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无风雨也无晴 —— 读苏轼生平有感 本文简介:
工诗、善词、长文、精书画,思想上兼具儒释道之精髓,在史学、文论、医药、美食各方面均有涉猎,而且都卓有建树,这便是北宋之文学大家——苏轼。虽然从小就接触苏轼的诗词文章,却是越年长越深感其魅力。了解苏轼,是因名句而读全篇,因全篇而查背景,因背景而究生平,因生平而寻后人的评论。一个越来越鲜活,越来越饱满的
也无风雨也无晴 —— 读苏轼生平有感 本文内容:
工诗、善词、长文、精书画,思想上兼具儒释道之精髓,在史学、文论、医药、美食各方面均有涉猎,而且都卓有建树,这便是北宋之文学大家——苏轼。
虽然从小就接触苏轼的诗词文章,却是越年长越深感其魅力。了解苏轼,是因名句而读全篇,因全篇而查背景,因背景而究生平,因生平而寻后人的评论。一个越来越鲜活,越来越饱满的苏轼便出现在我的眼前。
苏轼生活在北宋年间。北宋重文轻武,唐宋八大家中的“六家”以及范仲淹、司马光都出现在这一时代,文坛星光灿烂、大神云集。苏轼乍一出场便是一颗超级新星,而真正出类拔萃,却是在黄州贬谪之后。这次贬谪犹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促使他在思想上、文学上提升了一大步。他的弟弟苏辙,跟他从小共同长大,同学于父亲,同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本不相上下。黄州之后,苏辙便心服口服:“吾今难望子瞻项背矣。”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成也因名,伤也因名。他一生最大的劫难——“乌台诗案”,除了因党派之争,还因为被名气所累、目标太大的缘故。这场劫难,使他经历了巨大的精神和肉体折磨,甚至差点自杀。而他走出阴影,完成华丽的思想蜕变,便是在四年的黄州生活中。
苏轼是以犯官身份来到黄州的,这就意味着他没有工资,没有住房,没有自由,只是一个有职衔的犯人。初到黄州,他寓居在一座小破庙定惠院里。白天,苏轼门都不敢出,只有“漏断人初静”时,才敢来到院中。“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他此时的心情,也如惊弓之鸟,满心忧惧。“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能将一个洒脱的、豪放的苏轼折磨如此,足见四个月的牢狱之灾所受磨难。
苏轼无工作可忙,无收入可恃,只能带领家人,开荒田于城东山坡之上,躬耕于陇亩之间,自号“东坡居士”,大约也是一种自嘲,那时他一定没想到此号会传闻天下,千古流芳吧。他还盖了间极简陋的小屋,遮风挡雨都困难,却起了个极风雅的名字——“雪堂”,被多少仰慕者探寻。这就是苏轼的魅力,再直白的名号,再简陋的房舍,因为他,便意义非凡。
也是在这时期,苏轼两游赤壁,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两赋一词。以前只觉得《念奴娇》跌宕起伏,豪气干云;前后两赋空灵深远,浩渺无穷,读来字字珠玑,朗朗上口。了解了写作背景,便觉得不止是这样了。在“大江东去”的惊涛拍岸中,苏轼神游故国;在赋中,苏轼“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自己“凭虚御风,不知所止;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可即使在时间空间上再肆意穿梭,也仍需回到现实,悟出“自其变者而观之”和“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的大道。其中有禅、有道、有现实、有超现实、有短暂和永恒的哲学辩证。这时的他不是在思想上、精神上努力地完善自我吗?
人的精神境界高了,眼界自然更开阔。作为一个古人,能从想象的太空俯瞰大地,以无尽的时间对比人生,自然而然什么都看淡了,什么都豁然了。在黄州的后期,苏轼的心情更平静,思想更达观。他享受生活,思考人生。佳肴美食乐,粗茶淡饭也乐;读书乐,种田也乐;与士卿故友交谈乐,与僧道野老交谈也乐,硬是将贬谪流放的苦日子,过得多姿多彩,羡煞旁人。就连淋场雨,都能淋出不一样的情怀: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就是苏轼的心境、也是他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吧:也无风雨也无晴。
也无风雨也无晴 —— 读苏轼生平有感 本文关键词:生平,有感,苏轼,风雨,也无晴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