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隽永之美——茶艺术赏析》简介
《隽永之美——茶艺术赏析》
作者:潘城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林业与草原总局十三五规划教材)
潘城在茶与艺术、审美的领域探索、实践十多年,系统地提出了一个认识茶艺术的体系,他在《隽永之美——茶艺术赏析》中从茶与书画、音乐、雕塑、建筑、戏剧、文学、影视、茶席、茶器九个艺术大块面对茶与艺术的羽毛做了一次梳理,并阐述了他心中的茶的美学。
美学属于形而上的哲学范畴,谈论茶的美学实际上已经进入了“茶道”的领域。但是如果我们不懂一点茶的美学,就无法从审美上去关照前面的茶艺术作品。
茶之美,在于根植于中华民族精神品格中的“中和之美”;茶之美,在于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茶之美,在于高超艺术技能之后的精行俭德的品格;茶之美,在于中国茶文化“万变不离其宗”和日本茶道“以不变应万变的”的相似与不同;茶之美,在于它对历史和世界始终“热肠挂住”又“冷眼看穿”的角色;茶之美,在于对人们孤单心灵的慰藉;茶之美,在于茶艺术的节奏、神韵与境界。
什么是隽永?
什么是隽永?
若依百度词条的解释,那应该是个形容词,指艺术形式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深沉幽远,意味深长,有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常用来表述艺术性较高的作品的审美效果。
如此,隽永之美即是美的双重肯定,是美的重叠,美的强调,是美的极致。而在书的题记中我发现了潘城老师提到的隽永是词条中都不曾收录的名词。
隽永是个名词,是我们茶人奉为圭臬的身体与灵魂最为之动容的茶。
“《茶经·五之煮》中说:‘其第一者为隽永,或留熟以贮之,以备育华救沸之用。’
原来,陆羽烹茶时第一次舀出的汤花就是‘隽永’,要把它先存着,以备‘育华救沸’之用,那可就是烹茶画龙点睛的一笔啊!之后舀出的茶汤都次于‘隽永’,等到了第四、第五碗以后,不是渴极了就不值得喝了。”——摘自《隽永之美》题记。
有了这层含义,那此书之名便更为深刻深邃了。这不仅仅是对美的表达,也是对茶的表达。
而茶,本身就是美与艺术的一种特殊表达。
六月十二日,当我拿到此书便立刻拜读,稍稍看了几眼目录却因着繁琐的工作事宜便又合上,然而浮现在我脑海中的便是此书的目录,多么熟悉的词条与架构,那不正是潘老师一以贯之的艺术情怀吗?我感觉回到了大学三年中坐在他副驾驶上听他诉说他心中的茶文化茶艺术世界的日子,很亲切。那是我时常聆听的内容了,忍不住,我又仔细翻看,书分十章:曰书画,曰音乐,曰雕塑,曰建筑,曰喜剧,曰文学,曰影视,曰茶席,曰茶器,曰美学。图文并茂,观点深浅有据。即便是三年的学习生涯中关于潘老师有些思想已经熟知并认同了,看罢此书还是有了更多了认识与体验。一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学习便是要不停的认识与吸收,何况艺术没有定界更无巅峰,谁都是自己的艺术家。这或许是茶文化带来的魅力与自信,从这百科全书式的集合中提取的文化艺术更是让人受益无穷。难怪潘老师及其恩师王旭烽老师“一入茶门深似海”,再也不愿割弃了呢!
翻看绪论,书中写到:
为什么这本书要谈“茶艺术”?因为——
茶以及诸多茶文化事项天然具有艺术性,它们本身就是可供审美的艺术品;
各种形式的艺术都选择了茶及茶文化作为优秀的创作题材;
茶文化与艺术有内在的共通性;
茶人应该是,也一直是——艺术家。
是的,从踏入茶文化学院的第一天起,旭烽老师就常说愿你们是传播茶文化的使者。这不仅是期许,也是希望学生能够从茶中学到美,体会隽永。是的,即使成不了世人眼中的大家,也应该是自己保有初心与追求的生活状态。艺术家不仅仅是理论者,更是实践者,这一点我对于潘老师完全相信,他是,也将会一直是,我们也都将是。
所以隽永是什么?
隽永是茶,也是似王老师、潘老师这般用艺术生活的茶人本心。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