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优质公文 > 人间词话·词话人间——《人间词话》读书心得

人间词话·词话人间——《人间词话》读书心得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8-15 22:18:53 | 移动端:人间词话·词话人间——《人间词话》读书心得

人间词话·词话人间——《人间词话》读书心得

  国学者,中国之学术也,同“外学”相提并论始于清末民初,西学东渐,中国社会学术文化空前转型之时也。

  国学大师乃学问在国学范围内出类拔萃者,以此,近代之国学大师不胜枚举,诸如有章太炎,黄侃,南怀瑾之类,亦有知我罪我,让天下后世人评说的中国精神之父——梁启超,再有即是贤者,又是愚者,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的陈寅恪,更有让世界震撼于中国文化有多美的王国维。

  但其中能够左手甲骨文,右手叔本华,横贯古今中西令人反复赞叹的只有王国维一人。

  他不仅在研究中国古典文华领域卓有成效,更是开诗词境界学说之先河,就连“毒舌”的鲁迅都说,王国维才是真正研究国学的人。

  他的《人间词话》继承了前人的理论成果,又融合了西方的有关美学思想,提出“境界”说,并对境界的内涵,性质,特征,类别做了深入探讨,堪称中国古代美学“意境”学说的总结性论著。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然何为“境”?王国维在第六节里讲到,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境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无境界。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境界并不是单指现实中的某一景物,其实人心中的情感也可以称为一种境界。

  所以说能够表现真正景物的和表达真情实感的才能说有境界,就像宋祁的那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通过拟人的手法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令人有呼之欲出之感。

  再者如《天仙子》里“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学亦是将词人内心暂得欣慰的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此二句中的红杏与花虽不能闹春意亦不曾弄轻影,但皆是词人以现实之实境造内心之真情境。五代与北宋之词能够流唱千古的原因亦在于此。

  词中之境有数类,有造境亦有写境;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还有常说的人生三境。

  笫一类中的写境易于理解,就是将眼前情境实实在在地记录描写下来,也就自然本身所构成的一种境界。

  而造境就比较奇特了,单从字面理解,所谓造境既是造出来的一种境界,词人以眼观眼前物,不足以抒心中之情绪,故发挥想象创造之才使世间万物皆备于我。

  然而诗词之中所造境界未常不合乎自然,其虚构之材料无不求之于自然,所写之境又未常不存理想之物,二者就好似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孰真孰假,不得而知,亦真亦幻皆有可能。

  第二类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既为有没有“我”存在的问题,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在有我的境界之中,事物都具有和我相同的情感色彩,我喜物既喜,我悲景也哀,一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一句,再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一句,都是有我之境。因为句中之物与词人有一种互动关系,哭着向花询问倾诉,花儿不回答却随风飞过秋千飘到远方;怎么忍受孤馆紧紧锁住的春寒,夕阳将落,杜鹃声显得更加凄凉。

  在无我之境中,不知道什么事物和“我”有相同的情感,也不清楚事物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万物与我没有互动没有联系,当心里难过时广阔的天空依然晴空万里,长叹一声,悲哀随风飘散未得到任何回应,这就是无我的境界。

  古代词人虽多写以我观物的有我之境,但是志士豪杰的无我之境也多为佳作,像五柳先生的《饮酒》、元好问的《颖亭留别》广为流传。

  那么有我与无我那个更好呢?

  王国维在第四节给出了答案,他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这也就是说境界本身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境界虽有大有小但不能以此来划分优劣。

  有我与无我就像白猫与黑猫,只不过是种表现形式而已,各有各的特色。

  这第三种就是众所周知的人生三境了。

  王国维在第二十六节讲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鹊踏枝》)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修《蝶恋花》)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此第三境也。”

  第一重境界讲的是确立志向,呼啸的西风刮过参天大树,翠绿的树叶凋落殆尽,也只有他自己能够登上高楼看清形势,能够高瞻远瞩看到天的尽头。也正是因为有远大的志向,他才能够排除万难登上高楼,不为暂时的雾气所迷惑抓住主要矛盾,为将来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决心也为第二和第三重境界做了必要准备。

  第二重境界讲的是努力奋斗的态度,我日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了理想我情愿一身憔悴。即使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磨难,也要坚持,不能退缩,尽管衣带渐宽,形容憔悴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鲁迅先生曾说过,这个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其实世界上本没有什么康庄大道,只不过是因为有人敢于拼搏,勇于创新,善于抓住时机,忘我的奋斗而已。

  第三重境界便是修成正果的时候,众里寻他千百度,从日出到迟暮,看过一岁又一岁荣枯,经历过艰难困苦,经历过风狂雨骤,翻过大山,趟过大河,经过多少次挫折与磨练之后,逐渐成熟起来,才能够理解别人不理解的事物,看清别人看不清的真相。这是功到事成,也是用汗水与热血所浇灌出来的鲜花。

  然而这三种境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达到,也就像这三句词,不是大词人是说不出来的,但如果说他们写词就是展现自己的境界,恐怕晏殊,欧阳修等人也不会允许的。

  说起人生三境,脑海中一个模糊的人影渐行渐近,最终清晰的呈现在眼前,的他就是从东土大唐而来到西天拜佛求经的唐玄奘,有人说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解决解决哲学三大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人。

  我觉得他不仅解决了哲学问题,而且他的人生也恰恰顺应了人生三境的三个阶段:

  第一境——立志远方,大唐长安化生寺内玄奘法师宣讲小乘教法,观音化身僧者变卖袈裟讲述大乘教法之益处,玄奘决定去往西天求取真经,以保江山永固,普度众生。

  第二境——拼搏奋斗,取经路上路途遥远,多有虎豹妖魔,经历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迎来日出送走晚霞,师徒四人相依为命,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即使在八戒打算分家散伙的时候,他也不曾放弃,踏平坎坷斗罢艰险又出发。

  第三境——修成正果,师徒四人行走了十万八千里,经历多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来到一天大雷音寺取得真经修成正果。

  中华文化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文化而延续至今的原因尽在于此,传统的东西虽看起来旧,但你总会发现一些新的惊喜,这也正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魅力之所在。

  短短几天的时间阅读完这本书,虽然没有掌握其中的境界美学要领,但也被书中那一首首富有意境美感的古诗词所吸引,体会到“美”就在至诚至真之中。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这本书:“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人间词话》虽是在写人间之词,但更多的是通过古词来表现自己对学术的热爱以及对于人生的感悟,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他的词话与别人不同,能够流传百年走向世界,成为诗词经典的原因吧。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人间词话·词话人间——《人间词话》读书心得》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84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