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优质公文 > 读书笔记 | 梭罗《瓦尔登湖》

读书笔记 | 梭罗《瓦尔登湖》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8-23 23:32:58 | 移动端:读书笔记 | 梭罗《瓦尔登湖》

读书笔记 | 梭罗《瓦尔登湖》

  关于梭罗

  梭罗出生于1817年,马塞诸塞州的康科德镇。1837年,20岁的梭罗从哈佛法学毕业,1838年,他回到康科德开始教书。1839年,梭罗在康科德任教期间,和哥哥约翰同时爱上了一个少女,但她先后拒绝了他们兄弟二人的求婚,嫁给了一个牧师。1842年元旦,约翰在磨剃须刀时,不小心划伤了手指,仅十几天就去世了。这两件事给梭罗很大的打击,梭罗病倒了整整三个月。病情好转之后,他开始在爱默生的家中当学徒和助手,并开始尝试写作。

  1845年,28岁的梭罗独自一人来到距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间小木屋住了下来。1847年,梭罗回到康科德。1862年因肺病,病逝于康科德,年仅45岁。

  关于瓦尔登湖

  梭罗曾介绍“瓦尔登湖”这一名字的由来传说:一群印第安人在一个小山上举行狂欢庆典,山风高耸入云,就像瓦尔登湖现在这样深深嵌入地下。据说他们说了很多亵渎神的语言,其实印第安人从未犯过这种罪。正当他们这样狂欢的时候,山体摇晃起来,大地突然间沉下去,只留下了一个名叫瓦尔登的老妇人逃掉了,因此这湖便用她的名字来命名。

  瓦尔登湖是一个咸水湖,除了雨水和蒸发之外,没有明显的出入口。长半英里,周长约1又3/4英里,面积约61英亩半。周围山峰耸立,拔地而起,东面的山峰能高达150英尺,山上覆盖的全是森林。瓦尔登湖一会儿是蓝色,一会儿是绿色。从山顶上眺望,它倒影出天空的颜色,走进了看,从湖边由淡黄色、淡绿色逐渐向湖中间部分深绿色过度。

  梭罗怀着一颗对自然极大的热爱之心在湖边居住,欣赏,并由衷地赞美着身边的一草一木,一鱼一鸟,乃至整个世界。春天降临瓦尔登湖,解冻封冰,万物复苏,每一个春天都比过去的以往更加美好。

  关于梭罗和瓦尔登湖

  梭罗到瓦尔登湖边上居住,简单地生活。他想试试看一个人的基本生活究竟能够简单到什么地步,想试试看用自己的手能做些什么。

  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慎重,只面对生活的本质,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而不是要等到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我不希望度过不是生活的生活,要知道生活是如此珍贵;我却也不愿意去消极顺从地生活,除非是万不得已。我希望生活得深刻并且把生命的精华都吸收到,要生活得刚强,像斯巴达式的,以便根除一切不成为生活的东西,大刀阔斧地加以扫荡或修剪,把生活压缩到一个角落里去,削减它至最低的条件之中,如果它被证明是卑微的,那么就把那真正的卑微全部认识到并且公布于世;或者如果它是崇高的,那就去切身体会它,在我下一次远游时也可以作出一个真实的描述。

  他为自己建造了一间最简单的,仅能遮风挡雨的小木屋。在屋子旁边耕种、收割,在湖上泛舟、捉鱼,在湖边阅读、思考,生活简单且充满着诗意。他观察着自己身边作为自然景物的一切:春天的瓦尔登湖何时解冻,今日开了哪些花,鸟儿是如何唱歌;他思考着自己身处政治社会的一切,人应当如何生活。

  两年后,他离开了瓦尔登湖。

  我离开森林的理由,就跟我进入森林的理由同样充分。我觉得也许我还要过好几种生活,我不必为这一种生活花费更多的时间。”梭罗不愿意日复一日地习惯于同一种生活,为了探索新的生活,他离开了瓦尔登湖。“至少我是从自己的实验中了解到了这一点: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它梦想的方向前进,努力经营他所想要的生活,他就可以获得平常意想不到的成功。

  对于梭罗在瓦尔登湖边上独居两年,世人的评说总是褒贬不一。有人指责梭罗“作秀”,有的人指责梭罗虚伪:在书中写着自己吃着简单至极的事物,而实际上享受着家人送来的各种丰厚肥美的事物。但实际上,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彻头彻尾的纯粹呢?不论梭罗行为的本身,及其本来是出于什么目的,但是就我看来,我钦佩他愿意付诸实践去探索的热情与行动。在小说中,我相信梭罗在字里行间中对周遭动物、植物和目之所及的所有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是真实的,对于自然的热爱也是真实的。或许我不一定赞同梭罗思考中的一些具体内容和观点,但是在梭罗看来,他已经享受到过程的快乐,过程即目的,而结果毫无意义。

  我熟知的人中有一个年轻人,继承了几英亩地,他告诉我如果他有办法的话,他愿意像我一样生活。我却不愿意任何人因为任何理由而采用我的生活方式;因为,在他还未学会我的这种生活方式之前,我可能已经为自己找到了另一种方式,我希望世界上有尽可能多的不同的人;但是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小心地找出并追求他自己的道路,而不要采用他父亲的,或母亲的,或邻居的路。

  每个人都应该探求生活的本质,人生的真谛。梭罗选择了隐居瓦尔登湖边,有人选择了辞职旅游,饱览河山。尽管形式不一,得到的也结果不一,也并非全是真理。但唯有用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方法,才能探求自己认可的,和属于自己的道义。然后将对于生活的热情和动力充满身体,充满余生的每个日子。

  关于《瓦尔登湖》

  这本书大概是被贴上“名著”的标签中最独特的一本了。若有人说读不下《战争与和平》或者《静静的顿河》,那一定会认为是自己修为不够,看不下这史诗般的恢弘巨著。但是若有人说读不下《瓦尔登湖》,那他很大可能会大大方方地讲出:“这本书写的我真的看不下去”。因为这本书没有剧情,没有人物,不能算小说,而是一篇很长的散文,其中充斥的是作者私人的思想和观察。

  我承认每个人的阅读口味不同,我也认可“读者在挑选作品的同时,作品也在挑人”的说法。受到教育水平和自身思想的影响,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模式和叙事方式。例如我和阿彻都很喜欢余华的作品风格,阿彻不喜欢《1Q84》那样的双线叙事结构,这是无比正常的一件事。但是我反对以此为理由放弃各类不同风格的作品,沉溺在自己喜欢的、能接受的作品之中。因为这样会让自己的眼光变得越来越狭隘,思想也会愈加拘束。时间帮我们遴选哪些作品和作家是有价值的。而我们从中看到的,是离奇曲折的小说情节之下真实的人性,是被打上鲜明标签的不同叙事方式。这便是广博阅读的意义所在。

  既然人身被限制在狭小的圈子里,无法有丰富的亲身经历,那为什么还要去限制思维呢?若思维也在被限制在阅读和思考的狭小圈子里,恐怕,阅读就失去了意义,人也彻底被关在了牢笼里。

  书摘

  我们天性中最美好的品质,如同果实上的粉霜,只有轻拿轻放才能保全。然而,我们对待自己或对待他人都没有如此温柔体贴。

  今天所有人都赞同的真理,明天也许就会成为谬误,就像短暂存在的云烟。

  文明人实际上就是一个富有经验、智慧的野蛮人。

  一个人获得的其实就是另个人所失去的。

  大多数人在过着逆来顺受而绝望的生活。所谓听天由命,正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绝望。

  在任何天气,在白天或晚上的任何时辰,我都渴望及时抓住关键时刻,并在手杖上刻下记号;站在过去和未来的交叉点上,即现在这一刻,准备起跑。

  总要等到我们迷了路,等到我们失去了这个世界之后,我们才开始发现我们自己,认识到我们的处境,以及与我们无穷无尽的种种联系。

  一个人富裕程度如何,就看他能将多少事情放得下。

  每一天早晨的来临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使我的生活和大自然一样地朴实无华,或者可以说,同样地纯洁无暇。

  站在过去和未来的交叉点上,即现在这一刻准备起跑。

  只有我们醒过来的那一天,天才开始破晓。破晓的日子还有很多。太阳不过是一颗晨星。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读书笔记 | 梭罗《瓦尔登湖》》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84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