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优质公文 > 《墨菲定律》读书笔记

《墨菲定律》读书笔记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8-13 23:17:10 | 移动端:《墨菲定律》读书笔记

《墨菲定律》读书笔记

  1

  镜中我效应

  01: 镜中我效应

  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对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自我感觉,是由别人的思想、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决定的。

  首先,我们会想象其他人如何“认识”自己;其次,我们会想象他人在这个认识之上如何“评价”自己;最后,我们会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产生某种感情,这种感情将主导我们对自己的认识。

  02: 自我服务偏见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相关的信息时出现的一种潜在的偏见。我们会一边轻易为自己的失败开脱,一边欣然接受成功的赞誉。也就是说,当取得成功时,常常归因于自己,而做了错事后,则归因于外在因素。比如,运动员成功时常认为是因为自己努力,但失败时则归咎于不公的判罚、对手过于强大、黑哨等。

  03: 沉锚效应

  人们做决策前,思维往往会被所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第一信息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从而产生先入为主的歪曲认识。比如,当我们面对有两个选项的选择题时,通常会忽略可能存在的其他选项。

  避免沉锚效应:1.彻底无视之前的所有信息,剔除“沉锚”的隐患;2.大量地收集信息,全面分析问题,做出理性的判断。

  04: 瓦伦达效应

  越在意的,越容易失去。瓦伦达效应指在巨大心理压力下患得患失的心态,比如重大比赛时运动员一心想着比赛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动作,从而出现失误。过度紧张带来的压力,会摧毁长期训练所形成的无意识反应能力。

  05: 库里肖夫效应

  在一个实验中,同一个镜头后面连接忧伤或者快乐等不同的场景,观众对第一个镜头的解读会完全不同,这就是库里肖夫效应。只因为观影者将自己的经验投射到了眼前的镜头中,产生了联想,比如看到尸体想到忧伤、看到游乐园想到了愉快。也就是说,人们看到的世界,是自己内心世界的投影而已。

  2

  墨菲定律

  06: 墨菲定律

  原有的墨菲定律指:如果会出错,则一定会出错。后来,人们对墨菲定律进行了进一步解读,包含以下四个方面:1. 任何事情都不会像它表面上那么简单;2. 所有任务的完成周期都会比预计的时间长;3. 任何事情如果有出错的可能,那么就会有极大的概率出错;4. 如果你预感可能会出错,那么它就必然会出错;

  墨菲定律警告我们最坏的情况肯定会发生,不要盲目自信,做事情前要考虑到每一种可能性,防微杜渐,消除潜在的隐患。

  07: 酝酿效应

  很多时候,当我们尽力去解决一个复杂或者需要创造性思考的问题时,无论耗费多少精力都找不到正确思路。此时,暂停对问题的积极探索,反而会产生关键性的灵感。因为这种暂停打破了原有解决问题的不恰当思路的定式,从而促进了新思路的产生。

  08: 控制错觉定律

  人类高估自己非逻辑和非统计直觉,仅仅在直觉的引导下做出一些非理性的判断。比如实验中人们往往认为自己挑选的彩票比随机分配给自己的彩票中奖率要高,但实际是一样的。

  09: 羊群效应

  指个体由于真实的或者想象的群体行为,从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它的核心是在群体力量面前放弃个人理性判断,而追随大众的倾向,并否定自己的意见,且不会主观上思考事件的意义。

  10: 巴纳姆效应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的、含糊不清的、空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了这些描述,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这就是所谓的巴纳姆效应。最典型例子就是那些关于星座和性格之间联系的论断。

  巴纳姆效应提醒我们,面对“看上去跟自己相关”的观点和模糊不清的表述时,要保持冷静,多自己的判断慎之又慎,不要轻易给自己贴上笼统的标签。

  11: 奥卡姆剃刀原则

  对于同一理论或者同一命题的论证过程中,如果存在多种解释和证明过程,步骤最少、最为简洁的证明是最有效的。当然,只有对事物的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后,去粗存精才能化繁为简。

  爱因斯坦说过:万事万物都应尽可能地简洁,但不能过于简单。

  3

  踢猫效应

  12:踢猫效应

  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的心情,一般会随着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地位高的传向地位低的,由强者传向弱者。最终,无处发泄的最弱小者便成了牺牲品。

  13: 野马结局

  因生活中芝麻小事而大动肝火,以致因别人的过失而伤害自己的现象。莎士比亚说过:不要因为你的敌人燃起一把火,你就把自己烧死。

  14: 海格力斯效应

  当两人产生矛盾时,如果其中一方试图报复,必然会加深对方的仇恨,导致对方进一步、越发狠毒的报复。这种现象延伸出来的心理学理念就是“海格力斯效应”。

  报复行为的本质是一种惩罚和威慑,本身无助于消减仇恨,只能用来伤害报复对象。无视仇恨,仇恨就会无视你。

  15: 霍桑效应

  适度发泄,才能轻装上阵。情绪的宣泄是平衡心理,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不良情绪来临时,不应一味的控制与压抑,而应用一种恰当的方式为不良情绪找一个适当的出口。

  16: 习得性无助

  在困境中,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或者解决问题,却因之前的绝望体验而放弃成功的希望,默默承受痛苦的来临。习得性无助本质上是长期积累的负面生活经验是人丧失了信心,继而丧失了追求成功的驱动力。“我完全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之船,我可以选择把目前的状况看成倒退,或是一个新的起点。”

  17: 卡瑞尔公式

  卡瑞尔公式:强迫自己面对最坏的情况,精神上接受它,集中精力从容地解决问题,从根源上抹除忧虑。卡瑞尔公式分三步:1.找到最坏情况 2.接受现实 3.改善现实。当做选择时,想一想最坏的情况是什么,如果出现了会怎样,如果能接受,不要犹豫,大胆去做。

  4

  约拿情节

  18: 约拿情结

  我们害怕变成在最完美的时刻和最完善的条件下,以最大的勇气所能设想的样子。但同时,我们又对这种可能极为推崇。也就是说,我们渴望机遇,但当机遇来临时自我逃避、退后畏缩,这便是“约拿情结”。我们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拥有约拿情结的人笃信,没有尝试就不会失败,没有失败就不会遭受更大的损失,这是一种自我妨碍心理,使人的真实能力大打折扣。

  19: 跳蚤效应

  内心默认了较低目标后限制了自身实际能力的现象为跳蚤效应。美国行为学家 J.吉格勒提过这样一个观点:设定一个高目标,等于达成了一部分目标。一项实验表明,对于人生成就而言,拥有清晰的长远目标的人>拥有清晰的短目标的人> 拥有模糊目标的人> 没有目标的人。

  20: 洛克定律

  洛克定律指的是:当目标即是未来指向的,又是富有挑战性时,它便最有效。洛克定律和跳蚤效应成互补的作用。跳蚤效应认为设置低目标会导致人的能动性下降;洛克定律则表示,目标的设置同样不应该过高,不切合实际的目标会失去激励价值。

  21: 瓦拉赫效应

  瓦拉赫效应指:每个人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他们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木桶原理”即“短板效应”是一种管理学理论,用于组织管理,侧重于组织中不可有某个环节处于短板位置;瓦拉赫效应则适用于个人能力管理,侧重于在个人发展中扬长避短。美国演说家安东尼·罗宾斯认为:人生长期在考验我们的毅力,唯有那些能够坚持不懈的人才能得到最大的奖赏。我们必须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最擅长或者自己认为真正值得做的事情,才能获得较高的投入产出比。

  22: 内卷化效应

  内卷化效应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重复、没有进步的轮回状态中。造成这一状态的根源是缺乏革新的动力。

  23: 青蛙效应

  青蛙效应来自温水煮青蛙的实验,指的是未死于沸水而灭顶于温水。最坏的情况不是身处险境,而是置身险境却没有自救能力;真正的危机不是灾难来临的那一刻,而是逐渐地退化而不自知,直到为时已晚。

  5

  马太效应

  24: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后来,它用来描述各个领域中两极分化、强者通吃的状态。

  马太效应最大的表现是资源的积累。拥有资源的人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源。同时,对心理也可产生巨大的影响,成功者因为成功而自信,因为自信而更成功。

  25: 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比如服用安慰剂,但由于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缓解的现象。

  安慰剂效应其实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暗示。在心理学中,暗示指:人或环境以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到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也就是说,它用含蓄、间接的办法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迅速影响,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

  26: 马蝇效应

  所谓的马蝇效应指:再懒惰的马只要身上有马蝇叮咬,它也会立刻抖擞起精神,飞快地奔驰。再懒惰的人,只要感觉收到了竞争对手的威慑,也会变得努力。过于安逸的生活能消磨人的斗志,并在日常琐事中耗尽个人才华和潜力。我们应该学会主动接受外在的激励,将外在压力变为内在动力,挖掘出自己的真正实力。

  27: 布里丹毛驴效应

  布里丹毛驴指:一只完全理性的驴恰巧处于两堆等量等质的干草中间将会饿死,因为它不能对究竟该吃哪一堆干草做出任何理性的决定。在心理学上,把因为反复权衡利弊而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为布里丹毛驴效应。

  但事实上,真正的极端理性是不存在的。布里丹毛驴效应是对理性的狭隘理解,本质上是对选择本身的恐惧:现实世界中没有一摸一样的两堆稻草,任何一种选择都意味着放弃另一个选择,同时意味着不得不面对一个未知的结局。很多抉择时刻都不会给我们留足够的时间慢慢思考,哪都都不敢选,很可能哪个都得不到。

  “因为对选择充满了恐惧,希望能以一种自以为理性的手段来对抗自身的恐惧情绪。”

  28: 基利定理

  容忍失败,是人们可以学习并加以运用的极为积极的东西。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只是因为他不被失败左右而已。人们将“成功的能力”和“不让失败左右的能力”之间的关联关系称为“基利定理”。只要目标可行,失败只是暂时的,只要不被失败左右,对成功抱有坚定的信念,总会有成功之时。

  29: 贝尔纳效应

  贝尔纳效应指:凡事浅尝辄止,缺乏持之以恒的努力。每一条路都必然通向一个终点,而只有持之以恒的人才能抵达。丘吉尔说:历史告诉我们,只要你撑得够久,事情总会有转机的。

  6

  首因效应

  30: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虽然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确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影响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过程。所谓以貌取人,是首因效应的最直观反映。外形、衣着和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往往可以表现一个人的身份和个性。毕竟要对方了解我们的内在美需要较长的时间。

  31: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指:在多种刺激呈断续性出现时,印象的形成往往要取决于最近一次出现的刺激。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对他人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

  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的区别在于“多种刺激呈断续性出现”,表现在人际交往中,近因效应适用于熟人之间,首因效应则为陌生人之间。后者能影响两个素未蒙面的陌生人是否会成为朋友,后者能影响两个许久未见的朋友是否能继续维持朋友关系。

  32: 晕轮效应

  又称“光环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本质就是一种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评价倾向,是个人主观推断泛化和扩张的结果。情人眼里出西施和名人效应便是晕轮效应的表现。

  33: 刻板印象

  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形成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具有这种特征,而忽视了个体差异,比如地域性气势和种族歧视。生活在同一地域或文化背景中的人确实具有许多形似性,即为“群体普遍性”,但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我们平日应该尽可能少贴标签,要学会多方位、多角度观察社会,认识到“群体普遍性”和“个体独立性”之间的差异。

  34: 曼狄诺定律

  “微笑可以换黄金”。微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行为语言、最能打动人,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能拉近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

  35: 虚假同感偏差

  人们常常高估或者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以及行为的普遍性,人们在认识他人时总喜欢把自己的特性强加在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通的。通俗来说,即我们每个人都觉得别人和自己想的一样,而那些不一样的人在某方面是“怪胎”。沟通大师吉拉德说:当你认为别人的感受和你自己的一样重要时,才会出现融洽的气氛。

  很多人非常努力试图改变别人,却事与愿违,其原因在于不会换位思考。真正的换位思考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猜想别人的想法及感受,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场去想别人应该有什么想法和感受,或想当然地假设一种别人的感受,而是一种移情过程,需要发自内心的体谅别人并真正站在他人的立场,像感受自己一样感受他人。

  7

  自重感效应

  36: 自重感效应

  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可和尊重,这种需求就是自重感。人们总是极度重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因此满足他人的自重感,他人自然也会反过来认同我们。

  37: 相悦法则

  指人们总是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因此我们想让对方喜欢自己,得先让对方感受到我们喜欢他。

  38: 阿伦森效应

  指随着奖励减少而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而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阿伦森效应的本质是人类自我意识中对负面情绪的本能厌恶。阿伦森实验证明人际交往中,人们最喜欢那些原本先否定自己但后来喜欢自己的人,最厌恶原先肯定自己后来越来越否定自己的人。

  39: 多看效应

  只要多次看到不熟悉的事物,人们对该事物的评价就要高于其他没怎么看过的事物,即越看越喜欢。延伸到人际交往中,多看效应证明彼此接近、常常见面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随着交往频率的增加、交往距离的拉近,双方的了解程度逐渐加深、交往所带来的默契度就越高,沟通成本自然就越低。

  40: 改宗效应

  人们喜爱那些刚开始反对自己后来被自己说服的人,更甚于那些一向附和自己观点的人。人们通过和某人辩论,使对方改变观点,从而感觉到自己是有能力的。

  41: 出丑效应

  是指才能平庸固然不会受人倾慕,而全然无缺点也未必讨人喜欢,最讨人喜欢的人物往往是精明又带有小缺点的人。换句话说,我们不喜欢平庸的人,也不喜欢完美的人。完美的人会让人产生距离感,稍微带一点儿缺点会让人们感觉他很真诚、值得信任。在广告营销领域,适度地、有技巧地透露产品的某些缺陷,有可能反而赢得顾客的信任。与其让人在心里猜测自己可能存在的缺点,不如直接暴露它。

  8

  路西法效应

  42: 路西法效应

  路西法效应来自斯坦福监狱实验。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善人和绝对的恶人,善与恶同时潜伏在人性深处,在不同环境中轮流出场。在社会秩序良好的环境下,人们通常表现为善,换到恶劣的环境,人性中的恶会毫无遮拦的表现出来。

  路西法效应给我们的警示是,不要以为自己面对一个好人就疏于防范,好人只是特定场合下的好人,换一个环境,好人突然拥有了可以肆意施暴而不受惩罚的权利,立刻会化身为恶魔。

  43: 米尔格伦实验

  又称为“权利服从研究”,实验表明大多数情况下成年人会听从当权者的命令,即使这个命令是错误的或者不道德的行为,比如参与大屠杀的纳粹分子只是接到了上级的命令就扣动扳机。在极端情况下,人类的良知如此脆弱,无需威胁或者威逼利诱,只需一道无可置疑的命令,就让很多人放弃对善恶的判断和对良知底线的坚守。

  44: 破解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的故事是这样的,两人因合伙犯罪被捕,警方将他们隔离囚禁,并给了他们三个选择:

  A.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刑一年;

  B.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刑八年;

  .如果一人抵赖,另一人坦白,坦白的无罪释放,抵赖的判刑十年;

  最有利的是两人都抵赖,最糟糕的情况是同伙坦白自己抵赖。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状态,并不知道同伙会有什么选择,为了防止最糟糕的情况出现,两人只能放弃最优选,选择相对糟糕的都坦白。

  囚徒困情其实利用了人性中的极度自私,在单次博弈中逼得人不得不放弃最优解而去追求避免最坏的情况发生的次优解。破解之道就是引入重复博弈,就是这次博弈结束后,博弈双方还将继续发生别的关系。比如在BB的一档竞赛类电视节目中,最后进入决赛的两个参赛选手将可能获得一笔巨额奖金,两人同时获得两个球,一个球是“平分”,一个球是“偷走”:

  A.如果两人都选“平分”,奖金一人一半;

  B.如果两人都选“偷走”,两人同时出局,无奖金;

  .如果一人选“平分”,另一人选“偷走”,后者拿到所有奖金;

  通常情况下,参赛选手会提前商量好都选“平分”,但有一次比赛中,选手A向B承诺自己会选择“偷走”,希望对方选择“平分”,比赛结束后两人平分奖金(即引入了重复博弈)。比赛当天选手B丝毫没有让步选择了“平分”,而选手A也选择了“平分”,以此二人都拿到了奖金。

  45: 智猪博弈

  智猪博弈是由数学家约翰-纳什提出的,场景如下:假设有一个猪圈,一头是猪食槽,另一头安装着控制猪食的按钮,踩一脚会有10份猪食进槽。圈里有大小两头猪,大猪最多能吃9份猪食,小猪最多吃4份,任何一头猪跑去踩按钮都需要耗费2份猪食的能量。问题是:谁去踩按钮?

  选择如下:

  大猪踩,小猪吃够4份,大猪只剩6份,大猪饿;

  小猪踩,大猪吃够9份,小猪1份,因为消耗了2份热量,长期如此小猪会死;

  因此,只能大猪踩。这看上去是双选题,但其实只有一个选择。大小猪的智斗,小猪不参与竞争,大小猪才能都获得食物。

  智猪博弈给我们的启示是:作为竞争中的弱小者应该讲究竞争策略(选择等待),看准时机以逸待劳。“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在经济学中被称之为“搭便车”,典型的例子是市场追随者当某个大企业花了数额巨大的投资探索出某种商业模式后,很快有很多小厂模仿跟进,既省去了前期研发投入,又享受了大公司开拓出来的成熟市场。如果大猪要防止小猪多吃,唯一的办法就是占据先发优势,在小猪未来得及做反应之前,迅速占据垄断地位。

  46: 斗鸡博弈

  在斗鸡场上,每只鸡都有两个选择:退下来,进攻。

  如果对方退下去,自己进攻,自己赢;

  如果自己退下去,对方进攻,对方赢;

  如果都退下去,平手;

  如果都进攻,两败俱伤;

  现实生活中,有时竞争双方都明白,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或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但往往因为自负,觉得自己的胜算大而不肯后退,尤其是对于表面上占据优势的一方,往往不决出胜负不罢休。但有时先退一步,等待时机成熟再采取适当的措施达到目的也是一种选择。

  47: 枪手博弈

  有三个快枪手决斗,枪手甲枪法最好,十发八中,枪手乙一般,十发六中,枪手丙拙劣,十发四中。决斗中,三人同时开抢,每人只有一发子弹,谁活下来的几率最大?

  三个枪手的最佳策略是:

  甲先干掉对自己威胁相对大的乙,乙先干掉对自己威胁最大的甲,丙也先干掉对自己威胁最大的甲。

  因此虽然甲的枪法最好,但乙和丙无形中组成了联盟共同面对乙,所以最先死掉的是丙。由于丙对另外两人毫无危险可言,活下来的几率反而最大。

  在一轮多方对决中,能否获胜不单纯取决于参与者的实力。商业竞争中,与竞争对手合作,优先考虑对付最大的威胁,从而在多人博弈中以弱取胜是被多次用到的策略。

  9

  互惠法则

  48: 互惠法则

  小恩小惠会给人造成“负债感”,这种“负债感”会使人们更轻易接受在平时可能会拒绝的要求,哪怕面对自己并不喜欢的人。因此,如果先施与对方小小的恩惠再提出自己的要求,会大大减少被拒绝的可能性。

  49: 承诺一致性原理

  一旦人们做出决定,或者选择了某种立场,就会强迫自己采取某种行为以证明他们之前的行为的正确性。也就是说,当你决定了一件事情后,之后的行为会不自觉地按照原先的承诺来进行。因为在通常的价值观中,如果一个人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就会被人们认为是两面三刀、表里不一。因此,当我们决定做某件事情时,公开自己的选择比内心默默做决定更能促进事件的进展;容易造成困局是,有时哪怕我们明知自己错了,也绝不愿意承认。

  50: 登门槛效应

  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识上的不协调,或是想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对方更高的要求。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提出一个较高的要求时,可以以一个小小的要求作为开始。自己做事情的时候,也可以把一个大的、较难实现的目标分成一些小的、容易实现的阶段性目标。

  51: 门面效应

  它是指提出很高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的要求;对方拒绝你更高的要求的同时,面对你再次提出的小要求,就会更倾向于接受。

  门面效应是两种心理学现象的综合利用。首先是补偿心理,对于任何人拒绝所带来的心理压力远高于赞同,当拒绝别人后会产生负罪感,然后借另一个小的、容易解决的事情来平衡这种内疚心理。其次是沉锚效应,第一个较为难的要求在被请求的人心中种下了一个锚点,他会认为只要不是第一个要求,其他的都可以。

  52: 禁果效应

  越是禁止某件事情,人们反而会越想突破这项禁令,由于单方面的禁止和掩饰而造成的事与愿违的现象,叫做禁果效应。禁果效应的心理学基础是两种心理:逆反心理和好奇心。“如果烧毁国旗是合法的,那么烧它还有什么意思呢?”

  53: 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本身是一种保护机制,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免疫甚至心理逆反的现象。比如妈妈对孩子的唠唠叨叨,不仅不会使孩子听话,反而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些时候,说得越多效果越差,一个人的语言魅力不在于他说了多少,而在于是否说到位。

  10

  凡勃伦效应

  54: 凡勃伦效应

  凡勃伦效应指:商品价格越高,消费者反而越愿意购买。凡勃伦的一个背景是20世纪消费主义的崛起,消费行为不只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心理满足。另一个背景是消费者对价格和品质两者关系的心理认知。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价格成为一个快速鉴别产品好坏的指标。通常的定价逻辑是“因为好,所以贵”,在消费者看来成为了“因为贵,所以好”。

  55: 吉芬之谜

  根据普遍的供需原理,商品的需求量和价格成反比。但1845年,英国爆发大灾荒,导致土豆价格急剧上涨,人们对土豆的需求不降反增。这种和需求原理不一致的现象,被称为吉芬之谜,具有这种特点的商品为“吉芬商品”。

  追涨杀跌是吉芬现象的消费行为学解说,对于可替代性极低的必需品(即“吉芬商品”),比如灾荒时相对其他食物便宜的土豆、住房,当价格上涨时,人们的第一反应是”立刻买入,否则它还会继续涨价,再迟疑的话可能再也买不到了”。有些商家会同时制造紧张感,比如限时大促销,迫使消费者迅速做出消费决策,对那些“非吉芬物品”也做出追涨杀跌的举动来,自愿落入消费陷阱。

  56: 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的定义是:人们愿意为某种商品实际支付的价格,绝不会超过他所预期能承受的最高心理价格。因此,他购买此物所得的满足,通常超过他因付出此物的代价而放弃的满足。这样,他就从这种购物中得到了一种满足的剩余。通俗来说,一件物品标价10元,买方心理预期是25元,“节省”的15元就是买方的消费者剩余。因为消费者对于自己能承受的最高价格预期完全是主动的,因此消费者剩余并不会真的让消费者获得实际价值,但能带来心理上的满足。

  57: 稀缺效应

  当我们能够获得某种东西的机会越少,它的价值就越发凸显出来,“机会越少,价值越高”,就是稀缺效应,比如小米和苹果的饥饿营销,不仅没有浇灭消费者的购物热情,反而引发了一个比正常销售更加火爆的市场。

  58: 折扣效应

  折扣是指商家通过按原价给予买方一定比例的退让,从而诱使消费者再次消费。尽管消费者清楚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依然对各类打折商品趋之若鹜,这就是消费行为中的“折扣效应”。

  一般我们认为为追求打折买一堆商品的行为是感性消费,但其实恰恰体现了消费者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特点,可以说追求折扣商品是被理性驱使的感性消费。

  打折优惠隐含了一个很简单的博弈逻辑:将潜在的未来消费提前。即在未来,如果买方会使用这些打折商品,那么买方获利;如果根本不用,获利者完全在卖方;两种情况卖方均获利,只是获利的多少。

  因此,再面对折扣时,我们要保持理性,认真考虑自己的消费意愿和预期。

  59: 博傻理论

  博傻理论指在资本市场中,人们会完全不顾某种商品的真实价值,而愿意花高价购买,因为他们预期会有一个傻瓜花更高的价格从他们那儿买走。傻不可怕,只要不做最傻的那个就行。

  股市中,博傻理论延伸出了一个被称为“傻瓜赢傻瓜”的博傻策略,即在高价位买进股票,等行情上涨到有利可图时迅速卖出。这种博傻策略认为“高价之上还有高价,低价之下还有低价”,游戏规则像击鼓传花,只要不在鼓声停下的时候拿到花的人都有利可图。

  “投机与投资都区别在于投机行为的关键不是预测投资对象的价值,而是判断是否有比自己更大的傻瓜。”

  11

  路经依赖法则

  60: 路经依赖法则

  指人类社会中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与物理学中的惯性类似,一旦进入某个路经就可能对这种路经产生依赖。比如24小时便利店的实际盈利率明明低于普通商店,但一旦开始营业往往会坚持通宵原则。职场中,第一份工作对个人职业发展很重要,因为当我们习惯了某种工作状态和职业环境后,会产生一定依赖。若重新做出选择,又会丧失很多既得利益。

  61: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某项实验表明,被试者会对未完成的任务念念不忘,从而产生较高的渴求度,这种现象就做“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在心里产生一个张力系统,使我们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之中。当工作没有完成就被中断时,这种紧张状态会再持续一段时间,未完成的任务也就一直压在心头,对任务念念不忘。而一旦任务完成了,紧张状态就会消失,大脑很容易把刚做的事情忘掉。由此可见,要做好一件事就要立刻开始做它;当需要增加对某事的记忆时,适当的中断也能增加对此事的记忆程度。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告诉我们:我们最念念不忘的,其实是那些已经开始而还未完成的事情。

  62:布利斯定理

  布利斯定理指:用较多时间为一次工作做计划,做这项工作所用的总时间就会减少。机械地重复某件事情所带来的手感,远远比不上事先反复筹划、琢磨所形成的经验。

  63: 权威效应

  是指一个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么他所说的话、做的事就容易引起他人的重视,并相信其言行的正确性和权威性。

  出现这一效应的原因在于人们的“安全心理”,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往往是正确的楷模,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并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另一个原因是“赞许心理”,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规范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赞许和奖励。

  要消除权威效应的负面影响,需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养成批判性思维能力。亚里士多德说过: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64: 古德曼定律

  美国心理学教授古德曼指出:沉默可以调节说话和听讲的节奏。沉默在谈话中的作用,相当于零在数学中的作用。尽管是零,却很关键。没有沉默,一切交流都无法进行。

  懂得沉默的人在沟通中以静制动,用沉默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从而在时机成熟时一举掌握主动权。与此同时,用语言威慑对方,很可能说得越多暴露越多,适当的沉默能够更有效地控制你的身体语言,让对方无法洞察你的意图。

  另一方面,许多人不能让他人对自己产生好印象,是因为他们不懂沉默,不注意倾听,只关心自己要说什么,却不关心对方想表达什么,造成鸡同鸭讲的双向演讲,而非真正的沟通。

  65: 工作成瘾综合征

  工作狂是对工作的一种过度依赖,表现为通过超过一般限度的工作来获得心理满足。

  工作狂与一般对工作抱有热忱的人有着本质区别:后者热爱自己的工作,从工作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前者则把工作作为获得心理快感的工具,其实并不热爱工作本身,也很难从工作中获得快乐,只是通过拼命加班以求获得某种心理解脱般的愉悦感。

  12

  彼得原理

  66: 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指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所以雇员总是趋向于被提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比如,汽修厂中,把技术娴熟的技工提升至等级更高的管理岗,汽修厂则少了一个出色的机械师,多了一个无能的管理者。

  彼得原理还解释了企业中的冗员现象。冗员显现背后的层级主管都是发自内心追求高效率的,因为大多数主管都必然升到一个他们无法胜任的阶层,为了提高效率,只好雇佣更多的员工,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德鲁克曾说过:除非内部一致要求补充人才,否则就直接去掉这个职位。根据“彼得原理”,减少人员最佳的方法,就是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让每一个人发挥出他的最大价值。三个臭皮匠无法抵一个诸葛亮。

  67: 德西效应

  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薪酬)和内在报酬(兴趣、成就感等)兼得时,工作动机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降低。

  产生德西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的不兼容性。当人们因为内在报酬努力时,他们相信这件事纯粹为了自己而做,最大的价值是取悦自己;当获得外在报酬时,则变得患得患失,担心自己的努力配不上奖励,或者反之。他们的动机会从取悦自己逐渐变成取悦报酬给予者,最终从“自驱”变成“他驱”,兴趣也就自然地消失了。

  在企业中,薪酬作为一种典型的外在报酬,一不小心会触发“德西效应”,反而影响了员工的主动性。因此,激发员工对工作本身的兴趣成为管理界的另一个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重要方法。

  68: 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己认为不值得做的工作,往往会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即使成功了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企业管理中,不要用强迫的手段或金钱来领导下属,而是要让员工心甘情愿地做事,让员工觉得他们所做的事情有价值、值得做。德鲁克认为,有挑战但通过努力可以胜任的工作,最能激发人的积极性。

  69: 雷尼尔效应

  雷尼尔效应揭示出薪酬的作用并非完全不可替代,想留住员工,除了高薪,独特的环境也很重要。这里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独特的人文环境。比如催人奋进的企业精神、雇员之间以及雇员和老板之间和睦相处、满足员工的各种层次心理去求等等。

  比如斯宾赛公司的核心管理理念是让员工觉得自己的利益和公司息息相关 - 只要公司蒸蒸日上,员工的福利待遇就一定有所保障。这一理念大大增强了公司的凝聚力,员工均以在斯宾塞公司工作而感到自豪,把公司的利益当作自己的利益。

  70: 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揭示的是一种普遍心理,就是对他人所期望、同时期望他人对自己有所期望,后者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本能需求。比如在实验中,被老师认为有优异发展潜能的孩子成绩提高比其他孩子快。当我们得知别人对自己有所期望时,心中会有一股满足感。为了保持这种感觉,我们会不自觉地按照别人的期望来塑造自己。因此,如果我们希望对方变好,表达自己的期望可以促进积极行为,但如果所寄予期望过大,超过了对方的能力范围,会给对方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

  71: 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指:如果有人打破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那么这扇破碎的窗户就会成为某种示范性的标志,从而纵容他人去打破更多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犯罪活动也会因此而滋生、蔓延。

  在企业中,想要避免管理中不理想的结果出现,就要在事情初现端倪的时候把苗头扼杀在襁褓中,比如对于触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小奸小恶必须做到随时处理,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13

  史华兹论断

  72: 史华兹论断

  所有的坏事情,只有在我们认为它是不好的情况下,才会真正成为不幸事件。史华兹论断告诉我们,要学会坦然接受生活中的所有幸与不幸,即便是天大的不幸,只要能以平常心坦然接受,把它看成人生中必要的体验,找出其中蕴含的幸福因子,也会让你感受到幸福。“生活就像剥洋葱,总有一片让你流泪。” 时间是永不停息的,幸福与不幸不是永恒不变的,眼前的一切不过是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我们只要学会从不幸中看到幸福,就能扭转所谓不幸的趋势。

  73: 贝勃定律

  贝勃定律:当我们手中各持一个相同的砝码时,原来的砝码越重,之后就必须加更大的量人们才能感觉到差别。

  “贝勃定律”揭示了一个很普遍的心理学现象,即当人们经历强烈的刺激后,他对这类刺激的免疫能力会大大提升。

  从贝勃定律还可以推论出幸福递减,即得到的越多,感受到的幸福就越少。人处在较差的状态下,一点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可能会让他兴奋不已;而当处在优越的环境中时,人的要求、欲望会随之提升,感受幸福的能力会大大降低。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曾说:如果你不能对现在的一切感到满足,那么纵使你拥有全世界,你也不会幸福。

  74: 狄德罗效应

  狄德罗效应指: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平衡的现象。比如女生买了一个天价包,会为其配相应的衣服、鞋子以及妆容。

  狄德罗效应被称为“人类最难以摆脱的十大心理之一”,揭示的是一种常见的“愈获得愈不满足”的心理现象,即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迫不及待,得到后就得陇望蜀。人们会落入狄德罗效应,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意识到自己渴望的很多东西其实都是无用的。

  苏格拉底说:当我们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的时候,幸福的生活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简单,比如最好的房间就是必需的物品一个也不少,没用的物品一个也不多。

  生活中有些无用的东西如果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那么就要学会放弃。

  75:鳄鱼法则

  鳄鱼法是投资心理学的理论之一,指: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推挡鳄鱼以把脚挣脱出来,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越是挣扎,被鳄鱼咬住的身体范围就越大,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某些关键时刻,舍弃是为了得到 - 舍弃一条腿,获得了生存的机会。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墨菲定律》读书笔记》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84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