标。(属于教学中基本目标和希望目标范筹)
2.能力形成领域目标
能力形成领域目标是素质发展各要素在各种基本技能和能力(如记忆力,注意力,鉴赏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的具体体现和要求。它是通过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逐步形成或通过受教育者亲身参与体验而获得,具有一定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但不易直接测评。是素质教育的每一个阶段的中长期目标。(属于教学中希望目标和发展目标范筹)
3.素质培养领域目标
素质培养领域目标是素质发展要素对受教育者在各方面素质在不同阶段所寄予的希望要求。它是在传授知识和形成能力的过程中,教育者经长期有意识的渗透素质教育思想,通过引导,开发,启示,受教育者主动积极参与而逐步形成。具有很强的隐含性,不易操作和测评。是素质教育各个阶段的长期目标。(属于教学中的希望目标和发展目标范筹)
素质发展水平界定
素质发展水平是指素质发展要素在素质教育各个不同阶段中不同领域的分级要求。
1.知识认知领域水平界定
A.识记:指对各学科知识的内容,概念,性质,定理,法则,公式,符号等,知其含义,能再认和再现。
B.理解:指对各学科知识内容、概念、原理、法则不仅知道其由来,而且能变换表达方式,并能据此对相关的简单问题作出直接判断。
C.应用: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一定应用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较典型的问题。
D.综合:是指能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和技能,达到较迅速.灵活的解决一些较复杂的综合性问题。
2.能力形成领域水平界定
A.了解:受教育者对一些基本能力的初步了解和认识。
B.领悟:指受教育者通过引导,启发初步领略各种能力要领,并产生形成能力的冲动和欲望。
C.形成:指受教育者经较长时间的训练在领悟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自身的某一方面能力。
D.保持:指受教育者在领悟和形成的基础上,通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巩固,最终保持下来的各种能力。
3.素质培养领域水平界定
A.萌发:是指受教育者在某一阶段对某方面素质的认识,并产生出这一方面素质的萌芽状态。
B.体察:是指受教育者在萌发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模仿,并产生出对某一方面素质形成的欲望。
C.形成:是指受教育者在萌发和体察的基础上,通过教育者长期潜移默化的引导,开发,启示,经受教育者积极的参与而逐步形成的素质。
D.个性化:是指受教育者在前三级水平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教育作用,形成具备自身特点的素质结构。
案例:说目标“我们周围的空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1)
1.知识认知领域目标
1)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能力形成领域目标
1) 学会防止空气污染的一些简单方法。
2) 了解空气的组成;
3.素质培养领域目标
1)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 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 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从实践新课程,贯彻新理念的要求来看,该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全面体现了《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有关精神,不仅关注了化学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同时还关注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然而,从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来看,除知识认知领域目标有较明确的指向和较强的操作性外,其他两个目标都显得比较空洞,缺乏实施的具体载体和途径。例如,在能力形成领域的目标中,怎样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显然,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实验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分析现象等活动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再如,素质培养领域目标中,怎样让学生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显然,也缺乏具体实施的载体和途径。
若对上述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做如下修改,可操作性会更强些,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也会更大些。
能力形成领域目标:
1) 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与分析,了解空气的成分”
2) 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 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污染空气的途径及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措施。
素质培养领域目标
1) 组织开展以空气污染为主题的调查活动,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 通过介绍空气中成分气体的用途,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 通过广播、 电视、报纸等传媒收集本地的空气质量日报,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在“四合一”实验初始阶段只要求界定
1、认知领域目标
①了解什么 ②理解什么。 ③掌握什么
2、情感能力领域目标
①引导学生怎样做,正确认识什么,培养学生什么精神、情感。②树立什么意识、观念
评价说课者的教学目标的设置,不仅仅依据他是否阐述了教学目标来判断,还要评价其目标设置的合理性,科学性,更重要的是要从他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来看: 是否具有强烈的目标意识,整个教学活动是否有利于帮助学生达到目标,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获得体验中来判断目标达成的有效与否。
三说重点难点
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编写思路和结构特点,对所选的教学内容确定合理的重点和难点。
在说重点和难点时,首先应阐述重点和难点的内容,内容的确定力求简易,适当。第二,要阐述所确定的重点和难点的依据。第三,要简单地对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思路和设想。
评价说课者是否正确地把握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不能仅仅听他有没有讲明教学重点,难点,还要从其设计的整个教学活动全面考虑。是否做到重点内容重点讲,整个说课活动是否围绕这一重点内容展开。难点内容是否讲透,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否合理,是否又有个人独到的处理方法。
四说教学方法
说教法,就是根据本课题内容的特点、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业情况,说出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采用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理论依据。教学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始终没有通用的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为实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常常需要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常用的接受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自主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通过发挥各种方法的长处和优点,最终实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制定往往受教材内容、学生特点、教学媒体、教师教学风格和授课时间的制约。一般情况下,本原性知识常常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以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派生性知识一般采用讲授、讨论、自学等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演绎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在说课中,教师有必要把采用的这些方法及相关的理论依据说出来。
说教法时还要说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学具准备,就是教师为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根据授课内容的安排或优化教学过程的需要,选择使用的如挂图、幻灯、录像带、录音带、新闻图片、实验仪器、计算机、网络等教学媒体。说课时,这部分内容可结合在具体教学环境中体现,也可单独列出。
评价说课者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合理实用时主要看:
① 是否充分体现了学科特点
② 是否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③ 是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④ 教学媒体的选择有效,实用,能否真正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
教法与学法是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开展学习的两种不同活动的反映,它们既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确切地道出了教学系统中这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说教法与学法,实际就是要解决教师“教”如何为学生“学”服务的问题。
五说学法的指导
说学法,就是阐述如何指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完成所选的内容的学习策略和技巧。
所谓学习方法,其实就是掌握知识的知识,在进行新知识教学时,认真分析并把握学生已有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从已有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体系检索存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说“方法”时,要说出学生从已有学习方法向新的学习方法转化的切入口,说出学习新知识是应重点关注的方法,有助于解决“怎样学”的问题
学法指导通常要告诉学生: 1、复习什么。 2、查阅什么。 3、怎样预习。4. 希望学生做些什么, 怎样做.
例如: “自学方法指导”
理解课文 学会读书
自学首先要会读书,读书可分为粗读、细读、精读.读书时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认真读,都要有一定的读书目的.
细读就是逐字逐句读,每一细节都要边读边想. 内容较容易理解的课文,最好读一遍就能掌握,较难理解的课文,就要反复读.
重点难点 标记清楚
重点:课文中的重点是指某一单元或某一章节的核心知识或最基本的知识或最广泛应用的知识.
难点:课文中的难点是指较复杂而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学习时,为了使自己加深对重点、难点的印象,可用“~~~”或“——”等符号将课文中的重点、难点标记出来.
对说课者“学法指导”的评价主要看:
1、 对学法的概括准确科学——是否能让学生掌握该方法,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 对学法的概括简明易懂——是否能让学生“一看就明白怎样做”;
3、 方法指导合理、适用、可行——是否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否有助于解决学生“怎样学”的问题;是否有助对所讲的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六说教学活动的程序
所谓说教学程序,就是指教学活动的系统展开,它表现为教学活动推移的时间序列。通俗地讲,就是教学活动是如何发起的,又是怎样展开的,最终又是怎样结束的。
说教学程序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只有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才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也只有对教学程序设计得阐述,才能看出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和艺术。一般地说,教学程序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 设计思路
设计思路,就是对教学流程主要环节的开展。说设计思路,有助于听者更清晰地了解和把握说课者关于教学活动的整体安排。例如,科学探究教学的设计思路一般可表示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巩固运用等。这些环节,可以单独列出,也可以隐含在教学流程中。
2. 教学流程
说教学流程,就是围绕教学设计思路,说具体的教与学活动安排及这样安排的理论依据。在说教与学的内容是,不能照搬教案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详细讲解,而要力争做到详略得当,重点内容重点说,难点突破详细说,理论依据(包括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简单说。只要让听者知道“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就行。
3. 活动方案
首先设计教学活动的程序,也就是说完成这项活动,师生需要经过几道程序完成。
其次设计每一程序的步骤,即每一程序需要经过几步完成,每一步都要以能体现:启发学生预习和上课进行思考或自主探究的一个一个问题, 一般包含以下几个面:
①、指导学生做什么……
②、提出一些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问题1:相关问题。
问题2:相关问题。
③、对所提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点拨
点拨1:对问题1加以点拨、指导。
点拨2:对问题2加以点拨、指导。
总结:综合意见,概括地作出结论。
评价说课者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①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否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② 问题的设计是否具有一定的梯度,是各类学生都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作出估计并提出改进和调整教学的设想
③ 教学结构,教学节奏的安排是否合理。
④ 教学过程是否流畅;条例是否清晰;是否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七说训练方案
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合理地安排巩固练习。也就是"四合一”文稿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练案”的设计。有效地学习必须要学习者及时、亲身的体验新知识的应用和方法的运用。合理地安排好课堂训练,不仅能激发学习者的热情,更能提高课堂授课的效率。在“四合一”文稿中,通常是以“讲一讲”“练一练”“想一想”等形式呈显所设计的练习方案。
在说练案时,首先要分析所学内容的特点和要求,你是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和要求设计课堂练习。
在说练案时,一是要说明什么时候要进行练习,二是练习内容和练习的把握,三是练习的目的和应注意的问题,四是练习结果的处理及出现问题的应对策略。
对说课者“训练方案”的评价主要看:
1、 训练方案的合理性——训练活动的时机的把握是否准确,是否解决了“什么时候练”、“练什么”、“练多少”等问题;
2、 训练内容的科学性——所设计的训练内容是否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训练内容的针对性——训练的目的明确,具有很强的目标意识。
八 说评价方案
“四合一”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有效的评价及时调控。可以这么说“四合一”的课堂教学是从评价开始(诊断性评价)到评价结束(总结性评价),其关键是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针对性及评价结果处理的合理性,也就是说:被评者通过评者所提供的评价内容的检测,能为评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才是有效评价,“四合一”文稿中评价一般由: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组成。
诊断性评价的内容及目的
1.诊断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掌握的水平
(将已学过的知识以试题的形式出现。)
2.诊断学生将要开始学习的新知识的基础
(将与新课有关的基础知识,以试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完成这些试题后,使这些知识再现在他们面前,消除学生的学习困难)
3.解决即将开始学习的识词识字关
(将新课出现的生词、生字以汉译英的方式出现,要求学生提前解决生词生字)
形成性评价的内容及目的
1. 评价在新知识接受过程中掌握的水平
2. 帮助学习者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说评价方案,第一要向听者说明评价的设置和策略。
第二,要说明评价内容安排的理由以及被评者可能出现的结果。如何针对这些预期的结果进行合理的处理,也就是评价结果的处理策略。
对说课者的评价除上述的八个方面进行单项评价外,在现场还要对说课者自身的基本和教学机智进行评价:
对说课教师基本功的评价主要看:
1、 语言表达能力;
2、 教育教学理论素养;
3、 个性特色
对说课教师教学机智的评价主要看:
1、 说课者对教学活动的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的预案准备——通常是在评价者提问中考察:“如果学生学习中遇到了这样……,请你说说你的解决方法。”
2、 说说教师对教学理念的陈述。通常是在回答评价者:“请你谈谈这样设计的理论依据”等问题中判断教师的机智。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