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还没有拆开塑料封膜,看到《娱乐至死》的名字,便想这是什么意思?是一直娱乐到死亡,还是娱乐导致死亡?看英文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才知道应该娱乐导致死亡。忽然就想孟子的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要是想有所成就,就必须逆着人性而来。想起前两天一个健身的朋友圈里发的话:如果你觉得哪一个动作做得轻松,只能说明你没有做到位。
2
封面图片也非常有意思,一家四口围在电视机跟前,父母带着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应该还不大,还在父亲怀里,大一点的离电视最近,显然占据了最佳的位置。只是很奇怪,他们都没有脑袋。稍微想了一下,应该是看电视,无须用脑子的意思吧,或者说,看电视,会让人没有脑子。
3
《一九八四》,小说没有看过,但却想起电影《2012》,想起以前高中的时候看过的世纪大预言,地球毁灭的书,到后来看《推背图》,以及《资治通鉴》中种种预言。看来对未来世界的探索,中西方都有同样的追求。只是,西方的预言基本都是偏于毁灭,即使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的预言,按作者所说就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中国的预言则是盛衰的循环往复,比如西晋时代的郭璞,就预测了将有三百年的乱局,隋朝的时候的预言“桃李子,有天下”也成为现实。而且,西方的预言基本都是言之凿凿,而且精确到某年甚至到月,而中国的预言,一般很少精确到年。
“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有些危言耸听,因为作者并没有说明热爱的东西是什么,是读书还是打麻将,是热爱科学还是热爱迷信。热爱本身没有对错,错的是无节制而不受任何约束的热爱。
4
在我的印象中,致悼词基本都是凝重而悲伤的,念的人要悲痛欲绝,听的人要泪流满面。然而,去年美国前总部老布什去世时,小布什的讲话,却让人耳目一新。显然他是悲伤的,但他的讲话却充满幽默,引起听众们不时的大笑。在我的印象中,美国总统,除了小布什和特朗普,基本都是演讲高手,特别是奥巴马。当然,不可否认,他们的演讲,为了更好地吸引听众,加入了娱乐的因素。以政治的严肃尚且如此,更何况在别的领域,作者说“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可为佐证。
5
作者似乎对娱乐有些偏见,对政治、新闻、商品、神学以及人的交往中的娱乐性多持否定态度。我对此倒不完全赞同作者的观点。诚然,过度娱乐会产生文以害质的可能,但适当的娱乐,就好比烹饪食物中加入的佐料,不仅无损于食物本身的营养,反而使之更为可口。作者说,“上帝偏待的是那些拥有能够娱乐他人的才能和技巧的人。”试想,如果一个人始终保持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样子,谁愿意去亲近呢?至少我不愿意做这样的人,我只是反对过度娱乐。
6
“我们没有人能够拥有认识真理的全部才智。”每个人各有所长,每个人也各有所短,每个民族都有其先进的一面,每个民族也有其落后一的面,于国家,于万事万物, 莫不如此。
7
尼克松敦告爱德华·肯尼迪减肥,与塔夫脱的胖子形象截然相反,再纵观近几届美国总统,除了特朗普长得差强人意,脑满肠肥,其他的身材都保持得非常不错。长得丑不是错,自暴自弃不注意形象就是问题了。
8
在作者写作的时候,电视确实如其所说蒸蒸日上,但是,印刷术步入没落,似乎也言之过早。在今天网络的冲击下,读书的人倒是在回归的趋势。爱阅读的人,始终会阅读,不阅读的人,怎么也不会阅读。我觉得与时代无关,也与技术无关。没有网络,还可以有麻将,没有麻将,还可以吹牛,即使没有吹牛的人,还可以睡懒觉,喝酒。
9
伽利略说大自然的语言是数学,这是西方的主流观点,即精确性,即使管理,也主张量化管理。而中国的主流观点是无可无不可,即模糊性,管理之道也是“用兵之妙,存乎一心”,至于这一心,是哪个心,倒不是重点。如果让中国的哲学家来回答,孔子也许会说是仁,老子当然说是天地不仁,如果问禅宗和尚,也许他会说大自然就是一屎橛子,或者给你一顿暴揍。
10
我们应该知道,在任何时代,不只是现在,都会产生大量的垃圾,最多只是形式表现不一样而已。作者说美国“印刷机产生的垃圾可以让大峡谷满得溢出来。”如果放在历史上看,这点垃圾实在是微不足道,而且将来也无影踪。
事实上,我一直不认可垃圾的概念。世界上本来没有垃圾,只有我们认定的垃圾。比如作者笔下的娱乐节目,对许多人来说,也是精神寄托所在。你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去看康德、黑格尔,或者了解爱因斯坦,熟知世界历史。你总得给不同类别的人以不同的爱好,最多只是我们自己不喜欢而已。
11
作者反对给电视强加“很高的使命,或者把自己表现成重要文化的载体。”我认为作者的认识是肤浅的,他反对娱乐,却不自觉的投向娱乐的怀抱。电视,或者所有的媒介信息,都是一种文化,承载着传递编导者的想法或者思想的使命,而且也会有意无意地切合文化或者使命。我相信,只有那些富含文化,承担历史或者时代使命的作品才能更打动人心,也就是作者所说的“共鸣”,也才更容易成为经典,不管是电视还是小说。
12
“共鸣是扩大的隐喻”?我倒觉得,共鸣是发现熟悉的或者是令人眼前一亮的惊喜。
13
一般说来,口头的更生动,也容易互动,书面的更准确,一般也是单向的流动。你和一个人聊天,可以有许多精彩的思想交锋,看一本好书,每有所得,却往往无人可说。
14
修辞的作用,与内容是同等的重要,并非如作者所说“矫饰、肤浅、多余”,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棘子成说,一个君子应该只需要追求内容就可以,何必要文采呢?子贡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没有文采,老虎豹子的皮,和狗羊的皮有什么区别?同样,没有修辞文采,名著还能成为名著?
15
作者因为,“真理不能,也从来没有毫无修饰地存在,它必须穿着某种合适的外衣出现”,这部份是对的,然而他据此得出结论,“真理是一种文化偏见”,则是错误的。真理不是文化偏见,只是认识不全而已,是限于能力,而不一定是主观原因。正如他自己所说,“没有人能够拥有认识真理的全部才智。”同样的道理,没有人能够认识到真理的全部,我们都只是认识局部的真理(不是鲍小姐)。
16
眼见为实,并不是公理,因为欺骗我们最多最深的,往往也是眼睛。佛家说,凡所见相,皆是虚妄,也是一样的道理。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你之前看到的踏进的,已经不是现在这条河。
17
作者说,“如果你仅仅专注于文字的形状,那么你就是一个让人不能容忍的低效读者,会被人当作傻子。”这句话应该分成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读书不是识字,就像我经常说的练字不是抄字一样。我们得透过文字,看到背后的所要表达的思想,有什么启发得失,而不是看完之后,即风过水面,了无痕迹,这不是阅读,这是消遣。第二, 虽然有人确实是如此阅读,但也不能说他们就是傻子,最多只是我们不采取这个方式而已。对于世人,我们应该多一分包容,低效读者是傻子,那么低效的吃饭呢,低效的工作呢?是否一切低效的行为都是傻子?如果是,显然我们都是傻子。
18
每一件事物的出现,都会引起人们的恐慌,担心后果是如何的严重,然而从未来发展看,从历史长河来看,绝大多数是杞人忧天。作者认为,“电视创造出来的认识论不仅劣于以铅字为基础的认识论,而且是危险和荒诞的。”也是一样的问题。我很少看电视,但不并不认为电视是多么危险和荒诞。对于新事物,可以不接纳,但也没有必要全部否定。新事物本来就是迎合人们的需求而产生的,你不需要,别人需要。
19
作者认为电视产生的问题已经到了“临界点”,三十多年过去,事实证明并没有那么夸张。
20
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出现,都一定是有利有弊,而且从长远来说,能够保留下来的,都一定是利大于弊,比如印刷术,虽然有作者认为的弊端,尽管我不完全赞同他的观点。但是,作者也不得不承认,是利大于弊的。作者在当时担心电视危险而荒诞,从现在来看,也基本可以认为是弊大于利的。而对于今天许多人忧心忡忡的网络,未来也将证明是利大于弊的。我们应该相信社会有自净功能,正是河水,无论多么混浊,也一定会归于干净。同样,我们也应该相信社会中的人,有追求高尚进步的,就一定有寻求普通快乐的,有随波逐流的,就一定有始终如一的,有同流合污的,就一定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进步必定替代落后,高尚必定战胜庸俗,这是历史的规律,不以个人的意志或者某项事物的出来而转移。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