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匈牙利讲课,有一天早晨,心血来潮,打算自己单独去商店买早餐。货架上有一种非常巨大的面包,一个可以供七、八个人来吃,很好吃,买了一个。然后想买奶酪,但货架上没有,试着跟售货员讲“cheese”,可惜她听不懂,急的我竟然直接说“奶酪”,她更听不懂,两个人比比划划了半天,最后她恍然大悟的样子,拿一罐奶油给我。唉,奶油就奶油吧。
如果稍加留意的话,你会发现,目前市面上的营养书籍浩如烟海,可惜多数都是属于那种非常正确,但大家看起来横竖看不懂的那种。为什么呢,我猜想大多都属于理论上的转述,没有自己实践上的支撑吧。而市面上多数的中医书籍,又都是那种非常高深,但看起来也同样看不懂的那种,为什么呢,中医太博大了,如果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有偏差的话,担待不起责任,也显得没水平。还是用原有的语言解释好,这样不容易出问题。结果弄得就像是我在跟匈牙利售货员解释奶酪:“奶就是牛奶的奶,酪是一个酉字加一个各字”。如果是这种解释方法,我即使把东汉的《说文解字》搬出来,匈牙利人照样听不懂。
中国的营养学书籍也很有意思,中西结合的典范:“上火,应该补充维生素。”前半句中,后半句西。每当看到这样的文章,就想起一些作家来,小说里冷不丁就跳出几个英语单词来,也不知道他当时怎么想的。可为什么上火就要补充维生素呢?没有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同时,在外人看来,中医的概念也是那么的诡异: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子盗母气,等等。好像原始巫术。因此很多人就一棍子打死,说它是伪科学。
中医要想走向世界,概念上的重新解读,应该是个出路。你至少得让人家听得懂你在说什么吧,总不能一提到酪就是酉字加各字。
用现代语言解释中医,堪比翻译。既然中医的叙事方法是“取类比像”,那么,要想理解中医,就不能是简简单单的字面上的翻译。而是要从概念上入手。语言很好翻译,概念的重新解读难度就大了。概念上解释通了,中医也就通了。只有通了,才能走向世界。如果一提“上火”,老外就要叫消防车,这怎么能行呢。
一、经脉的解析
中医的经络理论形成已经数千年了,但经络到底是什么却始终众说纷纭。经络在哪里,有什么作用,它运送的气血又是什么东西,等等。这些问题,既是众多学者研究的课题,也是普通百姓非常关心的话题。有些人提出“神经-体液”说,有些人提出“神经-内分泌-免疫”说。尽管各有优劣,但终究没有统一的、权威的定义。其实,在还没有彻底找到它的物质基础之前,我们不妨这样理解,中医的经络是中国历代医生经过反复的临床实践,不断地修复和完善,建立起来的一套完整的人体理论模型。
如图1-1:
图1-1
这个模型首先把人体看成一个大的系统,然后通过阴阳、五行的表述,对内,建立起系统内各个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外,建立起系统与自然界的关系。
现在,我们把这个模型视觉化,把它想象成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那么,这个网络中行驶的各种交通工具拉着的人或货,就可以看成是气血。因此,可以这样说,经络是我们身体营养物质以及健康信息的交通网络。我们知道,交通网络包括空运网络、海运网络、公路网络和铁路网络等等,这些都像我们身体的经脉一样,属于大的网络。每个城市还有公交、地铁、出租车等局部短途交通系统,这些就像我们身体的络脉,起到联系和补充的作用。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铁路网络纵横全国,但不等于单一的铁路局,而经络也不等于解剖学上的脏器本身。比如肝经,是包括肝脏联系全身的一条经脉,而不是肝脏本身。肝脏只是这个网络里面的主机,而肝经所主的眼睛等器官则是这个网络的一个个终端。
经络是营养物质和健康信息的交通网络,用中医的话来说,就是气血的通道。因此,从大的范畴来说,气血就是营养物质和健康信息的总和。当然,输送气血只是经络的一个功能,另一个功能是代谢废物的通道。我们知道食物和水经过消化吸收等过程后,代谢废物是要通过肠道、尿道和汗腺等排出体外的。那么,我们身体中有那么多的化学反应,生成的东西,难道都是从这几个渠道排出体外的吗?有很多更高层次的生化反应,反应废物是怎样排出的呢?如我们体内的各种荷尔蒙,到达靶向器官,发生作用并完成使命后,生成的代谢废物是怎样排出的呢?我个人认为,这些生成的产物就是古人所谓“六邪”,现代人所谓毒素。这些毒素是通过经络的搬运作用运送出体外的。
经络是一个大的系统,这个系统是由很多的子系统构成的,其中,12经脉是联系12个内脏的,因此是非常重要的子系统。
人体经络分经脉、络脉和奇经八脉等,这里我们只探讨经脉中的十二经脉。它们包括:经过手臂内侧的三条阴经肺经、心包经与心经;经过手臂外侧的三条阳经大肠经、三焦经与小肠经;经过大腿外侧的三条阳经胃经、胆经、膀胱经;经过大腿内侧的三条阴经脾经、肝经、肾经。
根据时间上的阴阳转化关系,《黄帝内经》讲“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因为胆经气血流注时间是23~1点,这时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也是阴气盛极但阳气开始生发的时间。又叫一阳生。所以我们从胆经开始来一一列举十二经脉。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向上到达额角部,下行至耳后,沿着颈部行于手少阳经的前面,到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经的后面,向下进入肩部缺盆。
一支脉,沿耳后进入耳中,走耳前至外眼角。
另一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向大迎,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下连盖过下颌角,下行颈部,会合于缺盆。
由此下向胸中,通过膈肌,散落于肝,属于胆。沿肋里,经腹股动脉处,绕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部。
外行主干从缺盆下向腋下,沿胸侧,曲折过季胁,向下会合于髋关节部。由此向下,沿大腿外侧,下向腓骨头前,直下到腓骨下段,下出外踝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进入第四趾外侧“足窍阴穴”。
足背一支从足背“足临泣穴”分出,进入大趾趾缝间,沿第一、二跖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于趾背毫毛部。由此接足厥阴肝经。如图1-2:
图1-2
胆经属胆、络肝,因此肝经胆经互为表里(至于表里关系,我们在后面会有专门的描述)。联系心、咽喉、胸乳等,因此胆经能量变化,同其它经络组合,就会反映出所经路线的生理病理状态。
足厥阴肝经
起始于足大趾背毫毛部“大敦穴”,向上沿着第一、二趾骨之间上行到足背,经过内踝,上行至膝部,沿着股部内侧,进入阴毛中,环绕阴部,上达小腹,挟胃旁边,属于肝、散络于胆,向上通过膈肌,分布胁肋部,沿着咽喉部气管之后,向上进入进入鼻部,向上出于眼角,上行出于前额,与督脉交会于头顶。
头部一支脉,从“目系”下向颊里,环绕唇内。
腹部一支脉,从肝分出,通过膈肌,向上流注于肺。由此接手太阴肺经。如图1-3:
图1-3
肝经属肝、络胆,联系目、咽喉、胃、肺、头部以及生殖器。因此肝经能量变化,同其它经络组合,会反映出所经路线的生理病理状态。
手太阴肺经
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散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浅出“中府穴”、“云门穴”,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下向肘内,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过鱼际的边缘,出大指内侧的末端“少商穴”。
腕后一支脉,从腕后“列缺穴”分出,走向食指桡侧,出于末端。由此接手阳明大肠经。如图1-4:
图1-4
肺经属肺、络大肠,因此肺经与大肠经互为表里。肺经联系胃、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皮肤、甲状腺等。同样与其它经脉组合,会反映所经路线生理病理状况。
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末端桡侧“商阳穴”,沿食指桡侧缘向上,通过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沿前臂桡侧进入肘外侧,经上臂外侧前边上走肩端,出肩峰部前边,向上交会颈部“大椎穴”,前入缺盆,散络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上行的一支脉,从缺盆上行颈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回绕上唇,交会人中部——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分布在鼻孔两侧。由此接足阳明胃经。如图1-5:
图1-5
大肠经属大肠、络肺,联系口、下齿、喉咙、肩部、额角等等。与其它经脉组合,可反映所经路线生理病理状况。大肠经尤其与人的上下两个开口部位有关。于上,反映人的上呼吸道问题,如鼻炎、咽炎等;于下,则多反映便秘、痔疮等问题。
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翼两旁“迎香穴”,上行至鼻根部,再向下沿着鼻外侧“承泣”穴,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行于下颌交会“承浆穴”,再向后上行于耳前,沿发际到达前额,与督脉会于“神庭穴”。
面部支脉,从“大迎穴”前下行,沿喉咙经“大椎穴”进入缺盆,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联络脾。
缺盆部直行支脉,经乳房下行至小腹两侧“气街”。
胃下口部支脉,沿腹里下行至气街与前支脉会合,再下行至膝盖,沿着胫骨外侧前缘下至第二足趾外侧“历兑穴”。
胫部支脉,从膝下“足三里穴”处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
足背部支脉,从足背上“冲阳穴”处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由此与足太阴脾经相接。如图1-6:
图1-6
胃经属胃、络脾,因此脾经胃经互为表里。联系口、喉咙、乳房、膝关节等。与其它经脉组合,可反映所经路线生理病理状况。尤其女性,不仅反映胃的问题,更反映膝盖和乳腺方面的问题。如心情压抑者多患乳腺小叶增生甚至乳腺癌。
足太阴脾经
起始于大趾内侧末端“隐白穴”,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处,经核骨(第一跖骨小头)后,上行至内踝前边,再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膝股内侧前边,进入腹部,属于脾,散络于胃。通过膈肌,挟着食道旁,至舌根,散布舌下。
腹部一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行通过膈肌,流注心中。由此接手少阴心经。如图1-7:
图1-7
脾经属脾、络胃,联系心、咽喉、舌、生殖器、肌肉等。与其它经脉组合,可反映所经路线生理病理状况。
手少阴心经
起绐于心中,出来属于心脏的系带(与其它脏器相连的组织),下过膈肌,散络小肠。
上行的一支脉,从心脏的系带部向上,挟咽喉,到目处。
外行的一支脉,从心系上行至肺部,向下出于腋下“极泉穴”,沿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手厥阴两经的后面,下向肘内,沿前臂内侧后缘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后边,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穴”。由此接手太阳小肠经。如图1-8:
图1-8
心经属心(大脑神智)、络小肠,因此心经与小肠经互为表里。联系头脑、食道、舌头等。与其它经脉组合,可反映所经路线生理病理状况。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心经不但反映心血管诸问题,更反映头脑神智的问题。
手太阳小肠经
起始于小指外侧末端“少泽穴”,沿手掌尺侧上行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向上经肘内侧当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沿上臂外后侧,出肩关节部,绕肩胛部曲折向肩上,进入缺盆,散络于心,沿食道,通过膈肌,到胃部,下行属于小肠。
上行的一支脉,从缺盆上行,沿颈旁,上达面颊至目外眦,弯向后,进入耳中。
另一支脉,从面颊部分出,上经颧骨,靠鼻旁到内眼角。由此接足太阳膀胱经。如图1-9:
图1-9
小肠经属小肠、络心,联系食道、胃、肩膀等。与其它经脉组合,可反映所经路线生理病理状况。小肠经异常变动,一般反映在肩胛处,尤其“天宗穴”。现代人的工作经常坐着,比如操作电脑。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会导致颈部和肩部疼痛,因此,只要一出现肩痛,大家就以为是坐出来的问题。其实有些人的肩痛,是由于小肠经异常变动引起的,比如有些人拉肚子,也会导致肩痛。
足太阳膀胱经
起始于内角“睛明穴”,上行额部,交会于头顶。
头旁一支脉,从头顶分到耳上角。
直行主干,从头顶入内络于脑,复出项后部由“天柱穴”分出下行。背部内侧一支脉,沿肩胛内侧,夹脊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腰部一支脉:从腰中分出,夹脊旁,通过臀部,进入腘窝中。背部外侧一支脉:从肩胛内缘分别下行,通过肩胛,经髋关节部,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与前者会合于腘窝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出外踝后方,沿第五跖骨粗隆,到小趾的外侧“至阴穴”。由此接足少阴肾经。如图1-10:
图1-10
膀胱经属膀胱、络肾,因此肾经与膀胱经互为表里。联系目、脑、心、腰背、腿、足跟等。膀胱经与其它经脉组合,可反映所经路线生理病理状况。
足少阴肾经
起始于小脚趾下边,斜行向脚底心过“涌泉穴”,内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之后,分支进入脚跟中;上经小腿内,出腘窝内侧,向上沿大腿内后侧,通向脊柱经“长强穴”属于肾,散络膀胱。
上行一支脉,从肾向上,通过肝、横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挟舌根旁。
胸部一支脉,从肺出来,散络于心,流注于胸中。由此接手厥阴心包经。如图1-11:
图1-11
属肾、络膀胱,因此肾经、膀胱经相表里。肾经联系喉咙、舌、肝、生殖器、腰脊等。与其它经脉组合,可反映所经路线生理病理状况。中医讲肾经、膀胱经都属水,主骨。因此,肾虚的人一定是骨骼的钙质吸收出了问题。所以肾虚之人要么腰酸背痛腿抽筋、骨质疏松、骨质增生,要么内心烦扰恐惧心慌。
手厥阴心包经
起始于胸中,浅出属于心包,通过膈肌,经历胸部、上腹和下腹,散络上、中、下三焦。
胸部一支脉,沿胸内出胁部,向上到腋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手少阴之间,进入肘中,下向前臂,走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进入掌中“劳宫穴”,沿中指桡侧出于末端。
掌部一支脉:从掌中“劳宫穴”分出,沿无名指出于末端。由此接手少阳三焦经。如图1-12:
图1-12
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因此心包经、三焦经互为表里。心包经联系胸肋、喉咙、耳后部等。与其它经脉组合,可反映所经路线生理病理状况。与心经相比,心包经更加反映与心脏有关的问题。
手少阳三焦经
起始于无名指末端“关冲穴”,上行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着手背出于前臂伸侧两骨(尺骨、桡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向上通过肩部,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进入缺盆,分布于膻中,散络于心包,通过膈肌,广泛属于上、中、下三焦。
胸中一支脉,从膻中上行,出缺盆,上向沿脖子外侧,联系耳后,向上出耳上方,弯下向面颊,至眼下。
耳后一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耳前,经过上关前,交面颊,到外眼角,由此接足少阳胆经。如图1-13:
图1-13
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联系肩膀、颈部、耳前等。因此三焦经、心包经互为表里。与其它经脉组合,可反映所经路线生理病理状况。这里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三焦经所属三焦由于不是一个具体的脏器,因此,看三焦经的能量数值,更要与其它位于上、中、下三焦中的各脏腑结合起来看,才有实际意义。这一点,体现在最后一章的检测中,尤其明显。
以上,我们对十二经脉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大家或许对各经脉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不一定非得详细记住其具体位置,只对其走向和循行路线有个大致的印象就好。这些内容,会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有所涉及。
中医是一门古老而奇妙的学问,由于诞生于东方哲学的思辨体系之中,数千年来,始终是一门经验之学。中医又是一种难懂的学问,说它难懂,完全是因为它的叙事方式,采用的是另外一种语言,一种取类比像的语言。换句话说,它从来不定义“是什么”,而是描述“像什么”。根据性质首先分类,再根据各类之间的关系,推演出联系和演变。
如果不明白它的叙事手段,甭指望弄懂中医。
但中医始终是要和世界接轨的。
多年来,我始终在琢磨这件事情,总有一种方式,总有一种语言,可以将中医翻译过来。感谢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营养学,让我站在此岸看到了彼岸。
有一年,我的一个朋友和她最尊敬的老师等一行人,被招待出去海外旅游,住在一个五星级酒店。她自己住在一个房间。房间有好多门,她只是进出大门,其它的门,她也没深究是做什么用的。有一天,那个老师对她说,你房间的某侧有一个门,你打开看看。她回去打开一看,对面竟然就是老师住的房间,原来两个房间竟然是相连的。
中医和营养学,原来,它们之间,就像那两间房子,中间一道门,始终关着,打开了,竟然是相通的。
作为一个探索者,我努力尝试着做一件事情,就是为中医和营养学做血缘鉴定。我相信,它们是一奶同胞。
也许,此前不一定有人做这样的工作。又或许,我的这扇门开错了。但我还是希望,我在做一个抛砖引玉的动作,能够引来中医大家和营养大师们,来打开它们之间的那扇门。
本书的一切推论和假设,都是建立在以下基础之上:物质是决定一切的。人体的一切功能,均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之上。所谓经络、所谓气血、所谓气功、所谓生克等等,统统都是有它的物质基础的,而不是什么玄妙的东西。如果现在还没有,只能说是还没找到,不代表不存在。
我实在不想看到中医这个祖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脱离了物质基础,而在玄妙的道路上走下去,离科学越来越远。
因为脱离了物质基础,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没办法解释。这怎么能够传承和发扬呢?我们知道有些中医大家很厉害,拜托您能够解释清楚一些吗。不要像现在这个样子,我们知道您很牛,但我们不知道您为什么这么牛。
这本书,是尝试着用现代语言来重新阐述中医概念的,因此,如果大家看完了这本书,还能够有所收获的话,我希望是这样的:今后大家再看到“气血”这一类词汇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空气和血液”,如此,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二、气血流注的解析
十二经脉像交通网络一样繁忙,各种交通工具往来其间。有运送营养物质的补给车,有传送健康信息的通讯车,有负责治安巡逻的警车,也有运送免疫部队的运兵车,还有清理代谢废物的垃圾车。为了避免交通堵塞,十二个网络分工配合、协同运作,在不同的时间段,分别制定了自己的交通高峰期。
不同网络的不同交通高峰期,就是所谓气血流注。如图2-1:
图2-1
气血循环,就像圆环一样是没有起始和终结的,但为了表述方便,我们从作用上假定:气血循环起于肺经,终于肝经。为什么会这样假定呢?因为肺经非常重要,重要到《黄帝内经》中讲“肺朝百脉”(有关“肺朝百脉”,后面我们会有专门介绍)。肺经上还有个特殊的部位,叫“关口”,这个位置的信息量最为丰富,我们甚至可以通过对这个点的信息流量进行监测,计算出全身各处的流量。
如果观看监控录像的话,我们会发现肺经的交通高峰期是凌晨3~5点(寅时),这时肺经系统的各式车辆频繁出动,往来运送货物。我们就说,3~5点是肺经的气血流注时间。录像继续播放,我们做一个流量统计,就会发现,大肠经的高峰期是5~7点(卯时)、胃经是7~9点(辰时)、脾经是9~11点(巳时)、心经是11~13点(午时)、小肠经是13~15点(未时)、膀胱经是15~17点(申时)、肾经是17~19点(酉时)、心包经是19~21点(戌时)、三焦经是21~23点(亥时)、胆经是23~1点(子时)、肝经是1~3点(丑时)。
到了自己的流注时间,经脉就把自己属下的各种交通工具动员起来,装载着气血物质,送达目的地去完成各种使命。等到流注时间一过,这些经脉又好像接力运动员一样,把主管气血循行的接力棒交给下一人。
现在我们知道了气血流注的时间,再联系上一章内容,我们就会绘制出这样一个表格出来。
表2-1
时间经脉负责部位和内容
23:00-1:00胆经胆、呼吸道、胃肠道、脖子、微血管
1:00-3:00肝经生殖系统、眼、肝、神经、头、筋
3:00-5:00肺经呼吸道、甲状腺、皮肤
5:00-7:00大肠经呼吸道、皮肤、鼻子、咽喉、大肠
7:00-9:00胃经胃肠道、乳房、膝盖
9:00-11:00脾经免疫、内分泌、气喘、糖尿病、癌症
11:00-13:00心经头、脑、神智
13:00-15:00小肠经十二指肠、肩、腹泻
15:00-17:00膀胱经脊椎、泌尿系统、骨关节
17:00-19:00肾经生殖泌尿系统、腰、足、耳、脑、药物
19:00-21:00心包经心脏、血管、心律
21:00-23:00三焦经淋巴、发炎、呼吸、消化
气血流注是最早的生物钟概念
经常在各国飞来飞去的朋友们一定都有这样的经验——倒时差,跨越的经度越远,倒起来越辛苦。这说明在我们体内存在一个隐形的时钟,这个时钟记录着我们体内的日升日落、阴阳消长,这个时钟就是生物钟。目前学界对生物钟的解释颇多,基本上认为生物钟是由脑内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以及一些生物胶和肽类物质有关。其实生物钟这个概念在我们的中医体系中出现的时间,大体是和中医经络理论同时代的。而且同西方比起来,我们对生物钟的认识走得更远。就是说,它在时空体系中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时间轴、一个坐标参考系的问题了,它和我们的生命发生直接的联系。我们不仅知道某一时刻哪一条经脉在值班,我们甚至知道在这一时刻,我们的身体在生物钟的指导下,在做什么事情。这,就是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的概念。
当令与排毒
如上所述,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可以理解为:不同的时间段,我们的身体哪些系统在值班,这就是古人所谓“当令”。当某条经脉进入当令时段时,它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这些工作大体上分为三类:
一、 完成本职工作。每条经脉都有它自己的专职工作,是其它经脉替代不了的。
二、 领粮饷。当令时间,也是发工资的时间。某经脉工资和补助该得多少,早已由肺经这个会计算好了。到了当令时间,自然会收到脾经这个出纳汇过来的钱。
三、 排毒。某经脉到了当令时间,不但会完成上述工作,因为这时自己气血比较足,还会趁机清理一下自身的垃圾。
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经脉一边在工作,一边在做自身的大扫除。排毒,也是各系统值班时的工作之一。
回放气血流注的录像
接下来,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到子时,回放一下当天的监控录像。看一看一天下来,各经脉系统的工作情况,看一看不同的时间段,这些系统到底在做着一些什么工作。
23~1点(子时):
此时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也是一天之中阴气最盛的时间。但物极必反,阴气达到了极致,阳气也就开始生发了。因此这个时间段又叫“一阳生”。
子时胆经气血高峰,休眠的人体开始一点一点地启动生机,各处的齿轮开始慢慢地转动、预热。为了提供白天所需的各种原料和能量,身体这个时间开始动用昨天入库的营养素,合成各种气血物质。为了最大限度地将能量用于合成气血物质上来,此时身体最好处于睡眠阶段,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如果在此之前已经入睡,那么就会合成高质量的气血。反之气血的质量就差。久而久之,一个人的面色就会很难看。
另外,如果熬夜到子时这个阶段,齿轮都已经开始转动了,此时再想去睡觉,也会不容易入睡了。
1~3点(丑时):
时辰进入丑时,气血接力棒交给下一位运动员,此时肝经粉墨登场。
丑时肝经达到气血高峰。它尝试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运用领到的气血薪酬去修补肝脏。当然,它也会去修补眼睛、生殖系统等。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化工厂,生产近万种人体所需的化合物,而且还要分解代谢掉体内很多毒素,工作量巨大,消耗也比较多。因此肝经领到薪酬后,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去保养肝脏。如果此时熬夜,肝经就不得不把薪酬拨一部分出来,合成一些其它的物质供主人利用。如此一来,肝脏就会受到冷落,不能得到很好的修补。开始的时候,肝脏是很尽职尽责的,即使受到冷落,仍然兢兢业业。宁可透支,也要去完成任务。不过这时就会出现肝火旺盛的情况。但久而久之,透支多了,仍然得不到补充,肝脏就无力再战了,这时表现出来的就是肝血虚亏。搞到这个地步,问题就比较麻烦了。因此,为了给肝脏多发点工资,主人要做的事情,就是好好睡觉。丑时,应该是主人熟睡的阶段。
通常,人们会说:肝气常有余,肝血常不足。所谓“肝气常有余”,指的就是实证。表现在三个方面:肝阳上亢,肝火上升,肝风内动。这三种情况都是因邪气入肝引起的,在第八章中,我们会详细探讨邪气的问题。而所谓“肝血常不足”,通常是指肝脏长期负担过重,透支后导致的营养储备不足而引发的虚证。形象地说,总是不给它开支,它就开始偷懒了。
人体气血的调节,主要和肝经有关。肝主藏血,此处的“血”主要指营养物质,因此肝经对气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将各种摄入的营养物质生化合成为身体需要的新物质来完成的。
肝主疏泄,人体的生发之机仰赖于肝的疏泄功能。包括气血的输布、流注、转化,以及毒素的代谢等。
肝藏魂,因此人的情志活动也和肝经有关。如果疏泄功能过旺,则人容易急躁发怒;如果疏泄不足,则易叹息抑郁。
3~5点(寅时):
寅时气血交棒给肺经,肺经达到气血高峰。此时肺经利用得到的气血修补呼吸道、皮毛等。有些患气管炎、咽喉炎,或者正在感冒的人,在3~5点这个时间段,经常咳嗽个没完,其实就是呼吸道得到能量,有能力清除痰液了。换句话说,这个时间段,是肺经主导的排毒时间。咳嗽,就是排除呼吸系统里边积存的寒毒。
肺经主气。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个“气”不仅仅指我们呼吸的空气。这个“气”指的是气血的“气”。那么,这个“气”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呢?有关“气”和“血”,我们会在第五章中专门论述:“气”和“血”都是复数,“气”有别于空气,是众多功能物质之和;“血”也有别于血液,是众多营养物质之和。“气、血”两大类物质之间,“血”是生成“气”的原材料(所谓以血化气),“气”是实现“血”的构造机能,并且推动血运行的保障(所谓以气行血)。“气血”不是某一种物质,更不是什么玄妙的东西。不要一提到“气血”,就联想到空气和血液这两样物质。比如中医里有讲:“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这里的“血”,就不单单是血液的“血”。那么肺主气,也不单单是空气之气。相反,“肺司呼吸”中的呼吸,对应的主体才是空气,或者说氧气。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本书,是尝试着用现代语言来重新解读中医概念的。因此,大家看完了这本书,如果还能够有所收获的话,我希望是这样的:从此之后,大家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新的联想通道。一看到“气血” 这一类词汇时, 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功能物质和原材料”,而不是什么“空气和血液”。如此,这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
在中医里肺经除了司肺脏的呼吸外,还有“宣发”和“肃降”功能。也就是因为具有了“宣发”这个功能,才决定了肺经在十二经脉里排在了第一位。即前面提到的“肺朝百脉”。所谓“肺朝百脉”,是一个被动语态,即“肺被百脉朝”的意思。而“朝”,就是古代的“朝见”。也就是说,百脉都要去“朝见”肺经。为什么呢,因为肺经司职“宣发”。也就是肺经的职能相当于一个国家的总理。每个省市部门该分配多少财政拨款,灾区该追加多少拨款,等等,都由他来负责。肺经就是这么一个角色,它要将全部气血中各种各样的成分,按各经络不同的需要加以分配。肝经该得到多少气血,该得到哪些成分配比的气血,心经该得多少,该得那些类的,等等,都是肺经去安排的。因此,如果这个时候还在熬夜,或者起床太早,肺经就得不到修补。就等于是不给我们的总理休息时间,他老人家的健康就会出问题,他也许就会做出错误的决断。也是,自身都难保了,你怎么能保证它的“宣发”功能不会打折扣呢?分配气血的经络出了问题,那么所有获得气血的经络都会出现连带问题。由此可见肺经的重要性。因此前面我们把肺经拍在第一位。
“肃降”功能一会儿再谈。
肺脏在中医里称之为“娇脏”,原因是它是五脏里唯一一个通过口、鼻、呼吸道与外界相通的内脏,因此极易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而至生病。那么,人类进化数百万年,怎么还会有这么大的一个漏洞没有修补呢?原因是我们要通过肺脏的呼吸作用获得氧气。据说,人如果不吃饭可以活7-10天左右,不喝水可以活3、4天,但如果不呼吸,几分钟就不行了。这说明氧气之于人类简直是太重要了。为了获得这么重要的东西,就必须要冒险。这种生存策略也是不得已的妥协吧。氧气这种东西,我们是冒这么大的风险才能得来的,竟然没有列在40种必需营养素当中,实在有欠妥当。当然,生物进化,绝对不会留下一个这么大的漏洞任人宰割,它总会为自己的防卫找到办法。前面讲肺脏是肺经的主导内脏,肺经不但与呼吸系统有关,因联系皮肤,所以还“外合皮毛”。肺经因具备宣发作用,可以分配气血到达皮肤对其濡养。因为皮肤是我们身体的第一道防线,所以说,肺经这个系统,从里到外,都是在第一线与外界打交道。因此,无论是从其所起的作用来看,还是从其面对的外部险象来看,肺经都应该当仁不让地排在第一位。
5~7点(卯时):
卯时大肠经气血高峰。大肠经属于阳明经,到了阳明经气血高峰期的时候,所谓阳气就已经全部生发出来了。阳气充盈,人自然就该起床了。那么,起床后第一件事该做什么呢?晨便。
大肠经的主导内脏是大肠。大肠、小肠等都是由平滑肌构成的。平滑肌蠕动的特点是缓慢,而且不受意识控制。因此,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我们的肠胃都是这样缓慢运动的。但对于大肠来说,还有一种运动形式,叫作集团运动。大肠的集团运动是一种很剧烈的运动形式,而且波及范围很远,可以自横结肠一直蠕动到降结肠。在集团运动的作用下,粪便可以很快地被推动到直肠,这时大肠经就会给出信号:应该大便了。通常在一天之中,集团运动很少出现。而在卯时,由于大肠经获得了充足的气血,有能力发动一轮强有力的集团运动,把昨天滞留体内的垃圾排出体外。这说明,卯时是人体大肠开始排肠毒的时间。因此是大便的最佳时间,所以我们提倡“晨便”。
通常,一提到大肠经,大家首先联想的就是大便。这当然没错,大肠经对大便影响很大,但一定要记得,大肠经也和呼吸系统关系密切,尤其是上呼吸道。比如大肠经气血有问题,有时会反映出是鼻炎,或者是咽喉炎。因此,今后再提到大肠经的话,我们建立的联想通道是:一定要想到它负责两头,两个开口。大肠经是负责进出口的。
7~9点(辰时):
辰时气血从大肠经交棒给胃经,胃经达到气血高峰。胃经也是阳明经,说明这个阶段仍然是阳气充盈的时间。为什么大自然会把两个阳气盛大的时间段安排在一起呢?它的目的是什么呢?
可能有些朋友听说过“以阳化阴”的说法,这些词汇多见于武侠小说,谈的是某些功法什么的。其实,以阳化阴并不遥远,生活中就有以阳化阴。到了辰时,大自然安排我们阳气盛大,就是要我们以充足的阳气来化解“阴”。这个“阴”是什么呢?是食物。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应该是吃早餐的时间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此前肌体一直在生发阳气,当阳气(功能)生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为了保障接下来的持续性,就应该补充一些阴(物质)了。否则,一大早阳气就达到了顶点,接下来一路走下坡,这一天可怎么过啊。
有关以阳化阴,在第六章中会有更详细的论述。
通常,人们一提到胃经就联想到胃,然后联想到吃。其实胃经的功能远不止此。因胃经经过乳房和膝盖,所以胃经出现气血能量的异常,也有可能是膝关节的问题,对于女性还有可能是乳腺的问题。
有一个笑话,说一个老头到医院去看病,对医生说自己的左腿疼。医生给他检查了半天,什么问题都没发现,于是对他说:没什么大事儿,人上了岁数都这样。可老头不干了,反问道:我的两条腿都70岁了,为什么右腿不疼呢?
说不定老人家刚好就是胃经出了问题呢。
9~11点(巳时):
巳时为脾经的气血高峰。脾经是太阴经,说明现在身体的工作重点,已经转移到对物质(阴)的处理上面去了。这个“阴”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在此前的辰时享用的早餐。
“脾主运化和升清”: 人体气血的生成,主要依赖脾经的运化作用。这里的运化包括两点,一是运化水谷,一是运化水湿。升清作用是指将从水谷中提炼出来的精微物质输布到全身四肢百骸。
脾经可以为气血分配全身提供动力,而这个动力是需要水来参与的,因此,人一天要有两个喝水的高峰期,巳时是其中之一。假如喝水太少、过量吃生冷食物、饮食不节制等等,都会伤害脾经。
“脾统血”:中医认为,脾经驾驭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如果脾经出了问题,人体就会发生出血的现象,比如习惯性的流鼻血就与脾经虚弱有关。女性的月经问题,量大、量小、提前、推后也和脾经有关。关于脾统血,我们通过临床发现,第一,脾经的主导内脏——脾脏——是人体的“血库”,当人体休息、安静时,脾脏贮存血液。当人体处于运动、失血、缺氧等应激状态时,脾脏会将血液送到血循环中,以增加血量。第二、人体1/3的血小板平时是储存在脾脏中的。当人体发生出血现象时,就会调动这些储存的血小板,来参与凝血和止血工作。这些都说明了为什么会“脾统血”。
脾在志为思,脾功能发达的人,思考能力会特别强,但过度的思虑会伤及脾经。因此,又有“思伤脾”的说法。在临床检测中我们也发现,很多脾虚的人是属于多想少动型的。每天晚上都思虑万千,脑海里灵光闪烁,但到了第二天,大脑好像被格式化了一样,坐在家里,什么都懒得去做。
原则上,脾经的功能失常,多数是指功能低下,或者说脾之气不足。而这些都是虚证。临床检测上,我们也常遇到脾经亢进的情形,但这些并不说明脾经功能好到亢进。而是因为,脾经还肩负另一个职责,负责人的免疫功能。这时多数是指人的免疫功能活化,脾脏处于应激状态。对于女性来说,还有另外一个解释。就是当周期来临时,女性会排出很多含有毒素和垃圾的经血,此时脾经会调动脾脏释放储存的血液,以补充损失,所以会显示亢进。这些内容,我们会在第十一章的检测部分再做论述。
另外,脾经也是十二经脉中比较特别的一个,其它经脉,主导内脏都是一个。比如肝经的主导内脏是肝脏,胆经的主导内脏是胆囊。但脾经的主导内脏,除了脾脏以外还包括胰腺。因此,如果一个人得了糖尿病一类和胰腺有关的疾病的话,也是他的脾经出了问题。在中医认为,这个人得的是脾病。
11~13点(午时):
午时是一天之中一个比较关键的时段。前面我们讲到子时,说是子时“一阳生”,万物蠢蠢欲动,开始具有生发之象了。而到了午时,阳气达到顶峰。物极必反,阴气开始悄悄出现了,因此午时又叫作“一阴生”。
有关“阴阳”,说起来挺顺口,但到底什么是阴阳,恐怕很少有人深究,大多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会在后面专门开辟出一章,做详细的探讨。
午时心经气血高峰,这个时间段是用来修补大脑及神经系统的,因此吃完饭后午睡一下,有利于修补。
心经为十二经脉之首,原因一是心主血,一是心主神明。确切地说,十二经脉代表的五脏六腑的功能,都是由心经来统摄的。
有关心经,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大家不要一看到“心”这个字,就想到心脏。其实心经更多指的是头脑和神智。也就是说,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由心经来主持。那为什么还沿用心经这个词呢?因为这个词是具有历史背景的。在中国古代,人们是没有头脑这个概念的,那时的人们即使意识到一些头脑的功能,也是用“心”这个词来形容的,比如“心”想事成、“心”猿意马、“心”高气傲,等等。假使表达起来更确切的话,个人认为,用“脑经”取代“心经”似乎更合适一些。
记得恩格斯曾经说过:科学的发展最终能够证明,大脑的思维活动是由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来完成的。既然是化学反应,等式左边就需要充足的原材料。因此,人们的精神、情志活动是需要充足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的。而它的物质基础就是充盈的血气,因此,心主血脉就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由于心经用到了“心”字,因此心经和心包经还很容易造成混淆。这个账也应该算到古人头上。古人认为,心为君主之官,是一个人身体的皇帝。封建社会,君主之名不是普通百姓随便提及的,甚至和君主有关的东西,也不是想说就说的。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因为名字里面有个“世”字,那这个“世”字大家就得避讳,甚至连观世音都不能例外,只好改名叫“观音”。这个叫作什么呢?叫“名讳”。因此心经这个君主之官的名讳也是不能乱说的。为此古人只好装糊涂,含含混混地把心经和心包经弄到一起。或许他在跟你谈心经的问题,但他兜兜转转绕了个大圈,你还以为他在说你心包经呢。
心经还需要强调一点的是,它除了七大营养物质之外,还需要一种非常重要的营养素,就是氧气。通常我们谈到的营养,都是狭义的营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40种营养素。也许,建立起来一个广义的营养概念,是更明智的选择。氧气,应该算作广义的营养素范畴了。人们中午的午睡,其实是让身体其它部分休息一下,以便节省出来更多的氧气,提供给大脑,午睡等于养脑。
13~15点(未时):
未时心经将气血交棒给小肠经,小肠经开始当令。小肠经是太阳经,说明这个时间段,“阳”占主导地位,也就是说,此时强调的是功能。
在未时,小肠经的主导内脏小肠,由于接收到来自胃的食糜,开始变得繁忙起来。小肠在解剖学上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等,但重点功能在十二指肠。食物从胃经幽门下行到达十二指肠时,已经变成食糜。食糜是酸性的,而进一步的消化和吸收是需要碱性环境来中和的。因此小肠会动用气血物质去刺激胰胆管,令胰胆管释放出碱性的胆汁、胰液等物质注入十二指肠,来完成吸收食糜中营养的工作。胆汁和胰液这些功能物质起到的作用就是“阳”,而食物中的营养就是“阴”,消化吸收的过程,就是“以阳化阴”的过程。因此“消化、吸收”是这个时间段“阳”的工作重点。
因小肠经循行路线经过肩膀,所以,如果小肠经出现问题,肩膀会有酸痛的感觉,尤其是天宗穴位置。比如小肠出现炎症,人的肩膀就会酸痛,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是肩部的肌肉劳损,或者肩周炎呢。
15~17点(申时):
申时膀胱经进入气血高峰,这个时间段是人一天之中喝水的第二个高峰。前面讲过,第一个高峰在上午9~11点。
水是人体各个细胞都需要的营养物质,要时时补充。不能平时不喝,非得等到渴了才喝。据测算,一个成人一天喝水的量,根据体重不同,大约掌握在3000~4000毫升,相当于普通茶杯6~8杯。但这么多的水并不是均匀摄入的。在一天当中有两个喝水的高峰期,一个是上午9~11点,此时脾经当令;一个就是下午15~17点,膀胱经当令。之所以这两个时间是喝水的高峰期,均源于运化的因素。这两个时间段都是食物已经消化吸收得差不多,应该将吸收的精微物质运化给各经脉使用的时期。既然运化,当然需要水的参与。
膀胱经循行路线从头到脚,在经过后背时还左右各有两条出现,因此膀胱经是人体最长的一条经脉。提到膀胱经,人们会首先联想到膀胱。但实际上膀胱经与泌尿系统的关系只占20%左右,其余的80%反映的是骨骼问题。
膀胱经主“气化”:中医认为,人的精力来自于“肾精”,也就是肾经气血中的精华物质。这些精华物质性质像水一样,而水性是润下的。在自然界中,如果水要得到利用,就得使其循环起来。首先汽化成蒸汽,上升到空中凝结成云,再变成雨降落回地面。自然界的水汽化是靠太阳照射来完成的。那么,肾之水是如何完成这个循环过程的呢?是谁让它气化蒸腾起来的呢?
肾精的气化工作是膀胱经来完成的。膀胱经通条水道,为肾精上行开辟了通路。当精华物质进入肺中,得到氧气和肺部气血的滋润后,开始转而下行,像云凝结变成雨回落大地一样重新回到肾水中,这个过程叫“肃降”。“肃降”功能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肺经来完成的。正是拥有“肃降”功能,肺经才具有“金生水”的本事。有关五行和生克的内容,我会在第四和第七章中做详细的论述。
中医认为肾经和膀胱经主骨,如果肾经和膀胱经出了问题,骨骼的钙质吸收和利用就会有问题。其实不单钙质吸收,很多矿物质的吸收和利用都是由肾经和膀胱经来调节的。一方面,肾经这个子系统分泌的诸如睾丸酮或者雌性激素等,是骨骼钙质吸收的一个重要前提;另一方面,解剖学上的肾脏本来就是通过重新回收水分和无机盐,来调节体液平衡的。因此膀胱经有问题,一个人就会腰脊酸痛,这是缺钙或者缺镁的象。
我们还要注意一点,背部的膀胱经上分布着肺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等等,给人的感觉,好像五脏六腑都在这里开设了一道门。什么意思呢?其实,膀胱经就像人体的下水道。每个脏器,都将自己代谢产生的废物和垃圾,运送到这里排出去。比如,有些人的背部经常长一些粉刺,这些粉刺多数长在膀胱经周围,那么,长在某俞附近,就说明某脏腑毒素出来了。
17~19点(酉时):
酉时膀胱经将气血交棒给肾经,肾经达到气血高峰。前面讲过,肾经有问题,钙质吸收就会出问题。另外,肾脏本身是排毒器官,如果肾虚,排毒能力下降,体内毒素就会越积越多。而滥用药物,会增加肾脏负担,这时如果检测的话,会显示肾经能量出现代偿性亢进。
中医五行讲“水克火”,也就是说,肾水可以克制心火。假使一个人肾虚,那就很容易造成火反侮水的现象。我曾调理过一个女孩子,肾虚的很厉害,经常到了下午五、六点钟的时候,出现低烧的现象。她去医院检查过多次,始终没有找到原因。医生给她的解释就是不明原因的低烧。如果从中医来讲,她这就是典型的水不克火的象。后来,我把她的肾虚调理好了,她的发烧就再没出现过。
因肾经经过耳、足,因此,耳鸣、足跟痛,也是肾经问题的显现。
19~21点(戌时):
戌时是心包经气血高峰。前面已经讲过,心包经与心脏的关系更为密切。临床上我们发现,很多高血压或心脏病的病人,容易在这个时间段犯病。因此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来说,这是一个高危时刻,需要提高警惕。中医在讲心包经时强调“喜乐出焉”,就是提醒大家,这时一定要心情舒畅,不能压抑自己。看电视、听音乐、看书等等,做一些放松心情的事情。
虽然说戌时这个时段属于高危阶段,但由于心包经得到了更多的气血物质,这时也是修补心脏的最佳时间。
21~23点(亥时):
亥时三焦经气血高峰。三焦是个很特别的概念,人体十二经脉的其它经脉都有一个主导内脏,比如肝经的主导内脏是肝脏,胆经的主导内脏是胆囊,等等,但三焦经是个例外。那么三焦到底是什么呢?这时,我们不妨调整一下眼光来看一下人体。如果我们把人体看成是一个整体的大器官,那么,三焦属腑,腑是空腔的,人体这个大器官的空腔在哪里呢?就是我们的胸腔和腹腔。所以,胸腹腔就是我们的三焦。
所谓三焦就是上、中、下三焦,上焦就是胸腹腔的横隔以上部分,中焦是横隔到肚脐之间的部分,下焦是肚脐以下的部分。当然,具体到某个相联系的脏器,也不完全是按照这个区域来划分的。
前边我们提到,腑的功能是提炼和通、降。那么胸腹腔的功能在哪里呢?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胸腹腔到底连接着什么东西?淋巴系统。上焦,上联系脖颈处的淋巴,左右联系腋下的淋巴;中焦,联系腹腔中的淋巴器官,如脾;下焦,下联系腹股沟的淋巴。因此三焦经主淋巴,与人的免疫能力有关。并且,我们在提到三焦时,一定要跟其它经脉结合起来分析,才有具体意义。人体的淋巴组织占体重的1%,广泛分布于淋巴结、肝、脾、骨髓、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系统、皮肤和神经系统等各个器官,它无处不在,是遍布全身的网络系统。正是因为三焦经涵盖范围这么广,十二经脉里,也只有三焦经,分析判断时,是一定要结合其它经脉的。单独看三焦经,除了免疫力高、低,或者是否有炎症之外,其它不能妄下结论。
当然,根据中医所定义的三焦的功能,还能推论出三焦系统还包括血液的微循环,以及组织液传递的内容,我会在第三章六腑之三焦部分做进一步探讨。
以上,我们将各时辰和各经脉,建立起来一一对应的关系。知道了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经脉在值班。那么它们是怎么值班的呢?相互之间又是如何交接班的呢?我们还是先回到倒时差的问题上。
倒时差是在调整气血流注
我们发现,每条经脉的值班时间,都是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用古代的概念,就是一个大时,也就是一个时辰。
比如我们和法国之间,是7个小时的时差。那么,如果我们去到法国,说明我们至少跨越了三个多时辰,从生物钟上来讲,我们的气血流注会跨越三条经脉。我们的时间比法国早,当我们飞到法国时,我们的气血还在按照中国的时间运行。假如这时的时间是中国的子夜12点,那么我们的气血是胆经值班。但这时才是法国的下午5点,气血应该是膀胱经交班给肾经。也就是说,我们的生物钟对于法国而言,提前了三条经脉。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气血混乱。意味着我们胆经系统里面行驶的各个车辆,得想方设法开到膀胱经系统里面去。因此这些车辆要么不得不超速,要么不得不减速。这种交通混乱要持续好几天,才能回归到正常状态。所以在这几天里,我们就出现了不适应的问题。我们就得倒时差。倒时差可不像拨一下表的指针那么容易,我们得耗费很大的人类物力。派很多的交警去指挥交通,调整各个车辆的行驶速度。如果我们是去法国,就要让气血的车辆放慢速度,让中国的气血逐渐等待法国的气血追上来。反之,如果我们从法国回来,我们的生物钟假设在子时12点胆经值班阶段,那么到达中国后,这里应该是大肠经交班给胃经阶段。我们就得拨快生物钟,去追赶中国的气血。这,就是倒时差。
到目前为止,对于普通人而言,最好的倒时差办法就是睡觉。这是一个无为的阶段,把问题交给我们的身体,让它自己去解决。因为不论你承认与否,身体比人更聪明。
理论上,那些内功修为高超的人,或许可以通过运功,加速这个进程。另外,经常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的人,因次数多而习惯了一些,气血也会更容易调整一些。这个过程相当于经常给人痛的刺激,那么久而久之,痛域就提高了一样。
对于上夜班的人来说,生物钟本来在黑天,但为了工作,硬要调整到白天,这也是一种气血混乱,中医讲“阴阳失调”。久而久之,势必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同理,那些经常熬夜的人,气血也会混乱。所有的汽车,都不知道该按什么样的速度行驶了。总是这样,得病是必然的。
气血的工资是这样领取的
关于气血流注,需要说明一下的是,这些气血物质,并不是一天只循环一次。而是不停地循环,到了哪个时辰,哪条经脉就根据肺经这个会计的分配,前往领取气血工资。
《黄帝八十一难经》认为,正常人每呼气一次,脉气运行三寸;每吸气一次,脉气运行三寸。一呼一吸为一息,一息则脉气运行六寸。人在一昼夜中,共有一万三千五百息,根据等同身寸的算法,脉气遍及全身循环五十次。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机场取行李的情形:大家都站在传送带前等行李,当我们的行李从传送带上过来了,我们就把它取走。没过来,就继续等待,即使别人的过来了,我们也不能取。气血流注就是这个样子。肺经把不同的气血放在传输带上,脾经则开通传送带。传送带不停地运转,一昼夜共运转五十圈。然后,每条经脉都按顺序站到传送带前,等着自己的气血转过来。不过与行李稍微不同的是,气血不是打包好的一个整体,而是像自助餐一样分散着,随流注的传送带送过来。十二个经脉等在那里,各取自己需要的。到了哪个时辰,哪个经脉就有权利大吃大喝。当然它吃什么,吃多少,是由肺经指定的,不能由着自己的喜好乱来。吃着吃着,传送带又转过来了,需要的话就再取。假如气血不是无限制,而是限量供应的话,那么,根据肺经的安排,这些传过来的气血物质,在不同的时段,是要优先提供给不同的经脉的。
假使有经脉这时很饥饿,就会试图去抢别人的气血,但它不是谁的都能抢。假使有经脉想贡献出自己的一些气血给别人,也不是谁都能得到。它们要遵守一个规矩,这个规矩就是“相生相克”的原则。有关这个原则,后面也会做具体探讨。
另外,气血一昼夜循环五十圈,平均每个时辰循环4.17圈。说明每条经脉的左右两侧在这个时辰里,其中一侧循环2圈,另一侧循环了2.17圈。因此,两侧经脉气血会大致相同,但不会完全一样。这一点,在后面的检测章节中,会有用到。
三、脏腑的解析
前面我们说,每一条经脉就像一个电脑网络系统一样。每个网络由很多的终端机和一个主机构成。那么无疑,一个网络的主机对这个网络的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十二经脉就是十二个网络,每个网络里面都有一个主导内脏,这个主导内脏就是此网络的主机。中医根据这十二个主导内脏的功能和形态,将其划分成两大类——脏与腑。
脏与腑是中医藏象学说中重点探讨的问题。它们不是单纯的解剖学上的概念,还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由于这一点极容易与西医的解剖学冲突,因此也成为多数人误读中医的一个原因。因此要特别引起注意。如心,不单单指心脏,心经之心更强调脑的功能,即所谓神明之心;肾,不单指肾脏,肾经之肾还包括肾上腺的功能,所谓作强之官;脾,不单指脾脏,脾经之脾还包括胰腺的功能。
为了探讨脏腑的功能,我们还是回过头来看一下由12经脉组成的这个人体系统模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12条经脉所构成的人体12个子系统,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如图3-1:
图3-1
如果各子系统分别发生关系的话,它们之间的关系线会有66条之多,厘清这么多的关系,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系统做进一步的简化。有关这一点,在吴清忠先生的《人体复原工程》一书中,已经做了详尽的描写。这里,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只做简单介绍。
我们看一下肺经的路线,再看一下大肠经的路线,会发现它们两个距离非常近。如图3-2:
图3-2
再比如,心经和小肠经,它们的距离也是非常近。如图3-3:
图3-3
在临床上,我们发现,两条相邻的经络,在气血或者说能量变化上会互相影响,甚至存在非常近似的同步变化。比如,人感冒了,容易便秘,感冒快好了,便秘也消失了。这一点有点类似我们中学时期学到的电磁转化的概念,当导体通电时,在它周围形成一个电磁场;或者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会产生感应电流。我们知道,经络是气血物质和信息信号的通路。那么,每条经脉就都会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一个场,两条非常接近的经脉,它们的场是互相交叉影响的。我们把这种功能上有联系又互相影响的相邻的经脉,称之为互为表里。
表里代表的是身体的内外侧。“表”代表处于身体外侧的经脉,“里”代表的是处于身体内侧的经脉。具体到十二经脉,手三阳和足三阳即为“表”,手三阴和足三阴即为“里”。
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每一对互为表里的经络,所属内脏刚好是由一个实质性的内脏和一个空腔性的内脏组成。中医将实质性内脏定义为脏,空腔性内脏定义为腑。中医讲五脏六腑,联系到十二经络,应该是六脏六腑。六脏就是心、肝、脾、肺、肾、心包。六腑就是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它们之间分别互为表里。如下表:
内脏互 为 表 里
脏心肝脾肺肾心包
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在欧洲讲课的时候,我才知道,在西方语言里,是没有腑这个概念的。这让我更加感到,中医要想走出国门,要做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上的翻译,更应该是概念上的翻译。很多的概念,都要重新来定义。比如说“上火”,如果你跟西方人讲上火,那么他们会问:为什么会着火,需要消防车吗?如此因概念导致的笑话有很多。那么,我们就要按照现代医学体系,重新定义上火,这在后边第九章,我会做具体介绍。现在还是回到脏与腑的内容。
五脏和六腑的区别不仅仅在于外形,仅从形状的区别上来探讨意义不大。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性质和功能。
五脏是实质性器官,主要是生化和储存气血物质,中医人为是生化和储存“精、气、血、津液”。那么这些“精、气、血、津液”到底是什么东西,在后边的第五章“气血的解析”中,我们会做详细的探讨;六腑是空腔性器官,主要是提炼和运送气血物质,排泄代谢废物。五脏的所谓“生化”,就是生成一些化合物,或者用中医的术语讲就是生成“精、气、神”。并且五脏因生成一些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会影响人的情志,因此五脏还有主导人的情志的功能;六腑的运送很好理解,因为六腑都是管道,起的作用就是运送。但这里的运送不是单纯的运送,而是在运送的过程当中,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加以提炼。提炼之后剩下的废物还要排泄掉。因此,六腑的运送过程是一个主动的生理过程。有些类似我们人体的这条高速公路上设了很多的收费站,只要五谷水液等食物从中通过,收费站就将食物中的营养素收取出来。
现在看来,“脏腑”实在是一个很神奇的概念。在解剖学并不是很发达的古代,人们竟然用“脏”和“腑”这两个概念,就轻而易举地把两种功能的内脏区分开来。面对欧洲人的惊诧,这实在是值得书写的一笔。
刚才我们提到,十二经脉中“互为表里”的“表”,指的就是阳经,所属内脏就是“腑”;而经脉中的“里”,指的就是阴经,所属内脏就是“脏”。
五脏与六腑
心者,君主之官
按照取类比像的叙事方式,中医认为,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君主。但这里的“心”指的到底是哪个脏器,却成为后世医家争论的焦点。
通常,囿于字面的理解,心指的是心脏。然而《黄帝内经》却提出了“心主神明”的概念,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就指出,心主宰全身,为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而出。因此,从其功能上去理解,这里所谓“神明之心”实在应该指的是大脑。但一是因为当年的解剖学知识有限,一是因为心乃君主之官,在封建年代君主以及与君主有关的事物是普通民众避讳的一个话题,在这方面的研究不能深入进行,因此人们才将大脑的很多功能归属于心罢了。大脑做事,心脏邀功,几千年的医学史上的冤案,应该平反才是。但正是由于人们没有深入研究下去,导致了概念上的混乱,如内经中又讲“心主血脉”,这一点就是心脏的功能。出现这样的问题,完全是古人受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甚至政治背景的限制,而形成的具有历史局限性的认识。
如果心指代的是大脑,那么,应该属于“奇恒之腑”的范畴。而奇恒之腑的特点是通达阴阳,半表半里,这刚好符合心经的气血流注在午时的阴阳交汇时刻。也与子时的胆经相呼应。因胆经的气血流注时间也是阴阳交汇时刻,而胆经的主导内脏胆囊也属于奇恒之腑,通达阴阳,半表半里。
如果心仅仅是大脑的指代,仍然不足以完全对应中医所谓“心”的各项功能,因此还要引进心包的概念。但在引入这个概念之前,本人还要增加一点个人见解,即“心”还包括脑垂体的功能,以及松果体的未知功能。脑垂体及松果体分泌的各种荷尔蒙是心之气的重要的组成成分。有关这一点,将在第五章“气血的解析”,以及第九章“上火的解析”中,做更加详细的论述。
心包,护卫之官
既然在心的概念上有所混乱,就不得不提到心包。在上述混乱的概念中已经使用到了“心”这个词,而这个词原本是用来指代头脑的,那么,用什么词来指代真正的心脏呢?古人这时就提出了心包这个概念。中医认为,心包是包裹在心脏外围的一层膜,或者说一种结构,用来保护心脏的。不过从对心包的功能阐述上来看,指的应该就是心脏。比如,中医讲心包代心受邪,从受邪后产生的各种症状来看,出现的都是心脏的病症。即使是心脑血管疾病,也是脑血管问题。
肺者,相傅之官
肺主气,司呼吸。肺通过呼吸功能吸入自然界的清新空气,呼出体内浊气,吐故纳新,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顺利进行。但这里所谓“肺主气”之“气”,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就是与呼吸有关的空气之气;另一方面,指的是气血之气。气血之气在古人看来是一种无形的功能性的东西,因此有人认为,气血之气用“炁”字代替更确切,也不容易引起概念上的混淆。有关这种无形的功能性的东西到底有没有呢?是古人一厢情愿的臆测还是真实存在的呢?如果存在的话,到底是什么东西呢?这一点,我会在第五章“气血的解析”中做详细的探讨。
内经认为,由脾所运化的水谷之精气,上输于胸,与呼吸得来的空气在肺中结合,形成“气”。这里的气指的就是气血之气了。这个气,或者说炁,在肺的宣化、输布的指令作用下,遍布全身,人体的各项功能才能最终得以实施。宣化、输布是肺的功能之一,就是因为肺有这个功能,职责上有些类似一个国家的总理,因此,内经将肺形象地比喻为“相傅之官”。需要强调一点的是,这里的宣化输布是肺所下达的指令,而不是肺具体的工作范畴。好比一个国家的总理,负责给各个省市和中央各职能机关财政拨款,但总理完全不必去将这些财政拨款亲自送货上门。
肺除了主一身之气外,还有通调水道的功能。这里的水,也不仅仅是液体那么简单。肺属金,金生水。因此,这里所说的水,指的是具有五行之中水的性质的物质。通调水道是指肺所主之气,为水性的津液之运行提供了动力。而且肺的肃降为水液的运行提供了方向——向下,即所谓水的润下性质。
由上所述看来,中医之肺也不等同于解剖学上的肺脏。那么,中医之肺的诸多功能,是由何产生的呢,个人认为,中医之肺还包括了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的功能。甲状腺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激素甲状腺素和三碘甲腺原氨酸,以及甲状旁腺分泌的甲状旁腺素,也是肺之“气”的重要组成成分。甲状腺素指向所有细胞,是这些细胞物质代谢的幕后操纵者,也就是说,对各子系统的运转来讲都极其重要,因此,才有“肺朝百脉”之说。
肝者,将军之官
肝藏血,肝脏是人体储藏血液的主要器官。人体活动时,血液周行全身至各器官,但安静下来,比如进入睡眠状态,多余血液就会回归肝脏。通过这种方式,肝脏可以调节人体血液的使用量。
内经认为肝属木,主生发。肝脏是五脏六腑中出产产品最丰富的一个器官,因此肝脏号称是人体最大的化工厂,人体所需近万种化合物的生产合成都是由肝脏完成的。而这些化合物又成为其它脏器的原材料,总体上决定着人体的生机。并且肝脏也是功能最多的一个器官,目前已知有500多种,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代谢,荷尔蒙的合成与分解,胆汁的合成,酒精、尼古丁、药物等毒素的解毒等等。讲到肝的生发功能,还要提到“左肝右肺”的问题。左肝右肺历来是西医认为中医不科学的论据之一。肝在解剖学上位于人体腹腔的右侧,肺位于胸腔。因此,以其在身体中所处位置来衡量左肝右肺这个概念,显然太低估了古人的智商。正确地理解这个概念,应该从中国文化入手。中国文化认为,左为生发的方位,右为收敛的方位。因此,左肝右肺的正确解释应该是“肝主生发之象,肺主收敛之象”。正是肺的收敛之象,才能决定水气化上升后重新生水下降,形成体内水的循环。
《灵兰秘典论》中认为肝为将军之官,谋略出焉。谋略指人的聪明才智。思维和谋略,本质上应该是我们人类最高级的生化反应。正如恩格斯所言:科学的发展最终能够证明,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大脑的化学反应。只有肝的生化能力足够强,才能合成人体所需的各种化合物,为人类的这种生化反应提供充足的物质准备。
肝脏还能促使一些有毒物质的改进,再排泄体外,从而起到解毒作用。譬如饮酒,酒精到体内产生乙醛,可与体内物质结合,产生毒性反应,出现醉酒的症状;但肝脏可将乙醛氧化为醋酸而祛除。如果酗酒过度,超出肝脏的解毒能力,便会酒精中毒,严重的将危及生命直至死亡。人们服用的药品往往具有一定的毒性,这时肝脏又能将药物改造,变为水溶性物质,从尿或粪中排除。如果产生药物依赖,同样会超出肝脏的解毒能力,久而久之会引起药物中毒,甚至出现目前尚不可解释的许多莫名其妙的疾病。
此外,肝脏是人体消化系统中最大的消化腺,有协助消化器官运转,帮助消化的作用。一方面,肝对脾胃的运作发生影响(体现在肝木克脾土上,这一点在第七章生克的解析中有具体阐述);另一方面,肝脏还通过合成胆汁直接参与消化系统的运作。
脾胃者,仓廪之官
脾胃被视为后天之本,因为所有水谷精微的受纳吸收全仰赖脾胃的功能。脾主运化、升清,主统血。
脾主运化、升清。胃肠可以从水谷中提炼出精微物质,但胃肠只是具体的执行者,而指挥者则是脾,这就是脾的升清作用。除了指挥提炼之外,脾还要安排将精微物质输送到全身。这就是脾的所谓运化功能。除了运化精微物质之外,脾还负责运化水湿。各器官代谢的过程中会产生多余的水液,这些水液,要在脾与肺的共同作用下,排出体外。
脾的另一个作用就是统血。这一点,在第二章气血流注的解析中已经有所论述,这里不再提及。但脾还有过滤血液的作用,脾的组织中有许多称为“血窦”的结构,血窦的壁上附着大量巨噬细胞,可以吞噬衰老的红细胞、病原体和异物。促进血液的更新。
此外,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可通过多种机制发挥作用。
中医之脾除了解剖学上的脾脏外,还包括胰腺。因此,脾脏分泌的促吞噬素,以及胰腺分泌的胰液、高糖素、胰岛素、胃泌素、胃动素等等。都成为脾之“气”的一部分。这些激素除了参与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之外,还负责调节全身生理机能。因为“脾”气中包括胰岛素等与糖类代谢有关的物质,因此,中医讲甜味入脾。
胰岛素是一种同化荷尔蒙,可以指挥身体各细胞将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酸等储存起来,从而使肌肉更加结实,但也能够使身体发胖。因此,中医认为脾主肉是有道理的。
在我检测的众多顾客中,脾虚的占了很大一部分。大家共同的问题就是怎样健脾。这里我从饮食和运动上给大家一些建议。
饮食上需要注意的是:一、养成按时吃饭的习惯,以配合胰液的分泌。二、注意饮食有节,不能过饥过饱,尤其不能过饱。胰液的分泌会随食物的增多而增加,过饱时胰液会超量分泌,在分解完食物后会转而分解胰腺自身。三、少吃油炸、香辣食物。四、少吃生冷食物,尤其是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食物,不要立刻就吃。五、一天要喝足量的水,一个成年人一天的饮水量根据体重的不同大致在3000~4000毫升。水有利于脾运化功能的实施。
除了饮食,健脾非常强调锻炼。在处于安静状态时,我们人体对血液的利用量是最小的,一旦进入运动状态,就会立刻增加对血液的需求。脾脏具有造血机能,也具有储存血液的功能,通常情况下可以储存200毫升左右。当我们跑步、跳跃或者处于危险当中时,脾脏就会立刻释放出血液供全身利用。经常做些运动,会刺激脾脏的造血和储血功能。那么,身体分配给脾脏自身的营养素也会相对提高,从而达到健脾的目的。如果总是不运动,身体会认为自身不需要那么多的血液储备,就会消减储备计划,相应的,脾脏本身得到的营养也会减少。因此,脾虚之人,多半是缺乏运动一族。这一点,有些类似我们人类的工作,即所谓多劳多得。我们的工资,是和我们的贡献成正比的,当我们活干得多时,工资待遇也会相应提升。如果干的活少了,老板是不会给你加工资的。
接下来看看胃。如果说脾胃是指战员的话,那么脾就是指挥员,胃则是战斗员。这个战斗员做的是最前线的工作,手头的武器有两种,一种叫物理作用,一种叫化学作用。胃通过蠕动研磨,以及胃酸等消化液的共同作用,将食物颗粒细化成直径不到1毫米,形成粥状物质,称为食糜。食糜会间歇性地送入小肠做进一步的消化和吸收。事实上,酸性胃液在消化食物的同时,也对胃本身进行消化,造成一些细胞的死亡。但胃壁细胞的再生能力超强,每分钟产生大约50万个新细胞,三天就可以再生出一个新胃来。当然,这也不足以抵消胃酸的消化作用,因此,胃壁上还覆盖一层厚厚的胃黏膜,阻止胃酸渗入胃内壁。除此之外,胃里还有一些其它物质,也参与胃壁的自保活动。如果这几条战线出现漏洞的话,胃壁细胞就会直接暴露在酸性胃液之中,人类就会得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因为酸性环境是无法改变的,所以一般认为,胃病是无法治愈的。这其实是个误区,假使能够提供足够的弹药,身体完全可以修补好自己的防线。那么这些弹药是什么呢?细胞再生,需要氨基酸、脂类、维生素,尤其是B族维生素;粘膜系统,还特别需要一种物质,就是维生素A;假使得了胃炎、胃溃疡,相当于胃壁上出现了疤痕组织,这些疤痕组织是胃里最脆弱的部分。就像物理学上的应力集中部位一样,首当其冲地招致下一轮的胃酸进攻。而消除疤痕组织最有效的一种物质就是维生素E。只要上述这些营养素摄入充足,就等于是为前线部队提供了充足的弹药。如此,胃病是有彻底治愈的那一天的。
肾者,作强之官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先天之精受之于父母,一个人身体的很多机能的确立,在母亲怀孕期间,就已经决定了。也就是说,肾精是古人在对生命进行全方位思考时,对生命原动力进行探寻使用的术语。因此,这里所说的肾,与作为过滤尿液的肾脏,不完全是一回事。中医之肾功能强大,远非肾脏可以解释。按本人理解,中医所谓肾当为生殖系统、肾及肾上腺的总称,如此,中医对肾的各项功能所做的阐述才合乎逻辑。
肾的主要机能包括:
一、控制津液代谢。肾脏负责水液的过滤和排出毒素,并回收血液中的有效成分。
二、贮藏精气。肾所藏精为肾阴,肾中元气蒸发为肾阳。由此我们看出,所谓肾阴,指的是物质方面,而肾阳强调的是功能方面。肾为作强之官,技巧出焉。所谓技巧出焉,在我看来,应该是指肾上腺,以及性腺的诸多功能。
肾上腺包括肾上腺皮质和肾上腺髓质两部分,由于两者在结构和功能上均不相同,因此实际上是两种内分泌腺体。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皮质激素分为三类,即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和性激素。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前者的主要功能是作用于心肌,使心跳加快、加强;后者的主要作用是使小动脉平滑肌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
上述各种类荷尔蒙的分泌,使得肾的各项功能得以实现。
中医特别强调“心肾相交”,认为只有在心肾相交的情况下,人体的健康才能得以实现。那么,心肾相交到底有没有物质基础呢?当然有,就是“气血”。所谓心肾相交,指的就是心肾之间气血物质(尤其是其中的功能物质“气”)互相交流作用,从而使身体达到一个平衡状态。肾的功能物质包括上述荷尔蒙,心的功能物质如前所述是垂体分泌的各种荷尔蒙。两大类荷尔蒙互相传递信息和指令,共同去完成各种生理功能,即达成了心肾相交的状态。
三、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
由于引进了肾上腺和性腺的概念,这些功能就很容易理解了。
胆者 中正之官
胆为六腑之一,但却是六腑中一个很独特的器官。六腑原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受纳和传导”,但胆却是贮藏胆汁(藏精,藏精是脏的功能),而不受纳水谷糟粕,亦脏亦腑。因此,胆又被划归“奇恒之腑”。因胆既有脏的功能,又有腑的功能,所以说胆通达阴阳、半表半里。再加上一天开始的时间子时刚好是胆经当令的阶段,古人将之排在五脏六腑之首,并且称之为“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
胆的功能是贮存和浓缩胆汁。肝产生的胆汁经肝管进入胆囊后,胆囊上皮细胞吸收其中的水分和钠离子等无机盐。如果此时小肠内有食物经过,小肠内分泌细胞会分泌胆囊收缩素,刺激胆囊收缩,排出胆汁。同大多数朋友的固有认知有出入的是,胆汁并不能直接消化脂肪,因为胆汁中没有水解脂肪的酶。它所起的作用是将脂肪乳化,以助消化,同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如A、E的吸收。胆囊的收缩是有顺序的,先自胆囊底开始,逐渐移向胆囊管,使胆汁排入胆总管,最后进入肠道。有很多朋友吃饭时间混乱,该吃饭时不吃饭(尤其是早餐)。由于空腹时没有胆囊收缩素的刺激,胆汁会超时储存在胆囊里,任由胆囊上皮细胞吸收水分,胆汁的浓度会越来越升高,久而久之,会引发胆囊炎和胆管发炎,严重的形成胆结石。
当胆囊存在上述问题时,胆经会呈现虚证或不足。这反过来又会影响微循环,时间久了,就会感到脑供血不足,出现各种问题。当然,不是所有胆虚都是由于不定时吃饭引起的,肝脏处于疲劳状态时,同样会连带到胆,所谓“肝胆相照”。长期肝火旺盛,同样也会带来胆的问题。
小肠者 受盛之官
小肠的主要功能为泌别清浊、化物出焉。就是把经脾胃腐熟的食物精华吸收,然后再上缴出去的意思。
小肠位于腹腔,起于幽门终于阑门,全长6~7米,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十二指肠是胆汁和胰液的主战场。食物在胃的酸性环境下形成食糜,被间歇性地推过幽门,送到十二指肠,因胆汁和胰液的原因,这里变成碱性环境。正是由于这里的碱性环境,造就了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食物在此经小肠的消化吸收,分成清浊两部分,清者水谷精微(其实就是氨基酸、维生素、水、无机盐、脂类、碳水化合物等),吸收后成为气血之血的主要成分;浊者被排入大肠,最终形成粪便。
通常在酸性食糜没有进入十二指肠时,碱性的胆汁和胰液同样也不会进入。只有当食糜进入后,在小肠分泌的激素召唤下,胆汁和胰液才通过胰管进入十二指肠。如果胆汁和胰液的分泌量不足,不足以中和食糜的酸性时,容易引起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水谷精微被小肠内粘膜吸收后,通过肠系膜上的门静脉进入肝脏,相当于为肝脏这个化工厂采购了大量的原材料。因此你也可以把小肠理解成是采购员。个人人为,中医之小肠除了解剖学上的小肠外,还包括门静脉系统的肠系膜静脉。
大肠者 传导之官
大肠是负责传导和排泄的。小肠泌别清浊,将浊物送到大肠。大肠像一个清洁工,在清理垃圾之前,还要最后检查一遍。如果它发现还有值得利用的东西,就会再次吸收进来。然后分泌粘液,保护肠道、润滑粪便,并通过蠕动的方式最终将粪便排出体外。
大肠吸收的东西,多数是水分以及一些水溶性的物质。这个功能,叫作津。中医讲大肠主津。这里的津,是动词,指的就是吸收水液。如果大肠这个清洁工出了问题,多数都与水液有关,或者便溏或者便秘。
通常情况下大肠的蠕动是很缓慢的,但一天之中也有几次强烈的蠕动,很快而且波及范围很远,自横结肠到降结肠,这种蠕动称为集团运动。早晨5~7点这个时间段,是集团运动的一个高峰期,因此,中医主张“晨便”。但如果没有养成晨便的习惯,久而久之这种反射就会被压抑,使大肠丧失了敏感性。
如果得了便秘,大肠“津”的功能就会过度,不但吸收水分,甚至还会吸收很多本该排掉的毒素。神奇的是,便秘之人,有些会在脸部大肠经经过的部位,出现座疮。这也是经络排毒的一个表现吧。
大肠上口在阑门出与小肠相接,下口接肛门。分盲肠、结肠和直肠三部分。
盲肠为大肠的起始端,在下方有阑尾。曾经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阑尾是一个退化的器官,毫无用处,还容易得阑尾炎。因此,得了阑尾炎的解决办法就是一个——切掉。据说日本人在出生时就很有先见之明地拿掉了这颗定时炸弹。但新的研究表明,阑尾里边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小肠、大肠一经阑门隔开,就形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环境,其中的菌落也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没有阻隔的话,大肠中的菌群和病毒有可能会长驱直入侵入小肠,对于这些外来菌群,小肠难以抵抗。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形出现,身体在边界——阑门附近,设置了边防哨卡,这个哨卡就是阑尾。如果有病毒和有害菌入侵,阑尾就会释放出大量淋巴细胞将其剿灭。阑尾发炎,说明边防军正在战斗。如果轻易地切掉了,等于是嫌报警器吵而将其关掉,给小偷大开绿灯。同理切掉扁桃腺,也是在做这样愚蠢的事情。建议大家下次再面临切掉自身某个器官的时候,不妨先想一下,自己到底该站在谁的一边。
膀胱者 州都之官
中国古代是个农业国,郡县的官员主要负责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就是兴修水利,管好一方的水。膀胱的职能,就像一个这样的官员,因此叫州都之官。
中医认为膀胱藏津液。这个津液包括尿液,但不止尿液。因此,中医所谓膀胱也不同于解剖学上的膀胱。中医之膀胱最大的功能就是气化。“气化”本是《易经》中的术语,指的是阴阳之气化生万物。后来引入医学领域。中医认为肾精是人的根本,而肾精是属水的,水性润下,要想利用的话,就要使其气化升腾。这个重担,就落在了膀胱经的身上。当然,人体水液代谢不仅仅是由肾和膀胱单独完成的,而是由脾、肺、肾、膀胱、大小肠、三焦等脏腑共同参与完成的。这也说明了中医建立的身体模型中,各系统之间联系的紧密性。任何的功能都不是哪个脏腑单独完成的。
另外,根据个人的理解,膀胱经通条水道的功能,应该在肾脏的工作范围内。因此,我怀疑是由于古代解剖学不发达,将膀胱和肾脏各自的功能张冠李戴了。假使我们把解剖学上的肾脏放到中医之膀胱范畴,膀胱经的各项功能就好解释了。而且这样划分,与肾经之功能也不冲突。如前所述,中医之肾的功能重点在生殖腺和肾上腺上体现。
三焦者 决渎之官
三焦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
三焦这个概念是五脏六腑中历来医家争论最多的一个。有些人认为是三个空腔,有些人认为是胸腹腔中联系各脏腑的系挂。其实从字面来看,渎指水沟,决渎指疏浚水道。那么三焦一定与水液循环有关系。
联系第二章的内容,我们知道,三焦与淋巴系统有关。但三焦这个概念绝不能被淋巴系统取代。第一,中医认为三焦通行元气。元气是肾精生化出来的,通过三焦的途径运行全身,分布到五脏六腑,推动和激发五脏六腑的功能。因此三焦“主持诸气”,负责全身各脏腑的气化功能。第二,中医认为三焦疏通水道。人体水液代谢中,肺主宣发和肃降、脾主运化、肾与膀胱主气化蒸腾,同时还要有胃、大小肠的共同参与。但这其中还少了一个通道,这个通道就是三焦。因此,个人认为,中医建立的这个三焦系统,应该包括微循环的功能。这里所谓微循环,指的是广义的微循环。包括血液、淋巴液以及组织液的微循环。通过这个广义的微循环渠道,各脏腑将提炼和生化的各种气血物质送到各个目的地。这就符合了疏通水道和通行元气的功能。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前面我们提到,因风俗习惯的原因,古人曾有意无意地将心与心包的概念混淆。我们尝试一下拨乱反正,改为心包主血脉的话,就会发现,心包与三焦互为表里这个联系的建立会更为妥当。中医之血强调的是荣养的作用,因此,此血非彼血,这里的血包括血液但不单指血液,还包括运送营养物质与免疫成分的组织液与淋巴液(这一点,我在第五章“气血的解析”中,会有更详细的论述)。中医之脉为行血的通道,既然此血非彼血,此脉当非彼脉。中医之脉包括血管但不单指血管,还包括淋巴系统的循环通道。而血液与淋巴液、组织液循环的共同动力,均来自于心脏提供的动力。区别只是血管与淋巴管中运送的气血物质成分不同罢了。由于心脏与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关系如此密切,心包与三焦相表里,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四、五行的解析
五行:古人建立的一套解释自然界的模型。
通过第三章对脏腑的论述,我们已经将十二个子系统简化为六对。因三焦指的是胸腔和腹腔,不是独立存在的内脏,所以抛开三焦,以及与三焦互为表里的心包。上述系统,可以最终简化为五对。那么这五对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可以套用中国传统的五行理论来分析。五行指的就是“木、火、土、金、水”,是中国古典哲学体系认定的组成自然界的五种元素。如图4-1:
图4-1
至此,中医典型的叙事方法又出现了——取类比像。将五对内脏首先归类,然后根据它们的性质,属于“五行”中哪一类的,我们就把它划分到哪一类。
如果说经络是古人建立起来的一套完整的人体模型,那么,“五行”就是古人建立的另一套解释自然界的模型。
五行是指五种元素的属性 而不是五种元素
古人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自然界的五种元素。它们之间既相互滋生、促进、助长。也相互制约、抑制、克服。随着这五种元素的此消彼长,使得大自然也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因此“五行”可以说是古代的一种朴素的物质观。
很多人一听到五行,就联想到奇门遁甲、飞天入地,这不奇怪。中医发展数千年来,总有很多人在做着神话中医的工作。这种工作做的多了,会渐渐丧失本真,从正途走入旁门左道。建议有志弘扬中医的同道们,拨开历史的迷雾,还原中医的本来面目。
我们经常讲“肺属金、肾属水”,这里的“金和水”,不是简简单单地指代的两种元素,而是由两种元素剥离和抽象出来的两种属性。不但五行如此,“五方”、“阴阳”等,也统统是取其剥离出来的属性。如果硬生生往具体的事物上套,那就等于是把古人本来好不容易提炼出来的形而上的东西,形而下之了。
因为人类是从自然界中进化而来的,在人类进化的每时每刻,都在向大自然看齐。那些适应大自然的,具有大自然属性的优良秉性,大自然就会让我们保留下来,而违背大自然属性的,自然而然地就会淘汰消失。最终,我们将和自然融为一体。这在中国哲学看来,用一句高度概括的话就能表达出来——“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个假说,一个公式,也是一个理想。反映了古人对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渴望与追求。这个公式是古人用来解释,将人体模型放到自然模型之后,它们之间的运行规律的。而这个规律,古人推崇备至,认为是至高无上的宇宙规律。
在欧洲讲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五行这个概念,在与世界接轨上,相对于中医其它概念要容易一些。这得益于很多古老文明,都有相似的文化组成。比如在古印度,人们认为世界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组成的。欧洲古代也有相似的看法。只是这种集哲学、科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于一身的理论,在纯科学的年代,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而已。
因为今天的人类和自然界,是共同进化而来的,双方之间互相适应的,即保留下来;不适的就淘汰掉。因此,人与自然之间不可避免地具有相同的秉性。那么,我们将五脏高度概括归类到五行后,就可以套用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来阐释五脏之间的关系。如图4-2:
图4-2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线有10条。而10条关系线,又可以5条5条地确定为“相生”和“相克”两大类关系。至此,这个模型已经被高度概括和简化了。
如前所述,五行概念比较容易被世界接受。但五行的“相生相克”理论,在欧洲就遇到了麻烦。什么是“生”,为什么会“生”;什么又是“克”,为什么会“克”?等等。比如,他们会把“克”翻译成“kill”。那么,木克土,肝克脾,他们就会翻译成肝“kill”脾。内脏之间,本来应该是和谐相处的,怎么突然之间肝脏就要谋杀脾脏呢?显然,这又是概念上的翻译错误。那么,到底什么是“生”、什么是“克”呢?应该用怎样的现代语言翻译它们呢?在第七章,我会有专门的论述。
中医的这个人体模型,是建立在研究“活”人的基础之上的,而活人不是个独立的系统,他与周围的环境是互相作用的。因此,要研究这个模型的运行规律,就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周围环境与人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哪怕是极其细微的方面。甚至除了物质方面的影响,还有精神层面的影响。比如,声音、颜色、温度、味道等等对人健康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互相的关系。还有人的七情六欲对健康的影响。同时,也要反过来考虑健康对人情绪和精神的影响。解剖学难以观察人情绪的变化,但针灸推拿,是可以观察到人的情绪的细微变化的。因此,这个模型,也可以称之为“动态”的模型。
所以,我们引入了五志这五种情绪上的变化与五行五脏的关系。
还有很多,五体、无色等等。如表4-1:
五行系统表
自然界五
行人体
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五脉
角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泪弦
徵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汗洪
宫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涎缓
商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毛悲涕浮
羽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唾沉
表4-1
之所以能建立起这个五行系统表,理论基础在于前面提到的天人合一,或者说,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是其前提。在进化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的属性保留下来。而这些属性,就像散落在地的无数珍珠,我们每天都看得到,却不晓得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把其中性质相同的,用线串联起来,组成五行系统表中这一条条美丽的项链。
气功的解析
我们知道,身体很多器官是具有电现象的,比如心脏和大脑,都具有脉冲电流。因此也具有不同的波段。比如大脑,平时处于清醒状态时,β波是优势脑波。随着β波的增加,身体逐渐进入紧张状态,随时准备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而适量的β波,对注意力的提升,以及认知行为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随着潜意识的逐渐增强,大脑的优势脑波,会逐渐过渡到α、θ、δ波段。人的意识会从显意识过渡到浅层潜意识,到深层潜意识,再到无意识状态。这就是西方所谓催眠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可以极大激发自身潜能,甚至做出许多在平时看来是极其诡异或不可能的事情。
我相信,无论是中国的气功,还是印度的瑜伽,或者是现在国外盛行的灵修,也是基于这个原理。训练有素的练功者,在经过自我催眠之后,进入一种潜能激发状态。换句话说,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动作,外加有意识地调整呼吸,从而让自己的优势脑波进入α、θ、δ波段。注意,接下来谈到的,也许是更加重要的:练功者在练功状态下,不但使自己的脑波进入催眠状态,甚至,也改变了内脏的电波波段,从而激发出内脏的许多功能。比如五脏的生化功能。五脏的生化功能在练功状态下增强后,可以高效率地利用营养(血),生化合成各种荷尔蒙等功能物质(气)。这也就是气功的原理。这里谈到的有关气血的问题,我会在下一章做进一步的阐述。
如果遇到一个唱歌跑调的人,我们中国人经常用到的一个形容词就是“五音不全”。我们知道,音符有7个,音调呢,相应的也是7个——C、D、E、F、G、A、B。既然是7个,何来“五音”之说呢?原因就是7个音符里边,有两个是半度。去掉这两个半度,剩下的就是五个,也就是“1、2、3、5、6”,相应的五个调式就是“C、D、E、G、A”,中国古人称之为“宫、商、角、徵、羽”。
在古人的实践当中,逐渐发现,“宫、商、角、徵、羽”五音是和五行有对应关系的。那么,在这个大系统当中,它们也就和我们的五脏发生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古人发现,“宫”调音乐,对脾胃的影响比较明显,因此,将“宫”调对应脾胃。而“角”调音乐,对肝胆的影响更大,因此,将“角”调对应肝胆。如此等等,建立了五音与五行五脏的关系。
不同调式的音乐,对我们五脏的功能,是有不同的影响的。联系到前面提到的气功的原理,我们就会发现,很多练功者,喜欢在练功时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是完全有道理的。这样可以让他们自己快速地进入α波段。如果在音乐的修为上更有造诣的话,那么他们还可以进一步听一些有关“五音五行”的音乐,这样还会对他们激发不同脏器的功能,有很大的帮助。
修习气功或者佛法的人有个说法,如果在练功的过程中加上一些咒语的话,会加快修习进程。比如,藏密气功的中脉可以通过口诵大明咒加快打通进度。
大明咒为观世音菩萨之本心咒,“嗡(ōng)嘛(má)呢(ní)叭(bei)咪(mī)吽(hōng)”。
练功时,在安静的状态下仔细体味,会感到六字发音能与人体不同部位发生共振。“嗡”对应头部松果体部位;“嘛”对应心脏部位;“呢”对应肺脏部位;“叭”梵文发音“德美”根据发音不同,有对应尾闾穴,有对应肝脏部位的;“咪”对应肾脏部位;“吽”对应大、小脑中间部位。
修习六字大明咒时产生的独特的身体感受,同样证明了不同内脏存在不同的共振频率这个现象。
五味及其作用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也就是通常所谓“酸、甜、苦、辣、咸”。本义指食物的真实滋味。当然天下食物滋味不止五种,但这五种属于最基本的滋味,很多其它滋味是由此混合派生出来的。
《黄帝内经》归纳了五味的基本作用:“酸收、苦坚、甘缓、辛散、咸软”。具体地说,酸收: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摄的作用;苦坚:能泄能燥,具有通泄燥湿的作用;甘缓:能缓能和,具有补益调和的作用;辛散:能行能散,具有行气活血的作用;咸软:能软能下,具有散结泻下的作用。
五味的摄入,不能因口味喜好而有所偏废。否则,或直接伤害对应脏腑,或根据相生相克原理而伤害其它脏器。比如,过食酸味,肝气得以滋润,但脾气却受到伤损;过食甜味,肾气会受到损伤。因此,即使从口味之于健康角度来讲,也不能有所偏废,而要顾及全面均衡的原则。全面均衡也是营养摄入的总原则。
有关五色、五气等等与五行、五脏的关系,或者在本书的后面章节有介绍,或者市面很多书中都有阐释,大家可以找来了解。而五志与五脏是如何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我会在下一章中论述。这里只想再谈一下五液中的“涎和唾”,五脏与五体中的“肝与筋”,以及五方与五化的关系。
五液之涎与唾
五液中泪、汗、涕,很好理解,很多书籍中也做过详细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之所以专门提一下五液中的“涎和唾”,源于我在欧洲的一次讲课。课上当我提到五液时,考虑到很多听众是第一次接触中医,因此本打算将这个话题一带而过。想不到大家竟然对这个话题饶有兴趣,一再追问。在欧洲各国的语言中,“涎和唾”是没有区分的,因此他们特别感兴趣。什么是涎?什么是唾?为什么会是两种东西?大家不停地问。单单为了解释这两个词,就花了十来分钟的时间。后来我开玩笑说:大家今后记住了,往外流的就是涎,咽下去的就是唾。
这当然是笑谈。不过,怎样解释才比较合理呢?通常情况下,“涎”,我们指的是因馋而流的口水;而“唾”,如果是练气功的人,就非常清楚,是用意念引领下去的一种物质。是练功者追求得到的一种东西。因此,根据它们的功用推断,我猜想,“涎”当中的化学物质应该是以消化酶居多,而唾当中更多的应该是某些功能物质,或者是可以合成某些功能物质的原材料。当然这些还没得到证实,希望有兴趣的巴普洛夫们可以做进一步的研究。
肝与筋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筋,其实是肌肉、骨与肌肉相连接的筋,以及骨与骨相连接的韧带的统称。我们知道,肌肉的运动是将化学能转换成机械能的过程。肝和肌肉中储存有动物淀粉,又叫作糖原。人体肌肉运动需要能量时,糖原通过糖分解作用产生ATP(三磷酸腺苷的三磷酸盐),ATP进一步分解产生ADP(二磷酸腺苷),在这一系列的分解作用下,释放出能量供肌肉利用。当肌肉疲劳时,说明肌肉中的ATP消耗差不多了,这时,身体就会动用肝脏中储备的肝糖原,将其分解成ATP和ADP,释放出能量提供给肌肉利用。因此,一个人的筋爪力量的强弱,可以反映出肝脏储备糖原的能力和利用糖原的效率。所以说,五脏之肝,对应的是筋。
五方与五化
“东南西北中”是中医里所谓五方,同五行和阴阳一样,五方也是取其特性,而不是指具体的方位。
东,是太阳出来的方向。“万物生长靠太阳”,因此,东是取其万物开始具有勃勃生机的属性。也就是说,东取其意“生发”。
南,因中国位居北半球,正午时分太阳居中天偏南,这时,万物生长旺盛,因此南取其意“生长”。
西,日落西山,万物归巢,开始休息了。因此西取其意“收敛”。
北,剩下个北,太阳下山了,看不见了,此时万物收起生机,开始休眠。因此北取与南相反的属性,对应“收藏”。
中,传说中黄帝四面(四张脸),坐镇中央,东西南北全部关照得到。也就是说,从生发到收藏的过程,全在中央的掌控之中,这个职能,就是所谓“化”。因此中取“运化”之意。
这里的东西南北,是一个相对的、形而上的概念,而不能盲目地对号入座。不是说你生长在上海就具有东的属性,而生长在拉萨就具有西的属性。说不定你之东就是我之西,而我之东又是他之西,怎么好说谁就比谁生发收敛呢?近来有很多学者在做着弘扬中医的工作,但有些苗头让人感觉怪怪的。比如有学者在讲到东方的生发特性时,提到鱼虾是东海之滨出产的,因此具有生发特性。那么,别人就会问了,对于中国人来说鱼虾是东海之滨出产的,那么,这些鱼虾游到日本去了,是从日本的西海岸被打捞的,那应该是生发呢还是收敛呢?
中国之所以叫中国,是因为当年科技不发达,犯了本位主义的错误,以为自己是中央之国。欧美国家之所以有中东和远东的说法,是因为自大,拿自己当坐标原点。今天,我们再讲鱼虾具有生发的属性是因为其居东海之滨的话,不是也在犯着原地不动的老毛病吗?
中医很神奇,但中医不是神话。你如果硬生生地套用的话,等于是给那些反对中医的人,提供枪支弹药。
五、气血的解析(上)
中医书籍中经常出现“气血”这个概念,那么,到底“气血”是什么呢?很多西方的中医书籍中,将气血中的“气”翻译成“spirit”,将“血”翻译成“blood”。到底对不对呢?
首先我们再来熟悉一下十二经脉。我们经常会提到“肺经”、“大肠经”等等,其实这只是它们的小名,它们是有全名的。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十二经脉的全名,如下表5-1:
小 名经由四肢属性全 名
肺经手太阴手太阴肺经
大肠经手阳明手阳明大肠经
胃经足阳明足阳明胃经
脾经足太阴足太阴脾经
心经手少阴手少阴心经
小肠经手太阳手太阳小肠经
膀胱经足太阳足太阳膀胱经
肾经足少阴足少阴肾经
心包经手厥阴手厥阴心包经
三焦经手少阳手少阳三焦经
胆经足少阳足少阳胆经
肝经足厥阴足厥阴肝经
表5-1
熟悉了全名,我们就会知道各经脉的阴阳属性,因而有助于了解各经脉的气血情况。
血为营养 气为战斗力
有一个口诀,谈到了各经脉气血的问题:多气多血为阳明,少气太阳厥阴经,二少太阴常少血,六经气血需分明。这个口诀说明,不同的经脉,气血组成是不一样的。比如“肺经”,属于“太阴经”。那么根据口诀,我们会发现,肺经应该是“少血多气”的。再比如“肝经”,属于“厥阴”。那就应该是“少气多血”的。而大肠经属于“阳明”,则是“多气多血”的。
前面我们提到了交通网络,我们发现,不同的交通网络,运送的货物也不尽相同。有些运送货物,有些运送人员,有些客货两运。其实,经络中运送的气血,成分也是根据不同的经络而有所不同的。其中“气”主要指的是战斗力,并与环境有关。而“血”,不仅仅是血液,而是指的装备和营养。
因为黄帝内经成书时间长达几个世纪,期间经历了多个作者的丰富、编辑和修订。每个作者都理所当然地加进了自己的思想和术语,因此概念上会有混淆之处。比如,“营气和卫气”,其实“营气”指的也是营养,“卫气”指的也是抵抗力。
精微物质与植物因子
不管是“气血”也好,“营卫”也好,后世的人们又用一个模糊的概念来统称它——精微物质。
这些精微物质,当然是来源于食物的。
中国人很讲究食物的“性”,所谓“四性”:寒、热、温、凉。这个“性”,显然不是“性别”的“性”。而是应该用“性质”的“性”来翻译比较确切。为什么食物会有“四性”呢?有的食物“寒”,有的食物“温”,有的又“凉”。在这一点上,广东人简直太厉害了,一提起某种食物,他们马上就能脱口而出说出是什么“性”:这个东西是“寒”的,我是“寒底”,所以不能吃。那个东西是“热”的,我最近上火,不能吃。等等。好像个个都是食物专家。我有一个朋友到了广州,非常感慨:怎么广州人个个都跟中医似的呢?看来“食在广州”,不单单指的是广东人什么都敢吃,并且食物制作精细。而是确实有文化因素蕴含其中啊。
那么,为什么食物会有性呢,其实,就是其中的精微物质不同。
其实,当一件事情我们弄不懂时,会先给它起个名字,以便于阐述和研究。这点,东西方的思维方式是差不多的。比如,西方人,局限于目前的化验手段还不够先进,有些营养物质还弄不懂结构和分子式的时候,就笼统地给它起个名字——植物因子,道理是相同的。
气是功能物质 血是物质准备
现在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假设:
一、 就是由于精微物质的成分不同,而使得气血的组成不同。
二、 “气”和“血”是两个大的范畴,既相互独立,又可以相互转化。
三、 “血”主要是指营养成分,“气”是功能物质。“气”由“血”生,反过来又影响五脏六腑对“血”的提炼加工能力。
由此,我们做进一步假设:我们身体里的精微物质可以分为初级精微物质和高级精微物质。初级的精微物质,就是各种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等营养素;高级的精微物质,包括各种荷尔蒙、酵素,以及其它自身合成的功能物质。这些初级的精微物质可以被六腑提炼出来,再经过五脏利用来合成为高级的精微物质。
除此之外,按照气和血的定义,可以根据精微物质在身体中的功能和作用来加以区分。我们将构成自身各种细胞和器官的原材料,称之为“血”;而荷尔蒙和酵素这些功能物质,我们则可以定义为“气”。需要强调一点的是:“气”包含荷尔蒙和各种酵素等功能物质。这里所说的功能物质,应该还包含着很多“信息”。既有健康信息也有疾病信息。这些信息依附于功能物质之上,以功能物质为载体,以经络为通道,以五脏六腑为靶向器官,对身体健康施加影响。例如,根据信息的这个定义,可以发现电信号应该属于“气”的范畴。大脑、心脏等内脏具有自身脉冲电流,一部分脉冲电流通过体内阴、阳离子的携带,可以传导到其它器官并对其施加影响。阴、阳离子通过相互之间的不同排列和组合,可以携带大量信息。这一点同计算机的“1、0”原理相同。在前面一章中我们提到,五脏与五志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为什么各个内脏只是进行一些貌似普通的生化反应,竟然能产生“喜、怒、思、悲、恐”这样高级的情志活动呢,就是因为它们生产出大量携带信息的离子。
那么,气血之间是如何转化的呢?
以胆固醇为例,胆固醇是一种环戊烷多氢菲的衍生物,广泛存在于人体内,尤其以脑及神经组织中最为丰富,在肾、脾、皮肤、肝和胆汁中含量也高。胆固醇是人体组织细胞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它不仅参与形成细胞膜,而且也是合成胆汁酸,维生素D以及荷尔蒙的原料。肾经系统的肾上腺皮质和性腺所释放的各种荷尔蒙,如皮质素、醛固酮、睾丸酮、雌二醇都属于类固醇类荷尔蒙,这些荷尔蒙是不同细胞代谢作用的化学信使。因此,胆固醇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原材料,属于气血当中“血”的范畴。而由胆固醇合成的胆汁酸及各种荷尔蒙,由于具有生化功能,我们将其划分为“气”的范畴。
因此“气血”这种精微物质,即包括了经脾经运化的初步的营养物质,也就是所谓经过消化和吸收的,作为原材料的各种营养素,也包括五脏加工合成的,经肺经输布的更加精细高级的营养物质。
中医强调治未病,这点,与目前营养学的想法不谋而合。当然,治未病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有些内脏生病了,但我们可以根据相生相克的关系,治还没有生病的内脏。就这点而言,中医的治未病涵盖的范围更广。这里我们先放下后者,只探讨与营养学相同的部分。因此,我们主要侧重于初级精微物质的研究。而高级精微物质的合成,则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提供足够的原材料,一个是要有功能健全的内脏。只要我们提供了充足的、全面的、均衡的初级精微物质,身体就会自主去合成。
初级精微物质就是营养素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初级精微物质,通常也不是能够直接获得的。而是食物经过我们胃的消化,再经过小肠的吸收之后,才能提炼出来的。
这里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定义:初级精微物质就是营养素。
换句话说,精微物质,包括了我们现在已知的和未知的各种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水、脂类、碳水化合物等。
由于大多数营养素我们自身能够合成,因此,接下来我们探讨的,仍然是我们人类不能自身合成的,即所谓“必需营养素”——初级精微物质。
必需营养素
按目前流行观点,营养学界人为有40余种营养素是我们人体不能自身合成的,因而是必需的。它们包括: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纤维素、水。
氧气也应算一种
按笔者个人观点,以上各种营养素都是从食物摄入角度来加以定义的,只能称之为狭义的营养素。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氧气,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营养素。是各经络气血的重要组成成分。
人体所有正常细胞的新陈代谢都需要氧气参与,缺氧时细胞是不能生存的。我们可以把人体每一个细胞都看作是一个小型工厂,生产身体所需的各种物质。而为这个小工厂提供能量的锅炉就是细胞中的线粒体。氧气和其它营养素就是这个锅炉的燃料。或者更通俗的说法是:细胞必须有线粒体提供的能量才具备活性。由此看来,氧气应该是气血构成中“血”的一种。当然有些研究表明,氧气也与人体某些生化功能有关,具备“气”的性质。如1931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Otto·Warburg博士发现,由于氧气不足,一些细胞可突变为癌细胞。但在增加氧气浓度的情况下,培养基中癌细胞的复制明显受到抑制。目前尚不清楚的是,到底是因为浓度增加后,氧气直接抑制癌细胞的裂变,还是与细胞内物质结合生成可抑制癌细胞裂变的物质。如果是前者,显然氧气具有“气”的性质,如果是后者,那么就应该是“血”。
再谈气功
中国的各种气功、印度的瑜伽以及西方近年来盛行的静修锻炼,无一例外地都特别强调呼吸的作用。道家气功甚至提炼出一整套呼吸方法,冠名为“吐纳”。其实,所有这些功法中提到的呼吸,都是人类在探索细胞最大限度地利用氧气的可能性。通过深呼吸(胸式呼吸、腹式呼吸等。道家功法人为腹式呼吸效果更好)更多地吸入氧气,通过有意识地引导(意念)以增强线粒体这个锅炉的燃烧效率。
练功者都有这样的感受,当意念集中在某处时,比如丹田,会有局部热感产生。我们知道,温度升高时人体生化反应加快。因此,气功可以看作是人体自身主动干预生化反应的一种方法。当然,发烧也是通过提升体温,增加人体生化能力,从而抵抗外部病菌入侵的方式。问题是,发烧显然是一种被动的方式。当病菌入侵时,巨噬细胞释放白细胞激素进入血液,干扰大脑中体温控制系统,升高体温,抑制病菌繁殖,同时增强人体自身生化反应能力。发烧时,白细胞激素(气血之“气”的一种)进入血液,改变了血液的组成成分,因此会引起头痛等诸多不适症状。
气功通过意念的主动关照,会出现下列两种可能性:
一、 加强了人体某种功能性物质(气)的产量;
二、 获得了集中使用这种功能性物质(气)的许可证。
这两种条件或者单独出现,或者同时出现。而这种功能性物质的作用就是:进入细胞后,可以迅速提高提高线粒体的工作效率,释放更多的热量。细胞获得了足够的热量,生化反应为之加强。
越是训练有素的气功师,这种主动干预生化反应的能力越强。说明意念关照这种手段,是可以通过不断刺激得以加强的。但其中,始终少不了一种物质,就是氧气。
不饱和脂肪酸
脂肪的基本功能是供应热量。同时,不同类型的脂肪还是构成不同细胞的要素。神经细胞和脑细胞的构成都离不开脂肪。甚至各种荷尔蒙的构成,也需要脂肪的参与。
科学家们发现,即使没有摄入脂肪,人体也可以由糖类或蛋白质自行制造出大部分的脂肪酸。但有三种脂肪酸人体无法制造,即亚油酸、花生四烯酸及亚麻酸。这三种脂肪酸都属于不饱和脂肪酸。
如果有亚油酸的摄入,人体可以将其合成花生四烯酸,这两种不饱和脂肪酸是各种荷尔蒙的原材料。
脂肪酸是大分子链化合物,上面有很多键。如果碳原子之间的键链接是单键的话,称为饱和脂肪酸;如果是双键的而且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双键的,称为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之一可以链接其它养分,形象思维的话就像是空载的出租车,其它营养素可以搭车上路。因此不饱和脂肪酸一则可以帮助营养素的运输,二则可以构成细胞的结构。不饱和脂肪酸没有单独的键来链接养分,不具备出租车的功能。只能作为能量的储藏库。并且人们还发现,食物中饱和脂肪酸多存在于动物脂肪及乳脂中,过多摄入饱和脂肪酸,会增加低密度胆固醇的摄入。
自然界中比较常见的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分为 3 大类:以橄榄油所含油酸为代表的 ω - 9 系列不饱和脂肪酸;以植物油中所含的亚油酸为代表的 ω - 6 系列不饱和脂肪酸;以鱼油所含的二十碳五烯酸( EPA )和二十碳六烯酸( DHA )为代表的 ω - 3 系列不饱和脂肪酸。生物活性很强的亚麻酸也属于 ω - 3 系列。
维生素
维生素与其它营养素之间存在不同,它既不供应热能,也不构成肌体组织,但有的却以辅酶或者辅酶前体的形式发生作用。因此,维生素是初级精微物质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属于气血物质中“气”的范畴。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不能简单地将初级精微物质与“血”等同,将高级精微物质与“气”等同。气血应根据其功能和作用来划分。
维生素是营养家庭中最庞大的家族,目前已知的就有几十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前者包括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等,后者包括维生素A、D、E、K。水溶性维生素由于排出较快,必须每天通过饮食摄入。这类维生素几乎无毒性,但摄入量超过每日建议摄入量的10倍以上时例外。这一点,在确定营养配方的用量时可以作为参考。
多数维生素可以在人体内自行合成,如在肠道中等等,因此可以不必额外补充。只有那些我们不能自行合成的,才需要从食物中额外补充,我们把这些卫生素称之为必需维生素。
不同生物之间,自身合成维生素也有所区别。比如猫和狗,就可以自行将氨基酸转化合成维生素C,因此,它们不用吃水果蔬菜来额外补充。换句话说,维生素C对于猫狗来说,就不是必需维生素。
很多年以前,有一次在长途车上听到司机和一个乘客在争论,很有意思。他们争论的主题是到底是牛奶好还是羊奶好。司机不知从哪个渠道得来的知识,认为羊奶好。并且他很困惑,同样是吃草的动物,怎么产出来的奶差别就那么大呢?神情跟演员范伟很相像。其实,无论结果是哪一个,都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的。哪一种奶的成分更接近于人的母乳,哪一种奶更便于人的吸收,哪一种奶就是更好的。这其实完全是人的本位思想在作怪。假使这个问题要是问小牛犊的话,它一定回答是牛奶好。
之所以提到以上这个故事,是想说明两个问题:
第一、 不同的饮食,营养成分是不同的。
第二、 食物的选择,应该以最容易获得各种营养成分的那种为前提。比如,狗奶富含蛋白质,骆驼奶富含B族维生素,但这两种奶不容易获得,因此不是普通消费者的首选。
必需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维生素P、维生素B1、维生素B2(核黄素)、维生素B3(烟酸)、维生素B5(泛酸)、维生素B6、维生素B9(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H(生物素)
维生素A: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维生素,又称视黄醇,是脂溶性黄色粉末,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是眼睛中视紫质的原料,也是皮肤组织必需的材料。缺少它会得干眼病、夜盲症以及各类皮肤问题,甚至会影响生殖功能。维生素A摄入过多会引起中毒,因此,首选是摄入胡萝卜素,它是维生素A的前体,化学结构与维生素A相似,摄入后身体会根据自身需要,通过肝脏将其转化为维生素A。近年来研究表明,维生素A还有抗癌作用,是抗氧化三剑客之一。
动物肝脏富含维生素A,其次是奶油和鸡蛋等。而胡萝卜、番茄等黄色蔬菜中含大量胡萝卜素,因此食用这类蔬菜同样可补充维生素A。
维生素A进入小肠后,与胆汁和脂肪消化物一起被乳化,由肠粘膜吸收。因此,小肠中有足够的胆汁和脂肪量,是其良好吸收的重要条件。
维生素D:是淡黄色晶体,脂溶性。是钙和磷代谢的最重要调节因子之一。维生素D是造骨的必需原料,因此缺少时会得佝偻病。维生素D还可防止氨基酸在通过肾脏时的丢失,缺少时,尿中氨基酸排泄量增加,形成泡沫尿。在晒太阳时,紫外线会使人体皮肤细胞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成维生素D3,再送往肝、肾转化为维生素D。因此,适当光照有利于身体健康。维生素D在鱼肝油、动物肝、蛋黄中的含量较丰富。因此,通过饮食及自身的合成,已基本解决维生素D的来源问题。如额外摄入过量,容易造成中毒。
维生素E:又名生育酚,是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E能保持红细胞的完整性,还可以调节体内一些物质的合成,并与精子的生成和生育能力有关,它还可以防止衰老,并具有抗氧化抗癌作用。缺少它,容易导致贫血,男女都不能生育,严重者会患肌肉萎缩症、神经麻木症等。
维生素E可以提高细胞对氧气的利用率,减少疤痕组织。当肌体受伤时,人类自保的一个手段就是通过增生毛细血管,输送更多的养分,以达到尽快修补受伤部位的目的。但这种毛细血管的增生,会形成疤痕组织。疤痕组织如果在体表,会影响美观;如果在体内,会成为一颗定时炸弹,随时有引发疾病的风险。比如,疤痕组织在血管壁上,会成为低密度胆固醇的堆积点,造成高血压或者中风等疾病。如疤痕组织出现在内脏上,会形成增生、息肉甚至癌变。当维生素E摄入充足时,由于氧气利用率提高,不再需要那么多毛细血管输送氧气,增生的毛细血管会逐渐萎缩消失。
当细胞缺氧时,复制出来的新细胞不健康。如果这些细胞是皮肤细胞,那么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皱纹。如果是其它组织的细胞,那么就会使人体组织老化。因此,通过提高维生素E的摄入,对外可防止皱纹的产生,对内可防止人体组织老化。
维生素E在人体中,以脑垂体、肾上腺、睾丸及血小板中浓度最高。由于维生素E在脑部含量最多,因此有人认为它和人的智力有关。
维生素E广泛存在于肉类、蔬菜、植物油中。但因其高温时容易分解的特性,导致维生素E真正的摄入远没有食物提供的那么理想。近年来,维生素E更是成为高压锅、微波炉一类厨房用具,以及各种食品精加工手段的牺牲品。
近年来,科学家还发现维生素E有抗癌作用,被称为抗氧化三剑客之一。
维生素C:又叫抗坏血酸,是水溶性维生素。通常所谓维生素C其实是两种,即还原型抗坏血酸与脱氢型抗坏血酸。这两种形式可以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互变,因此其化学性质较活泼,遇药物残留或重金属离子等容易分解,换句话说,就是采取自我牺牲的方式,将各种毒素中和。因此,维生素C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体完成氧化还原反应,提高杀菌和解毒能力。人体白细胞中(气的一种)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因此在抵抗病毒时会消耗大量维生素C。它还能促进淋巴母细胞的生成,提高识别和杀灭病毒的能力。也能促进干扰素的产生,干扰病毒mRNA的转录,抑制病毒增生。维生素C可促进肝内胆固醇转变为胆酸盐,从而降低胆固醇含量。维生素C还参与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因此,维生素C是合成“气”的一种重要的物质。长期缺少维生素C会得坏血病。水果、蔬菜(尤其是在青绿色时期)富含大量的维生素C。维生素C具有抗癌作用,是抗氧化三剑客之一。
维生素K :脂溶性维生素,是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必需原料,在人体内能促使血液凝固。人体缺少它,凝血时间延长,严重者会流血不止,甚至死亡。维生素K还与钙在骨基质中的沉积,以及钙在肾中的重新吸收有关。此外,它还参与细胞的呼吸过程。
维生素P:主要成分是生物类黄酮和橙皮素,水溶性。它能防止维生素C被氧化,增强维生素C的效果。因此二者联合使用效果最佳。
B族维生素:富含于动物肝脏、瘦肉、禽蛋、牛奶、豆制品、谷物、胡萝卜、鱼、蔬菜等食物中。它是一族水溶性维生素,大部分是人体内的辅酶,主要有以下几种:
B1:又名硫胺素,是白色粉末,生理功能是能增进食欲,维持神经正常活动等,有助于产生能量,增强精力。并且是形成酶的主要成分。缺少它会得便秘、脚气病、神经性皮炎等。
B2:又名核黄素,是橙黄色针状晶体,缺乏时易患畏光症,嘴角开裂面部皮肤出油,长粉刺眼睛容易出血并增加罹患白内障的风险。
B3:又称尼克酸,维生素PP,也称烟酸。在细胞生理氧化过程中起传递氢作用,并且是神经的重要营养素。缺乏者容易情绪低落、焦虑、恐惧不安,有时紧张易怒,甚至有学者认为与犯罪行为有关。
B5:又称泛酸。抗应激、抗寒冷、抗感染、防止某些抗生素的毒性,消除术后腹胀。缺乏时,容易造成过敏,肾上腺特别容易受损、肿大或出血。
B6:人体内有60多种酶需要B6做为辅酶。它有抑制呕吐、促进发育等功能,是天然的利尿剂。缺少它会引起抽筋、头皮屑增多和脂溢性皮炎等症状,色氨酸的代谢也会因它的缺乏而产生中间产物黄尿酸,黄尿酸会导致胰腺功能失调,造成糖尿病。B6与镁元素可以互相促进,同时使用效果最好。
B9:又称叶酸,促进体内嘌呤与胸腺嘧啶的合成,促进蛋氨酸循环,以及丝氨酸与甘氨酸的互相转变。叶酸还防止贫血减缓压力,是合成肾上腺素的主要原材料。人在面对压力时会合成肾上腺素,因而消耗大量叶酸,需要及时补充。尤其是孕妇。否则的话,容易造成早产、流产、难产、婴儿腭裂及早夭等情况的发生。我国一著名歌手所生两个孩子中,第一个孩子腭裂,第二个孩子流产,估计与狗仔队天天跟踪,压力太大,叶酸流失过多而又补充不足有关。
B12 :因含有钴元素,又称钴胺素,是唯一含金属元素的维生素。B12化学性质稳定,是人体造血不可缺少的物质;抗脂肪肝,促进维生素A在肝中的贮存;促进细胞发育成熟和机体代谢;治疗恶性贫血。B12的来源主要是动物性食物,如肝脏等。长期素食的人,最好通过其它渠道补充B12,否则会造成悲剧性后果。
维生素H:又称生物素、辅酶R,水溶性,也属于B族维生素。它是合成维生素C的必要物质,是脂肪和蛋白质正常代谢不可或缺的物质。维生素H具有防止白发和脱发,保持皮肤健康的作用。
身体中必须有泛酸和生物素存在,叶酸才能被充分利用
需要补充一点的是,B族维生素之所以称其为一“族”,源于它们都与代谢有关,假使单独补充某一种,人体代谢速率提升上去了,其它的B族维生素也会加快消耗,相对来说就会更加缺乏。因此,如果需要补充的话,不要单独补充,要全补。
矿物质
矿物质又称无机盐,是人体无法自身产生、合成的物质。矿物质大约占人体重量的4%,虽然含量很少,但功能强大。根据其在人体中的含量,又划分为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宏量元素包括:钙、镁、钠、钾、硫、磷、氯。微量元素包括:铁、锌、铜、钴、钼、硒、碘、铬。可能微量元素包括:锰、硅、硼、矾、镍。
矿物质的生理功能包括:
1、具有“血”的功能,是构成机体组织的重要成份:如钙、磷、镁等,是构成骨骼、牙齿的重要成分。
2、具有“气”的功能,是多种酶的活化剂、辅助因子或组成成份:如钙是凝血酶的活化剂、 锌是多种酶的组成成份。
3、合成“气”的原料,是某些功能性物质的组成部分:如碘是甲状腺素的组成成分、铁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
4、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及维持组织细胞的渗透压。
5、维持神经肌肉兴奋性和细胞膜的通透性:如钾、钠、钙、镁是维持神经肌肉兴奋性和细胞膜通透性的必要物质。
一些主要矿物质的生理功能。如表5-2:
名称功 能
钙形成和维持骨骼结构,组成混溶钙池,维持细胞正常生理状态,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等。
镁是多种酶的活化剂,是细胞的信使,是细胞内液主要阳离子,保护心血管。
钠调节水分,维持酸碱平衡,维持血压正常,加强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钾维持心肌功能,参与新陈代谢,维持细胞渗透压,维持神经肌肉正常功能,维持酸碱平衡并降压。
铁运输氧气,构成特种细胞,形成酶,输送电子,储存能量,维持免疫系统功能,防止贫血。
硒构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还原磷脂中脂肪酸过氧化物,构成抗氧化的硒蛋白-P
锌促进生长发育,促进组织修复再生,保护皮肤,促进免疫功能,促进食欲、正常物质代谢及多种内分泌功能。
铜促进结缔组织的合成,维护造血功能,维护中枢神经系统正常结构,促进黑色素形成,清除超氧负离子。
锰促进氨的代谢解毒,促进糖脂正常代谢,促进粘多糖合成和骨骼生长,
碘合成甲状腺素以促进基础代谢,促进脂类代谢,促进多种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
表5-2
氨基酸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蛋白质是大分子链化合物,人体不能直接利用,必须将其裁剪成氨基酸,才能重新组织搭建,加以利用。因此,氨基酸是构成身体各个蛋白质拼图的每一个小的单位。天然氨基酸有数百种,其中人体所需的约有22中,包括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我们只了解必需氨基酸即可。
必需氨基酸是指人体不能自身合成的,或合成速度远跟不上身体需求的,必须得通过食物获取的氨基酸。包括8种:色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酥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儿童还需要组氨酸、精氨酸。因此,也可以说是10种必需氨基酸。
色氨酸:促进胃液及胰液的产生。
赖氨酸:促进大脑发育,是肝及胆的组成成分,能促进脂肪代谢,调节松果腺、乳腺、黄体及卵巢,防止细胞退化。
蛋氨酸(又叫甲硫氨酸):参与组成血红蛋白、组织与血清,有促进脾脏、胰脏及淋巴的功能。
苯丙氨酸:参与消除肾及膀胱功能的损耗。
酥氨酸:有转变某些氨基酸达到平衡的功能;
缬氨酸:作用于黄体、乳腺及卵巢。
异亮氨酸:参与胸腺、脾脏及脑下腺的调节以及代谢;脑下腺属总司令部作用于甲状腺、性腺;
亮氨酸:作用平衡异亮氨酸;
组氨酸和精氨酸:人体能够合成,但合成速度不能满足身体需求。尤其是在儿童时期,合成能力低下。如果长期缺乏这两种氨基酸,也会引起生理功能障碍。因此,也可以将其列入必需氨基酸的行列。
氨基酸的功能
1、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之一,合成组织蛋白质。也就是说,属于人体气血物质之“血”的范畴。
2、生命代谢的物质基础。通过一系列生化作用,转变成酸、荷尔蒙、抗体、肌酸等属于“气”的物质。
3、转化成为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我们的身体可以将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脂肪,也可以将脂肪转化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也能转化成碳水化合物或脂肪,但碳水化合物或脂肪却不能转化为蛋白质。因此,蛋白质在各种营养素中地位非常重要。而可以组成各种蛋白质的以上十种氨基酸,就是重中之重。
4、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及尿素,同时释放能量。
五、气血的解析(下)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自然界存在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有机化合物。葡萄糖、蔗糖、淀粉和纤维素等都属于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的来源。在农业和工业文明时代,由于要进行大量的体力劳动,需要大量的能量补充,因此,碳水化合物成为一种重要且廉价的能量来源。现代社会,随着体力劳动的不断减少,相形之下,碳水化合物在能量来源中所占的比重也应该适当减少。尤其是坐办公室的白领一族,更应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也就是说,现代社会的饮食结构,应该与我们的祖辈父辈有所不同。
碳水化合物不仅是营养物质,同时也是人体气血之血的组成。是构成细胞和组织的重要成分。每个细胞都有碳水化合物,其含量为由2%~10%不等,分布在细脑膜、细胞器膜、细胞浆以及细胞间质中。同时碳水化合物还是一些合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前体,如嘌呤、嘧啶、胆固醇等。
碳水化合物还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如肝脏中的肝素有抗凝血作用;糖蛋白和蛋白多糖有润滑作用,可控制细脑膜的通透性。碳水化合物也影响脂类代谢。在缺少碳水化合物的情况下,脂类燃烧时会产生丙酮。丙酮是酸性物质,进入血液后容易引起中毒反应,俗称“酮中毒”。酮中毒时,轻者头晕乏力,重者休克,甚至死亡。我曾经遇到一个女青年,为了减肥,早晨不吃饭,不但不吃饭,还要空腹跑步。结果有一天早晨,她在跑步时发生了酮中毒,摔倒在地。幸亏抢救及时,才捡回了一条命。
碳水化合物还起到维持脑细胞正常功能的作用。人体70%的葡萄糖被用来维持大脑的正常功能。当血糖浓度下降时,脑组织可因缺乏能源而使脑细胞功能受损,出现失忆、头晕、心悸、出冷汗、甚至昏迷等症状。
碳水化合物的另一个功能是解毒。我们知道肝脏是人体的解毒器官,在解毒过程中要动用大量的维生素C。但很少有人知道,碳水化合物也参与肝脏的解毒工作,如肝中的葡萄糖醛酸遇到毒性物质后,可与其结合然后排出体外。
纤维素
纤维素是由葡萄糖组成的大分子多糖。也属于碳水化合物一类,但不溶于水及一般有机溶剂,是一种不被消化吸收的物质。因此,单纯从“气”和“血”的定义上来划分,纤维素可以排除在外。但纤维素有助于人体生化功能的进行,如有助于肠内大肠杆菌合成多种维生素,减缓糖类吸收速度,降低肠激素对胰岛素的刺激等等,因此,也被看作是维持健康必不可少的营养素之一。
水
水是我们人体内含量最多,但又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种营养素。它占了我们体重的大约70%,因此,可以这样说,如果一个人身体里的水是不合格的话,他的健康一定不合格。
在中医的经络学说看来,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经络中气血的流注,与水密切相关。甚至哪条经脉的哪种作用与水有关,哪个时间段应该喝水等等,黄帝内经都有详细的论述。
前一段市面上有一本书很畅销,《水知道答案》。书中提到了水的波动的性质。假使真如书中所言,那么,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两个体内水分构成相似的人之间,容易产生共振。会不会“心照不宣”、“心心相印”等,都与水有关呢?
以上,我们分别介绍了所谓必需营养素。这些营养素,是经六腑从食物中提炼出来的。此时,还只能叫作精微物质。当这些精微物质进入五脏六腑后,可以合成多达10000多种不同的复合物质,这时,我们就将其称之为“气血”。目前已知其中约有3000种是因为矿物质的催化作用,而产生的含有维生素的酶与辅酶,以维持细胞和器官的功能。
这40种营养素之所以叫必需营养素,就是因为缺一不可,如果缺少了一种,就会影响到上述数万种气血物质中至少几百种气血物质的合成。打个比方,如果26个英文字母缺少了一个,比如缺少了A,那么,所有包含A的单词就都不存在了。而且,也不可能用另一个字母代替。所以,关于饮食,我们始终强调的就是全面而均衡。用张艺谋的电影来说,就是一个都不能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钙镁比例适当时,可互相促进吸收,而镁可以提高维生素B6的吸收率,B6又能提高硒的生物利用率。硒有抑制癌症基因的表达的作用,那么,上述营养素同补的话,将增大硒的抗癌作用。均衡的另一个含义就是要比例适当,而不是一味多多益善。如大量的钙会抑制镁的吸收,反之亦然。茶多酚会限制铁的吸收,钙会限制铁和锌的吸收、锌限制铜的吸收,等等。
经脉与气血
联系到前面一节,我们知道,不同的经脉,气血成分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不同经脉,需要的各种精微物质,以及各种精微物质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那么,各个经脉系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精微物质,或者换句话说,需要什么样的营养素呢?
请看下面列表5-3:
经脉气血物质
肺经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酥氨酸、色氨酸、缬氨酸、VA、B群、VC、VE、VP、EPA、DHA、辅酶Q10、钙、镁、铜、锌、碘、铁、锰、锌
大肠经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酥氨酸、色氨酸、缬氨酸、B群、VC、VP、VA、钙、镁、纤维素
胃经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酥氨酸、色氨酸、缬氨酸、B群、VC、VP、VA、钙、镁、锗、钠、纤维素
脾经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酥氨酸、色氨酸、缬氨酸、B群、VC、VP、VE、VA 、EPA、DHA、钙、镁、铬、锗、铁、钼、硒、钠、锌、纤维素
心经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酥氨酸、色氨酸、缬氨酸、B群、VC、VP、VE、辅酶Q10、钙、镁、锰、钾、钠、纤维素
小肠经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酥氨酸、色氨酸、缬氨酸、B群、VC、VP、VA 、辅酶Q10、钙、镁、纤维素
膀胱经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酥氨酸、色氨酸、缬氨酸、B群、VC、VP、钙、镁、硼、铜、鍺、锰、钼、磷、锌
肾经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酥氨酸、色氨酸、缬氨酸、B群、VC、VP、VE、VA 、辅酶Q10、钙、镁、硼、铜、鍺、锰、钼、磷、锌
心包经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酥氨酸、色氨酸、缬氨酸、B群、VC、VP、VE、辅酶Q10、EPA、DHA、钙、镁、铁、锰、磷、钾、硒、纤维素
三焦经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酥氨酸、色氨酸、缬氨酸、B群、VC、VP、钙、镁、纤维素
胆经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酥氨酸、色氨酸、缬氨酸、B群、VC、VP、VA 、EPA、DHA、钙、镁、硫、纤维素
肝经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酥氨酸、色氨酸、缬氨酸、B群、VC、VP、VA 、辅酶Q10、VE、EPA、DHA、钙、镁、铬、锗、铁、锰、钼、磷、硫、锌、纤维素
表5-3
根据以上列表,我们可以得知各条经脉需要的营养素。因此,如果相应的经脉气血虚弱时,我们可以有选择地补充相关营养素。时下,多数营养方面的书籍,都是用这样的方式给读者们提供参考的。优点是,不会犯错误,没有给某种品牌的产品做宣传的嫌疑。缺点是,读者看了一头雾水,和没看没有多大的区别。因此,这里再另列表格5-4,以方便读者选择适合自己的食品和保健补充品:
经脉天然食物
肺经 大肠经辛味食物、白色食物,如莲子、百合、山药、白萝卜、葱、姜、蒜、洋葱、蘑菇、甘蔗、香蕉等
胃经
脾经甜味食物、黄色食物,如黄豆、梨、香蕉、小米、玉米、柠檬、胡萝卜、南瓜、香菜、豆腐、木瓜、白薯、芋头、橘子、芒果、大枣、蜂蜜、各种粗粮等
心经
小肠经
心包经
三焦经苦味食物、红色食物,如西红柿、红萝卜、苦瓜、火龙果、红苹果、西瓜、李子、辣椒、赤小豆、莲子、莲藕等
膀胱经
肾经咸味食物、黑色食物,如黑木耳、黑芝麻、葡萄、茄子、海带、紫菜、韭菜、蒜、葡萄、蚕豆、小米、小麦等
肝经
胆经酸味食物、青色食物,如西芹、猕猴桃、绿豆、木瓜、番茄、丝瓜、香椿、韭菜、山楂、樱桃、荔枝、芒果、李子、桔子等
表5-4
注:以上表格,读者可以根据前面五行、五脏、无色、无味的关系图自行推断。
由于现代社会是快节奏社会,我们摄入的食物越来越多地变成了快餐和加工食物,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食物的有效成分流失,以及某些种营养素的严重不足。其二,由于人口过度膨胀,食物短缺,导致很多食物的生产过程缩短,速生作物和动物增加。这些有悖于自然规律的生物,往往只追求某些营养指标达标,而另外的营养成分会严重不足。比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基本能够达标,但维生素和矿物质由于生长周期不够,因此严重不足。再有,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压力也空前增大,会导致体内某些营养素消耗增加,甚至导致入不敷出的现象。为此,我们有必要根据自身遗传情况、工作特点等细化营养搭配。
纵观营养观念的发展史,我们发现,营养观念经历了这样的几个发展阶段:
父辈的营养观念是:吃得饱就行。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营养观念是:吃什么?吃多少?如何搭配?
因此,现代的营养学观念就是:根据个人及职业需要细化营养搭配。
据此,我们按照各经脉对营养素需求,列出营养补充食品表5-5,以方便读者:
经脉天然营养补充品
肺经类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多种矿物质、鱼油、VE、Q10、蛋白粉、果蔬浓缩素、胶原蛋白片、葡萄籽提取物
大肠经多种维生素+多种矿物质、蛋白粉、钙镁片、纤维片
胃经类胡萝卜素、蛋白粉、B族维生素、钙镁片、铁质叶酸、纤维片、松果菊、乳香胶囊、葡萄籽提取物、异丙黄酮
脾经蛋白粉、多种维生素+多种矿物质、鱼油、纤维片、VE、Q10、果蔬浓缩素、胶原蛋白片、山桑子(越橘)、共轭亚麻酸、乳香胶囊、葡萄籽提取物
心经蛋白粉、多种维生素+多种矿物质、VE、茶族、Q10、银杏、积雪草提取物、纤维片、铁质叶酸
小肠经VC、蛋白粉、多种维生素+多种矿物质、类胡萝卜素、纤维片、大蒜素、Q10
膀胱经B族维生素、类胡萝卜素、VC、钙镁片、蛋白粉、荨麻浓缩素、锯榈莓、南瓜子油、异丙黄酮
肾经B族维生素、类胡萝卜素、VC、钙镁片、VE、Q10、蛋白粉、茶族、果蔬浓缩素、胶原蛋白片、荨麻浓缩素、锯榈莓、南瓜子油、乳香胶囊、异丙黄酮
心包经钙镁片、蛋白粉、多种维生素+多种矿物质、B族维生素、鱼油、纤维片、VE、Q10、山桑子(越橘)、银杏、积雪草提取物
三焦经VC、钙镁片、蛋白粉、多种维生素+多种矿物质、纤维片、Q10
胆经B族维生素、VC、蛋白粉、类胡萝卜素、鱼油、纤维片、钙镁片、银杏、积雪草提取物
肝经B族维生素、VC、钙镁片、蛋白粉、鱼油、纤维片、VE、Q10、类胡萝卜素、果蔬浓缩素、山桑子(越橘)、黄体素、共轭亚麻酸、葡萄籽提取物
表5-5
固本培元的精微物质
根据表5-2,我们发现,每条经脉都需要各种各样的精微物质,也就是说,不同经脉最终获得及产生的气血组合是不同的,但无论哪一条经脉,都需要机种相同的精微物质,它们就是B族维生素、维生素C、钙和镁以及蛋白质粉。也就是说,不论哪一条经脉出了问题,只要补充这几种营养物质,经脉的气血能量都会有所提升,身体健康状况都会转好。那么,我们把这几种营养素称为“固本培元”的精微物质。
尽管固本培元的营养素可以提升气血能量,但它们的作用不能加以神话。它们并不能替代其它的营养物质,更确切地说,它们起到了一个先导的作用,相当于逢山开路、遇水叠桥的先头部队。
当一个人经脉长期交通梗阻的话,即使摄入了他所缺乏的全部营养素,也很难加以吸收利用。通常我们会解释成“虚不受补”。这也是时下很多人遇到的一个问题,“我吃了这么多营养品,怎么一点作用都没有?”
当我们摄入足够量固本培元的精微物质后,气血能量提升。身体的前期准备充分了,才有能力接收和利用其它更多营养成分。
B族维生素
在固本培元的营养素中,B族维生素可以起到一个特殊的作用,相当于中医所讲的“泻”。在中国某些地区,比如广州,有些人身体虚弱,但如果立刻补充蛋白质,他反而会有上火甚至发低烧的情况出现。这说明这个人应该采取“先泻后补”的方式。停止蛋白质摄入,连续3-5天B族的跟进,然后再补充蛋白质,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我们知道,B族维生素与人体的代谢息息相关,它可以加速蛋白质的代谢及脂肪的燃烧。当我们虚不受补时,说明体内的毒素积存过多,而这些毒素,又以脂溶性毒素为主,不容易排除。正虚则邪盛,邪盛反过来阻碍正的摄入(关于正邪问题,在第八章虚实的解析中有专门的论述)。因此,此时补充各种营养物质基本上是属于吃力不讨好。如果先停掉其它营养物质补充,而专以B族为主,可以加速体内脂肪的燃烧,同时将脂溶性毒素一起燃烧掉。这之后,再增加其它摄入,效果就会体现出来了。
蛋白质
蛋白质的来源主要有动物性食品和植物性食品两类。它是大分子链化合物,人体不能直接利用,需要把其裁剪成氨基酸。既然有一个粉碎再合成的过程,那么利用率就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目前植物性和动物性两大类蛋白质来源中,利用率一般在16%-20%左右。也就是说,我们即使吃进一斤的肉,也有八两左右是要排泄出去的。其它已吸收的,也会有一部分最终转化成尿酸、尿素。这就会增加肠道和肾脏的负担。因此,一般肾脏有病的人,医生会建议少吃蛋白质或者不吃蛋白质。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不吃怎么行。它可以转化成糖,也可以转化成脂类,但唯独没有东西能转化为蛋白质。
有鉴于此,众多保健品厂家开发了很多蛋白质产品,冠之以高档蛋白粉名称。所谓高档,其一是全面,必须具备所有必需氨基酸成分;其二是转化率高。因氨基酸在自然界不能单独存在(蛋白质很容易腐烂,氨基酸就更别提了),而是以蛋白质形式存在。那么,摄入后的转化率就是关键。怎么样才能提高转化率呢,以目前现有的办法就是尽量粉碎分子链,分子链越小,转化率越高。因此,大家在够买这类产品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个因素。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指的粉碎,是分子级别上的粉碎,而不是外形尺寸的减小。普通的豆粉,即使研磨的再细,仍然是大分子,仍然是豆粉。目前市面上鱼龙混杂,绝大部分蛋白粉,其实只是研磨得很细的豆粉而已。
优质蛋白质转化率高,那么,为满足人体正常需求量而摄入的绝对值相应减少,肾脏最终处理的含氮废物的绝对值也会减少。因此,通过摄入优质蛋白质,可以最大限度地令肾功能衰弱的人减小肾脏负担。
尽管八种必需氨基酸是碳水化合物和脂类都不能替代的,属于固本培元的营养素,人体必需摄入,但仍有必要将其细化分类,以便针对特殊人群。其中,色氨酸、苯丙氨酸,以及半必需氨基酸酪氨酸属于芳香氨基酸。这三种氨基酸主要在肝中分解代谢。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属于支链氨基酸,主要在肝外如肌肉组织中分解代谢。如果一个人的肝功能出现严重障碍时,为了减轻肝脏负担,应慎重选择蛋白质补充品,或制定芳香氨基酸含量低,支链氨基酸含量高的膳食计划。
钙与镁
固本培元的矿物质中,不单钙与镁两种,但这两种是重中之重。中医特别强调肾(这个肾不单是解剖学上过滤尿液的肾脏)的作用,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并且中医还说“肾主骨”,所谓肾主骨就是说肾和骨骼的钙质吸收密切相关。钙质吸收有问题,肾功能就会有问题,多数人会肾虚。而肾虚的人,一定钙质吸收不好。当适当地摄入钙与镁后,肾虚就会得到缓解。
钙的吸收有几个前提,一是必需有维生素D,这个好办,通过晒太阳,皮肤细胞中的胆固醇会转化为维生素D3,然后进一步被肝脏转化为维生素D。第二就是有磷的参与,这个也好办,磷是食物来源最广的一种矿物质,基本不必额外补充。第三就是必需有镁的参与,钙镁之比为2:1时,二者吸收最好。当然镁不仅仅是钙的马仔,它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只是这些功能多数与钙有关而已。
镁不但促进食物中钙质吸收,还有助于身体里沉积的钙重新利用。这已被国内外大量的营养数据所证实。我曾调理过一个顾客,男,40多岁。此人患肾结石多年,为此曾做过手术,但术后复发。后来我让他补充符合2:1比例的钙镁片,并且用电气功点穴,疏通相关经脉,由于工作原因,他只是断断续续地做了大致两个疗程的电气功,但一直坚持服用钙镁片。后来去医院复查,三个结石中,两个小的已经消失,大的那个也从原来的10mm,减小到现在的5×7mm。镁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维生素C
维生素C有很多功效,其中之一就是解毒。因此,采取先泻后补手段的时候,维生素C是可以和B族维生素同时使用的。
即使没有额外补充,人体在肝脏解毒,以及白细胞抵抗病毒入侵时,都会消耗大量维生素C。这些C最终随尿液排出。假如此时验尿的话,会呈现维生素C超量的假象。
我调理的一个顾客就遇到过上述问题。当时她因病去医院做尿液化验,恰巧遇到一个没有经验的医生,医生告诉她:化验结果证明她维C过量,C是水溶性的,吃多了也留不住。
维生素C是会随汗液和尿液排出,但尿液中维C过量并不代表体内维C一定过量。除非此人在化验时身体正处于健康状态。一个抵抗病毒或者解毒的人,维C超量是正常情况。况且当身体处于紧急情况时会消耗大量的维生素C,此时更需要补充。建议大家不要因此而停止维生素C的摄入。
天然食物桔子中富含大量维生素C,因此,经常吃桔子对提高免疫力及解毒有好处。但很多人有这样的经验,桔子吃多了会上火,而解决办法也很简单,用陈皮泡水来喝。这个陈皮是什么呢?就是桔子皮。可见,桔子皮中有一种物质,刚好是用来中和桔子中某种物质的偏性的。
那么这种物质是什么呢?每当遇到这种问题之际,刚好是观察中国人和外国人思维差别的时候。通常,中国人的思路就是,根本不管你是什么,拿过来用就是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这种思维方式造就了中草药:我们知道大量植物的药用价值,但却不知道到底是植物里面的什么东西具有药用价值。这种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优点是可以最快应用到实践中去,缺点是缺乏后续动力与提升。因此,中国几千年来没有出现欧洲曾经出现过的那么大面积和规模的疫情,与这种思维方式有关。但中医当今面临诸多窘境,如有些人指责其不科学,也与这种思维方式有关。
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刚好相反,他们是一定要弄个“所以然”出来的。在还没弄明白之前,他们宁可选择认为其不存在。或者扣个帽子:巫术。这个帽子今天在中国改了个名字:“伪科学”。不过这种现象现在在国外却发生着悄悄的变化,他们谨慎地将还不知道的东西叫作“植物因子”,然后把“植物因子”实用化。
回到刚才的问题。我们有理由认为,维生素C单独大量补充会造成上火(有关上火的机理,我会在第九章做详细论述),这是因为任何一种单独的物质都具有偏性,摄入多了,会造成我们身体的偏性。那么,中和这种偏性,就需要另外的一些物质,桔子里维生素C的中和物就在陈皮中,科学界曾经把这些物质叫作植物因子。后来陆续弄明白了其中一些物质的功效和化学结构,“类柠檬苦素”与“生物类黄酮”,后者又被定义成维生素P。学者们发现,维生素P摄入后,不但中和了维生素C的偏性,还有助于维生素C功效的发挥,两者之间有互相促进的作用。
维生素C与P的案例,典型地说明了进食食物需要完整性的道理。当然,要求大家吃陈皮是强人所难。其实,自然界也不会如此为难大家,它总是给机会让你获得应该得到的东西,只是看你拒绝还是接受。比如,桔子剥皮后,表面那些纵横交错的白色的筋,就富含维生素P与类柠檬苦素。通常大家吃的都很仔细,把这些不好看的东西都剥掉了。
40种营养素仍然不够
全面、均衡方能使各种营养素的生物利用率达到最高。因此,全面均衡是营养摄入的第一原则。这一点,目前只有大自然办得到。所以,不挑食、不偏食是一个顺应自然的好习惯。而各种营养补充食品,也以天然的最接近这个原则。人工合成的,由于目前人们掌握和认知范围有限,再怎么宣称全面,也做不到这一点。毕竟我们还不知道有多少未知的植物因子没有发现,而恰恰就是这些微量的植物因子,在平衡着我们的食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所谓40种营养素,也只是人类目前眼界所限,应当远远不止这么多。
营养摄入的第二原则是什么呢,就是长期而规律。突然之间的大量补充与尽管量小但长期且规律摄入,当选后者。同时也要看到,某种营养素的长期缺乏,必然导致所有需要这种营养素的经脉都处于缺乏状态。补充时,身体各经脉会按照相生相克的原则,或优先或推迟利用。假使补充了一段时间,还没看到效果的话,有可能是别的经脉在优先使用。因此要继续坚持一段方可见效。
药能增加气血吗
为了携带方便,目前的营养补充品大多以胶囊、片剂的形式出现,外观跟西药没有什么区别。有很多人也据此认为自己吃的是药。甚至还会提这样的问题:吃了这东西,我的病几天能好?
通常这时,你得到的回答就是:营养品不是药,药可以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但药却不是你身体任何一个细胞的组成成分。
这样的回答有道理,但不完整。它只是就西药而言。西药是什么呢,它就好比我们邀请过来的雇佣军。雇佣军不会增加我们自身部队的实力,相反,由于它们的参战,自身部队因闲置还会导致实力下降。也就是说,吃西药不会提高我们的气血。
当我们的健康出了状况,需要解决时,我们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做好后勤部长,给我们自己的部队提供充足的枪支弹药;另一种是让自己的部队靠边站,直接邀请外国雇佣军。前者是补充营养,后者是吃药。武装自己的军队,让其形成战斗力,要花一些时间。有些人等不及,就直接邀请外国雇佣军。雇佣军或许可以帮你解决敌人,但过后它赖着不走,说不定会成为更大的敌人。
你既然花了很多年时间把自己的身体搞坏,拜托你也要有耐心花些时间把它们修好。
那么中药呢?中药是外国雇佣军吗?显然不是。中药是通过提取天然物质中的有效成分来治病的。这些有效成分进入肌体后,可以被用来打造枪支弹药,因此中药可以提升气血水平。
而且在我看来,其实中药提供的无非也是维生素、矿物质、碳水化合物以及氨基酸一类营养物质。只是限于当年古人的检测手段,不知道是这些罢了。尽管不知道中药提供的到底是什么,但古人却根据数千年来的经验积累,在这些营养物质的配比上,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这些不同营养物质的配比,是通过每一味中药的配伍来完成的。
尽管中药能提升气血,但俗话说:逢药三分毒。在毒副作用上,中药并不能独善其身。也许你在熬药的时候,需要的是其中的钙和多糖,你确实提炼出来了,但其中的铅和汞,你也同样照单全收了。后者,就是所谓“三分毒”。
中医与营养学
想办法提取出钙和多糖,去掉铅和汞。这就是目前营养学正在做的事情。中医与营养学分别诞生在东方和西方,像两个刚刚见面的孩子,谁也不认识谁。但它们骨子里却是一样的,是双胞胎。
二者都强调通过激发自身潜能去对抗疾病,不主张药物的过多干涉;
二者都强调治未病,主张在疾病来临之前解决问题。当然,历经千年洗礼之后,中医之治未病理念走得更远、范围更广。中医不单强调防治要得但未得之病,也强调防治已病脏腑通过“相生相克”的关系将疾病传递给未病脏腑。这一点,后来形成了中医独有的“既病防变”的理论体系。可以预见,中医治未病理念之后一部分,早晚也会渗透于营养学领域,并生根、发芽、结果。
二者都强调比例适当。在中医,讲究的是各种中药的配伍关系,强调在配药时要考虑两种中药之间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的关系。以期达到药用价值最大化,并尽可能降低毒性作用。相须指两种药物协同使用时,可增强效用;相使指一种为主、一种为辅,“辅”可以提高“主”的作用;相畏指一种药物可以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不良反应;相恶指一种药物会降低另一种药物的功能甚至互相抵消;相反指两种药物同时使用会产生毒性或不良反应。营养学在制定营养配方时,也要考虑这五种关系。如我们前面提到的钙、镁、锌、硒、B族维生素等相互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当然,中医集千年经验于一身,在配伍关系上取得了大量翔实的资料。而营养学由于具备先进的检验工具和手法,也在这方面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二者都强调“心态、睡眠、运动和营养”四大要素在健康中的重要性。中医通过情志与脏腑之间的联系,将心态与健康的关系阐述得淋漓尽致,尽管由于条件所限没有解释清为什么会这样;中医通过子午流注的论述将睡眠之重要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中医通过强调修习内功,扩大了运动的范围,不单人要运动,五脏六腑都要运动;中医历经千年的实践,积累了宝贵的营养经验,有朝一日,营养学的理念定能为中医插上腾飞的翅膀。
中医拥有千年的数据,但缺少科学理念来指导;营养学具备正确的理念,但诞生的时间短,对自然的认知远远不够。假以时日,双方互相了解熟识了,就会发现,自己的发展与突破,刚好需要的就是对方的经验与智慧。
六、阴阳的解析:
在中国古代,人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总结,确立了一套独特的理论,用来归纳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这套理论不仅成为中国古典哲学的一部分,也成为中医的理论基础。这套理论就是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建立,思维模式与五行学说如出一辙。同样都是从具体事物中剥离出属性,然后根据属性进行归类和推演。只是阴阳学说剥离得更加干净和彻底,更加形而上而已。
阴阳之间一定是成对出现的,彼此互为依存又互相对立,形成牵制格局。谁也离不开谁,没有单独的“阴”,也没有单独的“阳”。比如,日与月、天与地、昼与夜之间,我们可以说日为阳月为阴、天为阳地为阴、昼为阳夜为阴。但单独的日、天或者昼,就无所谓阴阳。
同理,功能和形态之间,功能为阳,形态为阴。如《黄帝内经》所言:阳化气,阴成形。明代医学家张介宾也曾说“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用”。这里我们定义,阴:物质基础;阳:功能效力(或者说生化能力)。
阴阳之间互为依存、对立又互相转化。有阳无阴而成“独阳”;有阴无阳而成“孤阴”。无论独阳还是孤阴,都不可能再生化滋长,最终归于消亡。就我们人类生命而言,有阳无阴,没有了物质转化能量,那么很快肌体的功能活动就会因丧失动力而消失;有阴无阳,生命体功能活动消失了,即使肌体暂时存在,也会很快消亡。
前面谈到昼夜的阴阳关系,昼为阳、夜为阴,那么,一天之中,何时为极阳之时,何时为极阴之时呢?这里要引出一天当中最重要的两个时段:子时和午时。午时即为一天极阳之时,而子时为极阴之时。当谈到“极”这个词时,我们会想到另一个词,就是“物极必反”。 到达极致的时候,也就是事物向相反方向转化的时候。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午时极阳之时,刚好是一点点阴气开始生发的时分;子时极阴之时,阳气就开始一点点的生发出来。
过午不食的解析
我们先谈午时。此时心经当令。午时极阳,但“一阴生”。这个时间是进食的时候。食物进入胃里,要有一个消化的过程,过程的长短是根据不同性质的食物决定的。果蔬和碳水化合物类的食物,一般一个小时以内就可以排空了;脂类和蛋白质一般要经过大约4个小时的消化时间才可以排空。也就是说,中午进食一个小时后,食糜(经胃消化后的食物颗粒,呈粥状)离开了原来胃里的酸性环境,开始逐渐进入小肠这个碱性环境进行吸收。小肠的碱性环境是由胆囊排出的胆汁,以及脾经负责的胰脏排出的胰液等共同营造出来的。在这种环境下,小肠开始进行提炼初级营养素的工作,也就是前一章所讲的,开始提炼构成“气血”物质的原材料。然后这些原材料会在脾经的运化指令之下,经由门静脉的交通管道输送到肝脏进行进一步的生化生产。
中医讲“过午不食”。为什么过午就不食了呢?
首先我们假设人体就是一个大的生化工厂。我们来看,中午过后,食糜进入小肠,刚好这个时间段是1:00点到3:00点,小肠经当令的时候。此时吸收过程正在进行,由小肠提炼和吸收的各种构成气血的初级营养物质,相当于这个工厂采购了很多的原材料。4个小时后,各类食物构成的食糜都已经进入小肠。此时时间已经到了5:00点左右。
所谓“肾主收藏”
5:00点到7:00点这个时间段刚好是肾经当令,也就是说,肾经这个仓库保管员此时开始接手工作。今天都采购了些什么原材料,分别是多少等等,肾经都一一记录在册,然后指派送到仓库收藏起来。这就是所谓“肾经主收藏”。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这里说的是肾经,而不是肾脏。很多人一听到“肾主收藏”就嗤之以鼻:肾怎么可以收藏呢?原因就是始终没弄明白肾经和肾脏的区别。肾脏、肾上腺、性腺等等,都是具体的办事人员,而肾经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不但指导肾脏的过滤和排毒、指导肾上腺和性腺生化高级气血物质,而且也同时指导保管员的收藏工作。因此本书一开篇,就一再强调经络和所属脏器不是一回事,这一点一定要记牢。
在欧洲讲课的时候,一个老外听到关于经络和脏器的区别时,告诉我,他学中医一年多了,今天才知道原来肾经和肾脏不是一码事。接下来几天的课程当中,他对中医的理解,就有了一个飞跃。
严格来讲,肾经一出面接手收藏的工作,今天采购的东西就已经到此为止了。你即使再进食的话,今天也不能入库了,得等到明天入库。那么,很多的营养物质不能入库,由别的经脉代管,就会增加别人的负担。
营养学上讲,人体能量消耗主要有四个方面:
1、 基础代谢。基础代谢指维持肌体最基本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
2、 体力活动。包括劳动与体育锻炼。
3、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4、 生长发育。
这其中第三条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是指消化和吸收食物的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这部分能量消耗是个变量,根据食物成分,以及量的不同而不同。但同一时期相同的食物组成,单位量消耗的能量,应该说波动不大。但如果错过了入库时间,摄入的精微物质由别的经脉代管,就会增大因食物特殊动力作用而消耗的能量。问题还不止于此,影响还会波及其它方面。由别的经脉代管而导致的营养截留,还会降低精微物质的利用率。
所以中医干脆就说:过午不食。当然,过午不食这一点对常人来说很难做到。而且有些朋友会说,到了晚上饿了却不吃东西,胃酸会腐蚀胃壁,得胃病。因此,折中的方案就是“早吃饱,午吃好,晚吃少”。这是一个理论与习惯妥协的方案。
这里的“早吃好”指的是:一方面,早餐时属“阳明经”管理阶段,肌体以阳化阴的能力强,而且接下来的阳气还处于持续走高状态,我们可以借势多吃。另一方面,经过一晚的修补后,肌体库存量下降,为应对新的一天的工作,也要多吃一些。因此,这里的“早吃好”指的是营养成分与能量的双重吃饱。
“午吃饱”:尽管已经有早餐垫底,但上午工作学习消耗很大,而且考虑到下午所需,摄入的能量和营养成分需满足接下来的需求。另外,尽管午时阴生,以阳化阴的能力开始走低,但绝对值尚高,因此以“吃饱”为目标。这里的饱,指的是高营养高能量。
“晚吃少”指的就是:本来可以不吃,但习惯使然,还是要吃点。既然吃,就吃些容易消化吸收的吧。换句话说,吃些富含水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一类食物吧。肉和脂肪这些难消化的最好留给明天享用。
由此看来,既然晚餐都应该尽量吃一些这么简单的食物,那宵夜就更应该免了。但现代人刚好相反,早餐来不及吃,对付一下,随便糊弄一口,就得出门上班。午餐的时候,还在工作当中,也是能简则简,一份快餐就把自己打发了。到了晚上,哈哈,他妈的忙碌了一天,终于该犒劳犒劳自己了。于是乎大吃一顿。加上现在的夜生活又空前的丰富,工作以外的社交活动几乎都是放在晚上进行的。因此,弄到半夜,还要来一顿宵夜,那才觉得过瘾。
很多朋友一听别人说亚健康就撇嘴,觉得爷爷奶奶老爸老妈都这么过来了,不也活得挺好嘛。他根本都没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天天都在干嘛?自己干的这些事情,老爸老妈都干过吗?
很多宗教里都有过午不食的说法,比如佛教。而且和尚们还身体力行。众所周知他们的身体都很健康,尽管他们吃的在常人看来未免太清淡了些。我认识湖北一个寺庙的主持,他小时候得了一种病,家里贫穷无法治疗,只好在家等死。后来被附近的一个寺庙收留,在师傅的悉心调理之下,病竟然奇迹般地痊愈了,他也因此从小出家当了和尚。前些年,他偶然跟随朋友去医院检查身体,医生们大为惊讶:他的血液怎么这么纯净呢?
当然,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单纯吃素的话,会减少维生素B12的来源,影响红细胞的代谢,容易患贫血。这也正是现代许多爱美女性采取素食减肥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问题。建议佛门中人以及素食减肥者可以服用B族维生素加以补充。B组维生素不是单一一种,而是一“群”,特性是都参与代谢,因此要补充就全部补充,单独服用某一种,会造成其它B群的缺失。而关于减肥,素食并不是唯一、也不是最好的选择,我们会单辟章节探讨。
我们看一下,假如严格地遵守“过午不食”的话,会是什么样子。中午以后,营养物质被人体这个工厂入库收藏。这个工厂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主要针对这些原材料——以血化气——把它们从初级加工到高级。既然工作重点在针对营养物质方面,所以,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阴”。
此时,太阳也由如日中天的最高点开始西沉,阳气渐弱,阴气生发。直到日落西山,阴气丰隆。
到了子时,入库的原材料基本都已经经过加工,变成高级的了。这些加工后的高级物质,已经开始具备各种功用了,也就是说,具有了“阳”的性质。因此,这时开始“一阳生”。等到凌晨3:00时—5:00时许,肺经当令,肺经开始发挥自己“宣发”的功能,指派这些气血物质各就各位,去到自己应该去服务的系统,发挥功能和作用——以气行血。那么,这个阶段,我们就称之为“阳”。
此时,自然界的阴气也开始逐渐减弱,阳气生发。随着天光微亮,阳气越来越盛,直至中午时分达到顶点。一个新的轮回不知不觉间已然进行。
以阳化阴的解析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使用了“以阳化阴”这个概念。那么,什么叫以阳化阴呢?以阳化阴,这个词汇多见于武侠小说,说的是武功的事情。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以阳化阴这档子事儿。以阳化阴翻译成现代语言,应该就是“消化、吸收和生化”的意思。
午后,阴气开始逐步从弱到强。人的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古人就提倡“过午不食”。但在这个阶段,阳气只是呈下降的趋势,从相对值上来说,还是很旺盛的。换句话说,人体的各种生化功能还是很强的,那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阶段来加工合成上午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这个过程就是“以阳化阴”。
气功中也有以阳化阴的说法,而且有些功法中还专门有采集阳气的方法,如对着早晨的太阳吐纳。乍听起来好像毫无道理。但我猜测,也许是另有原因吧,其一,这里的太阳是一个工具。在第四章中我们曾简单地探讨过气功的问题,发现气功态其实是一种自我催眠状态。我们都知道,催眠师在催眠前段的引导过程中,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比如摆动的钟表——来使人进入潜意识状态。那么,这些功法当中在清晨采集阳气,太阳也许无意中充当了工具的角色。其二,气功气功,练功就是“以血化气”。训练有素的气功师们在练功过程中,自身合成、生化各种功能物质的能力,经反复刺激后,得到加强。也许阳光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至于是什么机理,目前还不得而知罢了。人类文明几千年,积累的所有知识,也只是知识海洋中的沧海一粟,还都只是碎片,远未达到包罗万象的地步。为此,我们面对自己还不熟悉的领域,最好的态度就是:不要用自己小小的已知,去否定广大的未知,这就是智慧。
关于以阳化阴,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在前面介绍心经的时候,提倡午睡,因为午睡可以节省气血,濡养心经。但一定要注意时间不能太长,大概半个小时以内就好。因为时间过长的话,我们的脏腑,尤其是其中的“脏”,提前进入阴——休眠阶段,这样等于是人为地降低了我们身体的生化能力,不能将上午消化吸收来的营养素加以合成利用。也就是不能做到以阳化阴。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我们午睡一小会儿的情况下,醒来后,会感觉神清气爽,精神百倍。而要是午睡时间过长的话,就会越睡约困,很难醒来。即使勉强醒来之后,也感觉非常疲劳,好像比不睡还难受。就是这个原因。
以阴养阳的解析
“以阴养阳”也是一个武侠小说中经常用到的词汇。这个词汇,翻译成现代语言,应该就是“修补”。
子时是一天当中阴气盛极之时。过了子时,进入后半夜,自然界的阳气开始逐步从弱到强。而我们身体内部阳气同样也是从弱到强。也就是说,我们加工出来的高级物质,经肺经的指令安排,被各个经脉领取后,开始发挥作用了。比如说,查遗补漏,修补各个器官。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我们开的车出了问题,修理的话,是要停下来进行的。没有听说过谁一边开车,一边换轮胎。我们的身体也是这样。修补阶段,身体这辆车应该是停在床上的,这时我们在睡眠。我们加工出来的高级气血物质,才能一心一意地用来修补,而不被挪作它用。如果这个阶段熬夜,那点点珍贵的气血物质,就被抽调用来勉力支撑你那疲劳的肌体,哪还有什么精力去修补呢?
五脏六腑都得到修补了,接下来的运转才会正常。换句话说,它们的功能才能得到正常的发挥,“阳”才能体现出来。
现代社会是个注重夜生活的社会,很多人越是晚上越精神,过了夜里12点,依旧精神头十足。在宵夜、在泡吧、在上网。那么,假如说后半夜我们没有休息,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以阴养阳。换句话说,我们这辆车还在一直行驶,这样我们就没办法更换零件。我们加工出来的高级气血物质,不能用来修补,而是直接被我们挥霍掉了。长此以往,身体因劳损而透支。如果保持这样的习惯,我们即使吃再多的补品,也是不能被利用的。
通常,我们都是熬到实在熬不住的时候,才爬到床上睡觉的。而此时,我们工厂加工的那些气血物质,已经被消耗掉很多了。比如,我们宵夜了一下,貌似身体采购了很多东西。但此时,根据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的原理,我们得消耗更多的储备,来解决这些东西。由于这些东西一时半会儿不能入库(因为不到肾经当班时间),我们消耗的储备,就要比正常的进食多得多,来把它们寄存起来。所以,不论我们这时在做什么,都消耗了太多的气血。因此,即使我们后来睡着了,也不可能像正常睡眠那样,有充足的修补材料了。
人的生命活动,就是一个阴阳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所谓活动,就是要想“活”,就得“动”。这个“动”,一是运动这种外在形式的“动”;一个就是“静中之动”。静中之动指的就是“以阴养阳”和“以阳化阴”这两个动态过程。所谓生命力强盛,既是指“以阴养阳”及“以阳化阴”的能力强大。只有“阳”养得足够强大了,才有更强的能力来化“阴”,吸收更多的营养。有些朋友,阳气消耗得差不多了,自知健康问题严重,就开始迷信补品和保健品,听人家说什么保健品好,马上买来吃,吃了一段,没效果,就认为上当了,就破口大骂。你也不想想,阳气不足,怎么去“化阴”呢?你化不了“阴”,吃的那些东西不都白吃了吗?
营养补充品摄入原则
假使朋友们正在服用营养补充品,或者你正在指导你的顾客服用营养品,那么就要掌握这样几个原则:
一、 营养品只是补充品,不是饭,不能当成饭来吃。
二、 根据“以阳化阴”和“以阴养阳”的原理掌握摄入品种,令营养品效力最大化。
1、 早餐时:摄入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以及其它脂溶性物质。
2、 午餐时:摄入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以及其它脂溶性物质。
3、 晚餐时:摄入水溶性维生素、矿物质、少量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
我见过很多保健品的从业人员,每每热情洋溢地建议顾客服用保健品,可是当顾客问起来该怎样吃时,却一通胡乱搭配。如此没有章法,即使你的品牌再好,怎么能见效呢?
美容中的以阴养阳
以阴养阳,其实被我们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只是多数情况下都是下意识地运用,自己不知道而已。比如面部美容。
我们再来复习一下第一章中的内容,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人的头部是十二经脉中各条阳经的交汇之地;手和脚是阳经与阴经的交汇之地;胸腹是各条阴经的交汇之地。
在做面部美容时,通常美容师会有这样一个动作,就是双手捂着顾客的脸颊,而顾客这个时候会感觉特别舒服。这里,顾客的脸颊是阳经交汇之地;而美容师的手掌,是三条阴经所在。肌肤交接时,尽管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但阴阳之间的信息交流,也足以使顾客心情舒畅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可能天天有时间去做美容,但我们可以自己做一下这个动作:在繁忙的工作中,抽一点点时间出来,将自己的手掌搓热,然后捂在脸上,再搓再捂,持续几分钟。如果能常年保持这个习惯,几年下来,我保证你的面容将是同龄人中最美的。
七、相生相克的解析
五行指的是五种属性
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在中国古代,五行是中医,甚至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五行学说把“木、火、土、金、水”看成是构成宇宙的最基本的元素。也就是说,自然界的任何物质,都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
五行中的“木”,取义于树木具有向上生长的特点,引申义为生发、舒畅、条达。因此,凡是具有生发、舒畅特性的事物,都可以概括为五行类属于“木”。因此,五行中的“木”,绝不仅仅是植物那么简单,而是泛指“生发”的特性。
五行中的“火”,具有向上燃烧、高温炎热的特点,引申义为热、向上升腾。因此,凡是具有生长、炎上特性的事物,都可以概括为五行属“火”。因此“火”泛指炎上的特性。
五行中的“土”,取义于土地的生育万物及厚德载物的特性,引申为生化、承载。因此,“土”泛指承载、运化的特性。
五行中的“金”,取义于金属能制造各种器具,甚至是杀伐工具。引申义为肃杀、变革、下降、洁净。因此,凡是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都可以五行归类为“金”。
五行中的“水”,取义于水往低处流,以及寒凉、滋润的特点,引申义为润下、寒凉。因此,“水”泛指润下、寒凉的特性。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指的都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从具体事物中剥离出来的特性。也就是说,我们最终要的是这五种“属性”。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
中医是一种独特的语言方式
那么,剥离出这些特性的目的是什么呢?这就要强调一下中医的叙事方式,即所谓“取类比像”。
我们发现,中国古人在阐述一件事物时,少有下定义的时候。多数时间都是在打比方。也就是说,很少有这样的句型——“这个事物是什么”,而多数都是“这个事物像什么”。这样的叙事方式,优点是简单易懂,缺点是不够科学严谨。当然,也许其中还有故意的成分吧,在我看来其中一定蕴含着叙事者的狡黠与智慧。
“某某像某某”。中医里后一个“某某”即五行属性。如此一来,古人省掉了繁琐的定义过程,简单的一个句型,就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提炼。但也正是由此,造成了不易传承和后世理解混乱。也因此显得不科学。因此,要想掌握中医,中医的叙事方法是一定要理解的。
根据“取类比像”的方式,中医向来先把事物视性质分成“木、火、土、金、水”五类,然后根据所属类别演绎它们的功能作用和相互关系。
第四章我们讲到,五行是古人建立的一套解释自然界的模型,这个模型也是动态的。之所以能够保持动态的平衡,是因为五行之间的任何一个都不能单独存在,而是通过相生相克的变化,维持着相对稳定的平衡。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7-1,红线代表相生关系,粉线代表相克关系:
图7-1
五行的相生关系,是指相互之间可以滋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古人形象地将之称之为“母子关系”。
五行的相克关系,是指相互之间的制约、克制和抑制的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仍然是平衡关系
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相互促进又相互制衡,进而维持系统的动态平衡。请大家注意,这里强调的是平衡。也就是说,无论是相生,还是相克,至少各项之间实力没有绝对突出的,因此平衡得以维系。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朋友一看到相克,就以为平衡被打破了,这是一个误区。我们都曾经玩过这样的游戏——“锤子、剪子、布”,这里面,无论锤子、剪子和布,哪一个选项都不是占有绝对的优势,而是循环制约。并不是说锤子可以砸剪子,就锤子强大,破坏了三者的平衡。锤子再强大,还有布制约着,反过来剪子又制约布。因此,三者之间建立的就是一种动态制约的关系。“木、火、土、金、水”之间“相克”的关系,类似于这个游戏。五种属性之间相互制约,每一个属性都因受其它属性牵制而不能“一家独大”。
一个健康的身体,必定是脏腑之间五行关系处于平衡当中的。如果联系到最后一章的检测,我们会发现,五行平衡时,十二经脉的能量值应该是都处于中间的健康走廊上的。
相乘和相侮是平衡被打破后的过程和趋势
假如,因为某些原因,某几“行”变得过强,或者某几“行”变得太弱,就会破坏原有的平衡关系,向建立新关系的方向过渡。这种向新关系过渡的过程,又有两种形式——相乘和相侮。如图7-2,其中红色箭头代表相乘,兰色箭头代表相侮,外围的“木火土金水”代表比内侧的“木火土金水”强大。
图7-2
五行的相乘关系。其实是相克关系向极端发展而形成。如原有的平衡是“木克土”,假如,“木”太强,克“土”的力量明显增大;或者“土”太弱,被“木”克的倾向显著增强时,我们就称木和土之间的关系为相乘。
五行的相侮关系。是相克关系向另一个极端发展而形成的。同样以“木克土”为例,假如“木”太弱,不能尽到克土的职责,而反过来被土克;或者“土”太强,反过来去克“木”。这时就颠覆了原来的制约关系,建立一个新的、相反的制约关系,我们称之为相侮。
相乘和相侮,探讨的是平衡被打破后面临的一种新型的关系,是一种新的趋势和过程。要想明了相乘相侮的关系,首先要明了相生相克的关系。
系统的平衡被打破后,各种属性之间的关系,会根据相生相克这十种关系线(第四章内容)重新进行演化,直到建立一个新的平衡。这一点有点儿类似《三国演义》所说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但新平衡建立之后,整体的气血状况会与以前有所不同。通常,如果平衡被打破是因为疾病的原因,那么,各种属性为达到建立新的平衡状态所进行的演化,就要消耗掉气血能量,那么一旦建立了新平衡,气血状态会比之前的平衡来的要低些。而如果平衡被打破是因为肌体获得能量自我修复或者排毒过程,那么,新平衡就会最终建立在高一些的气血能量上。(这在第十一章有关检测的内容中,我们可以通过“平均体能”那个选项的变化,以及“健康走廊”上的经脉分布得以探知。而有关平均体能,指的就是人体的一个整体的气血状态)。
如果新平衡建立了,但气血能量非常之低,低到超过了正常的标准;或者非常之高,高过了正常的标准。这两种情况,同样不能视之为健康。有关具体情况,第十一章“检测的解析”里会有详细探讨。
相乘相侮 轻则亚健康 重则生病
气血能量达标,五行属性处于平衡当中,气与血、阴与阳之间都处于平衡当中,我们称之为健康。这里所谓健康,按世界卫生组织根据近半个世纪的研究成果所做定义:不但是身体没有疾病或虚弱,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后者既是中医所强调的情志的问题。
2007年在西安召开的全国心理健康指导与教育科普工作研讨会上,有关专家介绍说,我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定义的人群只占总人口数的15%,与此同时,有15%的人处在疾病状态中,剩下70%的人处在“亚健康”状态,通俗地说,就是这70%的人通常没有器官、组织、功能上的病症和缺陷,但是自我感觉不适,疲劳乏力,反应迟钝、活力降低、适应力下降,经常处在焦虑、烦乱、无聊、无助的状态中,自觉活得很累。
在我检测的顾客当中,很少有人脏腑的五行关系是处于平衡状态的。更多的是处于不平衡状态中,或者说是处在相乘、相侮的过程中。处在不平衡状态中的顾客中,多数又刚好是医院检查没有器官、组织上的病变,但自我感觉疲劳乏力、烦乱焦躁。这些就是亚健康人群。
亚健康与疾病之间,没有显著的区分点,只是亚健康迈向疾病的路途中“度”的轻重不同而已。目前医疗系统的检测,统统是以“点”作为标准,这样往往会忽视“度”的变化,进而暗合患者要么“病”、要么“非病”的心理状态,如此一来,极容易给那些亚健康的患者造成一种假象,以为自己很健康。
五脏六腑的生克关系
联系第四章的内容,再根据“取类比像”的方法,五脏分别对应五行。那么五脏之间也就会有相生和相克的关系。如图7-2,红线代表相生关系,粉线代表相克关系:
图7-2
前面我们提到了,相生相克是一个很难翻译的概念。甚至对我们中国人自己来说,也是意思大家都了解,却难以定义。那么,“生、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水生木,土克水,这个概念在自然界中容易理解。“水生木”——植物生长是离不开水的。“土克水”——我们中国有句古话“水来土淹”。汶川地震时形成的堰塞湖,就是典型的“土克水”。
五行的相生关系,是指相互之间可以滋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五行的相克关系,是指相互之间的制约、克制和抑制的关系。但具体到内脏上,肾生肝,脾克肾,这个概念就有些难以理解了,你凭什么说肾就生肝,又凭什么说脾就克肾呢?
其实,只要联系第五章我们对气血知识的准备,生克关系就容易理解了。
营养学上的相生相克
五脏六腑之间,是通过吸收提炼、输送分享与制造合成气血物质的这种手段,来发生关系的。既然大家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抑制的关系。那么,气血就一定不能逃脱干系,在脏腑相生与相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相生为养 相克为抢
在此我们基于营养学的概念做如下定义,所谓相生,就是“养”。也就是说气血巡行经过“母”经脉后,产生的精微物质更适合“子”经脉的利用。
而所谓相克,就是“抢”。也就是气血巡行经过此经脉后,此经脉优先利用精微物质,如果精微物质数量不足,就抢夺了另一个经脉的营养。
还记得那个机场传送带的比喻吗?还记得自助餐的比喻吗?五脏六腑谁该领取哪些气血,领取多少,什么时间可以多领,这些本来都是按照肺经的分配严格执行的。但如果精微物质不够,或者某些脏腑急需,或者某些脏腑衰弱,都会造成一些脏腑不守规矩,妄图重新分配财富的局面。这时,它们就会按照相克相乘的关系,去抢夺他人的气血。
相克为抢
这里举一个实际的案例来说明相克的关系,大家会更容易理解一些:
我曾调理过一个患者,男,50多岁,主诉症状是青光眼。我是采用营养补充和电气功两种手段,双管齐下调理的。在调理的过程中,我发现,他的后背布满了黑头暗疮,密密麻麻的,有近百颗。而在脖子后边玉枕穴附近,另有十多颗大粒的白头暗疮。调理了一个月左右,他的后背皮肤显著好转,逐渐光滑。一个半月左右,后背皮肤完全正常,后颈的暗疮也已经消掉,只剩一些暗红色。但此时青光眼还未见起色。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来分析一下,青光眼是眼部疾病,而所属系统是肝经。暗疮是皮肤的毛病,属肺经管辖。再来看看两条经脉都需要哪些营养物质。
经脉气血物质天然营养补充品
肺经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酥氨酸、色氨酸、缬氨酸、VA、B群、VC、VE、VP、EPA、DHA、辅酶Q10、钙、镁、铜、锌、碘、铁、锰、锌类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多种矿物质、鱼油、VE、Q10、蛋白粉、果蔬浓缩素、胶原蛋白片、葡萄籽提取物
肝经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酥氨酸、色氨酸、缬氨酸、B群、VC、VP、VA 、辅酶Q10、VE、EPA、DHA、钙、镁、铬、锗、铁、锰、钼、磷、硫、锌、纤维素B族维生素、VC、钙镁片、蛋白粉、鱼油、纤维片、VE、Q10、类胡萝卜素、果蔬浓缩素、山桑子(越橘)、黄体素、共轭亚麻酸、葡萄籽提取物
除了固本培元的那些营养物质外,我们还发现,至少还有一种物质,是两条经脉都需要的,那就是维生素A,或者换句话说,是类胡萝卜素。维生素A与胡萝卜素之间的关系是,维生素A的量不容易控制,服用不当会造成中毒;而类胡萝卜素储存在体内,需要的时候由肝脏转化为维生素A,因此不用担心是否会中毒。
回到这个案例中来,患者的肺经和肝经都需要维生素A。但因为肺“克”肝,正确地说是肺“抢”肝。那么,肺经就会优先利用维生素A。结果就是,肺经负责的皮肤先一步见效。当然,这里还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就是不同细胞新陈代谢的周期不同。皮肤细胞的代谢周期是28天,而肝脏细胞的代谢周期是180天。因此,一个月以后,皮肤开始见效。而眼睛要想见效,至少得半年的时间。这也说明一个问题,调理是需要时间的,我们花了好多年的时间把自己的身体弄坏,同样也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调理好。
因此,耐心也是健康的组成部分,时间也是营养。
即使攘外 未必安内
这个案例还说明一件事情,或者说矫正一个误区:“攘外必先安内”不一定正确。
有很多营养师或者营养书籍,通常会告诉我们说,皮肤问题是内脏问题的外现,如果一个人皮肤上长斑点了,说明内脏斑点更多,只有内脏调理好了,皮肤上的才消失。换句话说,解决了内部问题,外部的自然得到解决。这种观点,怎么听怎么像当年的蒋委员长所谓“攘外必先安内”。
通过上述病例,我们会发现,即使皮肤上的问题消失了,内脏问题也不一定解决。也就是说:即使攘外,未必安内。假使我们听信了“攘外必先安内”这种观点,极容易造成这样一种后果,那就是:看到自己的皮肤问题解决了,就以为万事大吉了,以为可以重新回到以前那种不良的习惯当中了。看来,健康问题,必须得内外兼顾啊。
相生为养
那什么是相生——养呢?我们来看一下金生水的例子。
我在第三章中曾经提出自己的假设,认为中医之肺还包括了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的功能,这里我们做进一步探讨。肺经的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都与钙的代谢有关,甲状旁腺激素可以促使骨骼中的钙质释放到血液中,使血钙浓度增高;也可以促使肾脏合成维生素D3,再经由肝脏改造成维生素D,然后促进小肠对钙的吸收,从而降低血钙浓度。降钙素也是指挥将血钙吸收进骨骼,以降低血钙浓度的。
我们知道,中医里有一句话,叫作“肾主骨”(翻译过来,肾经这个子系统分泌的诸如睾丸酮或者雌性激素等,是骨骼钙质吸收的一个重要前提)。那么,肺经系统合成的甲状旁腺激素等,显然为肾主骨功能(钙质代谢)的实施,提供了更多的手段。
因此,肺经系统生化成的气血物质,有利于肾经系统的功能实施,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金生水。这也就是我所说的相生为养。
另外,我们还可以来看一下中医里所谓“子盗母气”,这一点也可以反过来印证“相生——养”的概念,也就是说“子盗母气”其实是养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所谓“子盗母气”,就是当子经脉的气血不足时,会去“盗”母经脉的气血。
比如,肾经和膀胱经是属水的,那么,如果它们气血不足时,根据“金生水”的关系,它们就会去属金的肺经那里“盗”气血物质。也许有人会问,大肠经也是属金的,为什么它们不去大肠经那里“盗”呢?因为大肠经所主的大肠是“腑”,它所起的作用是“提炼和通、降”,它提炼的气血物质是提供给肺经的。而肺经所主的肺是“脏”,它生化出来的气血物质是可以提供给其它经脉使用的。 因此,肾经和膀胱经要“盗”也要去肺经“盗”,这叫作盗亦有道。
关于这点,古人是这样解释的:肺经与大肠经相表里,大肠经是表,是“父”,肺经是里,是“母”,儿子缺钱,大多是跟母亲要的。竟然听起来也合情合理。
我们看看下图,当膀胱经和肾经气血欠缺时,它们会盗用肺经的气血物质。除了盗用“固本培元”的几种气血物质外,维生素E、维生素A、辅酶Q10以及几种矿物质,都会被它们盗用过来。
经脉气血物质
肺经异白氨酸、白氨酸、离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酥氨酸、色氨酸、缬氨酸、VA、B群、VC、VE、VP、EPA、DHA、辅酶Q10、钙、镁、铜、锌、碘、铁、锰、矽、锌
大肠经异白氨酸、白氨酸、离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酥氨酸、色氨酸、缬氨酸、B群、VC、VP、VA、钙、镁、纤维素
膀胱经异白氨酸、白氨酸、离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酥氨酸、色氨酸、缬氨酸、B群、VC、VP、钙、镁、硼、铜、鍺、锰、钼、磷、矽、锌
肾经异白氨酸、白氨酸、离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酥氨酸、色氨酸、缬氨酸、B群、VC、VP、VE、VA 、辅酶Q10、钙、镁、硼、铜、鍺、锰、钼、磷、矽、锌
因此,当一个人肾虚时,如果不及时治疗,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肺气虚弱。而肺经功能的降低,反过来又会影响“金生水”的能力,形成恶性循环。
八、虚实的解析
虚实是中医经常提到的一个问题,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某某症状属于虚证,某某症状属于实证;某某人是阴虚,某某人是阳虚;某某人又属于虚不受补。等等。那么到底什么是虚证,什么是实证呢?
虚证通常指正气虚损所出现的临床病症,当外邪亢盛时,如果正气不足,难以抵抗邪气,就称为“虚证”。虚证的形成,主要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以及慢性病的耗损有关。
实证通常是指外邪侵袭,身体正气与之搏击;或者体内病理产物堆积所形成的临床病症。
《黄帝内经》中有“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论述。说明“虚”指的是正气虚,“实”说的是邪气实的意思。
正虚是营养匮乏
在虚症中,先天不足,大抵是由于母亲在怀孕期间营养缺乏,造成孩子的某些内脏功能存在缺陷。我们知道,在孕期,不同的时间段,胎儿发育不同的身体器官。如果在这个阶段,母体内刚好缺乏这个器官发育所需的相应营养素,那么,胎儿的这个器官的发育就会受阻或延迟,严重者甚至造成终生的功能不足。此所谓先天不足。
如果说先天不足过错在于不懂营养的父母的话,那么后天失养,过错则全在自身。由于烟、酒、偏食、盲目减肥、酷爱垃圾食品、不合理的生活习惯等等,导致某些营养素摄入匮乏或消耗巨大。不同的内脏,是需要不同的营养素搭配的。当某类营养素长期缺乏时,依赖这类营养素的内脏就会因材料紧缺而出现功能受损,严重者还会出现器质性问题。
而慢性病,在营养学的角度来看,其实也是由于长期缺乏某些营养素导致的病症。我们知道,传统观点看来,很多慢性病是终生疾病,是不可治愈的。为什么呢?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观点,那就是,能够滋养我们的身体,滋养我们的内脏的是食物,是食物中的营养,而不是药物。换句话说,我们是靠食物长大的,而不是靠药物长大的。那么,当我们因长期缺乏营养而导致慢性病时,真正能够彻底治愈我们的,也只能是从现在起,改变我们的饮食习惯,补充充足的营养。药物只是缓解症状而已。充其量只能做到提供部分的营养。问题是,如果我们完全依赖药物中的某种营养成分的话,我们就得终生服药。这时我们就会想起一句非常熟悉的话:这个病是不可能治愈的。而这句话通常来自医生或者药品广告。
综上所述,无论是先天不足还是后天失养,抑或慢性病耗损,其实就是一句话:营养缺乏。
而我们的身体,具有一项神奇的功能,就是新陈代谢。代谢掉老旧细胞,合成新的细胞。当然这是需要时间的,也就是所谓代谢周期。不同的器官,代谢周期是不同的。因此,理论上讲,只要给到足够的营养素,再给到足够的时间,我们就可以生成完全新的、正常的细胞。换句话说,慢性病是可以治好的。只是通常情况下,人们对得病都是很有耐心的,可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去重复自己的坏习惯和不良嗜好。而对治病,就没有那么好的耐心了,恨不得一天就好,所以就求助于灵丹妙药。其结果就是一辈子都好不了。
邪实是毒素累积
有关实证,前面我们提到,一是外邪侵袭,身体正气与之搏击;一是体内病理产物堆积。
古人认为,自然界中有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称之为“六气”,即所谓“风、寒、暑、湿、燥、火”。 其中“暑”和“火”又是同一种“气”在不同程度的表达方式。如果将之归属到五行系统表中的话,就是“风、暑、湿、燥、寒”。我们也可以将之称之为“五气”。在经历了百万年的进化后,人类已经适应了正常范围的六气变化。因此,六气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在正常范围内,对人体是没有危害的。但当六气太过或不及时,或者非其时而有其气,或者变化过于强烈时,六气生邪,即所谓外邪,这时我们就称之为“六淫” 或“六邪”。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六邪”不止涵盖气候变化,应该还包括诸如病毒、细菌的借势侵袭。并把病毒、细菌的侵袭归类到“风邪”之中。比如我们平时经常提到的受风感冒,就是感冒病毒借气温变化之势侵袭人体呼吸系统。而风字的繁体为“風”,中有一虫,想是古人预感到风中有某些我们看不到的生物吧。
六邪在不同的季节各有优胜,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初秋多湿病,深秋多燥病,冬季多寒病。当然,六邪不仅可以单独侵袭人体,也可以联合起来发动进攻,如“风寒”、“风湿”、“湿热”等等。《黄帝内经》认为风为六邪之首,很多邪气是乘风而入。因此,人体内各种邪毒都会找到“风”的影子。
风邪是取风之属性
六邪当中,寒与暑、火相对,可以通过温度的变化探知;湿与燥相对,可以通过湿度的变化探知。但风是什么呢?既没有对照组,也不可能通过风力的强弱去定义。因此,风邪与其它五邪相比,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概念。也就是说,寒暑湿燥火五种邪气是真实存在的,可以度量的物理现象,而风邪之意则另有所属。
古人在观察自然的时候,发现因空气流动而平地起风。他们还发现风性上扬、善行数变。那么,剥离出向上、变化无定、上下窜扰的这种“动”的属性,即为风。假如遇到一个人头痛脑热,我们就称之为“受风”;若颤抖抽搐,则称之为“中风”;一些游走性的红肿热痛,也称之为“风痹”。并且这种变化窜扰的特性,一年四季都可以存在,像风一样四季皆有,所以说风为百病之长、六邪之首。任何一邪皆可以乘风势而入。
当春风化暖、万物复苏之际,人体的气机也随之生发。好的东西生发,蛰伏了一个冬季的坏东西也开始生发,平地而起、各就各位,表现出来像风一样的特性。因此,五行系统表中,风与春、与肝相对。
外邪与内邪
六邪中的某几邪盛大,超过了身体的承受能力时,就会侵袭我们的肌体。外邪侵袭,如果仅就个体而言,是没有可比性的,难以论述。而放到一个群体当中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同样面对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某几种邪气侵扰的话,总是有人中招,有人毫发无损。即使是面对近几年出现的“非典”与“禽流感”这么厉害的对手时,也同样是会出现不同的身体表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当然是不同个体的抵抗力不同了。联系到前面第四章五行系统表,我们发现,不同的邪气会重点攻击不同的器官,也就是说有不同的靶向器官。即使是全身攻击,最终也会循经络途径聚积到相应的靶向器官上。如果我们的身体经常受某项邪气侵袭的话,基本说明某个靶向器官出了问题。
古人经过千百年的摸索和总结,发现我们身体表面上也有某些部位,会特别受到“六邪”中的某一邪的攻击,这些部位,既是反应点,或者说是穴位所在。经常对这些穴位进行关照,会有利于提高肌体的抵御能力。久而久之,相应脏腑的功能也会得到提高。
六邪攻击人体时,我们的身体并不是坐以待毙,而是会发起对抗。在对抗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病理产物。如果我们身体强壮,健康状况良好,就会很快代谢掉这些病理产物,这时,我们就不会生病。而如果身体虚弱,病理产物代谢不掉,就会在体内形成堆积。病理产物的堆积也是造成实证的一个原因。中医经常提到的诸如痰饮、水湿一类的物质,就是身体在对抗外邪入侵时,产生的病理产物。
此外,有些病理产物并非外邪进攻引起,而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这类物质,与外邪原因产生的病理产物极其相似,中医也称之为邪,或者叫“内生五邪”,即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
不论是外邪引起的病理产物堆积,还是脏腑失调引起的病理产物堆积,在营养学中,我们统称为“毒素”。
因此,虚实辩证翻译成现代营养学的语言就是:虚——正虚——营养缺乏;实——邪实——毒素积累。
营养缺乏容易理解,那么,邪实,也就是毒素积累,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又或者说,什么样的毒素算是“寒毒”,什么样的毒素算是“湿毒”,什么样的毒素算是“热毒”呢?
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比起来,中国人是个很奇特的民族,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某某人身体是寒底,某某人身体是热底,某某人湿气大,等等。难道只有中国人才有这些问题吗?难道寒底的人就是体温低,热底的人就是体温高,湿气的人就是身体水分多吗?显然不是。
其实,也正是基于这种字面上的理解,那些不了解中医的人,会认定中医不科学。
那么,这些邪气,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外邪是自然界中各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类型,即所谓“六邪”。那内邪,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些病理产物,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就人类而言,我们的身体,对温度、湿度等,是有个最佳适应范围的。在这个范围内,我们的各种生理机能发挥的最好,新陈代谢达到最佳状态。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我们的身体也会做出调整,去适应自然界,但会付出一定的代价。
举例而言,当我们面对寒邪——突然的降温时,身体为了保护自身组织和器官,会加速分解平时储存的糖分和脂肪等,释放出热量以备各组织利用。但由于是处于紧急情况,身体会启动应急机制。应急机制启动后,很多生化过程会简化反应手续,缩短反应通道。这样才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调动起最大限度的物资储备。
这一点与一个国家面对紧急情况时的反应机制类似。比如一个国家即将面临外敌入侵,会立即启动红色预警机制,整个国家进入战时动员状态,一切人力、物力和各种社会资源的调动、分配与利用,都要以临战为最大前提。平时储备的资源,现在也要重新进行分配。
身体启动应急机制后,通过新的、便捷的反应渠道,对储备的营养物质加以重新分配与利用。快速地释放出能量和各种功能物质。对寒邪的入侵加以抵抗。
但这种分解过程之后,会生成很多目前已知和未知的新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改变了我们身体的组成成分的比例。另外,在分解的过程中,也会动用很多诸如维生素之类的营养储备,那么我们身体中营养储备的比例也会发生改变。那些新生成的化合物,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代谢;消耗的营养储备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补充,两种情况相加,我们身体整体的化学组成,就和此前不一样了。这些改变了的化学成分,就是所谓内邪中的“寒邪”。如果我们经过几次重大的寒邪入侵,而又没能有效地将体内寒邪排除,我们身体的化学平衡,就会建立在一个新的基础之上,这时,我们就说这个人的身体是“寒底”。
同理,面对高温时,我们的身体会想方设法去降温,启动快速释放热量的机制,通过合成的各种功能物质去指导身体各器官进入战时状态,汗腺加速汗液的分泌,同时打开毛孔排汗,等等。但同时也会生成多种代谢废物,这类化学物质,是因高温而生成的,我们称之为内邪中的“热毒”。
同理,对抗湿气而生成的各种化学物质总和,就是“湿毒”;对抗干燥生成的各种化学物质总和,就是“燥毒”了。
这些化学物质,可能会因不同的生成条件而积存在人体的不同器官和系统,给人体带来不同的疾病。比如寒邪,如果积存在肺部,我们就称之为肺寒;如果积存在胃部,我们就称之为胃寒。
所谓排毒
通常情况下,人类通过饮食、呼吸以及各种生活习惯等,已经摄入或者合成了很多的毒素,这些毒素,会通过肝脏的解毒功能和肾脏的排毒功能代谢出体外。现在又多出来这么多额外的毒素,我们的身体能不能负担得起呢?别急,人体除了肝肾之外,还有代偿性排毒器官。比如,皮肤、垂体,甚至肠胃。发烧就是启动了垂体的排毒功能;出汗(那种有别于普通的,黏黏的,臭臭的汗)、湿疹、皮炎、痘痘等,是启动了皮肤的排毒机制;呕吐、拉肚子等,是启动了肠胃的排毒机制。等等。
为了启动和加强这些应急机制,历代医师也总结出了很多人为干预的方法:针灸、刮痧、拔火罐、断食辟谷等,都能有效地提升排毒能力。其中针灸、刮痧和拔火罐都与经络有关。
针灸,是通过针刺或热灸穴位,疏通经络,激活相应脏器,从而加强经脉的排毒功能。
刮痧,是通过物理方法,人为地制造出经络附近的毛细血管破裂,将血液内的各种废物垃圾,以及各种病理产物清除到血管外,再经过皮肤的排毒功能排出体外。
拔罐,是在有反应(痛、麻、酸、胀等)的穴位附近,通过物理方法制造出负压,导致毛细血管壁破裂,将血液中的各种病理产物排出到血管外,再利用负压,快速将这些病理产物吸取到皮肤外。
断食辟谷,是通过断食的方式,强制肠胃进入半休眠状态,从而给身体制造出正在面临饥荒的假象。这时身体会启动应急机制,通过燃烧(分解)平时的储备,释放出能量度过难关。比如燃烧肝糖原和脂肪等。在燃烧肝糖原和脂肪时,捎带将肝内毒素和各种脂溶性毒素一起烧掉。代谢废物最终通过肾、肠胃、垂体以及皮肤排出体外。
所谓虚不受补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某某人喝了人参汤,但虚不受补。那么,什么叫虚不受补呢?
通常虚分“气虚”和“血虚”。所谓气虚,一般是指脏腑功能不足,或者缺少锻炼。缺少锻炼最终导致的仍然是脏腑功能不足。而血虚,则是指营养储备不足。
一般情况下,有些人属于气虚,有些人属于血虚,而有些人则属于气血两虚。面对虚证,通常的原则是“气虚补气,血虚补血,气血两虚的先补血后补气”。很多朋友意识到自己身体虚弱,因此,就买来很多补品,人参鹿茸的乱吃。却根本不考虑自己是哪方面虚。这样,极容易造成虚不受补的情况。
我有一个顾客,女,26岁,原本身体不错,但几年前开始拉肚子,拉了一年多,体重从90多斤降到72斤,瘦弱到不成人样。每次吃饭一点点,大家都笑她是吃“猫食”。并且还伴以严重失眠,每天晚上都是睁着眼睛盯着天花板,直到天光大亮。白天上班时,又瞌睡连连,极度影响工作。进而发展到抑郁。到医院检查,中西医都看过了,各种解释都有,开了无数的药方,吃了无数的药,也吃了大量的营养品,就是不见半点起色,最多一个星期,就要去医院看病取药。她甚至一度轻生。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觉得自己活着都没什么意思了,要不是怕父母悲伤,早就不活了。
针对她此前曾吃了一年多的营养品,但毫无效果的情况,我认为她是因虚弱而不能吸收利用。因此,我给她调理身体时采取双管齐下的方式,一方面给她调整营养品配方,一方面给她做“电摩”(一种带电按摩)疏通经络。两个月下来,她的饭量增加到两碗,体重增加到81斤,并且基本可以一觉睡到天亮了。气色也比以前好了很多,人也开朗了许多。但这时她请假回老家,妈妈看到女儿比几年前瘦弱好多,心疼不已。就给她炖人参汤来喝。结果,几天下来,她又开始失眠,吃一点点就吐,继而脸上起了很多痘痘。
这就是典型的虚不受补的情况。这个顾客是属于气血两虚的类型,那么,按理应该先补血,后补气。她妈妈好心给她补人参,却刚好是弄颠倒了,先补气,结果就弄成这个样子。还好她感觉不对,给我打电话,说了上述情况。我让她立即停止喝人参汤,改回我原来给她设定的营养配方,没想到竟遭到她妈妈的反对,还是天天给她喝汤。后来她觉得自己的症状越来越严重,只好跟妈妈最后通牒,再逼着她喝汤,她就立刻回来,她妈妈这时才作罢。假期结束,她回来后,我发现她差不多又回到两个月前去了。脸色差了很多,额头上布满了痘痘,又开始失眠,饭量也减少了很多。我立刻给她重新调理,才不至于前功尽弃。
来自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但观念错了,这种爱就有可能变成致病的工具。世界问卫生组织曾经说过:很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这里,我把他变通一下:很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错误的观念。无知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些知识,但却是错误的。
气血两虚之人,突然给他补气,不但不能吸收利用,还要消耗仅有的一点点营养素来分解代谢这些物质,结果造成血更加虚。这就是虚不受补。
那么,怎样区分气虚与血虚呢?
通常,由于心脾功能差,易失血、缺血、贫血而出现“血虚”。表现为头晕,无力,心悸,心烦,视物模糊,面色苍白,口唇淡白,少言懒语,精神差,舌淡白,脉细弱,女性经水量少色淡。
人体正气不足、机体抗邪能力减低、生理机能减低而出现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全身虚弱、元气不足、阳痿、遗精、早泄、月经不调、脱发、胃口不好、消化不良等,为“气虚”。气虚可分肾气虚、脾气虚、肺气虚、心气虚。通常又常和血虚同时出现。
对于普通读者,也许对气虚与血虚的区别不太容易把握。那么,可以参考第十章检测的解析中有关气血部分,很容易就能了解一个人的气血水平了。
九、上火的解析
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头一天晚上熬夜,结果第二天脸上起了几个痘痘,我们就会解释成上火。或者头一天吃了某些辛辣的东西,第二天胃不舒服,开始便秘,我们也会说是上火。牙疼了,我们解释成上火,发脾气,也是上火。女性失眠了,乳房胀痛,也可以说是上火。等等,差不多所有不舒服的情况,都可以用上火来解释。
这是一件奇怪的事情,提起“上火”,几乎所有的华人都明了其中的含义。甚至中华文化圈的各个国家中的人们也都明白。但西方人就糊涂了。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个在华欧洲人去医院看病,医生让他伸出舌头来“啊”一声,他“啊”了一声,医生说:没什么大毛病,就是有点上火了。欧洲人很紧张,问:哪儿着火了?为什么着火?需要叫救火车吗?
这又是个典型的概念上的混乱。
心肾相交与心肾不交
要想了解上火,就要了解中医里有一句经常使用的术语:心肾相交。当然,同时也要了解另外一句术语:心肾不交。那么,什么叫心肾相交呢?中医是这么认为的:
心属火,藏神;
肾属水,藏精。
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肾中真阳上升,能温养心火;
心火能制肾水泛滥而助真阳;
肾水又能制心火,使不致过亢而益心阴。
这种关系,也称水火相济。
心肾相交,水火相济,这个人的身体就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如果水火不济,就叫心肾不交。出现心肾不交,一般由心阳虚,心火不能下温于肾;或者肾阴虚,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引起。
这就是典型的中医解释。一种理论体系,如果总是自说自话,不能让别人听得懂,总不是个办法。
我们观察自然界中,水火之间的关系,大抵如此。因此这种解释乍看起来丝毫不谬。问题是在我们的身体当中,水在哪里,火又在哪里呢?如果有些东西代表水,有些代表火,那么这些东西是什么。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又是如何建立的呢?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具体的分析。
所谓心肾相交,我们发现,这里面涉及到两条重要的经脉——心经和肾经。交与不交,其实是在探讨心经和肾经这两个子系统之间,互相施加影响并且保持平衡关系的问题。也就是说,反映的是这两个子系统之间如何相互作用的问题。
那么,它们是怎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呢?心火和肾水又是什么东西呢?
其实,所谓心火就是心之“气血”,肾水是肾之“气血”。心、肾两大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就是通过互相交流“气血”,重点是交流各自的“气”来完成的。也就是说,两个子系统之间的气血信息互相交流,从而达到互相影响的状态。
不过要想解释得清楚,我们最好还是回到前面的一个命题——“精微物质”。尤其值得我们重视的是“高级精微物质”。在第五章我们提到,精微物质中的高级精微物质,也就是我们身体中的“气”,其实是各种荷尔蒙、酵素以及其它自身合成的功能物质。
心经和肾经之间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是通过它们之间不断地互相交流这些高级的精微物质来完成的。古人受限于没有相应的检测手段,不知道这些精微物质是神什么,它们的化学结构如何。但他们却精于分类,以利于阐述。他们将属火的心经负责的精微物质统称为“火”,将属水的肾经负责的精微物质统称为“水”。既然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水、火”的物质基础,就不应该再把它们看成是玄妙的东西了。如果我们将古人技术手段的局限性这个因素考虑进来,再理解了古人的思维方式,探讨起 “心肾相交”或者“水火相交” 来,就会容易很多。
古人讲五行,是因为他们没有我们现在这样优良的检测设备和检测手段,但这并没妨碍他们建立完善的人体模型。今天的我们,什么先进的设备都有,但却想不到利用现今的手段和知识,重新阐述一遍古人的概念,还在僵化地说着两千年前的术语。谁没文化,谁不科学,想想都汗颜。
打倒一个体系很容易,从一个体系中脱胎换骨、凤凰涅槃就很难。很可惜的是,太多的人选择了前者,这样,他们就可以站在科学的制高点上指手划脚。
那么,心经和肾经中的高级精微物质到底是什么呢?首先,心经是负责头脑神智的,而在头脑当中,有一个重要的器官——脑垂体。而肾经负责肾、生殖泌尿系统等,这其中也有一个重要的器官——肾上腺。在第三章“脏腑的解析”中已经提到,我个人认为,这些内分泌器官,分别属于不同的经脉系统,并重点掌控相应经脉的功能。脑垂体分泌的荷尔蒙是心经功能的执行者;肾上腺分泌的荷尔蒙是肾经功能的执行者。
脑垂体和肾上腺,是心经和肾经气血方面重要的物质准备。它们分泌的各种荷尔蒙,就是心经以及肾经气血重要的物质组成。当然,心经和肾经的气血还有其它的来源,如第三章我们提到的松果体和生殖腺。这里我们将其忽略,只是为了方便表述上火这个概念。所以,接下来我们重点探讨脑垂体和肾上腺分泌的几种荷尔蒙。
通过现代解剖学我们知道,脑垂体是个其貌不扬的家伙,只有玉米粒大小,但它却分泌多种重要的荷尔蒙。而且这些荷尔蒙还可以支配其它内脏的功能。看到这里,你或许已经明白了,为什么“心”在五脏中身份特殊,可以统摄五脏,被称作“君主之官”。
脑垂体大致分为前叶和后叶。前叶分泌的荷尔蒙又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生长激素和泌乳素,可以直接进入靶向器官的细胞产生作用。第二类是甲状腺刺激激素、皮质素、黄体生成素等,这类荷尔蒙没有直接的靶向器官,而是通过刺激其它内分泌器官发生作用。脑垂体后叶分泌抗利尿素和催产素。
肾上腺是位于两侧肾脏上面的器官。通过解剖发现,左右两个肾上腺并不对称,左侧呈半月形,右侧呈三角形。两侧肾上腺在功能上是否有更具体的划分目前还不清楚。但古人在提到肾时,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概念,叫“左肾右命门”,也许值得思考。肾上腺分泌皮质素和肾上腺素,以及醛固酮等荷尔蒙。这些都是肾经气血的重要组成。男性睾丸分泌的睾丸酮,以及女性卵巢分泌的雌激素也是肾经气血的组成部分。
有关心肾相交或者水火相克的例子有很多,例如,泌乳素是怀孕后期心经之脑垂体分泌的荷尔蒙,这种荷尔蒙会抑制肾经的雌激素分泌。婴儿不断吸吮母亲乳头,等于是在刺激母体泌乳素的分泌,从而阻止母亲再次怀孕,将潜在的竞争者赶出舞台。这是生物体主动利用相克关系获得有利地位的一个实证,也是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演化出来的个体自保手段之一。假如泌乳素停止分泌的话,雌激素会重新分泌,从而使卵巢中的卵子发育成熟,母亲才有可能再次受孕。在正常情况下,水克火是五行的一种平衡状态,也就是说,属于“火”的泌乳素不会分泌,也就不会抑制属于“水”的雌激素的分泌。但在怀孕期间,人体的原有平衡被打破,产生局部的火反侮水的现象,泌乳素就会分泌出来并起到抑制作用了。而抗利尿素指挥肾脏,根据自身情况调节尿量,以控制水液和无机盐代谢的平衡,则是心肾相交的一个实例。
众所周知,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大大小小的压力之中。这些压力,有来自工作的,有来自学习的,有来自人际交往的,有来自饮食不平衡的,有来自温度变化的,林林总总,包罗万象。甚至那些什么事都不做,天天呆着的人,也有压力。他们会为自己无所事事而烦恼。这些方方面面的压力,都会造成我们上火。
那么,当我们面对压力时,我们前面提到的“心经”和“肾经”这两个子系统都是如何运作的呢?首先,我们来看心经。当我们面临压力时,心经当中的脑垂体首先开始工作。它工作的方式,就是分泌出两种重要的气血物质,促肾上腺素(简称ATCH)和生长激素(简称STH),这两种“气”就像大脑派出的通信兵,把大脑下达的命令传达下去。当这两种“气”到达肾经这个子系统时,肾经接到指令并马上做出反应:肾上腺会产生出一种叫皮质素的气血物质,去执行心经下达的指令,并转派其它的气血物质去其它系统报警。
其实,这就是一个水火相交的过程。
无论是促肾上腺素、生长激素,还是皮质素,这些“气”的合成,都得动用体内储备的胆固醇、蛋白质、维生素E、C、B族、脂类等。我们知道,这些营养物质,也都是各种气血,只是相对比较初级,是构成其它气血的原材料而已,属于“血”的范畴。
前面我们提到,脏腑之“腑”从食物中提炼出各种初级的精微物质;而“脏”将这些初级精微物质利用、加工、合成,生成高级精微物质。如此看来,那些练功之人,大概是因为有意而为,再加上天长地久,训练有素的缘故,他们自身合成高级精微物质的能力极高,因此会产生出一些卓越的功能吧。
再回到主题,看一看肾经接到心经的指令后,生成的气血接下来都做了些什么。这样我们就会知道,传说中的“肾虚”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我们那么怕“肾虚”了。
皮质素这种气血物质一经合成,便立即使身体处于一种应战状态。在这种战时状态下,我们的身体各种物资的调动,都与平时不同。第一、从三焦系统中的淋巴腺中抽取蛋白质这种气血物质,把它分解成糖,以产生所需的能量;第二、血糖这种气血物质大增,就会动用脾经和肝经这两个子系统来处理它,转化成肝糖原储存在肝部和细胞当中,以便在必要时,立即再转变为糖;第三、肾上腺分泌的另一种气血物质肾上腺素使血压增加,并从肾经负责的骨骼中抽取矿物质,主要是钙这种气血物质来应对压力。并且动用储备的多种维生素,主要是B族维生素这种气血物质来分解脂肪,释放能量。第四、由于动用了很多的气血物质,使各种副产品增加,其中包括盐分等。这些短时间内突然增加出来的物质,由于身体不能立即将其代谢掉,破坏了身体酸碱平衡,以及电解质等其它方面的平衡,我们可以称之为毒素,或者称之为六邪之中的某一邪。这些东西,是需要尽快分解代谢出去的。如果长期积存于体内,我们的身体就会与中性状态有某种偏离。我们经常讲,某某人热底,某某人寒底,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如此一来,身体建立的原有平衡被打破了,轻则显示上火的症状,比如牙疼、长痘痘、失眠、口舌生疮等等,重则生病。也就是说,上火和生病,其实是同一种过程,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不论长痘痘还是口舌生疮,都只是症状,是身体主动清理体内毒素的一个表象,而不是疾病本身。有些朋友,尤其是年轻人,看到自己脸上起了痘痘,不美观,就找来一些软膏涂抹。也许这次压制住了,但却使毒素得不到机会排除,痘痘早晚还得长出来。如此反复,给人一种印象,此人身体是容易上火的底子。
其实,遇到上述情况,可以掌握这样一个原则,从两个方面入手调理:对外,让毒素尽快排出去;对内,补充各种营养素以尽快弥补因上火而损失的气血物质。
现在再来看看促肾上腺素和皮质素这两种气血物质:
一、它们可以加速蛋白质的分解,阻止复原胸腺和淋巴腺,使其萎缩。皮质素是肾经负责的,属水;淋巴腺归三焦经,属火。那么,上述症状,就是水克火。
二、使自然状态下的各种气血物质产量减少。翻译过来就是,使自然状态下的各种荷尔蒙的产量减少,并且阻止抗体和白血球的合成。
三、使氨基酸、钙、磷、钾、维生素A、维生素C、B族维生素等随尿液排出体外。这也就是为什么上火时尿会比平时颜色重的原因。
四、使胃酸增加,腐蚀胃壁黏膜,导致胃溃疡,还会使身体出现瘀伤、流鼻血、内部出血等等。胃是归胃经系统的,而瘀伤、流鼻血、内部出血等,都与脾经系统有关,这两个系统都属土,这就是典型的“水反侮土”的现象。
当我们面对较小压力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动用的气血储备很少,可以通过饮食很快补充上;而当我们面临较大压力时,我们就要动用更多的气血储备。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亲自插手,去干预战斗过程。而是当好我们身体的后勤部长,前线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为它们提供足够的气血弹药。如此一来,不管是“上火”还是“生病”,我们的身体都会自主地去处理,想方设法回到健康状态中。说来说去还是那句话:无为胜有为。我们相信身体的智慧。
不管动用的气血储备是多还是少,假使我们的身体都能比较从容地应付,如数合成所需的各种气血物质,我们就称之为心肾相交。所以,心肾相交,是我们身体能够完成主动防御的一个标志。
而如果我们的气血储备已经挥霍的少之又少,不足以快速合成在紧急状态下需要的那么多物质时;又或者,我们的脏腑功能已经被糟蹋的很差,没有能力合成那么多的物质时,我们就称之为心肾不交。
有关心肾不交,除了从上述物质和功能这个方面定义外,还可以从另外的方面加以定义。那就是从心经和肾经二者之间的关系去定义。
一是心经功能虚弱。当心经虚弱时,在遇到紧急情况下,我们的垂体就不能及时地合成足够的促肾上腺素和生长激素等气血物质,从而不能及时下达命令。
一是肾经虚弱。肾经虚弱时,尽管已经接到了心经的指令,但肾经没能力合成足够的皮质素和肾上腺素等气血物质,因而没办法有效地执行上级命令。
这两种情况,最终都导致了心肾不交的结果。而后一种情况,就是通常我们提到的“肾虚”。所以,“肾虚”不仅仅关乎我们的“性”,同样关乎“命”。因此说肾经是一个“性命攸关”的系统,它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明了了心肾相交和心肾不交的原理,再回过头来看上火,我们就会发现,上火容易解释多了。上火,不过就是心经和肾经在面对压力做出反应时的一系列不同的症状罢了。
回想一下,当我们上火时,去看医生,是不是医生的解决办法就是开些维生素?而且多半还都是B族和维生素C。其实,这些维生素大多起到的作用就是减压、排毒而已。
现在我们已经明白了心肾相交的原理,因此我们就可以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给出营养建议了。
前面我们讲到,面对压力,我们要动用储备的蛋白质分解成糖。因此,作为后勤部长,我们就要提供足够的蛋白质。当然,这时补充的最好是优质蛋白质。因为通常蛋白质的利用率大多在16%~21%,换句话说,我们吃一斤的肉,大概有八两是无法利用的,要代谢出体外。而要代谢出这些东西,要以额外消耗我们储备的很多维生素和矿物质为代价。因此,补充优质蛋白,就等于是节约储备。
前面我们还提到,我们同时还动用体内储备的胆固醇、维生素E、C、B族、脂类,以及抽取骨骼中的钙质等。那么,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尽快补充上这些营养。这就是给我们的身体提供弹药。如果你做到了,恭喜你,你就是一个合格的后勤部长。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