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闲暇之余,我喜欢看点书,大多是经史子集一类的国学书。看过书总会有一些自己个人的理解,也想和朋友们交流。生活在上海节奏太快,很少有机会“坐而论道”,来聊这些国学话题,所以抽空记录下来,通过读书会公众号发布,权且当做交流。
中国传统文化中“至圣先师”孔子历来享有崇高地位,而《论语》又是其思想精华所在,因此从《论语》开始写点自己的解读。当然几乎所有中国人都读过论语(至少其中一些章节),历史上的注解更是汗牛充栋,我一个理科生来解读是有点不自量力,错漏之处还请见谅。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字面意思: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看我,不也很开心吗?人们不了解我,我也不会生气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古人写文章的第一段肯定是极其重要的,所谓“开宗明义”,如果这段话仅仅是字面意思,好像是不够份量的。而事实上,作为教育家,孔子把他教学的目的、态度和方法都融入了这段话中,所以放在了第一段的位置。
孔老夫子教我们的是“学问”,跟现在老师教的“知识”不同。现代人通过九年制义务教育获得的“知识”已经远超孔老夫子,论“知识”,他教不了我们,不如百度。他教的“学问”是做人做事,这里要特别说明不是“做人做事的道理”,而是做人、做事。因为“虽然懂得所有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此他说“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从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生活中随时随地的思想、练习、体验、反省、改进就是我们接受的教育,是“学问”的来源,因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当时并不得志,他周游列国,胸怀天下的时候,其实也是寂寞凄凉的。知己难得,身边虽然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却还是希望“有朋自远方来”,甚至是千百年后才出现的认可他思想的“朋”。这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我们一般人碰到艰难困苦,遭遇打击,就会觉得怀才不遇,别人对不起自己,亲友不帮自己的忙等等。孔子教育我们要不怨天、不尤人,要反问自己,为什么我起不来?为什么我的做法没有达到成效?意识到是自己的学识、修养、处事方法种种问题,而不生怨天尤人的念头。这样才是真正有“学问”,才能做“君子”。因此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说到这我们看到把这段放在《论语》的开篇是非常合适的。
我曾有缘结识一位大德慈云大和尚,他是上海浦东佛教协会的会长。他呕心沥血创建了一所宝刹名为“法华学问寺”。佛家“学问”二字不知是否和老夫子要教给我们的“学问”一样?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