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优质公文 > 读书笔记——《成事》

读书笔记——《成事》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8-15 22:09:48 | 移动端:读书笔记——《成事》

读书笔记——《成事》

  前言:冯唐:读了20年曾国藩,我学会了“成事”的3大底层原则:

  一、成事的先决条件:管理自己

  管理自己,是成事的最先决条件。曾国藩有一个观点,“凡危急之时,只有在己者靠得住,其在人者皆不可靠”。无论处于管理者还是普通执行者的位置,自身的能力、自身所能调动的资源、面对突发情况时的应变能力都是最可靠、也最基础的能力。在曾国藩看来,“极耐得苦,故能艰难驱驰,为一代伟人,今已养成膏粱安逸之身,他日何以肩得大事”?一个成事者,必然在任何时刻都具有明确的自我管理意识,即使现在暂时处于没有成事性的可能性的环境中,也应该坚持对自己的管理。曾国藩的自我管理思想,不是单纯的“自律”、“延迟满足感”这么简单,它可以拆解成:以习惯培养自律、保持高度专心和确立合理目标这3个维度。

  1、以习惯培养自律

  自律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即便是曾国藩自己,在早年间也经常容易耽于外物、贪图玩乐。为了有效地克服固有的惰性,曾国藩在给子弟的家书中提出了两个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于清早单开本日应了之事,本日必了之”、“凡事之须逐日检点者,一日姑待,后来补救难矣”、“欲去惰字,总以不晏起为第一义”。

  第一,每日的工作和行程一定要在当日做记录与复盘,不能拖延至第二日;第二,绝对不能赖床睡懒觉。

  对于曾国藩的这2个建议,冯唐的理解是:一个人能否成事,其实先天的因素只占据很少的层面,具体还是要看是否对自己足够狠,习惯的养成、后天的因素绝对大于先天。在做到这些的基础上,自律的方式是安定、莫浮躁、不东张西望。

  2、保持高度专心

  在曾国藩看来,“耐烦”是做事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人生的最首要修养。

  既然要成事,就一定会涉及到各种琐事,如果无法持续地以高度集中力执行,就很容易会因为倦怠而产生低效工作。但耐烦并不是指要强行压着性子,不管是否超过了工作时间都要切实地完成当日设定的所有工作。这种什么都要做的行为在曾国藩看来,反而是不懂成事的庸人才会采取的工作方式。

  对于当下绝大多数的知识工作者而言,日常工作其实是由多个模块构成的,为了尽可能地早点结束工作,许多人都习惯于采取多线程作业的方式:

  在写邮件的同时构思会议的议题,微信上有客户咨询临时去和客户沟通几句,一边跑数据一边打开网页检索案例……这种工作方式不仅低效,也会极大程度地消耗你本身的耐性。曾国藩就说,“凡人为一事,以专而精,以纷而散”,冯唐对此的解读是“Multi Tasking(多线程工作)不是同时做很多件事,而是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拿起快、放下快。

  以“自律”闻名的曾国藩,并不提倡“过度坚持”,或是一定要用外力或者强意志力来维持高强度的专心。他经常在信里提醒自己的同僚或子弟,不要在一开始就给自己过度的压力。“未习劳苦者,由渐而习,则日变月化”,每天劳苦一点点,慢慢加码就好了。而重要的是,“精神要常令有余于事,则气充而心不散漫”。一个成事者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在于其精神的饱满。在专注之后,如果精神已经疲累了,千万不能过度勉强,要给精神留点余地,剩余工作可以留待明天去干。

  3、确立合理目标

  完成上面两个维度的锻炼后,管理自己还需要确立一个有价值的持续性目标,并且在这个目标的带动下进行对于自我的持续管理。在选择目标的方式上,曾国藩一向建议,要选择那些你所畏惧的,甚至是不敢想象的事作为你的目标。他在对同僚、子弟的很多文字中都提到这个观点。比如:教育儿子“尔惮于作文,正可借此逼出几篇”,或在日记里“《记》云:‘君子庄敬日强’我日日安肆,日日衰苶,欲其强,得乎?”、“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让你内心没有抗拒的、容易做的事,不管它的外在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小事。如果总以这一类事情作为目标,对于修炼成事,有百害而无一益。

  二、成事的主要手段:管理团队

  “管理团队”在麦肯锡的话语体系里,就是说如何做一个好的管理者。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成功的管理者之一,曾国藩一直在有意识地总结“如何有效地进行团队管理”。他的核心方法论,可以从选择团队、领导的自我修养、带领团队3个维度进行分析:

  1、选择团队成员的原则

  在选择核心团队成员方面,曾国藩对于人性看得非常透彻。“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此其可为浩叹也”,冯唐对此的解读是:在赤裸裸的利益面前,能够做到公平的人就已经是不多的了;做事在前,争利在后,重事实,从不作假的人永远是稀缺的。做事情、组团队的时候,一定要由三五个这样的人构成核心,有了这样的核心,不怕没投资,不怕没政策,不怕业绩的欺负,事情是一定能够做成的。但曾国藩并没有因此就排斥普通员工,在他看来,“有二气之利而无其害,有道君子尚难养得,况弁勇乎?”冲锋在第一线的员工,有任何思想缺点都是无所谓的。所以在召集团队时,曾国藩建议采取广收的态度;但在核心团队的确立方面,一定要慎用。

  “求才之道,须如白圭之治生,如鹰隼之击物,不得不休;又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以类相求,以气相引,庶几得一而可及其余”。

  首先,眼光像鹰隼捕物一样,眼光准,下手快。

  其次是一定要抓住关键人,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招来这样一个关键人,就能带领整个团队。

  2、领导的自我修养

  一个能够成事的领导者,基本的要求是“今日能知人晓事,则为君子”。

  知人,体现在领导者对于人才的选用与判断;而晓事,说的则是管理的根本,也就是懂得做事的逻辑与规则。

  做事的逻辑和规则首先体现在了解自己的局限性,不能自以为是,也不能固执。“天下之事理人才,为吾辈所不深知不及料者多矣,切勿存一自是之见”。其次,更重要的是,尊重多元化。曾国藩曾反复在很多场合提到过“尊重异见”的重要性。“唯忘机可以消众机,唯懵懂可以祓不祥”。

  冯唐认为,作为一个想要成事的领导者,一定不要妄图改变每个人的想法,不要妄图在每件事上达成共识。面对别人的意见,要有足够的心胸去激发、容纳、奖励异见者。但这并不意味着任由公司的员工自由发展。曾国藩在给下属的信件中,曾告诫他们究竟应该如何主持一场会议。在曾国藩看来,会议的领导者要“当内持定见而六辔在手,外广延纳而万流赴壑,乃为尽善”。

  想成为一个能够掌控会议,使之取得理想的讨论效果,不至于开成神仙会的领导人,必然的前提是要有主见、有方向,而且具有控制方向的手段。这种手段,也就是所谓的领导力,实际就是在上文提到的“凡危急之时,只有在己者靠得住,其在人者皆不可靠”。领导力的最终极体现,是打硬仗能自己上,一个人能扛得住、罩得住,是一切大事的根本。

  3、如何带领团队

  一个能够成事的管理者,在带领团队时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团队拥有持续的斗志,“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在曾国藩看来,一个能够始终具备整体斗志、胜不骄败不馁的团队,取决于管理者本身的心态和战略的制定。冯唐对于管理者本身的心态做了进一步的阐释:

  带队的人最好是个狂热的阿尔法人格(统治型人格,凡事都要争求第一),好胜、强取、贪得无厌,在似乎不可能胜利的状态下取得过胜利,有时候要有魅力或者手腕让团队盲目地相信他。其次, “必须营官昼夜从事,乃可渐几于熟,如鸡伏卵、如炉炼丹,未宜须臾稍离”, 管理者应该不分昼夜地和自己的团队打成一片,做事能够亲力亲为。但很多时候,团队,特别是创业团队的问题,不在于管理者是否狂热、是否能够亲力亲为、是否有能力制定一个能普遍鼓舞所有人的长期愿景,往往是创始人空有一腔热血,但手下员工无动于衷。曾国藩经常告诫手下,“治军以勤字为先,实阅历而知其不可易。未有平日不早起,而临敌忽能早起者,未有平日不习劳,而临敌忽能习劳者”。

  团队平素的日常训练是管理者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管理者要通过思想的教育,让团队知道自己的不足。第二步,要上纪律课,业绩文化,要是不练,就用大棒。没有经历过日常训练的团队,不要心存侥幸,平时做不到的,临敌时也做不到。

  三、成事的主要目的:管理事情

  管理事情的本质是解决问题(Problemsolving),冯唐用了一系列问句解释了它的含义:

  信息收集得对吗?够吗?真实可靠吗?数算对了吗?推理符合逻辑和常识吗?假设的解决方案是什么?事实之下,逻辑之内,能立得住吗?这样的解决方案,对于利益相关方都意味着什么?他们都会如何接受?接受或者不接受或者某些程度的接受,合力最可能的结果是什么?沟通方案是什么?沟通会议安排好了吗?谁参加?谁最可能说什么?会议的结果可能是什么?如何处置?

  如何解答这一长串的复杂问题?曾国藩提出了一个最根本的原则——“莅事以明字为第一要义”。

  冯唐对此的解读是:如果我们排除掉运气、时机这些人力不可控的成分,“明”是管理事情中最要紧的因素。曾国藩在这里说到的“明”,有两层意思:高明和精明。高明指有大局观,能跳脱特定场景看到问题的核心与处理原则;精明指有精密度,调查研究获取足够详细的信息,多方推理,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在“明”的基础上,曾国藩提炼了一个精炼版的八字箴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冯唐将其总结成为一个“成事公式”:成事=诚×(勤+慎)。

  这也是管理事情的三层细化原则:

  1、诚——执行力与态度

  “诚”,首先体现在做事的执行力方面。“日姑待,后来补救难矣”,一日事必须要一日毕,绝对不能拖延。其次,“诚”体现在做事的态度方面。“平日非至稳之兵,必不可轻用险着;平日非至正之道,必不可轻用奇谋”。

  冯唐的解释是:如果要兵出险着,部队要一直扎实可靠才行;军出奇谋,领导者要一直光明正大才想。但在现实生活中,一直扎实可靠的部队几乎不可得,一直光明正大的领导者也几乎没有,所以不要心存侥幸,永远不要用险着,不要用奇谋。

  2、勤——重视笨功夫

  曾国藩看待问题的观点很理性,“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小心安命,埋头任事”。必须承认一些事情的成功要素可能真的源自运气或者其他一些人力无法掌控的因素。但曾国藩的态度是,虽然天命是无法控制的,但是要尽力将我们可控的地方发挥到最佳,最大程度上弥补非人力因素可能会带来的问题。曾国藩经常提到关于“勤”的见解,如“以勤为本,以诚辅之。勤则虽柔必强,虽愚必明”。“朴拙”之人虽然在天资、资源、机运方面都不占优势,但是坚持用笨功夫尽力做事,也能“虽柔必强,虽愚必明”。

  3、慎——长期保持忧患意识

  “慎”的含义不单纯是风险的控制。曾国藩提到,“慎”首先体现在对风险和舆论的敬畏,“盗虚名者有不测之祸,负隐慝者有不测之祸,怀忮心者有不测之祸”。对于做成了一些事的人来说,要时刻思考你所得到的和你的本事是否是匹配的。德不配位是大忌,如果不能心存敬畏,很可能会招致祸患。其次,“慎”是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的谨慎做事态度。曾国藩提到“自仆行军以来,每介疑胜疑败之际,战兢恐惧,上下怵惕者,其后恒得大胜;或当志得意满之候,狃于屡胜,将卒矜慢,其后常有意外之失”。这意思是:每当胜败不定,我们为谨慎而害怕恐惧时,总能大胜;但是连续赢了几仗之后,我们志得意满,团队骄傲散漫,常常就打败了。

  对于这一点,冯唐也深有体会——他经常提到自己在协和学医时,老教授们反复都强调: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看似最普通的感冒也能夺取患者的性命,只有持续焦虑,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医生。

  结语:

  麦肯锡前全球董事长DominicBarton(鲍达明)说过:“现代的管理学,既建基于现代商业的科学化,也建基于对伟大人物言行的归纳,建基于新鲜、生动和深刻的历史细节”。对于当下中国的知识工作者而言,将历史上的“伟大管理者”的管理实践作为样本,学习他们已经实证过的中国经验,可能是一条比商学院课程的学习更亲切、也更直接通往“成事”的道路。

  1. 时事愈艰,则挽回之道,自须先之以戒惧惕厉。傲兀郁积之气,足以肩任艰巨,然视事太易,亦是一弊。------曾国藩

  事情越艰难,做事越要小心谨慎;胸怀大志的人固然能扛事,但会把做事看到太容易。战略很重要,但是实施也一样重要。落实不易,要找对人,要有胡萝卜加大棒,要及时跟踪和及时调整。曾国藩说: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就是这个意思。毛泽东主席说,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也是这个意思。

  2.锐气暗损,最为兵家所忌。用兵无他妙巧,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与李次青)

  气,就是精神。所谓团队有锐气,就是团队有心气儿,就是有强烈的好战心和必胜的欲望。用兵(带团队)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多巧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团队有绵绵不尽的心气儿,胜不骄、败不馁,永远不可抑制地跳动着一颗要争取更大胜利的好胜心。如果一些事情让团队的心气儿潜消暗损,没了斗争,没了动力,接下来的结果就是兵败如山倒,哪怕胜面依旧巨大。一杯酒下肚,一时斗志昂扬,不难,但是长期用兵、长期让团队保持心气儿极难。锐气暗损,最为兵家所忌,也是兵家所最常见。

  曾国藩没讲如何“常存有余不尽之气”,其实,这本嘉言钞全部讲的就是这个问题。如果必须在这里总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带队伍的人(兵家)最好是个狂热的阿尔法男:好胜 (Agressive),强取(Acquisitive),贪得无厌(Accumulative)。带队伍的人最好在似乎不可能胜利的状态下取得过胜利。带队伍的人最好有魅力或者手腕让团队有时候盲目地相信他。

  第二,选择本性乐观、好胜的人加入团队。

  第三,制定长期制胜战略,上下同欲,上下都被长期的愿景所鼓舞。

  第四,永远有一个有挑战、有胜算、有诱惑力的近期目标,哪怕大势极其恶劣。

  第五,永远让团队有事儿做,哪怕看不出明确的短期作用。有仗打,打仗;没仗打,备战。

  3.大非易辨,似是之非难辨。窃谓居高位者,以知人、晓事二者为职。知人诚不易学,晓事则可以阅历黾勉得之。晓事,则无论同己异己,均可徐徐开悟,以冀和衷。不晓事,则挟私固谬,秉公亦谬,小人固谬,君子亦谬,乡原固谬,狂狷亦谬。重以不知人,则终古相背而驰,绝非和协之理。故恒言以分别君子、小人为要,而鄙论则谓天下无一成不变之君子,无一成不变之小人。今日能知人能晓事,则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晓事,即为小人,寅刻公正光明,则为君子,卯刻偏私晻暧,即为小人。故群誉群毁之所在,下走常穆然深念,不敢附和。(复郭筠仙)

  这段话,曾国藩讲的是管理的艺术。

  第一,一切皆模糊。大是大非容易辨,但是,是是而非难辨。

  第二,知人最难。

  第三,晓事也难,但是比知人容易一点点。晓事是更好的着力点。努力多读书,努力多做事。

  第四,不晓事,君子也没用。错就是错,好人也做错事。

  第五,对事不对人。综合第三和第四,还是以对事不对人为妥,以成事为第一。先别忙着定某人是君子还是小人,没有一成不变的小人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君子。简单处理,看人先看事儿,看他成事的能力:“今日能知人能晓事,则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晓事,即为小人,寅刻公正光明,则为君子,卯刻偏私晻暧,即为小人。”

  以上五点推演之后,曾国藩开始群居守口,遇上大家一致夸某人或者一致骂某人,绝不附和。

  居高位者,做管理的人,职责就是两个:第一、知人善用;第二,懂得做事的规则和逻辑(晓事)。“晓事”,更是管理的根本——不讲规则,不讲逻辑,无论怎么做事,都是错。能够做到这两点,就是好的管理者(君子);做不到,就是坏的管理者(小人)。但今天能做到,明天可能做不到;早上的董事会上能做到,下午到工地可能就做不到。

  曾国藩对于“居高位者”,可谓深有体会——大是大非,黑白分明;但黑白分明的事是少数,实际发生的事情更多处于灰色领域,实际做事的人面对诸多困境,是非成败,都在变化。在成事这个领域里,我在很大程度上认同曾国藩所有重要观点。针对这第一段话,我也理解曾国藩的苦衷,知人难,人心变得快,老实和尚不老实,正人君子办傻事(连续办傻事),特别是在末世。但是,我还是反对他的这个观点。此观点突破了他成事方法论的底线,是他的污点。

  我还是坚定地认为:人先于事,宁用朴拙君子,不用聪颖小人。当然要有业绩文化,但是更要先讲价值观文化:业绩不向辛苦低头,价值观不向业绩低头。否则,一个团队里必然有相当比例的小人。小人不惜使用降维攻击,业绩文化越强,小人使用降维攻击的可能性越大,小人胜出君子的几率越大,小人在团队高层中的比例越大。这样的团队,成就的事功越来越大,控制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战车被能干的小人们绑架,时间变成我们的敌人,翻车的风险与日俱增。

  在末世,成事的人容易求速效、看短期,容易忽略对于朴拙君子的培养,容易向聪颖小人和降维攻击低头。这种心态和实践也加速了末世的败亡,曾胡左李的晚清中兴之后,再也没出现像样的成事人,大清很快也就在内忧外患中烟消云散。

  4.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以骤几,有志有恒,则诸弟勉之而已。

  第一、方向,向上的方向;第二、见识,开阔的视野;第三、毅力,坚持一个好习惯。第二项,可以慢慢培养;第一项和第三项,要从小培养。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第一、第三开始吧。有志有恒,慢慢必然有识;有志有恒有识,必然是个能成大事的人——养成早起的习惯,比外国游学更切实。那些连早起都做不到的孩子,将来能成事的可能性极小。那些连早起习惯都不能在孩子身上培养出来的父母,还是别奢谈孩子教育,还是别在这件事儿上浪费时间和金钱。

  5.敬以持躬,恕以待人。敬则小心翼翼,事无巨细,皆不敢忽;恕则凡事留余地以处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敬,对自己严;恕,对别人宽。

  为人处世,唯此二字。

  6. 莅事以明字为第一要义。明有二:曰高明,曰精明。同一境而登山者独见其远,乘城者独觉其旷。此高明之说也。同一物而臆度者不如权衡之审,目巧者不如尺度之确。此精明之说也。凡高明者,欲降心抑志,以遽趋于平实,颇不易易。若能事事求精,轻重长短,一丝不差,则渐实矣;能实则渐平矣。

  这段话讲述了成事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明。

  第一要指出的是,在成事的诸多要素中,如果排除“命”“运”等非自身要素,“明”是第一重要的元素。临事,“明”字为第一要义。现代汉语中和这个“明”字接近的词汇是“智慧”。

  “明”字有两层意思:高明和精明。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高明和精明与现代汉语常用的词义不同。

  高明是指大局观,能跳脱具体事物、具体人物、特定时代、特定心性,看到不变的规律、问题的核心、处理的原则,类似佛教中的“觉”。有了觉,超越了无明之苦,才能有戒、定、慧。能高明,能见山河之旷远、人心之顽固、世间之轮回,也就能降心抑志,窥见万事万物寂静涅槃的底色,也就渐渐归于平实。

  精明是指有精密度,调查研究获取足够详尽的信息,不想当然,多方推理、反复论证,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不拍脑袋。能事事求真、求精、求准,俯下身段,实事求是,从不“我以为”,从不走捷径,也就渐渐变得实在,也就渐渐归于平实。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高明是大处着眼,精明是小处着手。做事没有真正的捷径,于高明和精明两个角度反复做实事,反复磨炼心性,就是捷径。

  7.军中阅历有年,益知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陆氏但称先立乎其大者,若不辅以朱子铢积寸累工夫,则下梢全无把握。

  南宋儒家两大宗师,陆九渊讲“立乎其大”,朱熹讲“铢积寸累”。曾国藩融合二人之言,“大处着眼,小处下手”,是做事的不二法门。如果只记曾国藩的一句话,就记:“大处着眼,小处下手”。如果只参曾国藩的一句话,就参:“大处着眼,小处下手”。

  8.骄、惰未有不败者。勤字所以医惰,慎字所以医骄。此二字之先,须有一诚字,以立之本。(与李申夫)

  总结成事公式:成事=诚×(勤+慎)。

  诚的意思是不欺,诚心正意。欺骗自己多了,最终会被自己欺骗;欺骗世界多了,最终会被世界抛弃。

  在不欺骗的基础上,如果还想成事,那就只能谨慎自谦,不过分涉险,不过分满足,总觉得自己的修为还没登顶,心心念念,惴惴不安;那就只能勤苦耐劳,用尽笨功夫,绝不走捷径,把其他人吹牛、泡妞和吹牛泡妞的时间用来读书、行路、修行、做事。

  9.集思广益本非易事,要当内持定见而六辔在手,外广延纳而万流赴壑,乃为尽善。(复欧阳晓岑)

  这句话看起来简单,讲开会,讲怎样做领导,但“集思广益本非易事”。

  第一,有主见(内持定见),有方向,并有控制方向的手段(六辔在手),不要开成神仙会;第二,大范围请人提供意见(延),并且采纳合理意见(纳)。

  以麦肯锡的方法论观照,就是:先建立假设,然后广泛收集信息、数据、观点,有逻辑、有常识地总结归纳,支持最初的假设或者推翻它。至于如何建立假设,大致有三种方式:天启;基于过往经验;基于专家意见。至于如何收集和分析信息,一本书写不完,于此从略。至于如何能有心胸接受别人的意见,也是一本书写不完,于此从略。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曾国藩深有体会。

  10.收之欲其广,用之欲其慎。大抵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本此四者以衡人,思过半矣。(致李黼堂)

  做人有操守,行为无官气,做事多条理,说话少大言。

  11.养生之道

  我观察到的行之有效的简单方法——“省思虑,除烦恼”:少看手机,把平均每天看手机的时间控制在四个小时之内,省出来的时间,读书、思考、喝酒、聊天、发呆、滚床单。“行步常勤,筋骨常动”:一周至少集中锻炼两次,每次一个小时,约饭约在三公里以内,饭前疾走去餐厅,饭后疾走回住处。

  12.立法不难,行法为难,以后总求实实行之,且常常行之。应事接物时,须从人情物理中之极粗极浅处着眼,莫从深处细处看。(与李申夫)

  两层意思。第一层,规则。建立规则容易,执行规则难;规则建立后,要扎扎实实地执行,不间断地执行。第二层,人情。做事要落实到具体,应事接物,揣摩人心,宜粗不宜细,宜浅不宜深——别考验人性,考验人性的人都输了;别想太多,也不需要知道那么多,能长时间做到最基本的,就已经很不错了。

  13.大抵任事之人,断不能有誉而无毁,有恩而无怨。自修者但求大闲不逾,不可因讥议而馁沉毅之气;衡人者但求一长可取,不可因微瑕而弃有用之材。苟于峣峣者过事苟求,则庸庸者反得幸全。

  你的事情做得越好越大,说闲话的人就越多越毒,这是人之常情。面对闲话,一是,对自己,守住底线,随便他们说,关我屁事。二是,对下属,用人长处,别管他们的小节,别管他人递的小话,关你屁事。换个角度来说,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任何闲话和负面,人人爱他,那要么他就是一个伪善之人,要么他就是个能控制舆情的人或者有特殊背景,要么就是一个懦弱不成事的老好人。

  记住一句老话,不招人妒是庸才。

  14.凶德致败,莫甚长傲。傲之凌物,不必定以言语加人,有以神气凌之者矣,有以面色凌之者矣。中心不可有所恃,心有所恃,则达于面貌。以门地言,我之物望大减,方且恐为子弟之累,以才识言,近今军中炼出人才颇多。弟等亦无过人之处,皆不可恃,只宜抑然自下,一味言忠信行笃敬,庶可以遮护旧失,整顿新气;否则,人皆厌薄之矣。

  这是曾国藩写给九弟曾国荃的信,告诫老九要小心做人,不要傲气凌人,不要搞到人憎鬼厌。“凶德”,不好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曾国藩非常信。

  长傲,哪怕嘴上没说,只要心里有,嘴角上就有,眉宇间就有,脸上就有。成事的人,本来就招人嫉恨,脸上再长年挂着傲气,更招人嫉恨,能害你的时候或许不害你,别人害你的时候一定不会救你。“凶德致败”,不仅自己倒霉,还可能让整个家族倒霉。长傲不好改,时间长了,脸上的横肉都带着傲气。还是要从修心处做起:一是意识到长傲的风险,二是意识到有些人其实比自己强。这两点都不容易做到,特别是在顺风顺水的时候。

  15.每日临睡之时,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劳力者几件,则知宣勤国事之处无多,更宜竭诚以图之。

  睡觉之前,做个每日小结,就知道实际做的事情并不多。这点虽是曾国藩的小技巧,却有实用。人在办公室,电话、会议,忙忙碌碌,看似操劳一日,实际上做的事情能有几件?每日小结,坚持一段时间,效率自可提高。

  多数俗人,忙忙碌碌,主要的时间都在看手机上的八卦了。多数成事的人,无非每年,定三个年度目标,无非每季,定三个季度目标,无非每月,定三个月度目标,无非每周,定三个本周目标。时间过去,然后回看,三个目标做到了几个?没做到的,问个为什么?

  16.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

  这句的重点不在于“心得”,而在于“疑义”。做任何行当,身心全投入,往往的结局是爱上这个行当,情人眼里出西施,而能够跳脱出来思考,产生“疑义”,挺难。更难的是,有了“疑义”,不强装大师,不故步自封,实事求是,草船借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疑义”而进一步钻研,因“疑义”而更上一层楼,真的成为大师。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骤几,有志有恒,则诸弟勉之而已。

  第一、方向,向上的方向;第二、见识,开阔的视野;第三、毅力,坚持一个好习惯。

  第二项,可以慢慢培养,第一项和第三项,要从小培养。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第一、第三开始吧。有志有恒,慢慢必然有识;有志有恒有识,必然是个能成大事的人——养成早起的习惯,比外国游学更切实。

  那些连早起都做不到的孩子,将来能成事的可能性极小。那些连早起习惯都不能在孩子身上培养出来的父母,还是别奢谈孩子教育,还是别在这件事儿上浪费时间和金钱。

  17.来书谓“兴会索然”,此却大不可。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说到做事,曾国藩的口头禅是:第一毅力,第二毅力,第三毅力。

  人生当然无聊,这一点三岁小孩子都知道,人长大之后没必要再强调。成年人要想的是:如何让人生变得有聊一点?答案是:做事,全神贯注地做事、多做事、持续地多做事,不知老之将至。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读书笔记——《成事》》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84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