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优质公文 > 读书笔记 | 《谈美》

读书笔记 | 《谈美》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9-06 23:07:53 | 移动端:读书笔记 | 《谈美》

读书笔记 | 《谈美》

  《谈美》这本书很早之前匆匆地读过一遍,所谓匆匆,就是我知道自己对其中的很多内容没有消化,也没有动脑子。最近再读,心里充满感激。感激自己没有错过这一本好书,感激自己的眼界、审美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如今看这本书,感觉像是与朱光潜老先生一起探讨一点无用之美,看似无用,却处处是辩证的哲理,“放之四海而皆准”。

  这个时代我们看了太多只言片语、琐碎的道理,越读越焦虑,有的还真是故意兜售焦虑来挣钱,当然这也不是说他们的初衷就纯粹是挣钱,也有一点理想的成分在。但是,我们不能无视现在信息传播的副作用。人们很难踏下心来读一本不为迎合读者而看似“晦涩”的书了。甚至因为许许多多的服务都是以“傻瓜都能用“为指导原则,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吞噬着我们的专注能力、我们主动解决问题、发散思考的能力。

  读这本书,有一种站在巨人肩上的感觉,高瞻远瞩,原来过去学者的视野已经那么开阔,原来他们已经参透了一些事物的本质,并用十分讲究的中文,写了出来。

  我暗暗感叹,不要再像没事儿人一样,被塞给一堆低质量的信息了。我们不要打发时间,我们要珍惜时间,用好它。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生活在别处其实是一种不自知的悲凉,全然幻想着美好的远方、实际上却在扼杀对当下生活的公正,也亲手造成了一种郁郁不得志的不快乐。

  这个距离,并不是实际上的物理距离。而是一种心理上的距离,或者换一个词,是一种心理上的“看见”和“无视”。选择对正在过着的生活无视,选择对在别处的生活看见;同时这个距离也是一种“眼光”的不同,用审美的眼光还是实用的眼光,决定了你能从当下生活中获得多少美的享受。

  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

  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

  美感经验会由物及人的一面,以及打造一个美的环境对人的重要性。为什么有的人的生活,总是很讲究、很美好,而且似乎做什么事都有一定品质与品相的保证?

  我想这就是ta在处处发挥着自己的美感经验。物的形相是人的情趣的返照。一个人做出来的任何事情,都包含了他的审美经验。一个有情趣、对美有自我理解的人,做出来的事都能反映出他的情趣。举一些生活中的小例子,比如一个人的微博、拍出的照片、发出的文章、一个人的穿衣打扮、家的装扮布置等等……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培养情趣?我想可以先从美感经验中的“由物及我”开始。看艺术类的书籍、看艺术展览、学习一门涉及审美的手艺(可以是书法、绘画、插花、茶道、舞蹈等等)或者给你的家里、办公室增添一些美的物件、色彩……

  欣赏

  想到许多朋友说自己不会欣赏,可能某种层面上也是把欣赏与考证、批评混为一谈了。因为自己对一门艺术的了解少,所以直接判定自己不会欣赏,即便有一些直觉上的感受,也不以为然,好像一定要说出点什么门道来才算是懂得欣赏。这样的观念具有普遍性、但也存在一定的误区。

  许多人欣赏不来艺术,主要都是以为“常态”是美,不符合常态就不是美,直接pass,也不多作思考。这样的人可能最欠缺的就是创造力,最有可能在生活中随波逐流、中规中矩。想真正地开始理解艺术,一定要理解:“一、 艺术的美丑和自然的美丑是两件事。二、艺术的美不是从摹仿自然美得来的。”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儿童在游戏时意造空中楼阁,大概都出现这几个特点。他们的想象力还有受经验和理智束缚死,还能来去无碍。只要有一点实事实物触动它们的思路,他们立刻就生出一种意境,在一弹指中就把这种意境渲染成五光十彩。念头一动,随便什么事物都变成他们的玩具,你给他们一个世界,他们立刻就可以造出许多变化离奇的世界来交还你。他们就是艺术家。一般艺术家都是所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还记得跟我学书法的一个小朋友,刚上一年级,曾经带了一大本他画的兔斯基故事集给我看,十几页的本子里,讲述了兔斯基和他的好朋友们生活在一起的种种场景。满满当当的细节和天马行空的故事情节,让我大开眼界,他没学过画画,也不参考任何绘画教材,生活就是他的素材库。怎么表现他心中想象的世界,他说了算。

  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以书法为例子来思考“创造与格律”的关系,也就是书法中的传统与创新,更加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能够有所创新、在书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书法家,一定是对先前各流派有着充分地掌握、借鉴和思考,才能酝酿出不逾矩而又从心所欲,也就是法度严谨又自成一派的艺术作品。同样,也更加认同学书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各个朝代具有代表性的碑帖、流派都应当仔细地研究与临摹,但不应死板地追求表面上的形像,要在追求形神兼备中提炼和总结,在日复一日的技法与情感熏陶中丰富、强化自己的艺术造型能力,细腻地感知当代生活,然后积极投入地尝试带有个人特色的创作。

  我想创造与摹仿的辩证关系,大家都知晓。可是大多数人卡在了摹仿与创造转换的这个步骤上。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临摹多年的人,依然不会创作。但也有许多人逐渐轻视临摹,追求形式上的夺人眼球。

  这背后的心理机制,不外乎对生活、对人生、对艺术缺乏深刻的思考和理解、缺乏自信和勇气,同时又急功近利,渴望早日收割名利以证明自我。

  许多人在网上寻找着五花十色的课程,课程质量良莠不齐,而上课的人心智差别也很大。如果无法自我审视行为背后最根本的动机,很有可能做许多无用功。

  一个半月的时间,《谈美》读书笔记共七篇连载结束。每周花两个小时,把曾经读过的好书,细心梳理一遍,附上自己的感想和观点,这个过程于我而言十分有收获,经常在生活中的某个瞬间,闪过朱光潜老先生在这本书里阐述过的观点。我与他也似乎比以前更加熟络了。仿佛能够明白他写下这些文字的用心、他对青年人寄予的期望、对人生与艺术的一片赤诚。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读书笔记 | 《谈美》》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84641.html