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守真治验回忆录》里所用伤寒金匮方居多,而且一个很好的地方就在于作者将其用方思路以及其他可能性都描述出来了,比如书里一个上热下寒的案例,为什么用干姜芩连人参汤而不用栀子干姜汤,都有具体的分析和思路,好多的医案,如果加上这样多元的思路就方便学习参考了,这样对于方是否有效来从效果反推的时候,也会多一些可能性和说服力。
1. 赵守真老先生谈柴桂姜之用:
一患者伤于风寒,发热怕冷,身疼汗出,服解表药没有痊愈,反而多了腹痛泄泻,舌白润口不渴,小便清长,先生认为是变为了太阳太阴并病,用平胃散加防风桂枝,不料前证未减,反增心下支结,,胸胁苦满,口苦烦渴,先生认为病变为太阳少阳太阴并病,方当以柴桂姜:柴桂发散和解;姜草健脾止泻;牡蛎开结止汗,利于气机的调达;黄芩清热,栝楼生津,可除在内之烦渴。
关于柴桂姜,这里我要多说一点点:
柴桂姜这个方,其实我一直疑惑了很久,历来医家也一直有争论,到底此方所主为“津液耗伤”还是“水饮内停”呢?是大便不利还是下利呢?
方剂学里这样说“小柴胡汤证兼有水饮者”,我还看到过这样几个说法:
1)“半表半里虚寒证而见四肢厥冷,口干或苦,心下微结者。”(胡老)
2)水饮内结导致的小便不利,渴,寒热往来等症状,至于心烦则可有可无(汉方)
3)少阳虚证的里寒证,少津,舌稍干,有点类似柴龙牡的虚证,有肝郁所导致的精神症状,体寒,寒冷,有贫血倾向,心慌,呼吸困难
从96条小柴胡汤条文其后的7种加减来看,我们其实可以拼凑出一个柴胡桂枝干姜汤:
1.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
2.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
也就是说,小柴胡汤证如果出现“胸中烦而不呕”“胁下痞硬”,再把方里的生姜改成干姜,也就根据条文变成了柴桂姜的症状
147条柴桂姜的条文里,多了一个“微结”,148条又为微结做了一个阐述: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
胡老言:这个微结不同于大陷胸的心下硬如石,也不同于大柴胡汤的心下急,只是心下微有结滞感。常用于治疗慢性病的口渴,疲乏,小便不利。
这个阳微结的部位,应当是偏于心下,这个时候其实可以联想到另外两个方,一个是栝楼薤白半夏汤,一个是小陷胸汤,两方都可清中阳之郁结,可疗心下满。
近日见到刘老师治疗糖尿病及甲状腺疾病时常用到柴桂姜,但大便干及小便多皆可辨证用之,而关于舌象,其实抓对了主症,也可以斟酌使用,总体还是当偏于上热下寒,太阳少阳太阴同病为多。
2.一患者,体胖嗜酒,每病必咳嗽吐痰,脉不紧弦而沉滑,以风寒用蠲痹汤、祛风胜湿汤无效,以血虚用荣筋用当归补血汤、十全大补汤、独活寄生汤皆无效,后以痰饮辨之,以指迷茯苓丸+桂枝、姜黄、南星、广藿香二剂,咳嗽吐痰后愈
3. 关于《金匮》之胸痹证
胸痹病,缘阳气不振,阴寒乘之,浊痰上泛,弥漫胸膈,气机阻滞,上下失调。
1)若阴寒剧盛,胸痛彻背,背痛彻心,则宜辛温大热之乌头赤石脂丸
2)内寒不盛而兼虚者,当权衡轻重以人参汤或大建中汤温补
3)若阳未虚甚而寒亦不盛,不宜椒附之大温与姜参之温补,仅以温阳祛痰,舒展中气,则当以栝楼薤白半夏枳实桂枝汤调理
4. 《内科秘要》之联珠饮:四物汤+苓桂术甘汤(血虚挟痰)
5. 厚朴麻黄汤一案
朱某,病患咳嗽,恶寒头痛,胸满气急,口燥烦渴,尿短色黄,脉浮而小弱
此案寒热错杂内外合邪,宜合治不宜分治,当不出疏表利肺降浊升清之法。
赵老之方解:
麻黄石膏合用,不仅可辛凉解表,且祛痰力巨;厚朴杏仁宽中定喘;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救气,起开阖之用;半夏降逆散气,调中焦痰湿
6. 正确判断水饮所停位置对于辨证用药也有帮助,赵老曾遇到一例水饮患者,胸腹渐臌胀,小便少,涎唾多,倚息不得卧,便予以春泽汤,不料大便水泻小便反不多,后断为肺水以苏子降气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而愈
7. 关于膨胀一证
古人多以“肝、脾、肾、肺”四脏为重
肝功能未甚损坏,脾运犹未虚竭,肾火尚未升腾,肺气仍可宣降,则病有望好转。
《沈氏尊生书》:“怒气伤肝,渐蚀其脾,脾虚至极,阴阳不交,清浊相混,隧道不通,郁而为热,湿热相蒸,故其腹胀大。”
【郁热怎么理解?
“各种原因导致的气机郁滞不通,久而化热的病症”(来自网络)
部分临床鉴别可否为“有热证但没有明显的发热”?】
从以上四个脏腑入手看一下实脾饮的组方:
肝:木瓜、木香
脾:白术、草果、茯苓、厚朴、木香、槟榔
肾:附子、干姜
按此分析,实脾饮中并无明显涉及到肺这一脏腑的药,若此方中按赵绍琴老先生经验,用诸如杏仁前胡此类宣肺之药,再少佐芳香化浊之品可否有增效之用?
8. 理中汤治消渴一案
陈某,年四十六,现枯瘦脱形,目有神,面唇无华,舌胖润白,脉微无力,渴尿无次,以至饮一尿一,小便清长,尿上层无油脂。
方以理中汤原方,六剂而愈
这是一个很简单但又很典型的案例,不同于现在部分糖尿病以火热立论以诸如白虎加参汤玉液汤之类的案例,而是与以附子理中丸治疗甲亢伴有烦躁难眠口干渴或者是有明显消渴之糖尿病类似。
这个案例涉及到了一个关于消渴气化的问题,气化不足停饮所致的口渴与阳热阴虚所致的口渴如何分辨呢?
针对于气化不足停饮的症状,陈修园说:“水不自生,一由气化,黄芪六一汤取气化为水之义也;崔氏肾气丸取火能致水之义也;七味白术散方中有藿香之辛燥,而《金匮翼》谓其能大生津液;理中汤方中有干姜之辛热,而侣山堂谓其能上升水液,若以滋润甘寒为生津液之源而速其死也。”理论上的说法很多,但我觉得结合舌脉症辨清寒热是一个关键,比如上面这个患者,枯瘦之体似阴虚,但舌胖润白,小便清长,明显是一个里虚寒,故当以温化。有人可能会想到己椒苈黄丸条文里的“口干舌燥”,其实这个口干舌燥类似于漱水不欲咽,而并非真正的阴亏口渴,故己椒苈黄丸也常被用来治疗水膨之症。而理中丸与五苓散二者于此的鉴别,又可以是否有脾虚入手。
9. 《沈氏尊生书》:凡痛必温散,切不可补气,以气旺不通,则甚反之。
方可用安中散:延胡索、高良姜、干姜、茴香、肉桂、牡蛎、甘草
10. “先病水而后经闭者,当先治水,水去则经行;先病闭经而后水肿者,先行其瘀,瘀去则肿消。”
1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有治失精明文,此属心阳之虚并水气上逆之患”,与柴龙牡相较其偏于虚症
12. 气滞血凝,可于辨证之大柴胡方中加花蕊石消瘀,加降香以调气
13. 刘清臣《医学集成》疗鼻衄之验方:
茅根、生地、当归、白芍、山栀、香附、木通、荆芥炭、辛夷
14. 忆起一年前初读此书,对于书中所讲《眼科奇书》颇感兴趣,便于图书馆借来一读,对于书中所讲“四味大发散”“八味大发散”甚感兴趣,但又思虑其是否有书中所讲之奇效
现简述赵老一个案例于下:
成某,冬月感寒,头身疼痛,恶寒发热,无汗,时治未解,旋即两目云翳,剧痛难安,脉浮紧。辨之为陈寒窃发,方以四味大发散:
麻黄四钱 白芷、防风、羌活、蔓荆子、川芎各三钱 细辛、川芎各二钱 生姜一两 加蝉衣蔻衣各一钱
方后证见口燥苔黄,脉浮数,头目牵疼,目珠微红,尿黄便结,云翳却未见好转,后以大黄栀子防风川芎归尾蜈蚣全蝎猛逐风热,所以我觉得第一个八味大发散之用是否还有待商榷?虽为久寒,但过于辛燥化热太甚是否稍过之?仍当思虑学习之。
15. 麻疹正值透发之期,热虽炽甚,只应轻减其热,不宜尽退其热,热退则疹伏,伏则易生变,当以清解升发并举,不当以退热为急务,过用寒凉易生寒凝或冰伏
16. 抑肝散可以看作逍遥散去白芍生姜薄荷加川芎钩藤,较逍遥散于肝热动风更宜
17. 呕吐一案
一小儿病泄泻,利止则腹胀,食则更甚,且时作呕,因不敢食,后致饮水亦呕,口苦舌绛,苔微黄,却不渴,胸腹痞胀,大便如常,小便清长。
赵老分析:先泄泻伤了脾胃,寒湿积于中焦,肝胆之热又弥漫中焦导致呕吐,此上热下寒之症;如果上热轻而下又不是虚寒,则考虑用栀子干姜汤清热温中交通上下;而今上热盛下寒且虚,如果仅用寒凉之药,则上热必加剧,故以《伤寒论》之干姜黄芩黄连汤与之。《赵守真治验回忆录》里所用伤寒金匮方居多,而且一个很好的地方就在于作者将其用方思路以及其他可能性都描述出来了,就比如这个上热下寒的案例,为什么用干姜芩连人参汤而不用栀子干姜汤,都有具体的分析,很多的医案,如果加上这样多元的思路就更方便学习和参考了,这样对于方是否有用来从效果反推的时候,也会多一些可能性和说服力。
18. 小儿夜间发热一案
某小儿,年二岁,某日突然高热,口不渴,神清,家人用解肌退热之剂,白天热退,夜间又复热,其间又妄语,前医又以作风兼积滞以青蒿、薄荷、连翘、神曲、焦三仙,病无好转,仍然夜间发热,今来就诊,指纹青滞,舌尖红无苔,夜热无汗,尿黄大便可,不恶寒。细细询问之下,其母曰:“发热前一天孩子不小心从床上坠下,次日即病。”
赵老认为病因惊而发,惊则气血不和,热自内生则解表难治,故以安神和血之法,方以桂枝茯苓丸加龙骨牡蛎
看到这个案,想起几个月之前一师兄也曾分享治一高烧患儿之案例,方以三仁汤加减,烧却迟迟不退,后细细询问方知发烧前曾连人带婴儿车翻倒在地,师兄思考至此,于方中加定惊之药如僵蚕、钩藤、蒺藜之类,药后即烧退。前些日子读赵绍琴老先生的书的时候,看到赵老讲到小儿发热,重则有惊厥动风之变,若有此势,赵老常于方中加入钩藤羚羊角之类清心凉肝之品,当时还想师兄这个案例会不会也有动风之嫌,不过现在来看,更觉之似内生之热,师兄以三仁汤加僵蚕钩藤蒺藜之属实在高明
写在最后
摘自赵老自序:
“诸案皆来自实践,虽绳之以理论,但觉证未能词达,情未能以文显,杂遢成篇,自视歉仄。学薄如余,固不敢尚浮夸,更不敢言才华,不过纪述平昔心得,作异日读书临床之印证而已。至云问世,则吾岂敢。”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