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优质公文 > 国庆征文:家是放心的地方

国庆征文:家是放心的地方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8-25 22:12:33 | 移动端:国庆征文:家是放心的地方

国庆征文:家是放心的地方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童年幼稚。对家的概念相当含糊,甚至是模棱两可。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家里有一个年过花甲的老奶奶和那管吃管穿的爹娘;我总觉得自己是个幸运儿:上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下有弟弟妹妹,兄弟姐妹六个。

  哥姐弟妹几种称谓的同胞我都有,就连顺序也不杂乱。

  九口之家,在我们乡村只算中户人家。

  五、六十年代虽说是物质匮乏的年代,但有爹娘挣工分养家,有大哥大姐抱着、看着,苦点、饿点如同小雨点,在儿时的记忆中并不深刻。

  汤汤水水、红薯稀饭,即便是不管饱,却也未伤及身体。

  儿时天真无邪。磕磕碰碰也能长到一米多。

  奶奶是旧时代的“牺牲品”,是我们这一辈见过的最后几个“裹脚”的童养媳。

  奶奶是八九年才去世的,她是长寿之人,享年九十岁。

  在她去世之前,我家已是四代同堂了。

  娘亲比奶奶小二十来岁,可她吃的苦和经历的磨难却比奶奶多得多。

  父亲早在七二年就病逝了,父亲去世时娘亲未满五十岁,我九岁,最小的妹妹才三岁。

  呷娘饭、穿爹衣。原本幸福的小家几近崩溃、摇摇欲坠。父亲去世后,有一种天要塌下来的感觉……

  幼年丧父、中年丧偶、晚年丧子是人生的三杯苦酒。偌大的家庭,六双嗷嗷待哺的眼睛全瞪着娘亲一个人。

  呷饭穿衣,里里外外全靠娘亲一个人来把持支撑。

  父亲病逝后,娘亲终日以泪洗面。原来两人承担的家庭重担转由娘亲一人全部承揽:白天要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每天挣七分工分来养家糊口,稍有闲暇就挤时间到自留地里弄菜种瓜;每到晚上还要拖着疲惫的身躯为我等缝缝补补、洗衣浆衫。

  十几年如一日,娘亲既当爹又当妈,不愿改嫁。

  十几年寒霜酷暑,娘亲把家扛在肩上。

  不!她不是用肩扛,她是用那瘦弱的脊背顶着、驮着,驮了整整十五年!直到我们长大……

  母爱最伟大,对我来说尤为刻骨铭心。

  她虽然没有文化,却最懂得文化知识的重要,懂得向村干部申请贫困子女减免上学,再苦再穷也不愿儿女当文盲。

  她虽然无才妇道,却懂得教育儿女:诚实做人,感恩政府,不偷不抢。

  她虽然没有钱财,却质朴善良,双手勤劳。

  哥哥姐姐不能穿的衣服,经她之手,改一改,补一补,又是我和弟妹身上的“新装”。

  村干部开会曾夸她:你看人家何一娘,六个儿女上学堂,个个穿得干干净净,像模像样,从不喱涮掉涮。

  母爱最崇高,大爱无疆。

  “三线建设”时期,娘亲极力主张大哥参加祖国建设。

  父亲早逝,哥哥是长子,理应留在家里帮助娘亲,力所能及地分担家务,可娘亲有远见,她不这么认为,宁愿自己苦点,累点也支持大哥到“三线建设”中经世面、长见识。

  事后证明,娘亲的选择正确无比。

  正是因为有了此次“三线建设”的磨砺,村领导才特意安排哥哥当了村里的代课老师,不久后,哥哥又到湖南三师进修深造,继而成了一位人民教师,为人师表。

  母爱最无私,情深似海。

  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以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有了显著提高。

  短短的几年时间,家里就添置了黑白电视机,还买了一辆“鲲鹏牌”自行车。

  有了自行车,我和弟弟就经常往县城跑,晚上回家就同老娘讲县城里的奇闻轶事:

  城里人有“钻石牌”电风扇,还有那洗衣服的洗衣机。

  “老娘,等咱们家卖稻谷有钱了,我也给您买台洗衣机,免得您天天用手搓衣服。”

  娘亲听后揶揄道:“是的咧,过段时间会出喂饭机,买台喂饭机来,呷饭只管张口不带嚼的。”

  我哑然……

  如今,喂饭机是没发明出来,确有比喂饭机更可口可心的大事件更惹人喜爱——

  出门不带钱包有吃有住、微信转款秒到;手机、网络24小时在线,国家事、天下事人尽皆知,上知天文,下搜地理,功能齐全;洋房、公寓房、别墅、海景房随处可见;超市里,进口水果、四季蔬菜琳琅满目;免费公交、常宁特色、独一无二、闻名全国;地铁、高铁四通八达,又稳又快,享誉世界……儿时生活困苦,总盼过年过节。现在不同了,“年”在城里过,“节”在乡下过。在城市里生活的是天天过年,放长假时自驾回乡才是过节。饭呷七分饱。晚练瑜伽、早练晨跑。总之,生逢盛世,享受生活,知足常乐!

  母爱最无暇,诗书难表达。小弟于八八年结婚成家,等他成家以后,我们兄弟才一分为三。我于八八年七月一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当选为石桥村村委副主任(兼村团委书记、常宁县团代会代表),时年25岁。八五年,我和弟弟合买了一台电影放映设备,当时是常宁最早的放映个体户。在乌此乡党委、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划分了五个行政村归我放映宣传。全乡所有的红白喜事放映是随叫随到,走村串户,吃百家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计划生育。七八年,通过自学,我参加了湖南长沙《新创作文学院》两年函授学习。九零年,我被中国《厂长经理报》招聘为特约记者。“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朋友也”。一九九一年,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南粤大地时,我只身来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城市——深圳。我来深圳之前,把一双儿女托付给了娘亲。夫妻南下打工,儿女留在常宁老家由娘亲看护。这也就是当时最早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把儿女交给我带,你俩放心吗?”娘问我。“放心,娘亲在哪里,我的家就在哪里。我是您养大的,当然一百个放心!”我爽快地回应她,其实内心是满满的牵挂!在深圳,我一直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已在《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深圳法制报》、《宝安日报》和《特区党的生活》等党报党刊发表作品近百余篇(首)。其中,小说《请柬》发表在《特区党的生活》(93年6月)并获新人新作奖,歌词《绣球抛上新世界》获深圳特区成立二十周年优秀歌词二等奖。这些小小的成绩和作品,无不烙下娘亲知恩图报的印记,更离不开娘亲的言传身教和孜孜教诲!早些年,我常陪娘亲到深圳各处走一走,看一看:她亲眼目睹了深圳特区改革开放的宏伟壮观;领略了“世界之窗”、“锦绣中华”的英姿勃发;见识了深圳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现场聆听过著名歌唱家蒋大为的《牡丹之歌》。娘亲八十岁生日那天,由深圳摄影师为她留下了永恒的“全家福”

  母爱无绵期,念念难忘她。两年前,娘亲也已作古。往事如昨,仍历历在目。几十年的过往如诗如画映入脑海。诗:催人奋发,浮想联翩;画:如影随行,音容犹在!我翻遍了中华词典,却找不出一个准确的形容词汇来表达我内心的挚爱和痛痛的思念。“父母不在了”。我常常呢喃自语。子不孝而亲不待。当我失去双亲时,猛然发现:奔六十了,当爷爷了,自己也老了,此时才长大。老娘追随父亲去了。她与父亲平躺在祖屋对面的山峦。那凸起的墓土就是您棺柩的长短。您的衣冠呢?您的笑容呢?已阴阳两隔,此生的养育之恩,我等如何报答?每到清明节,回家去看看,烧一沓冥币,点九柱香火与您对话,您悄无声息,一问三不知,我泪眼婆娑,只见那千年的土屋羞答答,是它把您留下……娘亲是无疾而终。像她这种吃过苦,受过难的老一辈能活到八十九岁也确属不易。在医院检查时,医生告诉我,她所有心肺功能已衰竭,人瘦得皮包骨,打针也很难找到血管。娘亲临终前,我把她搂在怀里,她虽然滴水不进,却仍神志清醒。望着她那消瘦的身躯,我认为:是我们兄妹六个榨干了老娘的血肉。我问娘亲:“您对儿女有何嘱咐?”娘亲说:“我年轻时养育你们受过苦,后半辈子也享了福。你们几个孝顺,我没有遗憾,我已很知足了。”娘亲是大智大慧之人,她经历的事情多。她还告诉我: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死化如泥,又何来保佑、庇护之说。是的,我懂娘的心语: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那些虚无的奢望和祈求只是一厢情愿的心灵慰籍罢了。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家才会兴旺,国家才能富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我们这一代人既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见证者,亦是建设小康社会的践行者、受益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品格。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面向未来,扬帆起航……风筝靠风,海燕恋海。我爱我家,我爱我国家,我爱日益繁荣富强的大中华。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国庆征文:家是放心的地方》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84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