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分享的书本是《bank 4.0》,对于银行青年而言,非常有意义的书本,算得上对我本年度影响力书籍之一。
书已读完了两个月,恰巧大学伙伴与我探讨计划开展副业补充收入。伙伴的能力毋庸置疑,毕业一两年就是兴业某个支行的负责人。
这令我深有感触,明显感到青年银行员工内心的隐忧、不安和躁动。
写作业之前,我先分享三件焦虑的小事:
某次月末冲刺,一名相熟的客户说:闲钱倒是有,余额宝里还有80万,不过一天只能转出来10万,你们不嫌少,我就转出来帮你们一下。
去网点督导,恰好一个卖菜的阿婆拿着新买的手机来要大堂经理帮她捆绑银行卡,她说:没有微信,菜也不好卖。
5月底下楼领稿费,夹在手机壳里以备不时之需,至今分毫未动。
十八线小县城的老百姓都敢把大几十万放在支付宝里,卖菜阿姨都呗微信支付宝驯化了,而我的确极少使用现金支付,更少到银行办理业务。
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足以让传统银行人背脊发凉。
自入行以来,我是眼睁睁看着银行厅堂的到访客户逐渐减少的。
传统银行对于最优客户的画像是怎么样的?
以我大邮储帝国为例,12岁时父母带着他来网点办了人生第一张生肖卡,并把压岁钱全部存在里面了;18岁上大学了,爹妈又用邮储卡给他打生活费;等毕业工作了,他很习惯使用邮储的服务,始终将大邮储帝国作为主办业务银行,后来一生理财、保险、车贷、房贷一条龙都用邮储解决……等到他的孩子也12岁了,领着来办一张生肖卡。
这是我们脑海中为客户写好的理想剧本。
但是客户会按照剧本演下去吗?
很难,微乎其微的可能性。
他的第一家公司发给他的可能是招行的卡,然后他发现“咦,这卡喝咖啡、看电影、买车票都有优惠呀”。他去订人生第一套房子,开发商说,哦,验资,你去建设银行办以下。当他的生活越来越丰富,他面临的选择越来越多。如果不能体察每一个时段他究竟需要什么,那你很快就会跟丢了这位客户。那一张来自家乡的、符合12岁孩子审美的生肖卡,远远丧失了吸引力。
传统银行的愿景是——成为客户的主办银行。
万一,这个小小少年已经呗招商银行主办掉了怎么办?
没关系,退而求其次,还可以推特色产品——即某一细分领域中做得特别棒;还可以渠道绑定——比如银行去搞定房产开发商,要想买建发,必须办邮储卡来。
举个栗子,建行装修贷广告深入人心的,好像不去建行贷款,我都不好意思跟人说我正在装修,这属于某一个细分领域中,做得出色的产品。同时,它还有一个交车辆违章罚款的业务,搞定交通局,交罚款你就必须来我这指定网点才有快捷的服务,这属于渠道绑定。
(其实本人对各家行的产品了解不多,缺乏一个金融人应该具有的素养哈,姑妄言之)
而残酷的现状是,非但某一家传统银行无法成为客户的主办银行,整个行业都在丢失部分功能。客户部分金融需求已经呗金融科技公司给满足了。未来,整个银行业都只是客户部分金融需求的提供者!而金融科技公司的触角则伸到四面八方。
比如说,转给盆友两百块江湖救急,使用微信和支付宝的所需要的时间,远远小于打开手机银行。它不仅好用,还很好玩儿,比如你用支付宝转账,就可以给我支付宝里养的小鸡领取一袋鸡饲料。
说到这里,我们回头看传统银行所具有的功能:
1. 储值
2. 结算(转移)
3. 取得信用
作为个人客户(暂不考虑买车买房),以上三大功能或多少支付宝都可以满足你,而且用一种快捷、有趣、”还比传统银行更懂你”的方式。
我们可以来看以下几家新型银行的口号:
催生Simple的是面對銀行的挫折感。我們是一群樂觀熱情的人真心想為客戶打造一種體驗,不同於過去的任何個人金融產品。
——Simple
從智慧銀行服務(Smart Banking)連結Moven·掌握您的財務。不論您是要買菜、外出用餐,或是為願望清單上的某樣東西擬定儲蓄, Moven都會自動分析您的花費、立即給出收據與分析建議,讓您可以更聰明地消費丶儲蓄與生活。
——Moven
生活寬廣無限,為何您使用銀行服務會受到限制?我們正在讓銀行服務變得更簡單、更直覺,隨需隨用,而且全都在您的手機上。
——Atom Bank
他们共同提倡的是“随时随地“、”无障碍使用“、”智慧“。
这些词,其实都是用来形容服务,而非某一款具体产品。
我曾与办公室伙伴聊天时谈过自己的观点:未来是服务替代产品。
从我们下楼去买一根黄瓜(买产品)到点美团由别人做好送来(买服务);从买一辆汽车(买产品)到叫滴滴早上九点送你去某处开会(买服务)。而金融服务未来的业态,也将是从单一销售某一款产品,变成客户提出所需要实现的目标,专业人员为其指定计划并配置相应的存款、基金、理财、保险、股票等。很有可能,未来这里所说的“专业人员“指的是人工智能。
写道这里,我又想要把话题扯回到——蚂蚁金服。
蚂蚁金服,用了10个月的时间就成为一家独角兽公司(10亿美元估值)。它拥有全球最大的移动存款产品,业务覆盖80多个国家地区,它不仅仅是中国基于互联网的支付网络,而即将迈向全球最大的单一金融机构。目前,这家国内最大的独角兽公司,不是一家银行,而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目前的市值相当于瑞银和高盛。当然,根据这本书的观点,认为它在十年之内市值超过5000亿美元,正等于造出了半个苹果的市值。
传统银行的三大功能中,先看看转移支付,他们的设想:
1. 使用移动端,足不出户——简单
2. 让隔壁老太太与银行行长享受同样的便捷优质的金融服务——学历、年纪、是否身手矫健都不是障碍,人人平等!
3. 告别密码身份证护照——自由。
这里分享两件事:一是去浙江美术馆没有带身份证,但是刷支付宝有一个电子身份证的功能;二是在广州自动贩卖机可以用支付宝刷脸支付,连手机都不用带。
这一切正在慢慢实现。
再来看“获得信用“这一项,听起来难度系数稍微高一点。
取信于人很难,尤其是客户到银行贷款,客户经理并不了解客户的真实情况,实地考察也会失真。但金融科技公司拥有海量的数据,不仅能分析出你的消费能力,还可以分析出你的消费偏好、投资习惯来进行匹配。数据比你还了解你,它甚至可以预测每周三下午你会叫古茗的奶茶还是乐多滋的仙草。
蚂蚁通过芝麻信用分、信用等级对客户分级,我在想他们甚至可以用客户的消费记录进行分析,每个月购买护肤品花费3000元的客户,应该有着不错的经济基础,而且日常消费行为习惯是短时间内造假不出来的。有了对客户的充分了解,推出了他们的310模式:
三分钟申请;
一秒钟到账;
全程零人工干预。
未来客户获取信用额度将会越来越便捷。像我大邮储帝国,号称肩负普遍服务、支持三农这些伟大使命,可能未来通过农户的邮乐小店的经营流水,可以随时快捷的从线上获得信用贷款,而非这么大热天带着身份证去村部排队复印。
送贷下乡这种事,根本不存在的,每个人用移动设备,想贷可以贷。
智能化也是一个趋势。
假设你设立了年底要购车的目标,金融科技公司可能除了给你制定理财计划,还能提醒你本月不能买一台新的冰箱,否则预算就超了。当你开始采购奶粉尿片,它又默默注视着你,给你推荐子女教育金计划、幼儿重大疾病保险……而你真的恰好需要。
这听起来是不是很美妙?
金融科技公司还有更多美妙之处,比如说,它并没有许多实体的营业场所和柜面员工,不需要支付城市最繁华地段的高额租金和只增不减的员工薪酬,它的负担很轻,它的变革也很快,可能敲几行代码就完成自上而下的变革(当然,这么说,绝对夸张了,但是活在大国企,真心感受到神马叫做——船大难掉头)。
从产品走向服务,用理解取代销售,嵌入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场景中。这是我想象中的未来金融业态。
这小半年以来,我身边银行的伙伴都在频繁的跳槽,离开银行业,或者在银行业中挣扎却不断思考如何抓住另一根救生的浮木,就像我上文提到的——优秀的团支书。
那么,对于银行而言,一切都已经迟了吗?
如果,我们仍然是一家沉浸在传统业态中的银行,所拥有的是旧的核心能力,主要依赖四面八方铺展开的分支机构和人海战术来获得营业收入(这里我甚至不敢说,获得利润),就等于拖着笨重的身躯在追逐一群长着翅膀的精灵。未来,科技将先于银行,体验将高于产品,那些轻型的、敏捷的银行,能够不断创造出吸引人的日常互动、嵌入在生活场景之中,无处不在的银行,才在发展中具有优势。更加严峻的说,才能在与金融科技公司的竞争中保留一席之地。
而青年银行员工的焦虑和不安,来自于业务指标的高压与呗替代的恐惧。之前听TED,注意到有这么一个词汇horse population,像牛马一样的劳动力,说得文雅一点就是缺乏技术的、只有劳力的人口,如果搭配上另一个词汇——技术性失业,听起来真的很残酷。
当然,一个行业里头最先呗科技取代的,是那些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岗位,比如说高速公路收费员、超市收银员,说的再艰险一点,银行柜员?毕竟,无人银行已经有了不是吗?
银行青年自救指南——只好给自己增加一点技术含量(专业程度、策划能力、沟通能力),争取慢一点呗替代掉,或者更进一步创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金融常在,银行不再?至少从前那种风光不再。
改革要趁好时光。
大浪来袭,银行务必要游的快一点,而青年银行人更要游得快。
只有游得够快,才不会呗浪拍死!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