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优质公文 > 读书笔记 |《苏东坡传》

读书笔记 |《苏东坡传》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8-26 23:02:21 | 移动端:读书笔记 |《苏东坡传》

读书笔记 |《苏东坡传》

  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少年得志,中年以后几度宦海沉浮,从北到南,飘零无定所。但这些并没有磨灭他的正直赤诚,幽默豁达和如水般自然流动的才情。也正因为他是苏东坡,才把这一生过得有滋有味。顺境时淡然,逆境时豁然,他用一生的经历将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

  他有多重身份,如作者所说,他是一位乐天派,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新派作家,是散文作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诗人.....放到现在,也是令人敬佩的全能偶像了。

  我对这本书,更是喜爱至极,第一遍阅读,对书中体现的文学,艺术,政治等理解不深,对林语堂先生的语言和思维佩服不已。以后,还会再读很多遍,经过时间的沉淀,肯定会有更不同的感触。现在截取书中的几个小点,从自己的角度观察理解,觉得有趣,分享出来。

  01

  成长环境

  苏东坡八岁到十岁之间,他父亲进京赶考,落第之后,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在家管教孩子。母亲那时正教孩子《后汉书》。书上记载后汉时朝政不修,政权落入阉宦之手,当时书生儒士反抗不阴不阳的小人统治。贪婪、纳贿、勒索、滥捕无辜,是经常有的事。因为地方官都是那些太监豢养的走狗小人,忠贞廉正之士和太学生,竟不惜冒生命之险,上书弹劾奸党。改革与抗议之声,此起彼落;调查与审讯之事,层出不穷。当时学者与太学生辈,在朝廷圣旨颁布之下,或遭皮肉之苦,或遭迫害折磨,或遭谋杀丧命。在这群正人学者中,有一个勇敢无畏的青年,名叫范滂,而苏洵的妻子正教儿子读的就是《范滂传》。(省略)

  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母亲,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对这段对话印象特别深刻,可以脑补出这个温暖的画面。一位可以陪孩子一起读书,能给孩子如此清晰正确的人生方向引导并能在孩子发问时给出如此温柔智慧的回答的母亲,真是育儿的典范了。这在童年苏东坡的记忆中,肯定是一抹亮色,以至于他后来在曲折沉浮的人生中依然耿直真诚,热爱生活。

  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声音,老辈认为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这样,父亲可以校正儿子读音的错误,因初学者读经典,自然有好多困难。就好像欧阳修和后来苏东坡都那样倚床听儿子读书,现在苏洵也同样倚床听他两个儿子的悦耳读书声。他的两眼注视着天花板,其心情大概正如一个猎人射了最后一箭而未能将鹿射中,仿佛搭上新箭,令儿子再射一样。孩子的目光和琅琅之声使父亲相信他们猎取功名必然成功,父亲因而恢复了希望,受伤的荣誉心便不药而愈。这时两个青年的儿子,在熟记经史,在优秀的书法上,恐怕已经胜过乃父而雏凤清于老凤声了。

  晚辈高声诵读,老辈倚床而听,现在想来,也是非常温馨和谐的天伦之乐。孩子的蓬勃的朝气于历经坎坷的成年人而言,是一股动力,所以苏洵又重新燃起了对生活对仕途的希望。父亲能够以身为范,以纯粹雅正的文体教孩子,教孩子为政之法或者关心国家命运,是特别可贵的事情,孩子的理想也是在少年时代慢慢清晰确立的。

  对苏东坡万幸的是,他父亲一向坚持文章的淳朴风格,力戒当时流行的华美靡丽的习气。因为后来年轻的学子进京赶考之时,礼部尚书与礼部主试欧阳修,都决心发动一项改革文风运动,便借着那个机会,把只耽溺于雕琢文句卖弄辞藻的华美靡丽之文的学子,全不录取。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孩子从小模仿的对象,孩子在耳濡目染中长成父母的样子。在写文章方面也是一样,苏轼的“真纯”朴实精确的文章特点也受父亲很大的影响。

  这个家庭的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各种图书插列满架。

  “各种图书插列满架”,又有父母亲陪读,从小就有好的阅读环境,在书堆里在爱里长大的孩子,怎么会不爱读书呢?怎么会不文采斐然并留下不朽的文字思想与万世呢?

  自助火锅

  12月12日

  全场酒水7折

  在苏家,和东坡一起长大一起读书而将来也与他关系最密切的,就是他弟弟辙,字子由。他们兄弟之间的友爱与以后顺逆荣枯过程中深厚的手足之情,是苏东坡这个诗人毕生歌咏的题材。兄弟二人忧伤时相慰藉,患难时相扶助,彼此相会于梦寐之间,写诗互相寄赠以通音信。甚至在中国伦理道德之邦,兄弟间似此友爱之美,也是迥不寻常的。

  现在二人在家读书时,东坡对弟弟不但是同学,而且是良师。他写的一首诗里说:“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子由也在兄长的墓志铭上说:“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和志趣相投,懂得关爱对方的兄弟一起成长,童年的感情世界是丰富饱满的,拥有爱和被爱的能力。难怪后来人生跌宕起伏时,两兄弟一直互相扶持,彼此遥相照应。我们也更懂得那首《水调歌头.中秋》传达的感情为何如此动人?也差不多能理解后来他们各自的家庭,夫妻和睦,父慈子孝了。

  02

  写作和表达

  使文学作品有别于一般作品,就在于在精神上取悦于人的声韵、感情、风格而已。杰作之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所淹没,甚至历久而弥新,必然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自肺腑的“真纯”,就犹如宝石之不怕试验,真金之不怕火炼。

  苏东坡写信给谢民师时说:“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论贵贱也。”可是,使作品经久而不失其魔力的“真纯”又为何物?苏东坡对写作与风格所表示的意见,最为清楚。他说做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又曰:词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则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乎?是之谓词达。词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扬雄好为艰深之词,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

  在此为风格作解释,苏东坡很巧妙地描写了他自己的为文之道,其行止如“行云流水”,他是把修辞作文的秘诀弃之而不顾的。何时行、何时止是无规矩法则可言的。只要作者的情思美妙,他能真实精确地表达出来,表达得够好,迷人之处与独特之美便自然而生,并不是在文外附着的身外之物。果能表现精妙而能得心应手,则文章的简洁、自然、轻灵、飘逸,便能不求而自至,此处所谓文章的简洁、自然、轻灵、飘逸,也就是上好风格的秘诀。

  其实,之前,关于如何写作,我是和朋友和我弟弟讨论过的。这里暂且抛开每个人特有的人格魅力和独特的个性不论,就像,有的人清醒犀利如鲁迅,有的人温暖细腻如冰心,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表达,但都是“文以载道”。抛却技法,词语修饰,我想无论古今,好文章都有一个内核,那就是有真情,有生命力,能引起人的共鸣的。

  读到这一段,更加确信。发自肺腑的“真纯”,应该就是一片真心和当下真实状态的自然流露吧。就像小孩子写文章,写诗,他们没有太多的词汇可以选择,也不知道众多写作技巧,但他们还是能写出动人的语言。文应自然而生,“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这也是文章高于雕琢华美的最高境界。

  不管怎么说,能使读者快乐,的确是苏东坡作品的一个特点。苏东坡最快乐就是写作之时。一天,苏东坡写信给朋友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欧阳修说每逢他收到苏东坡新写的一篇文章,他就欢乐终日。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对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正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在苏东坡被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之面感叹赞美之。

  自己在执笔时是快乐,享受,忘我的,自然能从笔端流出相同的感情。

  苏东坡此人,是不可以预测的。他在诗的开端,习惯上总是出之以轻松自然,随之用一两个历史上的典故,再往后,谁也不知道会有什么出现,诗人他自己更不知道。有时,他笔下写出虽不相连贯的东西,却构成了惊人的妙文;一首毫无用意的歌,记载刹那之间奇特的印象,然后忽然一变为苛酷、为讽刺、为寓有深意的讥评。他不愧为诗文大家,动起笔来,真是“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他的风格是属于那全任自然一发不能自已的一类。

  在到杭州西南的富阳之行时,他写出天放晴时清新可喜的诗句,开始如下: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但是他不是对其他情形闭目不见,他在歌咏“春入深山处处花”时,也写农民的食粮。农民正在吃竹笋,他说竹笋好吃,但是没有咸味,因为“尔来三月食无盐”,原因是朝廷的专卖食盐扼杀了盐业。他若一放手写去,就无法节制,他会写出农民的儿子私用农民的贷款,停留在城内把钱挥霍净尽,回家时两手空空,只学到一口京腔而已,因为官家很精明,在放款处附近就开设了酒馆娱乐场所。

  心中装有庙堂,装有百姓和人间疾苦,所以也会在文中喷薄而出,所有浓烈的感情都是挡不住的。

  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又名《酹江月》,也以《大江东去》著称;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赤壁夜游是用赋体写的,也可以说是描写性的散文诗,有固定的节奏与较为宽泛的音韵。苏东坡完全是运用语调和气氛。这两篇赋之出名不无缘故,绝非别人的文章可比,因为只用寥寥数百字,就把人在宇宙中之渺小的感觉道出,同时把人在这个红尘生活里可享受的大自然丰厚的赐予表明。

  在这两篇赋里,即便不押韵,即便只凭文字巧妙的运用,诗人已经确立了一种情调,不管以前已然读过十遍百遍,对读者还会产生催眠的作用。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

  某个感觉和想法,奇思妙想,生活的细节,某种情绪和心境总是稍纵即逝的,还好我们可以记录。保持对记录的热忱,需要表达时表达就好了。

  也许我们做不到如苏轼般伟大,将文字和思想长留于世,却也能通过表达自我觉知,自我对比,成长。而如果写出来对别人会有一点儿帮助,能成为别人生活中的一丝丝光亮,那再好不过了。写就有写的回报。

  03

  书法绘画和艺术

  艺术上所有的问题,都是节奏的问题,不管是绘画、雕刻、音乐,只要美是运动,每种艺术形式就有隐含的节奏。甚至在建筑,一个哥特式的教堂向高处仰望、一座桥梁横跨、一个监狱沉思。从美学上看,甚至可以论人品而说“猛冲”“疾扫”“狂暴”,这都是节奏概念。

  这个运动上的节奏美的概念,改变了所有艺术家对线条、质量、表面、材料的看法。因为,倘若美是动态而非静态的,所有平直的线条和表面,像工程蓝图的东西自然都不属于艺术的范围,而人必须寻求。举例说,树枝的折线与不平直的线条,因为只有弯曲与转折线才能暗示生命与运动;只要笔的压下、微顿、疾行、偶尔的飞白泼溅,能细心并有意保存于纸上,则不难看出此种不平直的线条的生命力和运动感。在中国书法和绘画里,当力戒平直线条,除非另有必要,比如描画桌子的边缘,不得不直,这是基本的原则。结构的概念也随之改变了。倘若那些线面是僵直死板的话,中国艺术家是不能满足于此种静态的安排与线和面的对比的。从此以后要重视力量充沛的线条笔画,这便说明中国绘画技巧和其他形式的绘画之间的差异。

  《前赤壁赋》局部

  为了寻求富有活力的线条,中国书法家转向大自然。自然中的线条永远是暗示运动,且其变化丰富无限。灵提这种狗身体平滑,天生是为了快速奔驰的,自有一种美;而爱尔兰小型猎犬多毛而粗短的线条,则另有一种美。我们可以欣赏幼鹿的轻巧灵活,同时也爱慕狮子爪蹄巨大强劲的力量。鹿的身体美,不仅在其调和的轮廓,也因为暗示了跳跃的运动;而狮子蹄爪之美是因为它暗示突然的攫取与猛扑,并且此种攫取猛扑跳跃的功能,才赋予了线条有机的谐调。谈到这类节奏之美,我们可以爱慕大象庞大笨重而不易控制的形状,蛇的蜿蜒蠕动的紧张状态,甚至长颈鹿瘦高细长的拙笨动作。所以可以说,大自然的节奏永远是含有功能作用的,因为其线条轮廓都是生长发展的结果,而且各有其用途。由于大自然这些丰富节奏,才磨炼出我们欣赏的眼光。

  中国书法家想在笔下运动上所模仿的,就正是这些自然的节奏律动,而也非中国感受力极为灵敏的毛笔不为功。有的笔画坚定而圆满,暗示狮子蹄爪的巨大力量,有的笔画暗示马腿的强壮有力、骨节嶙峋。有的点画要暗示清爽整洁,字也有方正的肩膊腰肢和支架,像端正的女人,正如中国艺术批评家所说如“美人头上戴鲜花”。有的模仿枯藤的美姿,藤的末端稳定而微微向上弯曲,复点缀以一些嫩芽小叶以求平衡对称。千万不可忘的是,那条枯干的垂藤的平衡,是自然而完美的,因为其末端弯曲的形状与角度,全以此长藤的重量、茎的支持力、在这边或那边残余的叶子的重量为依归的。

  不由得想起卫夫人的笔阵图,横是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雷奔,都是取法自然,自然中的万物都是有生命力,有节奏的。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惜墨如金,就说明了中国画纯出自然。但是惜墨如金与高度集中在主体景物上,也产生了别的结果。苏东坡的几枝竹枝竹叶,后面一月当天,依稀可见,创造出两种效果。第一,因为没有其他不相干的景物,故能刺激观赏者的想象;第二,那幅画暗示那几片竹叶,在月夜安然静止也好,在风雨中猛力摇摆也好,在其表现出来的单纯律动美上,是令人百观不厌的。画几竿竹、一条曲线、几块粗犷的岩石的动机,就和写几行字的动机一样。一旦心情表现出来,印象留在纸上了,艺术家便感到满足,感到快乐。于是他能把同样的满足与快乐给予观赏的人。

  苏东坡在教儿子作诗时,要他把花的个别性表现出来,使人对一行写牡丹的诗,不致误认是写紫丁香或梅花。牡丹的特质是丰盈华丽,梅花则秀逸脱俗。那种特质的把握,则有赖于画家的眼睛与诗人的想象。要画鱼,则艺术家必须了解鱼的本性,但是为达到此目的,画家必须运用其直觉的想象,在心神上,与鱼同在水中游,体会鱼对水流与风暴、光亮与食物的反应。只有懂得鲑鱼在急流激湍中跳跃时的快乐,并知道那对鱼是多么富有刺激性,一个画家才应当画鲑鱼。否则,他最好不要动手,不然无论他画的鱼鳞、鱼鳍、鱼眼多么精确,那张画仍是死的。

  读完篇章的这几段,有一种很强烈的似曾相识又豁然明朗的感觉,究竟来自哪里,说不清。

  细细想想,这种说法,我在书法老师的课上听到过;那个表达,我在某篇文章有看到过;这个感觉,和看绘画展时一样,和听摇滚乐时也有相似之处啊;摄影不也要留白吗,舞蹈不也要有鲜明的节奏感吗,设计不也要抓住特性再突出整体的感觉吗,大自然间植物的关系不也这样吗,人不也要动静结合吗....

  是万物相通的感觉,是同理也适用的感觉,是慢慢通透的感觉!真开心!不由得感慨读书和书法学习真是人生的神奇钥匙。

  林语堂先生是个真实可爱的人,所以他在书中丝毫不掩盖自己对苏轼的喜爱,“我了解他,因为我喜爱他。”“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早中国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直白朴实的话里,就知道这喜爱和敬佩有多深。

  也难怪,又有谁人不知他,不爱他呢?提起他,我们总能想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想起“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想起“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情,想起前后《赤壁赋》里的哲思,想起“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宁静和闲适,想起“三苏”,想起文忠公,想起乌台诗案,想起那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想起东坡肉,想起西湖.....我们总能在各个方面想起他。虽然斯人已去几百年。我们还一样喜欢他,无论年轻还是年长,无论男女,无论是何种职业和性格,如同他那个时代同他一起玩耍的形形色色的人一样。

  想更好地了解这位可爱的人,可以认真阅读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也可以观看《苏东坡》纪录片,读他的文章,诗词歌赋,看他的书法作品,绘画作品等,这也是穿越时空和古人对话交流的最好方式。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读书笔记 |《苏东坡传》》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84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