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水银泻地,像丽日当空,像春天之于花卉,像火炬之于黑暗的无星之夜,永远在启发着、激动着无数的后代的作家们。
——郑振铎
01
《离骚》的开始是作者在自叙生平:我的祖上可以追溯到五帝之一的颛顼氏,血统纯正高贵。我生逢大吉,而且一降生就有着不同于一般婴孩的气度,这一切都预示着我是一个不一般的人,我的名和字也都有着非常好的意义。这一小段总结起来就是“纷吾既有此内美兮”,血统纯正高贵、生逢大吉之日、气度名字不凡等,而我“又重之以修能”。我不仅是一个有着先天优势的人,我还非常注重后天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想到了《伤仲永》中的仲永,虽然天资聪颖,但是后天却没有持续培养,最后落得“泯然众人矣”。
我又是如何修炼自己的呢?我采来“江”与“辟”地的“离”和“芷”,编织“秋兰”作为我的佩饰。“江”“辟”之地至纯至净,生长出来的植物也是不受污染的,我还只是挑选“离”和“芷”这样的香草披于身上,更显我的高洁正直;我的佩饰也是要用似有若无散发着淡雅清香的秋兰编织而成。诗人采用及具有象征意义的各类香草,用以展示自己的才能之高、品行之纯。
但“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美好的时光总是像流水一样逝去,我总是会担心自己没能把自己的才华献给君主,为国家出一份力。我很喜欢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对时间的珍惜。所以我更加努力,“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早上我就开始在山岗上采木兰,到了傍晚我还在江中的小岛上采宿莽。当然,这里的早上和傍晚应为虚指,表现了我对于求学修身的执着认真,从早到晚都在刻苦努力。
02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这是我最喜欢的话之一。记得有次高中的模拟卷中出现了这一题的填空,给出的提示是“春与秋其代序”,但是我当时还没有完整地读过《离骚》,只是觉得这句话有着不一样的意境。我们常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同时表达了时间流逝之快,读起来总是没有“日月不淹,春秋代序”来的有韵味,有绵绵不绝的雅意。日月匆匆交替,春秋交相更迭,岁月就这样不停留地逝去。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时间的流逝更让人为美好的花草凋零感到哀伤,我担心我寄希望于来将我采摘,让我散发出自己的清香的那位“美人”已入暮年,我也就不能展现自己这么美好的修养才华了。
03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趁时光未老,改变如今的用人制度,让我来将国家带上一条光明之路吧。这里是屈子表达自己渴望得到重用施展抱负才华的一个小高潮。我内外兼修,国君你一定要抓紧时间重用我,让我施展才能。
接下来一部分历述衷肠,以期求得君主的明鉴,重新得到君王的信任。这里有一句“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曾被鲁迅先生所化用: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给人民,然而人民却难以察觉,但我仍然愿意把我毕生的精力托付给我的祖国。同样是忠心报国却得不到认可甚至被曲解,呜呼,“天知乎!天知乎!”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这两句看似在说爱人用情不专,违背誓约,实则在说自己为君王的变化无常感到痛心不已。试想当初情意绵绵定下永不分离的誓言的男方,心里却有了别人。离别并不是使我最难过的,我真正难过的是我曾经,如此相信你。这一部分读起来令人肝肠寸断,屈子这份悲伤要到何处才能诉说,即便诉说了也不能被理解又是多么地哀恸。
更让我绝望的是“众芳芜秽”,连我寄希望于为祖国培养人才,让他们我实现报效国家的人生理想的愿望也再次落空。“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我效仿的是一般人所不能坚持的前代为正直而死的贤臣,虽然很难和现在的人有相契合的想法,我依旧愿意效法彭咸的人生信条。
接下来就是被节选到高中课本中的一段话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一段中我回顾了众女诽谤而我仍然保持自己的高洁,执着于对美的追求,而且多次表明我不会改变我的心意。再多的曲折坎坷我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这是最让人感动的地方。这段话也一直启示着我要找到自己真正的信仰,愿意一直去追求,即使遭受挫折打击也不后悔。
04
再往后的内容就更难理解了,我是在参看了一些楚辞研究后才大致明白了意思,但是也有些自己不同的看法。屈子看似虚拟出一个知音来劝导他,实则是他自己内心有过的斗争。他在追求自己理想的道路上如此辛苦,是不是应该做些让步,学会妥协?但是他最终还是决定,不能因为君主没有尽为君之道自己就不尽为臣之道。列举历代或贤德圣明或无道亡国的君王,他有着自己的渴求与苦衷,还能冷静地为君王分析形势,用正反两方的例子一方面给予楚王信心引导其德治天下,一方面用触目的事例警示楚王如不回到正途将要面临的万丈深渊,可谓是苦口婆心。
为此他虽“路漫漫其修远兮”,仍要“上下而求索”。遍寻天上人间也要找寻到“女”。氛、咸两位巫师劝他恋楚有祸,他自己也想远行求一位贤明的君主,但还是在启程的最后一刻放弃了。这里有一句“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看似在说是仆人和马都留恋家乡不愿前行,其实是作者自己悲伤留恋,不舍离开家乡。至此,之前那些声势浩大的热闹喧嚣都骤然沉寂,犹如世界突然坍塌,时间忽然静止,只剩下一种“天地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巨大的孤独感。
到此的情感宣泄也达到了高潮,所有的悲愤郁结于此。算了吧,既然国内没有人能了解我,我何必再这样苦苦怀念。没有人值得我去和他一起实行“美政”,我将以彭咸为榜样,以身殉节。国无人,莫我知。莫足与为美政,从彭咸之所居。力谏不释,生死以之。他的生命留在了江水之中,他的精神永远在汨罗之畔呐喊。
不得不说,由于我的知识储备极为有限,阅读这本楚辞耗费了很多时间,而且自觉也只能理解其中一小部分的内容。其一,虽然古体字所具有的文化意义可以一定程度商帮助理解一部分诗歌意义,但是也给阅读带来了一些不便;其二,诗歌、注释均为文言文,对于一些字词的理解不足使得我对于诗歌的理解也有模糊之感;其三,诗歌中大量运用远古时期的典故、经常采用象征比喻的手法,需要查找一些资料才能更好地去理解。查找资料中断读书还有资料的不足、我对资料的理解不足也使我对于诗歌含义的理解有偏差。
不过我也不必急于一时,《楚辞》的学问之深岂是我几个月就能研究透的,这还只是一个开始。我觉得比较难得的是,越是读到后面,我竟愈发感受到一种巨大的悲怆苍凉之感,不忍卒读。
当初选择《楚辞》这本书还是有一些自己的打算的。我总觉得似乎国人对于《诗经》的认同和关注更甚于《楚辞》。可能是《楚辞》相较于《诗经》还是更为晦涩难懂一些,大量用典、采用象征的手法,而且描述的内容与生活似乎也不是那么贴近。但是要做选择,我觉得,还数《楚辞》更能代表中华民族的诗歌之魂。它更有一种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能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所依靠的就是这样一种代代相传的精神力量。
它是我们民族的迎难而上、坚守理想、团结一致和积极奋发,是一种凛然的态度、超然的心态,是我们坚定的信仰。在当下的环境下,《楚辞》中所展现的精神更是给予我们鼓舞。当然,我们比屈子幸运的是,我们身处于一个好时代,虽然处处充满了挑战与危机,但我们有一个贤明的“君”,未来我们大有机遇施展自己的才能抱负。
到这里释然,“我宁愿我的诗被一个人读了一千遍,也不愿被一千个人读了一遍。”即使这本书只被少数人视若珍宝,也已足以。何况,书中的精神力量早已根植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
最后再谈谈我读了这些内容后的整体感受。诗歌中有异常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读起来令人唇齿留香。作者知识积累极其丰富,知道品种众多的香草,还尤善于营造情境将人们带入相类似的情感。而日月更迭、春秋变换,甚至是草木荣枯的细微变化作者都能极其敏锐地感知到,并能产生共情,最后用这样一唱三叹、回环往复、魅力无穷的诗歌表达出来。有时我亦能感受到阳光在草尖上的律动、漫天柔云的舒卷变化,却自觉难以用言语描述出这些神秘的感受,只能是在有幸阅读到先人之作时感慨一番。
诗人极其敏感、多愁且痛苦,还有一些癫狂,宣泄的感情就如同那海潮涌起,开始还较为温和,后一浪追赶一浪,一浪盖过一浪,翻涌、撞击、迸发、奔腾、咆哮!他在呐喊,亦在长叹。他的情感绵长激愤,他的诗歌宏大温柔。他的独立不迁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他那庄严崇高的悲剧的灵魂,早已超越了时空,撼动着每一个相似的灵魂。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