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优质公文 > 《个人形成论》读后感

《个人形成论》读后感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7-23 22:36:56 | 移动端:《个人形成论》读后感

《个人形成论》读后感

  1.本书回顾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中心论点或者说一个主要框架,就是罗杰斯早年提出来的关于心理治疗当中发现的规律。也就是那些可以促成来访者(当事人)真正发生改变的先决条件,也被罗杰斯视为一种特别需要营造的氛围。这个框架其实在整本书中反复的出现,每一次出现,罗杰斯都是用不同语言阐述并组织了同一种理论构念,也就是罗杰斯在治疗中总结下来的他自己的治疗取向。其实本书可以分为三个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是罗杰斯在详细论述他的治疗理论是怎样的?包括它的假设来自于哪里,对它的过程的粗略与精确的描述。也包括这种假设下的理论的特点是怎样以及对理论的实证研究等。而后一部分,也就是第二部分,都是某种对他这种理论的推广与应用。包括迁移到一般的人际关系中,教育中,家庭中,团体(小团体和大团体之间)中,国际关系之中,创造力的理解与培养中,等等。最后一部分是对于未来的一个设想,对于人类将来生活与命运的一个排演,也在之中表达了罗杰斯自己对此的思考。

  这本书之所以让我有动力读两遍,主要是罗杰斯所发现的这个构想以及它对它的推广,是如此的实用与具有针对性,似乎就是某种趋向于真理的东西。也许真的只有在心理治疗当中才能有机会如此细致的观察以及总结出这些规律。心理治疗正好给这个构想的提出提供了一种特殊的场所和机会,在这之中,我们似乎可以窥探到人类发展的本质。当然,罗杰斯个人在其中的作用,也是绝不能忽视。因为早在罗杰斯提出这个构想之前,心理治疗已经出现,但是却很少有人真正反思并提出传统的心理治疗有哪些不足之处。传统的治疗师角色一直以来都被赋予了某种更高更强有力的权利。刚开始的时候,罗杰斯也曾尝试过扮演这种权威性的角色,试图通过治疗师个人对于来访者问题的独到解译来使得他们有所顿悟(传统的精神分析)。但是实践证明这是很低效的。这引起了罗杰斯的反思。之后,罗杰斯深刻质疑了这种不对等的角色赋权,并且富有创造力的去理解和发展了这个角色的功能。正是由于罗杰斯亲身经历和体验了传统心理治疗的种种弊端,才让他开始意识到来访者究竟需要的是什么,以及谁才是治疗当中真正起作用的人。而这逐渐让罗杰斯开始发展出自己的一套理论取向。

  罗杰斯的理论之所以吸引人,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在心理治疗当中有效,而且也因为它完全可以被应用到生活的很多其他方面。似乎把他的理论看成一种哲学观,可能更加的合适。因为它的适用面很广。在人际关系、教育、家庭、团体、种族、国际关系、创造力的培养等领域中,他的理论都可以渗透进去,并形成某种自洽的系统。

  2.人际交往的懈怠

  对于人际关系,我尤其可以感同身受的体会到罗杰斯的用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真的太缺乏流动性了。我们大多数人,几乎从来没有反思过我们与别人交往的模式有什么问题,仅仅只是按照某种固定的脚本在扮演着我们自己这个角色。最明显的一个倾向,就是我们总是会习惯性的在听到某个人对某件事的陈述之后,直接对此作出个人的价值评价或判断。交流似乎就只是停在了这个浅表的层面,无法深入。我们似乎都是生活在自己给自己设定出的一个区域内,生怕越出雷池一步。同时,我们又是如此害怕被其他事物影响以做出必要的改变,而人际交流正是因此变得更加的梳理和封闭。也许我们需要的是某些勇气以及清醒的认识。改变虽然看似危险,但它同时孕育着某种产生更加丰富体验的希望。理解不仅仅是一个动作,同时也是打开我们经验之门的钥匙。如果我们可以对自己的体验更加的开放,并且去尝试着本着共情的态度从另一个人的视角和框架下思考问题,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亲近。我们会发现一个宝藏,一个我们从来没有主动意识到的一个宝藏。而这个宝藏就一直藏在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中。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座孤独的小岛,终究是要独自面对死亡。但是如果我们愿意打开自己,愿意去开放的接触其他的个体,那么我们终究会因为每个个体的独特性而感到振奋。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些独特的体验结合在一起,就会极大的丰富我们的生命。在我们可以真正做到共情时,会发现我们可以学到比想象中更多的东西。

  3.教育到底该关注什么

  关于教育这个话题,本书也给了我很多空间去重新反思,让我再次思考了教育到底应该重视哪些方面。

  教师们和教育制度决策者,是否首先把年轻的学生视为一个被尊重的个体,是否可以接受每个学生个体的独特人格,是否不去过多的干预学生的未来发展道路,是否不去强迫学生们必须接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观,是否不去给学生设置过多的以外在标准为基础的评价项目,是否可以给学生创造出一种自由安全的创造性氛围,是否以一个真实透明的身份去面对学生,可能这才是他们应该重视的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只是为了让学生们掌握一些僵化的客观知识,好让他们在未来可以做好适应社会的准备?还是为了使学生们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成熟的人,一个可以自我实现的社会人?如果一个教师只是为了做一个所谓的传授知识的工具,那么未来的教师岗位就一定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只有一个教师是在用他独特的人格去影响学生,去感染学生,那么他才是无可取代的。因为在短时间内,人工智能是完全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类似于人类的独特有机体的。

  4.发展型思维与认识自我

  除此之外,我认为我们平时对于自己过度僵化的态度,也使得我们自己很难发生改变。我们总把自己现在的状态理解与描述成某种永不能改变的死局。“我不擅长数学!我就是一个失败者!我做不到那件事!我就是不行!”如此,等等。这些僵固型的自我认知使得我们不用再去做出什么额外的努力,好像我们只能待在原地等死,毫无办法。这使得我们找到了某种借口,以此摆脱了我们对于自己所应该负有的责任。而个人形成的方向是朝着更加灵活与流动前行的,它强调我们每个人自我实现潜能的倾向。并没有一个固定结果等待着我们,因为那意味着我们在到达之后无法再发展下去,意味着某种人生的终止。可是实际情况是我们的人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河流,它时刻发展着、流动着,永远不会停止。就算我们现在的状态并不令人十分满意,但那不代表我们对此无能为力。没有人生下来就是绝对完美的,正因此我们才会不断前进,朝着某个方向发展自己。重要的也许不是到达人生巅峰的那个瞬间,而是我们整个人生旅程的过程,整个不断变化的每一个微小细节,才是我们前行的动力。许多无法找到人生意义的人,可能正是过早用一种固定僵化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人生,才使得他们发觉自己好像没有什么别的重要的事情需要追求。个人成就的完成、经济的富足、家庭的圆满,人际关系的和谐,这一切看似都没有了再继续下去的理由。限制正是从这里开始的,也终将在这里结束。有时,我们自己并不自知自己内心的那些标准到底来自于哪里?我们只是知道似乎有种“东西”压迫着我们到达那里。可是我们曾停下来反思过吗?这些“东西”很可能就来自我们家庭成员对我们的期待,来自社会规范对我们的塑造,来自我们与他人的比较与嫉妒。这里到底有多少“东西”是来源于我们自己的呢?如果我们之所以感到达到那些“东西”要求我们的标准是没有成就感的、无所谓的,正是由于这些标准不是来自于我们自己内心真实的渴望。我们有多少人可以在这时发现原来我们一直没有在真正的做自己、成为我们自己。我们似乎一直被外在的标准牵引着终要达到的方向,直到我们似乎到达终点线后才发觉那根本不是我们所要的。这是多么可怕与讽刺啊!

  5.我们的未来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似乎可以看到罗杰斯对于人拥有的自由意志多么重视。他非常强调不管是在心理治疗当中还是在普遍的人际关系当中,都要让个人逐渐的意识到自己的自由选择权,并鼓励人们去为自己的生活承担起责任。而且在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还特别的对罗杰斯那个时代新兴发展起来的行为科学的未来进行了预测,并对这种可能的未来图景作出了评述。控制、操纵,似乎都是罗杰斯一直用以提醒我们的关键词汇。在罗杰斯看来,随着未来行为主义科学的持续进展,人类很可能会面临新的挑战,因为我们个体的力量是渺小的,而拥有特殊权利位置的某些机构和组织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感到危险的部分。行为主义的力量必然会让那些位置居高的人们所利用,用以达到他们的某些目的。比如就像斯金纳的《奥尔登三世》与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中所描写出来的未来世界,在罗杰斯看来,它们是非常可怕的景象。民众变成了某种傀儡,但是他们自己却完全不自知,每天做着一些他们本以为是出自他们自由意愿的事情。人们都变得更加的相似和机械化,处在整个大的人类社会流水线当中的某个位置,就像一个个被提前打磨好的机械零件,有规律的并看似“和谐”的组装成一个巨大的社会机器,不停的在那里为少数的掌权者勤苦工作。虽然罗杰斯的这种假想显得有些过于悲观,不过,处于现代的我们,已经开始感觉到这种巨大的变革的力量。民主,自由市场,人权,这些我们长时期极度关注的概念,正在发生着悄无声息的演变。现代科学的发展,远远超出了罗杰斯那个时代所预想的范围。微观量子理论对相对论的质疑,引力波,证实黑洞存在照片的出现,以及刚刚发现的微小粒子的超光速运动,它们几乎每天都在刷新着我们的固有对于世界认识的观念。从罗杰斯那个时代科学与人类自由意志的矛盾,到现今人类领域这座大厦不断被科学推倒与重建的压倒性胜利,许多伴随我们人类发展的概念与观念不停的处在模糊与混沌之中。人们的信仰不再像以往那样坚固与恒久不变,我们随时会不得不面对一个惊人的新世界。

  未来,是那样的触手可及,同时也是那样的看似不可理喻;未来,也总是会超出我们的预期,让我们惊叹于它的合理性。可是,我们人类将来会到达什么位置呢?我想也许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我们只能不断的前进,逐步的发现与反思我们作为人类所应有的意义。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个人形成论》读后感》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83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