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是新时代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既是保障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历史任务。
我市农业面源污染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投入品过量或滥用造成污染。普遍存在肥料投入结构不合理,重无机轻有机、重氮磷轻钾肥及盲目施肥和过量施肥等现象。2017年,仅xx市的化肥施用量就达73241.5吨,农药2648吨,而西部五乡镇每年春季水稻泡田损失的氮肥直接流入渤海或渗透到地下水中,未利用的化肥和农药通过径流、侵蚀等方式污染水体、土壤和大气,造成土壤酸化、盐渍化和有害生物滋生。二是各类养殖业造成污染。除规模畜禽养殖场具备粪污处理设施外,其他小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简易,散养户则随意排放,全市缺少大规模的无害化集中收集处置企业和大型畜禽粪便有机肥加工厂。一些水产养殖户高密度投放种苗、大量投喂人工饲料、违规使用禁用渔药,在换水和清塘时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河流和土壤污染。三是农业废弃物造成污染。农村农作物秸秆和塑料地膜等农业废弃物随意丢弃或焚烧,劣化土壤,污染环境。四是农村居民生活垃圾造成污染。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省、市专项资金在县(市)区层面被大量用于城区的垃圾收运,真正用于农村垃圾治理的寥寥无几,村内垃圾清运多为村集体垫资,设施缺乏维护,垃圾和污水随意排放,导致人居生态环境恶化。
目前,我市在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工作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缺乏配套政策和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无论是在认识程度、舆论引导,还是在政策配套、资金投入上都有差距,基层干部存在主动性不强和“等、靠、要”的思想。二是基层环保力量不足,技术薄弱。我市目前仅在大石桥市设立了部分环保分所,镇一级尚无专业环境管理队伍,仅配一名环保兼职助理。市农委所属农业环保站只有站长一人,很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缺少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强制性技术规范和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技术规范,可选用的实用技术偏少,对廉价高效污染防治技术推广不够。三是监管乏力,对面源污染治理的分工协作机制还不健全。我市农村化肥、农药污染、秸秆污染由农业部门牵头负责,水产污染由海洋渔业部门牵头负责,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由环保部门和农业部门分别负责,农村生活垃圾由住建部门牵头负责,农村生活污水由环保部门牵头负责,市财政部门牵头进行美丽乡村和“一事一议”建设,尽管每项工作都涉及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但治理标准和要求却各有差异,各部门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农业面源污染无人管、无力管的现象普遍存在。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抓住契机,完善政策,强化政府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的责任
一是认真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依法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建议市政府根据本法建立土壤污染防治政府责任制度,明确土壤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建立土壤污染风险控制机制,全面系统地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二是完善预防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政策措施。建议制定综合性的全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全面推行畜禽规模化养殖场排污申报制度、畜禽散养户和水产养殖场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完善农药、化肥、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在各级政府的农业发展规划中引入农业环境评价体系和循环农业发展的内容,并由环保部门统筹编制全市面源污染防治规划。三是建立面源污染治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资金列入各级政府每年的财政预算,逐年加大投入并保证专款专用。同时,整合全市各部门用于种养殖业的减排资金,建立政府投入与污染者付费并存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专项基金,在保证农村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畜禽养殖粪便无害化处理等项目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对增施有机肥、使用生物农药、秸秆和畜禽排泄物沼气利用等项目进行有效的政策补贴,逐步把以产量和面积为依据的农业补贴政策调整为以质量和环境保护为主的生态补贴政策。
二、突出重点,多措并举,通过面源污染治理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一是突出重点,有效控制种植业污染。建议以县乡农技推广部门为龙头,推广按照土壤养分测定和植物营养诊断结果为依据的配方施肥技术,做到化肥的减量、定性和定量化使用。加强专业植保技术队伍建设,提供作物生产全覆盖的病虫害防治专业指导体系。制定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规范农药、化肥、农膜等化学物质的应用种类、数量和使用方法。对蔬菜和果树推广应用新型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减少肥料的浪费,强化水土涵养和环境保护措施。二是优化布局,提升养殖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强对畜禽禁养区内已治理可保留养殖场的监管,鼓励非禁养区规模养殖场建立标准化粪便污水处理设施,新建养殖场的选址须远离居民区,其粪便污水设施建设与养殖场建设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对散养密集区畜禽污染物采取分户收集、集中处理方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推行无公害、标准化水产养殖技术,根据环境容量,科学确定养殖密度,合理投饵、施肥、用药,探索推进生态养殖模式。三是化害为利,大力推广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推广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废旧地膜回收、农村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应用技术。积极开展农业生态示范工程,总结我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经验,推广新生农场5万多亩水稻秸秆100%机械化直接还田、xx东城办事处光大养殖场秸秆饲料化利用和大石桥旗口镇设施蔬菜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使污染治理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相结合,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三、强化领导,明确分工,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长效管理和社会参与机制
一是强化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建议市、县(市)区两级政府成立推进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尽快形成政府统一领导、环保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二是完善农业面源污染动态监控网络建设和数据采集工作。强化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调查与监测,摸清农业面源污染的组成、发生特征和影响因素,全面掌握我市农业面源污染的动态变化。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预测预警系统,探讨构建区域农产品检测和农业面源污染监管的联动机制。同时,结合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严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质流入有机肥、生物质肥料的生产环节,逐步建立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的防控机制。三是加强舆论引导,动员全民参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途径,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学普及、舆论宣传和技术推广,突出对面源污染危害性、形成原因和对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宣传,增强和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广大群众理解、支持、参与到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工作中。同时,建立完善农业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和数据发布平台,依法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对农业面源污染监测情况、污染治理情况依法公示,提高全体公民污染防治意识和监督意识,积极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