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优质公文 > 读书笔记 《这些人,那些事》

读书笔记 《这些人,那些事》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8-26 22:58:36 | 移动端:读书笔记 《这些人,那些事》

读书笔记 《这些人,那些事》

  “他的新书也还是很煽情,可就像有读者说的那样:‘我最反对煽情,可每次看他的东西就是要哭。”这是台湾作家小野对好友吴念真的《这些人,那些事》这本书的评价。

  这本书到底煽情不煽情?

  煽情是指煽动人的感情或情绪;或是通过某种方式激发感情。细读书中的每个故事,确实在叙事上,吴念真是运用一些刻意的技巧的。他毕竟是一个编剧,被评价为“台湾最会讲故事的人。”

  结局的反转,转出岁月的况味

  书中很多故事,在结局处都有反转,这使得故事更有起伏,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比如《情书》,前文大量的铺垫,刻画出一个浪漫的男子。男子年少时与女孩的相遇描绘出爱情的高光。攀上一棵木棉树,为女孩摘花的情节非常动人,可是当读者沉浸其中不可自拔,感慨年轻时爱恋美好,结婚后夫妻之恩爱的同时,结局来了一小段的过渡:“太太虽然经常不在,他也不曾出轨,直到那一次。”之后的情节是一次酒后,也是因为摘花这一细节,一个女厂商和酒后的他有了床笫之欢,并有了一个他没有见到的孩子。这样故事主干上斜出的旁枝,突然打破了男主人与妻子从恋爱到婚姻一路浪漫爱恋的“岁月静好”的氛围,却带来了更为复杂的人生况味。

  《长梦》里,一个女子一生都沉浸在丈夫给她写的一百多封情书里。字字句句都是爱。直到在丈夫的葬礼上,她收到了一个礼袋。礼袋里装着写给另一个女子的“复制版”情书。“日期比写给她的稍微晚了一定,隔了一个月九天。”并且,来奔丧邻座的妇人告诉她,自己也收到了一模一样的请书。至此,原来所讲述的浪漫,最后变成了心酸,甚至荒诞。

  这两个故事都是属于爱情故事,即使我们感受到荒诞,甚至觉得吴念真有点残忍,把美好这样惨烈地撕毁给我们看。但是你又不得不佩服他。现实毕竟不是浪漫偶像剧,清纯生活的外表之下,确实藏着言之不尽的残酷。而故事的反转结局,总给我们内心留下深重的遗憾,但是反复读这些故事,这些遗憾因为夹着复杂的人生况味,却又显得悠长回味。

  而意外与缺憾不就是人生的本质吗?

  况且,吴念真故事里所有的反转都不会让人觉得突兀,虽是意料之外,却因为细节的铺垫,情绪的氤氲,依然情味十足,叩击人心。

  所以,与其去讨论吴念真的故事,到底煽情不煽情,不如去探究为什么“每次他的东西就是要哭。”

  细节的挖掘,触动最柔软的人心

  看哭,是因为感动。

  感动源于他从在细微之处触动你的心弦。比如《情书》里,他抓住了攀树摘花的浪漫细节。比如“那天晚上他跷了一节课,跑到仁爱路三段,趁路上没人,也不管树干粗糙刺人,他攀上一棵木棉树,连花带枝干折下一整段,然后坐出租车回到终点站等她出现……”这一处关于木棉花的细节写出了男主人公年少时为爱冲动的动人。故事的结尾,“之后他载着几个厂商回他们住宿的饭店,路过仁爱路,恰巧又是木棉花的季节,一个南部来的女老板忽然说:「要是现在你有喜欢的人,大概也没有体力爬树摘花了吧?”他说他二话不说,车子往路边一靠,有点勉强地爬上树,连花带枝干折了一段,在众人的哗笑中递给那个女人。”又写出了男主人公人到中年依然不减年少时的冲动,细致刻画出了一个很少年感的中年男子形象。比起酒醉胡言,醉后乱来的“油腻中年男”,文中的男子人到中年,却依然有着少年的冲动与浪漫,令人觉得可爱。

  书中还有很多故事,往往就在小小的寻常细节中,冲击你的泪腺。比如同样讲述爱情的《重逢》整个故事只是围绕女主人公坐在车里故意给不同人打电话这一线索展开。当意外邂逅已成出租车司机的昔日恋人,“她”在路途中一个接一个电话打出去,给家里,给公司,给同事,车到终点,在最后一段的一句语言细节中,把故事的感人之处推向了高潮——

  车子最后停在医院门口,他还在躲避,也犹豫着要不要跟她收费或者给她打个折,没想到后头的女人忽然出声,笑笑地用极其平静的语气跟他说:““我都已经告诉你我所有近况,告诉你我现在的心情,告诉你我对一些人的思念……什么都告诉你了,而你……连一声hello都不肯跟我说?”

  “而你……连一句hello都不肯跟我说。”就是这样一句寻常的语言,道出了爱过的两个人重逢后,那种“隔着”的无奈滋味。也就在这一刻,让人感受到历经不同生活的两人,跨越了漫长岁月的两人,是怎样同在一车,却遥隔千里,怎样想靠近又无法靠近的寻味。在这一细节,像细密的针线,绣着爱过的痕迹、岁月的况味、境遇的无奈……

  还有《寂寞》里的照片,《老山高丽足》里的脚皮,《只想和你接近》里的剪脚趾甲,《思念》里的发丝,《茄子》里的茄子和士官长的尸体与气味的关连……吴念真总是善于选取日常生活中细微的易被忽略的物件或行为,来刻画、推动整个故事的全局,激发出感人的力量。

  这些细节源于真实的生活。而吴念真就是如此善于发掘生活的细微之处,所以与其说他煽情,不如说他深入地走进了生活,挖掘出生活中的感动。所以,他不是煽情,是深情。

  直面小人物的矬点,沉淀人性的悲悯

  他的深情,还源自他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关注。

  他笔下的小人物,总带着一点滑稽感,用时髦的网络新词来形容,可谓是矬点满满。而是这些不“矬人”的故事也不全是以泪洗面的深重悲惨,总是透着点点幽默。

  “在挤满六张病床和陪伴家属的病房里,看到一个毫无威严、落魄不堪的父亲。”

  这是《只想和你接近》里,父亲的矬点。“尝试着与孩子们亲近的方式,但老是不得其门而入。”就是这样一个既不高大伟岸又不温柔体贴,却让“我”只想接近。吴念真在表达对父亲的怀念时,依然没有回避父亲的“矬”。

  文中还有很多像父亲一样矬的矿工、事业失败的出租车司机、一生坎坷的老兵、受人歧视的妓女……每个人物都没有光鲜的职业,形象不光彩,人生充满失落。而就是这些“矬人”,在吴念真彼笔下,构成一幅精彩纷呈的世态图。

  《真实感》里的阿婆一辈子住在渔村,三十五岁就守寡,含辛茹苦把子女带大。因为苦怕了,因为从来没有见过很多钱,所以当儿子长大后她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 她要去银行把钱全部取出来,只是为了体会“摸一摸”钞票的真实感。这个故事,并没有着重描述阿婆如何含辛茹苦养育儿子,只巧妙地抓住了那一笔存在银行的钱这一细节,展开的情节不是沉痛的,反而非常有趣可爱。比如阿婆对经理说:“这是我孙子们读书要用的,你要替我照顾好。”阿婆这一小人物的不识、无知,被吴念真写出了真实中带着滑稽的有趣。而读到结尾阿婆自言自语的话:“以前要是有这些钱的话,日子不用过得那么艰苦……现在日子已经好过了,这些钱……反而用没路!”内心被掀起的情绪非常复杂,心酸又好笑。好笑又笑不出来。站在阿婆这个人物的角度去品思,这看过去真切又直率的话里,深藏的是阿婆苦痛的岁月、沉重的过往。那些虽已成过去的往昔,其实依然无法稀释;而眼前的富足,因为以前穷惯了,其实也并不能真正地体会到了。阿婆“摸了又摸”钞票,而且每个一段时间都会走进银行,去摸钱,为了是什么?是苦了一生的她,真的没法在内心确定什么是真正的拥有,什么是幸福的“真实感”。体会至此,不禁潸然。阿婆本该幸福的岁月,却被辛苦填满,等到终于有了很多很多钱了,她已老了,她已经用不到那么多钱了……人生最难过的莫过于蓦然发现:原来快乐已过期。

  我想吴念真,是为这些小人物注入了自己胸中的深情。他不评论,不现观点,亦不渲染小人物身上所包涵的辛酸与苦楚,而是像书中的插图一样,浅浅勾勒,却映衬出一种韵味十足的淡然。但是细细品味,淡然深处,亦可窥见吴念真倾注的脉脉深情。

  吴念真故事里的悲欢愁绝,总给人一种岁月的惆怅感,不是痛断肝肠,而是呈现出平静的姿态,仿佛置身周而复始的时间荒野,烟雾袅袅,久久不散。他也不刻意给出鸡汤般的温暖,却把萦绕着的人情味蕴藏在娓娓道来的故事里,人物的一言一行中。他不让人物一苦到底,偶尔还要拨开苦痛,散落点点笑声。这是他的悲悯与善意吧。

  他的文字保持对真实生活的体验重视,是真的沉淀。他的故事真正做到“从生活里来,到生活里去。”

  在吴念真的笔下,台湾的世情百态、乡土社会的流变缓缓在我们眼前如幻灯片逐格播放。书中的很多故事所散发出的浓浓的人情味,何尝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何尝不是中国乡土文化的返照?

  装下这么多的人与事,都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温柔

  故事里的人有太多苦。读着他们,总是在想,他们的一生,有那么多的不堪,他们是否有问过自己:这样活,值得不值得?

  比如日夜在矿区工作的父亲,为了糊口的卑微工作,连跟自己孩子接近的时间都很少;比如《寂寞》中,阿照的继父直到死亡,也未获得阿照的理解,生前还愿意把自己的退休金辅助阿照留学念书,而自己守着陈旧的照片,守着晚年的寂寞。

  ……

  也许身在苦难人间,他们能够活下去,多活一天,都是值得的吧。他们大抵也忙碌得无暇思考什么值得不值得这个问题。

  而吴念真为什么要笔蘸深情,写下他们的故事呢?

  吴念真曾说过:“日常生活里你已经不关心不抬头看看你旁边的人了,你在你作品里面怎么会看到更宽的地方。而且如果你注意的都是你朋友的小小的消息的时候,你怎么会注意到这个世界上会发生什么事?”其实读着《这些人,那些事》, 跟随吴念真的讲述,我们走近这些身边小人物的内心,其实丰富自己的内心体验的同时,也让我们的心域变得更宽广。

  那些人再“矬”,也是值得我们尊重的生命个体。正如我们身边的人,或是路过我们身边的人,也许普通、平凡,却也是一个个丰富的生命。也许他们身上有和我们一样的脆弱与无助,更有我们无法炼成的品质与力量。

  这些人,都是矬人;那些事,都是苦事。可是吴念真心中装着这么多过去的人,大概也是很温柔的吧。

  而我们读过这么多人与事,不管能否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但是至少可以让心里更温柔地装下往昔吧……

  然后,在明天,安然地做自己。

  像诗人谷川俊太郎写的那样:

  来到世间,懂得了失去的滋味。

  然而,得知仍有明天,

  你们便将,安然活在,不为人知的那个自己里面。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读书笔记 《这些人,那些事》》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84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